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八章 甚深般若波罗蜜
2024-12-29 08:33

第八章 甚深般若波罗蜜

本章有三节 一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 二 大慧提出种种诘难 三 世尊答大慧问

第一节 波罗蜜有三种分别

经文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①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注]

① 六波罗蜜小乘、大乘都讲六波罗蜜,顺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脱离生灭苦海度到不生不灭彼岸的法门。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是世尊说的,修满六波罗蜜,便能成就正觉,请世尊详细演说六波罗蜜。

经文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同是修波罗蜜,因为初发心的程度不同,便有三种差别,分别是世间波罗蜜,出世间波罗蜜,出世间上上波罗蜜。

经文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 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白话解

一、世间波罗蜜,执着我我所,陷于二边见,乐于声色香味触的感受,在三界有处受生,起种种妄想。在这种境界下修行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得凡夫神通,顶多修到离欲清净的梵天境界。

经文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白话解

二、出世间波罗蜜,是声闻、缘觉所修,摄受涅槃乐。同样是修六波罗蜜,但乐于追求自己的涅槃,认为无作便是涅槃。

经文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

白话解

三、出世间上上波罗蜜,正确认识心法几心所法,对由这二法在自心显现的虚妄心量,了了分明;但自心清净,离摄受及所摄受的对象,远离虚妄的影像,不动心念,不生妄想。

经文

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①,起上上方便。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②。

[注]

① 檀波罗蜜梵音檀,意译布施。出世间上上的施,不只是施财施物。施则要舍,包括喜怒利衰荣辱甚至生命都能舍;不求名,不图报,不求福德,也不执着功德,这样才能修成功德;行上上方便,以法施化度他人,则是最大的功德。

② 尸波罗蜜梵音尸罗,略为尸,意译持戒。世间波罗蜜制订严格的戒律,诸恶勿作,众善奉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制恶向善。出世间波罗蜜,在较大程度上自觉远离身口诸恶业,还要着重在戒除贪恚痴方面下功夫。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心地无非自性戒,神通自在,随入一切刹土,随浊流而不污,出污泥而不染。

白话解

为安乐一切众生,于世间行檀波罗蜜,行上上方便,化度众生。

对一切世间因缘,妄想不生,自然成就了戒体,是尸波罗蜜。

经文

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①。

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②。

[注]

① 羼提波罗蜜梵音羼提,意译忍辱。这是忍辱负重,为了无上菩提和普度众生的大事业而修炼心性,而不是忍辱偷生。

② 毗梨耶波罗蜜梵音毗梨耶,意译精进。出世间上上波罗蜜主张随时随地修行,行、住、坐、卧、不离修行,把明心见性的修行贯穿于一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

白话解

对一切法都不生妄想,能忍受一切困难和一切苦恼,不生恼恨之心,是羼提波罗蜜。

初中后夜,精勤奋进,坚持不懈,随顺修行各种方便法门,都不生妄想,是毗梨耶波罗蜜。

经文

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①多。

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②波罗蜜。

[注]

① 禅波罗蜜禅,泛指一切禅定。出世间上上禅,无所谓入禅出禅,认为空心死坐是禅病。妄想悉灭便是禅,心地无乱自性定。

② 般若波罗蜜梵音般若,意译智慧,般若不是世间智,不是出世间智,是出世间上上智,是自觉圣智,是清净心生发的无上智慧。

白话解

一切妄想全都寂灭了,又不落入声闻、缘觉的妄想涅槃,是禅波罗蜜。

了知自心妄想相,不生有性无性的分别想;智慧观察现前一切景象,不落于有无二边;先前妄识身转圣智身,坚定不移,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白云按

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乘都修习波罗蜜。因为发心程度不同,便有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不同的果。

因地发心,是成就高低的关键。

第二节 大慧提出种种诘难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世尊为何记阿罗汉得成无上菩提?

白话解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声闻阿罗汉在菩萨第七地得无生法忍,即以此为涅槃,实未离变易生灭,未到如来地。世尊为什么么记阿罗汉能像菩萨一样得成无上菩提呢?

经文

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

白话解

出世间上上法不舍有为众生,不入涅槃,世间法,不得入涅槃,出世间法所入妄想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那么,有谁能修至佛道?

经文

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

白话解

世尊从初成佛得最正觉到般涅槃之间,不说一字、不答一字。因为如来常在定中,无思无虑,对现前景象,知而不察。

经文

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不施设本际?

白话解

化佛化作佛事,为什么说所有虚妄识相刹那坏灭,说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何故不直说如来的真实情况?

经文

现魔魔业①,恶业果报,旃遮摩纳②,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注]

① 现魔魔业 世尊初成道时,还现魔业恶业果报。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于如幻三昧中见魔王波旬派他的三个女儿来挑逗。这三个女儿都美貌非凡,名字分别叫染欲、悦人、可爱,脱得半裸,又歌又舞,世尊不为所动。移时,魔女隐去,又见魔兵张弓射箭,利箭到了世尊面前,都变成了洁白的莲花。魔王,魔女、魔兵、都是心魔所生。一念邪,则见魔住舍,一念正,即见佛在堂,是邪是正,全在一念之差。

② 旃遮摩纳旃遮摩纳,又名金舍尼。佛在舍卫城广说法音时,婆罗门的头儿十分妒恨,用三块金砖收买了十六岁的美貌丰盈的金舍尼,混入精舍听法。不久,金舍尼鼓着个大肚子招摇过市,逢人便说,她肚子里怀着佛陀的孩子,以此破坏佛的名誉。佛弟子罗候罗火了,抬脚向金舍尼肚子踢去,当街从金舍尼肚兜里掉下一个木盂,惹得围观者捧腹大笑。

白话解

世尊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还显现魔业恶业果报,在如幻三昧中见魔魔女魔兵扰乱。世尊在舍卫城被少女旃遮摩纳造谣中伤,坏佛名誉,后来又有外道孙陀利杀女诽谤佛法。世尊乞食化缘也遭遇过空钵而出的事。为什么证入如来地,得一切种智,还不脱这些过患?

第三节 世尊答大慧问

一 化佛授记声闻得无上菩提

经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给你说。

大慧说:好啊!世尊!我用心听着哩。

经文

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①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

[注]

① 无余涅槃无余即无漏。《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槃。”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声闻人乐于声闻乘妄想涅槃境界,亦有修菩萨行者的人声闻乘妄想涅槃境界。为诱导他们舍离声闻乘入大乘,入无余涅槃,所以说声闻乘人只要再发心,亦能得无上菩提。

经文

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

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

白话解

这是化佛说法,授记声闻的无上菩提,不是法佛说法。

因此,我记声闻乘修行者与诸菩萨无异。

经文

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

白话解

说声闻乘修行者与诸菩萨无异指声闻、缘觉、诸佛如来都断了烦恼障,在这一点上得到解脱,所以无异。要知道,声闻,缘觉还未断智障。

经文

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白话解

断智障,才立法无我,得殊胜清净。声闻、缘觉断了烦恼障,立人无我,如果再进一步修到七识寂灭,藏识习气所生的无明烦恼寂灭,便立法无我,不受一切法的束缚,获得法障解脱,究竟清净。

二 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

经文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

白话解

法界本来就法尔如是,不因诸佛出世与否而存在,前佛后佛所证,都是如来本住法界。如来以无尽本愿为众生说法,不动主观意念,不思前,不想后,都是正智所化,没有妄念,正智如如,所以说,如来无虑无察。

经文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白话解

断除欲爱、色爱、有爱及见一切处这四种烦恼和无明习气,断除了三界烦恼和余习烦恼,远离了分段生灭和变易生灭,确立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观点,断除了烦恼障和智障。

经文

大慧,离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不复轮转。

白话解

离心、意、意识及眼识等七识,正确建立无漏智,离刹那习气等妄想因缘,善持无漏品,七识已寂灭,不复在三界轮转。

三 金刚力士随护 非真如来

经文

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白话解

在外道及声闻、缘觉认为是涅槃的境界中,断了分段生灭,未变易生灭,因为如来藏是兴造苦乐的根源,流注不断,愚痴凡夫不觉,常被因如来藏引起的作用而涌现的不思议变扰乱得心意不宁。

经文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

白话解

为安他们的心,便对他们说有金刚力士随时护卫,让他们不必惧怕邪魔侵害。这些都是化佛说法,不是真实如来的知见。

经文

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

白话解

真实如来是怎么样的?舍离一切根量,灭除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的妄想心量,得现法乐住,得无间法智忍,并没有什么金刚力士随时护卫。

经文

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

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白话解

妄识所造的业,化不成佛。化佛不是真的法佛,化佛所说法不离法佛的根本宗旨。

像制作陶器的工丈,用轮、绳、泥水制造陶器一样,化佛依众生不同的因缘为众生说法,而不是依自通处对他们说自觉圣智境界。

经文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

白话解

愚夫在七种妄识寂灭的时候,便生起断见。当藏识流注的作用涌现如幻影像的时候,他们又生起常见。由于他们执着种种妄想,所以不可能了解引起生灭现象的根本原因。

经文

自妄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白话解

以般若智慧除灭自己心中的妄想,便可即时获得解脱。断除欲爱、色爱、有爱、见一切处这四种烦恼和无明习气,则无一切过患。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

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

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白话解

世尊把这些意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所说三乘亦非乘,如来金刚不磨灭,

佛记罗汉得菩提,令离过恶化佛说。

为佛子得无间智,无余涅槃真解脱,

权宜诱进诸下劣,开权遮实隐覆说。

经文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

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

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

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白话解

契根契理佛智慧,随机分别说大道,

应知诸乘实非乘,诸乘未到涅槃路。

欲色有见生贪爱,说是世间四住地,

现识涌起无名妄,意等七识随生起。

愚于七识寂灭处,生起断见说无常,

藏识流注当涅槃,愚夫妄想说是常。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白话《阴骘文》

白话《阴骘文》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患难,怜悯别人的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动了上苍(指天人感应),别人如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后记

后记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二

自序品第一之二四 五祖命门人作偈[经文]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五

自序品第一之五九 在法性寺开讲东山法门[经文]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