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四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
2025-01-03 11:04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

内容提要:

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无想生、非色界生、非无色界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

虚妄轮回而有卵生,杂染轮回而有胎生,执着轮回而有湿生,变易轮回而有化生,留碍轮回而生色界,销散轮回生无色界,罔象轮回生有想界,愚钝轮回生无想界,相待轮回生非有色相,相引轮回非无色相,合妄轮回生非有想相,怨害轮回生非无想相。

原文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白话解

阿难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对佛说:我辈愚钝,只图多闻,缺乏实证,未得出离有漏之心。蒙佛慈诲,熏陶我心,悟得正修行路,身心快然,大受教益。

世尊!这样修习三摩提,从初发心到涅槃果地的过程中,怎样称为干慧地?四十四心各到什么层次?达到什么程度,才说是入菩萨地?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等觉菩萨?

说完这话,五体投地。大众净心凝神,仰望佛世尊,伫候佛的慈音。

原文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白话解

这时,世尊称赞阿难说:善哉!善哉!你们能为大众及及末世修三摩提而求大乘佛法的众生着想,向我询问从凡夫开始以至到达大涅槃之间的无上正修行路,请我悬示。你们好好听着,我为你们说。

阿难及大众,合掌虚心,默然接受佛的教诲。

一 三摩提众生皆妄想产物

原文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

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提,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提。

白话解

佛说:阿难,你应当知道,妙性圆明,离一切名相。本来没有世界众生,都是因为缘虚妄而生。

因为有生才有灭,有生灭称为虚妄,消灭了虚妄称为真实,就称为如来无上菩提,又称为大涅槃。这就是二转依。

阿难,你现在想修真三摩提,直指向如来大涅槃,先要弄清楚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的根本原因。再不生颠倒,便是如来真三摩提了。

原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1。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2。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注】

1 熏以成业 身口意三业,意业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由于三业的熏陶,人们便形成了一种思维的习惯势力,把这种习惯势力称为业力。

2 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眼前现起一个情景,跟贮存在藏识种子中类似的情景相感应,判断现前境界的真假是非,从而生出一个新的识相。有生必有灭,辗转生灭,如吸水轮,没有已时。

白话解

阿难,什么是众生颠倒?

阿难,由本性圆明的妙真如心摄受妄明而发妄见。毕竟无的、清净的本心便成了究竟有的、染污的妄心。

这能生和所生的妄心妄见,欲寻其所依因缘,及住所住相,了不可得。

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

迷失本明之性,成了妄性,便生妄相。妄性无体,妄相无依,依妄归真,所想的真,已非真如之性。如此求真,求不可得。

真如之性,非生非住,非从有心可得,非缘法相可见。辗转发生,熏习而成业力,同业相感,形成妄相,生灭不已。因此,便有无量众生颠倒。

原文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白话解

阿难,什么是世界颠倒?

有所有的妄相,因时间分段而成世,因情景相异而立界。亦无真实依因,亦无住所住。三世配四方成十二世界,和合相涉,变化而有十二类众生。

因此,根尘的世界相涉,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根六尘杂乱妄想,造成业障,便有十二类轮转。

原文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白话解

因此,世间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变尽了,又回头重复变化。

如此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无想生、非色界生、非无色界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

二 颠倒众生的成因

原文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1。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注】

1鱼鸟龟蛇,其类充斥 这里说的国土,比喻如幻三摩提中显现的境界。从此以下,叙述生出十二类众生的根本原因,所用的句式,都是因世界轮回,颠倒故,和合而成八万四千乱想,称这是生,流转国土。,其类充斥国土。 试把其中几类的主要词抽出来看看:卵生类,虚妄、动、气、飞沉;湿生类,执着、趣、暖、翻覆;无色界,销散、惑、暗、阴隐;非有色,相待、伪、染、因依。这一来,各类成因,便一目了然。出世间禅中的景象,似真非真,所以名为如幻,所举世间事做比喻,是很勉强的。十二类的因果,因既不实,果自虚妄,前因后果之间,并非必然。说经之人,随缘方便,所举例子,信手拿来;读经之人切莫执着,离言说相,才得圆通。这里说的鱼鸟龟蛇等等,都是比喻,说妄破妄,妄不是真,以妄当真,真不可得。

白话解

阿难,因妄见妄相世界,虚妄轮回,由于流动而起颠倒,与体内气息和合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因此有卵生,便见鱼鸟龟蛇,充斥国土。

因因妄见妄相世界,杂染轮回,由于情欲颠倒,与体内滋润之性和合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因此有胎生,便见人畜龙仙,充斥国土。

因因妄见妄相世界,执着轮回,由于趣向颠倒,与体内暖热之相和合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因此有湿生,便见蠢笨蠕动之类,充斥国土。

原文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白话解

因妄见妄相世界,变易轮回,由于真假颠倒,与体内外虚妄的触觉和合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因此有化生,便见蜕变飞腾之类,充斥国土。

因妄见妄相世界,留碍轮回,由于障碍颠倒,着于内照光明之相,和合而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因此生色界,便见休咎精明之类,充斥国土。

因妄见妄相世界,销散轮回,由于迷惑颠倒,着于内照见黑暗之相,和合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因此生无色界,便见如空散消沉之类,充斥国土。

原文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1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注】

1 相待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双方关系,名为相待。例如冷暖、高低、明暗、动静、是非、有无,都是相待关系。

白话解

因妄见妄相世界,罔象轮回,由于影像颠倒,与追忆往事和合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因此生有想界,便见神鬼精灵之类,充斥国土。

因妄见妄相世界,愚钝轮回,由于愚痴颠倒,与顽冥无知和合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因此生无想界。便有朽木顽石之类,充斥国土。

因妄见妄相世界,相待轮回,由于虚伪颠倒,与心中染污和合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因此生与色界相对的非有色相,如水母因沫成形,以虾为目,便有无实之类,充斥国土。

原文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1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注】

1 蒲卢 意指虫体长出的寄生蜂,即是异质相成之类。

白话解

因妄见妄相世界,相引轮回,由于性情颠倒,与虚幻咒语和合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因此生与无色界相对的非无色相。便有诅咒厌弃之类,充斥国土。

因妄见妄相世界,合妄轮回,由于罔昧颠倒,与无故变异和合而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生与有想界对立的非有想相。如彼蒲卢,异质相成,便见离奇变幻之类,充斥国土。

因妄见妄相世界,怨害轮回,由杀心颠倒,与怪异变幻和合成八万四千绝伦乱想,生与无宣想界相对的非无想相相。如土枭、破镜鸟等,儿子长成,食父食母,便有不可理谕之类,充斥国土。

这就是三摩提中颠倒的十二类众生。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慈眼视众生

一位有德之士一直为住在城市的东区而苦恼。他举止文雅,行为中正,而东区的人们粗俗随意;他生活有规律,从不过分,但东区的人们却喜欢肆意狂放;他品质高洁,从不能容忍自己有微小的不检点,东区的人们则似乎不太注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本来一切诸法皆空,众生就是放不下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