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2025-01-13 11:54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

(一)无自性

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一切法从本以来则无去故,如阳焰也。”如是之义。指示其根、道、果、三者。初以根无去如阳焰之见决定者。识此体性无障碍,自性无二空寂法,无生如空无我性,应知无生超思维。如是显现即现时,显生未生如阳焰,显住未住如阳焰,显灭未灭如阳焰,应知虽显无自性。[1]

(二)自性

三世一切诸佛之菩提,自然放下大乐元成就,

不要依止劣根因果法,试观无作虚空之自性。[2]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请参考附录一)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无自性、自性空是重要修行解脱见地,举例如下

(一)无自性

1、菩萨摩诃萨,觉悟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不坏梦,不着梦,梦性寂灭,梦无自性,受持一切法,皆悉如梦,不坏梦,不虚妄取梦,觉悟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3]

2、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诸菩萨摩诃萨者,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诸法亦尔毕竟不生。[4]

3、觉无所觉故,法界无自性故,虚空界无自性故,如是等觉一切无性,无尽智,自然智,一切如来无极大悲,度脱众生,佛子,譬如虚空界,世界若成若败,常无增减,何以故?虚空无生灭故。[5]

4、三乘方便门,清净行微妙,觉法无自性,住于一乘道。[6]

(二)自性

1、我为声闻乘说,此偈意者,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及净信意法,断一切烦恼故,见我界故,若自净信有如来藏,然后若说若作,得成佛时若说若作,度一切世间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影随形。[7]

2、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以一念智

3、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达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离故,自性本来不可得故。[8]

4、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有般若自性清净不与一切有为行法而共同止。[9]

5、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10]

三、总结讨论

(一)上文中,龙钦饶降巴尊者提到:

1、无自性:“识此体性无障碍,自性无二空寂法,无生如空无我性,应知无生超思维”[11]、“而诸境相于虚空中无有体故,无有自性,能现之四大亦有成坏,自性无实,无微尘分,能依所依之义皆不成故,于此觉性之体中一切境相之法亦无自性”[12]、“如是若无境相之自性,即使有境菩提心之性,亦是无有体性如虚空”[13]、“觉性体中所现之有法无有自性,犹如幻化影像所显现”[14]、“如儿童戏一切均放下,无有自性远离戏论界,法性本性大圆满之处,无作超越心境大周遍”[15]、“然其本体,自性无生,平等性,无为法,离断常等故,此乃无分别智,不可思议,各之自觉,是属于胜义谛。”[16]因此,尊者认为,诸法无有自性,虚空平等对待,万法无体,无自性是般若空性的显现,万物如幻,自性无生,唯存法性空性,大悲周遍。因为缘起性空、无自性是大乘佛法修行很重要概念。

2、自性:“观见无有所修和所行,观见无有发心无对治,唯见普作发心之自性,因由如此需要而宣说。”[17]这里尊者引用《普作续》云:“无修不求果,此无欲求大密意,可使自性本成就。”[18]以上经文也提到自性元成,自性能成万法,本超因果,无修自然成。

(二)在北传佛经中

1、无自性:从上面经文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以般若波罗蜜多都无自性不可取故”[19],又提到:“彼音声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20]、“但有假名都无自性”[21],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梦无自性,受持一切法”又提到:“觉无所觉故,法界无自性故,虚空界无自性故”[22],在《实相般若波罗蜜经》提到:“一切诸法空,无自性故。[23]”《大宝积经》:“菩提无自性,五无间业亦无自性”,又提到:[24]“法无自性超过一切自性法故”[25]在《大乘入楞伽经》提到:“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26],在《瑜伽师地论》提到:“复次三种自性三种无自性性,谓相无自性性”[27],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提到:“世尊,我得如来平等无自性境界。”[28]上面经文提到无自性的概念其中有菩无自性、假名无自性、虚空无自性、梦无自性、法无自性、诸性无自性,无自性是《般若经》最重要的立论,一切开悟的基础,大圆满法强调无自性的修行,证悟无自性的法性空性,妙用无边。

2、自性:在上文《央掘魔罗经》中提到:“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29],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如我自性于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不可得”[30],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提到:“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31],在《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到:“无始世界来自性清净心具足法身,以九种譬喻明如来藏”[32],又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提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3]”以上经文提出自性清净心具足法身,自性不可得,自性代表如来藏,自性亦生万法。大圆满法从自性虚空,逐渐演变成无自性修行。虚空含藏万法,自性妙用成无自性或空性。在探索修行中,无自性比自性出现更加频繁。大圆满正行彻却、脱噶以虚空、以光为修行的媒介,强调无自性到自然任运成,也使用光明如来藏的本性清净证悟自性自渡。法性是一种无自性的开悟状态,法界法身是大圆满法修持的主题,不断的强调达到三身自性、圆满菩提之果。

--------------------------------------------------------------------------------

[1]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3~64页.

[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2页.

[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九册,第581页.

[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十,第二分无边际品第二十三之一,《大正藏》第七册,第111页.

[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大正藏》第九册,第626页下.

[6]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卷下,《大正藏》第二十册,第818页下.

[7] 《央掘魔罗经》卷四,《大正藏》第二册,第540页上.

[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九,初分转生品第四之三,《大正藏》第五册,第45页下.

[9] 《大宝积经》卷五十一,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七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二,《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99页上.

[10]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48册,第347页下.

[11]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3~64页.

[1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15页.

[13] 同上,第18页.

[14] 同上,第14~15页.

[15] 同上,第35页.

[16]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页.

[1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18] 同上,第91~92页.

[1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一,初分般若行相品第十之四,《大正藏》第五册,第229页.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九十四,初分严净佛土品第七十二之二,《大正藏》第六册,第1038页中.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十,第二分无边际品第二十三之一,《大正藏》第七册,第111页.

[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忍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九册,第581页.

[23] 无垢光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页.

[24] 《大宝积经》卷六十七,化乐天授记品第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册,第381页上.

[25] 《大宝积经》卷四,第二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第一之一,《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1页下.

[26] 《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颂品第十之二,《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90页.

[27]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摄抉择分中菩萨地之三,《大正藏》第三十册,第705页.

[28]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八册,第777页上.

[29] 《央掘魔罗经》卷四,《大正藏》第二册,第540页上.

[3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十四,第二分远离品第二十四之二,《大正藏》第五册,第371页中.

[3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一百八十二,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大正藏》第二十七册,第911页中.

[32]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37页上.

[33]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347页下.

End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第六节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从来关系密切,被不少文学家、艺术家所运用,有不少属于文艺心理学的内容。一、认识人心、表达性灵文学艺术,是人用某种符号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自我表现的精神活动,

王骧陆:以戒为师,依止自性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陈兵:修大乘止观方可证得自性清净心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郭耀华: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

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第一节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除了第一章第七节的描述之外,这里笔者再对大圆满法的修行成果作介绍。一、四种道力大圆满法不立一切果,不求证果而果自证。晋美林巴尊者在《大圆胜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

郭耀华: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

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这里笔者举三例虹光化身者,当作大圆满法成就者研究,考察修行细节,如何成就。一、虹光化身索南南杰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第十章心要

郭耀华: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

郭耀华: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一、平等“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平等

郭耀华:研究文殊师利菩萨法门

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第一届佛教学习小组(2009年第八次课程)主讲人:郭耀华医师作者简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一、法界智慧

郭耀华:内观与地球和平

2007.12.7作者姓名:郭耀华(光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王慕龄(静主),台北医学大学药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