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 辩证不二观如来
2024-12-28 13:35

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第一章 辩证不二观如来

本章有六节 一 如来非果非因 二 无我并非无自性 三 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四 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五 如来与尔焰非异非不异 六 三藐三佛陀佛陀 离一切根量

第一节 如来非果非因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①,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注]

① 三藐三佛陀三藐三,意为无上;佛陀,对先知先觉,大彻大悟的人的尊称,能知三世十方事。佛陀又有多种名号,一切智,救世主,大导师等等都是人们对佛陀的美称。三藐三佛陀意译为正遍知大导师。

白话解

大慧菩萨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三藐三佛陀,使我及所有修习菩萨行的人能正确理解如来自性,善于自自己获得正觉,并且引导别人也能获得正觉。

佛说:你随意问,你要问什么,我即为你说什么。

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①,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注]

① 如来应供等正觉 对待禅定中的景象,不加分别,譬如看到一块颜色,不去分辨它是红是黄、会对增长功德是有利还是无利,不想它似什么东西,心如止水,寂而照之,离一切想,所有见闻觉知,便是如来。稍有少想,都不是如来。应供,从字面解,意思是应当供奉,其深层含义是把如来境界当成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等,即是等无有异,等正觉,即是对见闻觉知的所有景象,舍弃一切主观妄识,能等无有异地觉知其本来面目。用当今哲学界的话说,就是认识客观事物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境界。

白话解

大慧菩萨提出问题: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所证的果还是能证的因?是意识造作影像还是所造成的影像?是言说还是所说的内容?是感觉还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色声香味触)?这些词句中的两个方面,是相异还是不异?

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些辞句,不是果事也不是因。为什么呢?说它是果事或说它是因,都不正确。

经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白话解

若说如来是所作的果,因为没有固定的作法,作法无常,所以所作的果无常,即是说如来无常。那么一切作法的果都可以说是如来。我和所有的佛都不取这种说法。

经文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白话解

若说不是所作的,无因即无果,无果即无得,一切方便法门都无所得,这些方便法门等于找兔角,等于要盘大生儿子,全都落空。

经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白话解

如果认为不是果、不是因,即是说不是有,亦不是无。非有非无,便跳不出一异、俱不俱、有无、常无常这四句的巢臼。执着于四句,是世间言说。跳出四句的错误;不执着四句,才是智者的选择。对于一切有关如来的句义,都应当这样理解。

第二节 无我并非无自性

经文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

白话解

我说一切法无我,应当知道,这个无我,并不是什么都无自性。一切法有其自性,无他性。例如牛马之性,马有马性,马无牛性;牛有牛性,牛无马性。其实我说“非有非无”,并不是说什么法都无自性。

经文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白话解

同理,一切法不是无自相,不是有自相。妄想执着“无我”相是“无”的愚夫,不能了知无我的真实义。

对“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都应这样理解。

第三节 如来与五阴,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来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五阴,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

若说如来与五阴不相异,因为五阴的活动变化无常,则如来也是变化无常的了。

经文

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

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白话解

若说如来与五阴相异,因为一切施设的方便法门,都将落空,都不可能入如来地了。

譬如两支牛角,都是牛角,他们相似,说它们不异。它们长短有差别,说它们有异。把这道理推广到一切法,都是一样,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

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譬如牛的右角跟左角的形状不完全一样,长短也不完全一样,颜色也不完全一样,它们不是不异,都是非异非不异。

同样的道理,可知如来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它们之间,也都是非异非不异。

第四节 如来与解脱 非异非不异

经文

大慧,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白话解

同样的道理,如来与解脱,两者之间,不能说他们一定相异,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相异。证入如来地,可说是解脱。离了色相的缠缚,便是解脱。因此可以说,如来就是解脱。

经文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

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白话解

若如来与解脱相异,即是说如来还不离色相,是无常的色相所成,那么,如来也是无常。

若如来与解脱不异,则获得解脱的每一个修行人的思想境界及其功德应无分别,而事实上获得解脱的修行者的境界及其功德,各各不同。所以说,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

第五节 如来智与尔焰 非异非不异

经文

如是智及尔焰① ,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

[注]

① 尔焰 梵音尔焰,意思是思想认识境界,在这里,专指对禅定中现前景象的见闻觉知境界。

白话解

智慧跟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非异非不异。

如来智慧与所知的思想认识境界,不是恒常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不是意识造作影像,也不是所造成的影像,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不是感觉,也不是所感觉到的对象;跟五阴不是不同,也不是不异;不是言说,也不是所说的内容;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

第六节 三藐三佛陀佛陀 离一切根量

经文

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

白话解

因为不是同一,也不是相异,不是同时生,也不一定不是同时生,如来应供等正觉远离一切六根、六尘引起的见闻觉知。离一切见闻觉知,则离一切言说。离一切言说,则不会生起妄识。不生妄识,则无什么要灭。无可灭,便说是寂灭境界。寂灭境界,便是自性涅槃。

经文

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三藐三佛陀。

白话解

在自性涅槃中,无所谓什么是果、什么是因。无果无因,即是无分别智,便不会对境起攀缘。不起攀缘心,便舍离了一切虚伪习气。舍离一切虚伪习气,便证入了如来地。证入如来地的修行者,可称为正遍知大导师,是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

经文

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①。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②。

[注]

① 三藐三佛陀佛陀叠用两个佛陀,起强化语气的作用,可理解为最最正确、最最伟大的大导师。

② 根量 六根、六尘及其所引起的六识,都是根量。

白话解

最最伟大的正遍知大导师,都远离一切根尘,有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白话解

世尊把辩证不二的如来观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智者悉离诸根量,如来非果亦非因,

觉与所觉非一异,离相所相莫妄分。

诸阴缘起与正觉,说一说异莫能见,

既然不见一异相,何必硬要作分辨?

经文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白话解

一切非作非不作,究竟非果亦非因,

如来非阴非异阴,更非其余杂乱论。

诸性非有亦非无,勿堕愚夫妄想见,

执有执无皆有过,千法万法离二边。

经文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若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

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白话解

因有而后立个无,因无而后确立有,

若知其有不须想,若知其无无所受。

若然于我或无我,计着言说量留连,

沈溺有无二边见,误已害人祸不浅。

远离有无得解脱,正智观察悉如如,

如是证入如来地,正观不毁大导师。

问答

问:远离一切根尘,见闻觉知而六识不生,洞悉一切而自心不动,不分辨它是何事何物。

这几句话很深奥。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

答:在如幻三昧中,当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之时,便说是远离一切根尘。这个时候,不是没有六根,因为六根是人们的觉知功能,不会消失。也不是没有六尘,因为六尘是内外事物在心中的反映,也没有消失。所以有见闻觉知,而这时的见闻觉知是没有分别心的。

佛法用五蕴解释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一个人的六根与六尘称为色蕴;根尘接触的第一刹那,说是受蕴,是身受;接着第二刹那是想蕴,是心想,有时说是心受:再接着是行蕴,即是思量,是第七识的作用;然后才是识蕴,即是确立了一个识相。说起来,说了这么多语言,过了许多刹那,而一个识相的产生,合起来还是一刹那。只是为了说的方便,把他说成几个刹那。

修禅进入如幻三昧,圣者只有前面说的第一刹那在活动,即是只有身受,没有心受。身受心不受,是圣贤的境界。一般凡夫做不到。

声闻圣弟子只有一受,是身受,心不受。这是阿含经说的。

不参与修禅实践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些道理的。

问:修禅到了圣贤境界,还会有相的活动吗?

答:有。本事经说:“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是无余涅槃。”这就证明圣贤进入无余涅槃时,还有相的活动。

凡圣的分界,就在于面对幻相,心动不动。

凡夫心动,生灭轮转。圣者心不动,即见如来。

阿含经说止观,六祖坛经说寂照,说的都是这么回事。寂而不照是死禅,照而不寂是野禅。

如果说禅定中没有相,证明这人还未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昧。未懂如幻三昧不懂禅。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