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二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
2025-01-03 09:50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

内容提要:

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

原文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白话解

听了文殊师利法王子的长偈,阿难及会中大众身心忽然开悟,见菩提路,识涅槃门。犹如远游忘归之人,寻着了归家之路。

会中大众,包括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和一切新发心菩萨,共十恒河沙数,各各见自本心,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会中性比丘尼听了这偈,都成了阿罗汉。无量众生都发无等等无菩提心。

原文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白话解

阿难整理衣衫,在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喜交集。为造福未来众生,稽首对佛说: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依此修行已无疑惑。我常听如来说:自己未得度而先度他人,这是菩萨发心;自己觉悟圆明而能觉悟他人,这是如来应世。

我虽未得度,但我发心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这世界末劫众生,离佛渐远,邪师妄法,如恒河沙。想引众生摄心入三摩地,怎样才能令他们安立道场,远离魔事,一心一意向菩提路,永不退转?

原文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温陵曰:三藏之中,毘奈耶,律藏也。此大小乘戒通称也。小乘中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已,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

白话解

这时,世尊当众称赞阿难:善哉,善哉!你问如何安立道场,救护末劫众生,免遭沦溺。你好好听着,我为你说。

阿难及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诉阿难:你应当听过我经常宣说的修行三种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又称为三无漏学。

一 不断淫心 必入魔道

原文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白话解

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

如果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心不淫荡,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不再有生死相续。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出离尘劳,如果淫心不除,则无法出离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当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如果不断淫心,必然落入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这种种魔,他们都招徒纳众,各各自称已经修成了无上道。

原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先断心中的淫念,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白话解

我灭度之后,在正法末世之中,必有许多魔民,在世间宣扬邪法,因而邪说盛行,说广行淫欲者是善知识,使众生沦落爱见的火炕,迷失菩提路。

你教世人修三摩提,先要断除心淫,这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一决定戒。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除淫念修习禅定,等于蒸煮砂石,想煮成饭,任你蒸煮千万年,煮出来的只能叫做热砂。

原文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1,必不能出。

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2说。

【注】

1 三途 指三恶道

2波旬 魔王名

白话解

为什么?砂石始终不是煮饭的料。

你以淫欲之身求佛的妙果,纵然得到一些妙悟,都是淫根,必成淫果,在三恶道中轮转,不能出离。

如来涅槃,从什么路修证?必须断除淫身淫心,亦无断淫之念,才有希望得佛菩提。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波旬说。

二 不断杀心 必入神道

原文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白话解

阿难,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如果没有杀害之心,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便不再在生死中相续。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脱离尘劳烦恼,如果杀心不除,则不能出脱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当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如果不断杀心,必然落入神道。

上品的修成大力鬼。中品的是飞行夜叉等等鬼帅。下品的成为地行罗刹鬼。

这些鬼神,他们都招徒纳众,各各自称修成无上道。我灭度后,在正法末世之中,有许多鬼神,邪说盛行,他们宣称从食肉得菩提路。

原文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1。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提,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注】

1 五净肉 不见杀、不闻杀、不疑杀、自死、鸟残,这五种肉,称五净肉,对老弱病残的僧人网开一面,可食这五种肉。

白话解

阿难,我让比丘可食五净肉,五净肉是我以神力化生的,本来已无命根。当修行人处于草菜不生的砂石地之时,我以大悲神力化生的食物,假名为肉,你们可以食。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的人,却自称是释子。

(孤山曰:问:诸法律并明鱼肉为时食,唯楞伽、涅槃及今经悉唱断肉,何耶?答:说法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机,久断食肉。)

你们应当知道,贪好食肉之人,即使心中有点开悟,似乎修入了三摩提,那必定是大罗刹报,沉溺生死苦海,不是佛弟子。

这种人,相杀、相吞、相食不已,这些人怎能出离三界?

你教世人修三摩提,其次要断除杀心,这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二决定戒。

原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白话解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杀生修习禅定的人,等于有人两手掩耳,高声大叫,以为人不知,遮掩秽行,欲盖弥彰。

心地清净的比丘及菩萨,走路也不踏生草,何况拔草。大悲心之人怎会取众生肉饱自己口腹呢?

原文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白话解

如果比丘不穿东方丝绸绢帛,不着本土靴履裘毳,不食乳酪醍醐,这样的比丘,真的算得上是超脱世间、偿了宿债、不游三界。

为什么?人类都依缘变。到人类食百谷之后,不能双足离地,众生身心再不能同为一用,而是身心分为二路。如果不穿名贵,不食高味,我说这人是真解脱了。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波旬说。

三 不断偷心 必落邪道

原文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白话解

阿难,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若其心不偷,便不会随妄想流转,便不再在生死中相续了。

你修习三昧,本来是为了脱离尘劳烦恼,偷心不除,则不能出脱尘劳。

纵使你多闻多智,在禅定中显现如幻境界之时,若不断偷心,必落邪道。

上品修成精灵,中品的是妖魅,下品的是邪人。都著了魅鬼。

这些邪怪,亦有徒众,各各自称已修成无上道。

原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1。

【注】

1 无间狱 梵文Naraka,音译那洛加,意译不乐,又译苦处、地狱。不间断地受苦,便是住于无间狱。

白话解

我灭度后,必有许多邪怪,邪说盛行,狡猾奸诈,伪装善人。各各自称得上师传授,蛊惑无知,因恐怖而至失心。所过之处,令人耗散家财。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目的是舍离贪念,成菩提道。让比丘们了悟,寄残生于世,旅行三界,表示一往还,去不回头。

可叹贼人披着袈裟,盗用如来名号,造种种业,说是佛法。却不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而是小乘根器。由此贻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原文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白话解

在我灭度后,若有比丘坚决修三摩提,能在如来前身燃一灯或烧一指节,或在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此人无始宿债,便可一时偿清,出离世间,永脱种种烦恼。

虽暂未入无上觉路,因初心坚决,必得成就。若不由此舍身微因,即使成无为,必退还人道,酬其宿债。我在毘兰邑食马麦无异。

你教世人修习三摩提,再次要断偷盗心。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三决定戒。

原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白话解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偷盗之心修习禅定,等于用漏壶盛水,想盛满壶,虽经千年万载,永不可得。

如果诸位比丘除了衣钵盂之外,不私畜分毫。乞食所剩,施给饥饿众生。在大集会,合掌向大众作礼。遭人捶詈,当作是对自己的称赞。自己的身心,都可以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有。不把如来权宜施设的不了义法固执为自己的知见,以贻误初学。佛即印证这人得真三昧。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是波旬说。

四 犯大妄语断如来种

原文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1。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

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2,不成三昧。

【注】

1 失如来种 狂妄自大,自欺欺人,这等人,不可能真心修道,自断如来正觉。

2 三苦海 对世间一切苦恼概括为三苦:一、苦苦,苦于难离世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二、坏苦,因失去所得,乐境不常,心生苦恼。三、行苦,有为法随时变化,心行不得寂静,修行过程也是苦。

白话解

阿难,三世十方界的六道众生,虽然修得身心无杀盗淫,三戒行圆满具足,如果犯大妄语,修习三摩提还不得清净,会摄受爱见魔,断绝如来种。

这些人未得谓得,未证说已证,妄求为世间第一。说有人印证我已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果,得阿罗汉道,成辟支佛、成十地中地前菩萨,求人礼拜,贪人供养。这是恶劣的阿颠迦,断了佛种,像有人以刀砍断了多罗木,这多罗木不能再生。

佛断定这些人断了善根,不可能得佛知见。沉溺三苦海,不成三昧身。

原文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1、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提。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注】

1沙门 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为沙门。

白话解

我灭度之后,敕令诸菩萨及阿罗汉在正法末世中化作种种身,普度世间轮转众生。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乃至淫女、寡妇,及奸诈偷盗、屠猪贩狗之徒,与他们同事,称赞佛乘,引导他们,令他们的身心能入三摩提。始终不说自己是真菩萨,是真阿罗汉。不轻易泄漏佛之密因。除非命终之时,才会有秘密嘱咐。这些人怎会惑乱众生,说大妄语?

你教世人修习三摩提,最后,必须断除大妄语。这是如来先佛世尊清净明诲的第四决定戒。

原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白话解

因此,阿难,如果不断大妄语修习禅定,等于用粪便当作檀香,欲求香气,无此道理。

我教比丘,直心是道场,行住坐卧,一切言行,不应虚假。怎可以自称是得某某真传?

譬如穷人自称帝王,自取诛灭。更何况妄窃法王之号?

原文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白话解

因地不真,必成歪果。如此求佛菩提,像自己要噬自己的肚脐,怎得成就?

如果诸位比丘心如直弦,以真实心入三摩提,永远不会有魔障。我印证这人得成菩萨无上知觉。

像我这样说,便是佛说;不这样说,便是波旬说。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