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2024-12-28 13:08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

本章有三节 一 名身句身形身 二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一切都无记 三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第一节 名身、句身、形身

经文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白话解

现在给你们说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菩萨给人说法,需要理解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进一步悟证句子的真实义。尽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化度一切众生。

经文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白话解

依一种事,立一个名,不同的事,便有种种名。所立的种种名,就叫做名身。

表达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这句子能够明确无误地传达一种意义。就叫做句身。

显示一个名句的形相,这个形相就是该名句的形身。

经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白话解

说尺长、寸短,山高、水低,就显示了形相,就有了形身。

句身像径迹,例如缘象马人兽的径迹,可寻得象马人兽的所在地。缘句子所示的径迹,可寻得句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意义,便说是句身。

经文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白话解

看看五阴中的名身和形身。色阴,既有名又有形象,有名身也有形身。受、想、行、识这无色四阴,有名而无具体形象。明显有名身,没见到形身。如果通过言语解说,建立了无色四阴的概念,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在心里能记得起,想得出,所以这种概念叫做形身。这就是所说的名身、句身、形身。

这里说的名身、句身、形身,总的概念和每一种的含义,应当好好修学。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白话解

世尊把名句形身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身立名句显义,随名现相是形身,

凡愚着名不入义,象溺深泥堪怜悯。

第二节 离摄所摄 妄想不生 一切都无记

经文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白话解

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智者以我所通达的离一异、俱不俱的观点问无智者的时候,他们会对你说:“此非正问”。

经文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①,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②,非彼痴人之所能知。

[注]

①求那 梵文Gund,音译求那,原意为原质,引申为德,意译依、依止。

② 无记止论 一般地说,法有善恶正邪之分,非善非恶、非正非邪诸法,属于无记。而这里说的不是非善非恶的无记,而是不作一向说,不肯定是或非,不执着是有或是无,就称为不作记说。止,是为了止外道的恶见,而不置答。合起来称为无记止论。

白话解

对色受想行识等是常无常、异不异,在涅槃境界中,心中的活动有无得所得、有无造所造、有无见所见,何谓尘及微尘,何谓修与修者,如此展转之类的问题,佛说无记止论。那些愚痴凡夫是不可能理解的。

经文

谓闻慧①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注]

① 闻慧闻法之后,不执着言说相,离言入义,就说有闻慧。

白话解

愚痴之人,缺乏闻慧,不得真实义。如来说法,为避免愚夫惊疑,说法讲究分寸,适可而止,不在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问题上偏执一边,不作肯定的记说。有些问题,为避免外道断章取义,曲解佛法,我止而不答。

经文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白话解

外道说命即是五阴身,他们对本来是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

他们愚痴,要寻求最初的因,对无记的问题作如是说,我没有这样说。

经文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白话解

我说如果自己不去摄受,也无什么可以被摄受,离摄所摄,妄想不生,那么一切法都无记。这是外道们无法到达的境界。

为什么我止而不答?外道执着摄受和所摄受相,不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的实相,则无法通达此中真实义。所以对他们提出的如此一类问题,我止而不答。

第三节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

经文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①,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注]

① 记论随顺凡夫及小根少智的人的希望心,依于有无、常无常等二见的一边作记说,称为记论。下句说的“止记论”,观前后文意,亦是记论。说记论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一、顺众生心,一向直说;二、为破愚夫妄想,反诘而说;三、依众生不同根智分别说;四、为止外道错误恶见,止而不答。现举论证一切法是常还是无常这个问题为例,

说明这四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如果对方说“一切法常”,只要反诘“你今年的身体状况跟去年的身体状况一样吗?”“你现在的心情跟刚刚过去了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对方只能够回答“不一样”,那么这就是“无常”而不是“常”了,所以“一切法常”的命题不能成立。

如果对方说,先顺着他说的肯定人的色身(躯体)无常,识身(思想认识)无常,然后反诘“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是不是一种法?对方只能够回答“是一种法”,问他“这一种法是否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再问他“这句话是常还是无常” ?这时候,对方只能哑口无言了。他不能说无常,如果他说 “一切法无常”这句话“无常”,便等于说“一切法无常”这句话不确定,便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命题。他又不能说“常”,因为这句话也是一切法之中的一个法,其中有了一个法是“常”,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命题。

对一些固执“常”见的人说“无常”,对一些固执“无常”见的人说“常”,这就是分别说。

如果外道问“一切法常吗?一切法无常吗?”世尊会说:“这都是你们的戏论,我没有这么说。”这就是止而不答。

白话解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我经常说止记论,说止记论,是为根未熟的人说的,不是为信根淳熟的菩萨说的。

经文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白话解

离因缘,自己不作意,便再没有别的能作意生出种种法的作者,则妄识不再转生,因此我说“一切法不生”。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离自性。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性离自性?以自觉圣智观察,寻求不得种种法的自性相和共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性离自性”。

经文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因为自共相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谓来去,不可能把它从什么地方拿来,也不可能把它拿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我说“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白话解

为什么说因为一切法不灭?无生则无体无性,无体无性则无可灭,所以我说“一切法不灭”。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白话解

为什么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法相刹那刹那地变,没有常相,所以我说“一切法无常”。

经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白话解

为什么又说一切法常?因为一切法相无生,常“无生”:一切法无常,常“无常”。所以我说“一切法常”。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

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白话解

世尊把止记论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说法记论有四种:一向直说反诘问,

分别显示及止论,为制外道诸戏论。

经文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②,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注]

① 僧佉毗舍师 僧佉,意译为数论,这派人主张数是万法的本源。数论派是附佛外道。毗舍,意译为胜论,这派人以实质、属性、作用、共性、自性、关系作为分析事物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胜论派是外道。这两派都主张实有一个轮回的主体补特伽罗。

白话解

所谓有生非有生,所谓数论胜异论,

圣智一切悉无记,如是显示教愚人。

自觉圣智善观察,自性无得亦无证,

四种记论唯言说,故说一切离自性。

End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白话《阴骘文》

白话《阴骘文》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患难,怜悯别人的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动了上苍(指天人感应),别人如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后记

后记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