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一
2024-12-28 12:26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一

本章有七节 一 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二 佛说七喻 三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 四 佛再说五喻 五说偈重明离四句 六 如来说法 以离四句为首 七 四种禅

第一节 离一异 离俱不俱离有无非有非无 离常无常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离一、异,离俱、不俱,离有、无、非有非无,离常、无常,这是自觉圣智与外道妄想的分水岭。请世尊为我们详细解说,使我们离一切妄想入第一义。

经文

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①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馀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注]

① 摩尼 摩尼是梵文音译,俗称如意宝珠,是用琉璃、水晶或各种宝石做成的装饰物。

白话解

我们离一切妄想入第一义,将在修行地上步步升进,自心清净,实现菩萨本愿,入如来地,得无开发行。这时候,面对像摩尼珠那样无边影像的境界,修行诸地中自心所现的种种相等一切法相,我和所有菩萨能离这些妄想自性、自相、共相,早日得无上佛道。令一切众生圆满具足清净佛地的种种功德,获得无以伦比的极大安乐。

经文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啊!好啊!你能提出这些问题问我。这是安乐众生、饶益众生的大事啊!

经文

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世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详细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哩。

白云按

这里说的,都是修习禅定的境界。

世间人说话做事,能不能离这四句?

不要只从字面来理解。世间人说话做事不偏执,不片面,就符合离四句的精神了。

凡事都可以两面看,常中有无常,失败是成功之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口头禅了。

第二节 佛说七喻

一 渴鹿求水喻

经文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不知心量实相的愚痴凡夫,执着内外之性,妄作分别,说一,说异,说渐生,说俱生,说有无,说非有无,说常,说无常,都是二边见的妄想。

经文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白话解

譬如渴极的鹿群,误认远方的阳焰是水,奔走追求,而不知实在不是水。

经文

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①,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注]

① 三毒烧心 障碍修行人入如来地的危害最大的三种恶业“贪、恚、痴”,称为三毒。心中烧起三毒火,满心都是贪、恚、痴,便是三毒烧心。

白话解

愚夫也跟这样的鹿群差不多,受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执迷色境界,起生住灭见。执着有内性、有外性,陷入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二边见,摄受虚妄影像,生出错误知见。

二 犍闼婆城喻

经文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白话解

譬如海市蜃楼,是在空中幻现的城市,不是真实的城市,而空中实实在在又有城市的影像,所以说它非有城非无城。没有智慧的凡夫和外道,由于长期受虚妄不实的习气熏习,执着认为那海市蜃楼是真的城。他们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不能明白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

三 如梦当真喻

经文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

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

白话解

譬如有人做梦,梦中见到男、女、象、马大,乘车的,步行的,还有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等等景象,自己置身其中。觉醒后还忆念,无限留恋。你说说看,这样的人,对梦中境界忆念不舍,能算是聪明人吗?

大慧答:不能算是聪明人,世尊!

经文

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佛告诉说:是的。他们固执错误知见。外道邪智,不知自己心中显现的影像如梦如幻,依世间智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生起错误的知见。

四 画像高低喻

经文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白话解

譬如墙上挂着一幅画像,挂的位置是高了还是低了?那些外道凡夫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错误知见,一定要分出个高低来。

经文

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

白话解

他们自己错了,还要把错误知见向别人宣扬,对离有无的无生论说成是“无”,他们违背因果律,断绝善根本,破坏清净因。

经文

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①。

[注]

① 地狱《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

白话解

修行想得胜进,必须远离二见论。他们依二见论,必然堕于自生、他生、俱生等谬误,一般人有见无见妄想,必然建立诽谤相。固执如此的二见论,自误误人,要入地狱。

五 翳见垂发喻

经文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

白话解

譬如翳目人,看东西有重影,见别人的头发下边还有一重发影,便说别人的头发垂下来了。他见到的垂发,毕竟非有非无。他见,他认为有;你不见,你认为无。

经文

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白话解

外道的妄见心,同翳目人见别人头发的重影一样,对本来非有非无的东西,一定要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错误知见,妄作分别,诽谤正法,自误误人。

六 火轮喻

经文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 ,一切性生 。

白话解

譬如拿着点燃的火炬快速地转圈,人们会看见出现了一个火轮,所见到的火轮,实在不是轮,而愚夫认为是确实的轮。外道也是这样荒谬,观察任何事物,总是依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二边妄见,从而生出种种法性。

七水泡喻

经文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

白话解

又譬如水泡,看起来好象摩尼珠,愚夫当它是真的摩尼珠。以贪爱心来看,便是摩尼珠。不生贪爱心,没有占有的欲望,便不会认为它是摩尼珠。

经文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白话解

外道正是这样,生贪爱心,起占有欲,受错误的妄想习气所熏,面对实在无所有的事物,固执地说有什么东西生出来了,然后又怎么样地灭了。

白云按

这里说的六喻,都是禅定中的幻境。

我在训练观落日后,在禅中身心基本安乐的时候,都会见到旋转的五彩火轮。

释迦牟尼说法都与修禅有关。这里以世间法比喻来说明“如来说法离四句”。就是现代的辩证法也是不能偏执一边的。

世间人习惯于非此即彼的边见,以这种边见解释世间法,说到最后,总要陷于逻辑悖论的。

如果用世间逻辑解释本来就不可说的出世间事,只能越说越糊涂。

如幻三昧身是证成的,如来境界是证见的。不是语言逻辑能证,而是亲自身证。

关于身证,不是大乘经才说的。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请看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九(一O)经说:

彼云何为身证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人。

End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处处作主见如来

惟觉法师《楞严经》中,憍陈如尊者因悟客尘二字得证圣果。起心动念这一念心,一个是客,一个是主。客,是指我们的妄想,像空中的灰尘一样,始终是来来往往的。既然是妄想,来也好、去也好,就像灰尘一样;能够知道妄

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 谛 闲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李 睿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前 言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白话《阴骘文》

白话《阴骘文》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患难,怜悯别人的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动了上苍(指天人感应),别人如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所谓如来

◎ 清俞樾《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按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皆易解说。独所谓如语者,不易解说。俗解云:默契真如之语,苟为推美,未合经义。愚谓如语即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虚 云《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

若能转物即如来

若能转物即如来◎ 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陈柏达: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

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一、改变命运的经典根据(一)诗经:永远要说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话,我们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气。(注三)(二)书经:(1)命运有时很难捉摸,因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2)遗传或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智慧佛语: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经典原文】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经文解释】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功?我们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燃灯古佛的来历

燃灯古佛和如来谁大?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之一,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而如来呢,一般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是现世佛之一,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存在。一个是千佛之首,一个是超九界以独尊,燃灯古佛和如来到底是谁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后记

后记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