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三
2024-12-28 12:41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三

第五节说偈重明离四句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

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白话解

世尊把离四句的精神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幻梦与及水树影,翳见垂发与热焰,

三界非有非非有,究竟解脱离二边。

群鹿因渴思饮水,远见热焰心惑乱,

展转妄想以为水,奔逐寻水却枉然。

经文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白话解

妄想熏习识种子,动转生境无休时,

愚夫计着生妄想,犹如翳目见妄事。

爱生畏死愚夫见,计着摄受非圣智,

化度愚迷出迷津,先要舍离贪恚痴。

经文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①。

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

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注 ① 三相续 卷三说到种种相续,可以概括为性相、因缘、生灭三种相续。楞严经说的是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

白话解

如幻咒术缘机发,浮云梦影与光电,

观无所有得解脱,不贪不受相续断。

妄相都离作所作,犹如虚空见阳焰,

所现诸法性非性,不执所知为正见。

经文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

白话解

言说教授唯假名,所有假名无实相,

五阴心行如垂发,愚夫于彼起妄想。

犍闼婆城与梦境,翳见垂发与画像,

火轮与及热时焰,心中众生唯心量。

经文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

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白话解

有无一异俱不俱,非有非无常无常,

无始过患相续转,愚夫痴心成二障。

明镜水泡显色像,智者无贪不摄受,

摩尼宝珠现诸刹,究竟无实无所有。

如画阳焰性非性,智者无贪不摄受,

种种众色皆心量,如幻如梦无所有。

第六节 如来说法离四句

经文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白话解

如来说法,离下面四句,即是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白云按:

对一异有四句:是一非异,是异非一,是一亦是异,非一亦非异。

对俱不俱有四句:是俱非不俱,是不俱非俱,是俱亦是不俱,非俱亦非不俱。

对常无常有四句:是常非无常,是无常非常,是常亦是无常,非常亦非无常。

对有无有几句:是有非无,是无非有,是有亦是无,非有亦非无。

经文

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

白话解

讲真谛、缘起、寂灭、修道、解脱等法,都离二边,不生诽谤相。这是如来说法的首要原则。

经文

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白话解

如来说法,不说法性无自性,不说法性自然有,不说法相无因生,不像外道那样说微尘生、时节生,不说自性相续生。

经文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白话解

为净除修行人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像商队的主人带领商队那样,过了一地又一地,步步向前。如来说法,逐步阐述一百零八句中的无所有相,分别说声闻乘、圆觉乘和如来乘,分别说修行中的各个层次的境界。

白云按

如来说法,以离四句为首。这不是说世俗谛,而是说胜义谛,是说如来之法。

离四句,绝百非,语言道断,是出世间的境界。

出世间第一义不可说。如何修习出世间法,却是可以说,而且应该说。但是不能偏执一边,不能把问题绝对化。

这就是楞伽经摆在首位的最重要的原则。

第七节 四种禅

经文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白话解

依修行的层次高低分,有四种禅。怎样的四种?依次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经文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愚夫所行禅?指声闻、缘觉及外道所修的禅法。观察人的生老病死,最后都不免化为一堆白骨,悟得变化无常,人生是苦,我身不净,建立人无我的观点。虽然有所胜进,却又执着无常、苦、不净,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始终不离法相,妄相前灭后生,无了无休。这样的禅法,名为愚夫所行禅。

经文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观察义禅?悟得了人生的自相、共相无我,进一步观察外道所说的自生、他生、俱生等法性,都无实在的自性、共性,建立法无我的观点。在修行不同层次的各个修行地中,对各地的境界,从低到中、到高,一步步升进。这样的禅法,名为观察义禅。

经文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攀缘如禅?‘如\’指‘真如\’,攀缘如禅,意思是接近真如的禅法。了知“人我”、‘法无我\’,并且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也是妄想。如实观察如幻诸法相,自心不动,不生妄想。这样的禅法,名为攀缘如禅。

经文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白话解

怎样的禅法是如来禅?到了如来地,得自觉圣智善乐,成就圣智三相(一、化度一切三界众生归无所有,二、发大愿心成就无上佛道,三、自觉圣智究竟境界。),能成办众生不思议事。这样的禅法,名为如来禅。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白话解

世尊把四种禅法的境界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凡夫行禅受相缚,观察义禅相未离,

攀缘如禅如实知,证如来禅清净地。

愚夫观想日月形,或观红莲性洁净,

或观身空如火尽,观察不离内外性。

经文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白话解

修禅执着种种相,外道修道之通病,

彼等所达之境界,不外缘觉声闻乘。

舍离一切妄想性,到无所有如如境,

十方刹土来诸佛,不思议手摩其顶。

随顺进入如如相,无证无得自觉圣。

End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处处作主见如来

惟觉法师《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动念这一念心,一个是客,一个是主。客,是指我们的妄想,像空中的灰尘一样,始终是来来往往的。既然是妄想,来也好、去也好,就像灰尘一样;能够知道妄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李 睿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白话《阴骘文》

白话《阴骘文》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患难,怜悯别人的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动了上苍(指天人感应),别人如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所谓如来

◎ 清俞樾《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按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皆易解说。独所谓如语者,不易解说。俗解云:默契真如之语,苟为推美,未合经义。愚谓如语即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虚 云《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

若能转物即如来

若能转物即如来◎ 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陈柏达: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

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一、改变命运的经典根据(一)诗经:永远要说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话,我们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气。(注三)(二)书经:(1)命运有时很难捉摸,因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2)遗传或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智慧佛语: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经文解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燃灯古佛的来历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之一,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而如来呢,一般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现世佛之一,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存在。一个是千佛之首,一个是超九界以独尊,燃灯古佛和如来到底是谁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后记

后记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