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八章 三种自性二无我
2024-12-28 11:58

第八章三种自性二无我

本章有二节一 三种自性 二 人无我法无我

第一节三种自性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白话解

佛接着说:修习菩萨行的修行者,要熟识了解三种自性。是什么三种自性?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

白云按:这里说的三自性,跟唯识说的三自性是一致的。唯识翻译为妄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经文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

白话解

佛告诉大慧:人们的妄想自性是从相生的。

大慧问佛:为什么说妄想自性是从相生的?

佛告诉大慧:执着缘起的事相和心中显现的事相,生起两种妄想自性。把虚妄不实的名相事相执着为实有其事,就叫妄想自性

经文

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

白话解

按如来应供等正觉分析,产生妄想的根本因缘,可分为执着名相和执着事相两种。

经文

名相计着相者,谓内外法计着。

事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

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 。

白话解

外境界在心中的法尘形成了固定的名词概念,执着名相的人,一成不变地死抱着这些名词概念,跳不出语言文字相的束缚。

外境界在心中形成的法尘,在藏识种子的作用下复现出种种影像,执着事相的人把这些虚妄的影像错认为是真实的事物。

上面说的是两种妄想自性相。

经文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白话解

一切有为法所生起的如幻境界,都以名相和事相作因缘展转相生,这便是缘起自性。

经文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①。

[注]

① 成自性如来藏心 修习清净法门熏习而成的所有种子,构成修行人的成自性如来藏心。

白话解

怎样是成自性?离名相事相,不生妄想,得自觉圣智,以自觉圣智观察现前境界,入如来地,得如来自在法身,就说是成自性如来藏心。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白话解

世尊把三自性的含义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名相事相作缘起,计着名相生妄想,

正智离相见如如,则是圆成自性相。

经文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白话解

这里说的就是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这是修习自觉圣智出现的境界。你们这些大菩萨还要好好修习。

第二节人无我,法无我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要熟识了解二种无我的观点。是怎样的二种无我观点?是人无我观和法无我观。

经文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白话解

怎样是人无我观?舍离人身能主宰、常不变的“我”见;怎样舍离“我”见、舍离对 “我所”的执着?舍离这些执着,即是舍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引起的种种虚妄影像,舍离无知业爱生的识相。对眼识等六种了别识所生的一切见闻觉知,都不染不着。自心显现的客观世界(器界)的影像,自己的贪爱心、取着心熏习成的藏识种子,都是造作业障的因缘。因为有这些造业因缘,所以凡夫妄想不断,如幻的影像相续不已。

经文

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

白话解

这些虚妄影像,像奔流的河水,像正在萌发的种芽,像点燃的灯火,像变幻的风云,展转相生,刹那生,刹那灭。

经文

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

白话解

人们的妄心,像躁动的猿猴,像嗜好臭秽的飞蝇,像夹着风势肆虐的大火。

经文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白话解

因虚妄不实的妄想习气长期熏习而生起的虚妄影像,像轮转不停的水车,从而妄识生灭轮转不已。

经文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白话解

幻术师口中念念有词,制造时机,常会瞬间变幻出种种奇妙景物。如幻三昧中所有的色像,跟幻术师变化出来的景物一样虚妄。如果正确理解这些现象,去除自我偏执,就说是确立了人无我智。

经文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①。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

[注]

① 离我我所 佛经说的“我”,是能主宰、常不变的意思,人的色身(躯体)和识身(思想认识)都是常变不住的。现在的身心不同过去的身心,未来的身心也不会与现在的身心相同。可以说,过去的身心已死,未来的身心未生,现在的身心刹那不住,色身无住,识身无住。什么是我所?我的所知所识,我所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我所。“我”本无常,“我所”更无实,只有舍离“我”见和“我所”,才能实现妄识转正智,入如来地。

白话解

怎样是法无我观?能正确了解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妄想自性,离“我见”,不受“我所知所识”的束缚,不受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所生起的虚幻影像和自己的贪爱心、取着心的束缚,面对种种展转相生的虚妄景象,心不动摇。观察一切法,都不要执着有什么自相共相。

经文

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白话解

凡夫有那么多妄想相,有那么多虚妄的想象力。圣贤位的修行人彻底了解心意识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都离自性,确立了人无我观,不会再有那些不实的妄想。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②。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③。

②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修习菩萨行,按照达到的不同境界分为十个阶位,称为菩萨十地。这十个阶位是:一、欢喜地,欢喜发大心,立大愿修学无上佛道;二、无垢地,持戒清净,离一切污垢;三、发光地,当两眼微闭时,或是在黑夜里,会见到眼前出现光明景象,这是心光显现;四、焰慧地,心光明亮,智慧增盛;五、难胜地,修习世间法的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六、现前地,显现不思议变的种种奇妙景象,面对如此景象,善观察而不妄作分别;七、远行地,远离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的缚缠,离一切相,不住相生心,住于无相行;八、不动地,得无生法忍,即使身处狂风恶浪,也能心不动摇;九、善慧地,说法无碍,得自在力;十、法云地,入自觉圣智境界,显现常不思议殊胜景象。

③ 转轮圣王太子灌顶 古代印度的国王冊立太子时,要举行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用瓶子装着四大海水向太子灌顶。在经文里借用来比喻修行进入法云地境界时的自心感受。

白话解

修习菩萨行的人应当好好弄清楚一切法无我的观点。能彻底弄清楚法无我观的菩萨,不要太长时间便能修得菩萨初地的境界。能了解一切法相并非实有,欢喜发心修学无上佛道。一步步开悟,逐步到达超越菩萨九地的境界,最终修得法云地。在法云地会显现无量珠宝装饰得非常庄严华丽的宫殿,有很大的莲花宝座,莲花宝座上坐着各方圣王。这些景象,都是修习起幻观幻法门生起的幻相。还会见到三世十方无量同样的佛,并且有众多大菩萨、大比丘、最胜善知识等等,从各各的佛土簇拥而来,像转轮圣王向太子灌顶那样,有无数的佛手向修行人灌顶。

经文

超佛子地④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

① 超佛子地 若得自觉圣,诸地皆如来;若不离我执,永难成佛子。佛子地无定相,得自觉圣,入如来自觉地,便是超佛子地。

白话解

到了这个层次,修行人已经超过了佛子的境界,到达自觉圣智的境界。因为确立了法无我的观点,便会获得如来自在法身。这里说的是法无我相,你们这些大菩萨还要好好修学。

End

人对待仇恨的三种做法

小沙弥去担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了。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小沙弥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准备去打蛇。 慧清法师见状,过来询问。小沙弥把事情对慧清法师讲了,法师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沙弥说在寺院北坡的草地。慧清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可培养德行又能远离祸害的三种做法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参禅会出现的三种习气障碍

◎ 达 照 在参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习气烦恼,就会在身心中翻出来。翻习气分三个部分。 一、心念上的强软魔头 第一个部分是念头上的习气,最早翻出来,最后才彻底了断。心念上,比如说突然发起贪欲的心,突然发起

修行中有三种话不能听闻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修行中,不应该听闻的有三种。第一个,不听闻他人赞叹自己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很容易生起傲慢。其实我们若是要听,就听一些诽谤;若是接受,就接受一些指责,一些伤害。我经常跟大家讲,

有三种钱,花得越多,赚得越多!

世界上有三种钱非常奥妙,你花得越多,就赚得越多。这是学校老师不会教的事,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三种。第一种钱:投资自己,自我成长学习的钱一定要花!如果我们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美国抓到非洲,并且不给他一毛钱花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诚心忏悔后,会有三种力量现前!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很多学佛人纠结于自己业障深重,其实顺逆皆方便,就看我们的心理素质够不够了。忏悔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业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还没得果报,还

具备这三种心必得往生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海 涛《毘耶娑问经》记载佛为毘耶娑仙人说有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佛弟子也应该了知、避免:一、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施众生财物,这不是佛教的布施。例如有人

拥有这三种能力助你正念正行

◎ 贤 宗1.专注当下的能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缺陷不足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正与升华才更为重要。我们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

慧远大师佛教的报应模式有哪些,我们知道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简介◎成观《楞伽经》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禅宗初祖印度人达摩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因此是历来禅者修习如来禅、明心见性最主要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经中详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而这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

冬季护肺,必喝三种小药茶!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许多城市的雾霾也让人们的呼吸道受伤。在此推荐几种护肺的小药茶,大家可根据需要选用。一、罗汉果茶罗汉果甘、凉,能清肺止咳、润肠通便。取罗汉果5~8克,去壳掰碎,用沸水泡后放凉饮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道德经》:三种性格,命最好;三种德行,福最大!

三种性格命最好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性格通过影响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进而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性格好,命也不会差。1、随和我们都知道上善若水,水虽柔,但能包容万物。我们常说百炼钢不如绕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王骧陆:以戒为师,依止自性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陈兵:修大乘止观方可证得自性清净心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家庭、工作、修行”是居士的三种责任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一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1)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1)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释品名题,略明三义:一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二正释品名,三略分章段。第一, 说明各品为何长短不齐在解释之前,需要说明的,今此论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照此

刘常净:百论释义 破常品第九

百论释义破常品第九此论七品破法,叙其来意有以下几点,一者前六品破无常法完毕,此品破于常法,明常与无常诸法皆无实体,显一切法空。二者若约总别来说,《一》、《异》两品总破常与无常,大有是常法,瓶等是无常,

这三种茶,堪称糖尿病的克星,谁都喝得起

在日常合理膳食过程中,广大糖友常常过分专注于如何吃得健康,对于如何喝倒是比较缺少注意。  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三款非常经济适用、且降糖有果效的日常茶品。一、山药茶  山药本身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降

刘常净:百论释义 舍罪福品第一(2)

百论释义舍罪福品第一(2)乙二 破外吉义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破舍吉义,就是舍罪。罪恶总说有两种:一是旧有的罪恶,如前所说,杀盗邪淫等十恶,自古已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人作了都会被认

观辉居士:楞伽经白话解 后记

后记小乘与大乘的分界线是什么?小乘只懂人无我,不懂法无我。大乘确立人无我、法无我观,但又不着二种无我相。小乘得人无我观后,以无所有处为涅槃,独善其身。大乘自度度他,以大悲本愿度济群生。不入涅槃。体现了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白话会解)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经文]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