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A
2025-01-21 10:02

第二章第一节 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

第一节 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

自然智慧的培养,是宁玛派三身成就、最终解脱的关键,也是菩提觉悟的关键,更是大乘佛法自性涅槃成佛的基础,因此笔者将其列在首位讨论。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

(一)自然智慧

1. 自然智为三世诸佛密意

觉性大界实义之真界,三世诸佛密意唯一处,不缘多种亦离少戏论,此即不动菩提精宫殿,只自然智余者不能住。[1]

2. 自然智慧超诸因果乘门

自然智慧由内而起现,遂从因果有相暗中醒,善恶云聚悉皆无有故,法界虚空胜义日出现,此即究竟实义之肯定,以十无有自性(注:虚空十种自性者:正见、三昧耶、灌顶、曼荼罗、地、道、事业、智、果、法性。通达此十无有,即是大圆满之见。)而抉择,超诸因果乘门最殊胜。[2]

3. 自然智是唯一肯定者

唯一肯定即自然智性,无始亦复无终之真界,一切包罗一切戏论灭,诸法法性住实义心要。[3]

(二)本净

《实相宝藏论详释》提到:大圆满自然智中全无所得,住于空明大元成者,即住于元始界之大本净故,此则名为法身本位之密意。[4]

(三)无分别智

《普作续》云:

往昔过去诸如来,除自心外不求余,除原来外不修造,不以分别修三昧,以不分别心成就,现住世者后来者,无念平等则成就。[5]

(四)无破无立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句义宝藏论广讲》提到:“现见验相境界增长时,身如疼痛所苦之人,无羞愧和爱美之想,此种情景是由风已得入中脉而产生,此为大圆满无破无立之义已入于全身。又由秘密灌顶使其全身清净和由无戏论灌顶所得智慧依其本规而显现也。其言语犹如疯子涌现自言自语,是从语言清净于自境中而产生也,此为大圆满不可言说之义入于语之妙光中,故无戏论之义而断于内也。心如七次中毒之人,失去忆念,是由心解脱于无生界中而产生,此为大圆满无生自解之证悟。外来入于内心都是戏论,而不是自心本有的智慧也。[6]

(五)唯一

1. 唯一自然智

着一切法以唯一自然智为关键,其中境心亦以唯一自然智为关键。[7]

2. 唯一心要

本性大圆满之一切法门总摄为心部、界部、窍诀部三种,又收摄为自体本净界,本性元成界,不灭随现界,远离因果作勤界,迷障体上清净界,见修本初清净界,无作远离净治染污界,密意无有障隔界,诸法本地解脱界九种。又总为无有、平等、元成、唯一之义心要,以此四不变纲收束为四大纲。[8]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请参考附录一)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培养是成佛重要关键之一,笔者举例如下:

(一)自然智慧

1. 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悋,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悋。[9]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10]

2. 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则能以平等智,知无量法,则能以正直心,离诸分别,则能以胜欲乐,现见诸佛,则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虚空界,则能以自在念,行无边法界,则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则能以自然智,离一切世间垢,则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网,则能以大观察,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则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于一法,而有攀缘,恒以一法,观一切法,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11]

3. 如是大悲,建立如来自然智慧,以是因故名为大悲,童子当知。[12]

尔时欣毗婆舍那天子,以偈赞曰,“佛依毗舍那,能视一切法,菩萨随顺学,成就自然智。”[13]

4. 此如来藏相应法,若智菩萨能思惟,一切有情胜法性,速疾觉悟自然智。[14]

(二)本净

1.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甚深微妙难晓难了难解难知不可思议,以本净故。[15]

2. 濡首!以诸法本净,其相本空,亦无处所,亦无巢窟,无色无像,诸法悉等如虚空。[16]

3. 众生佛性则不如是假于文字然后清净,何以故,性本净故。[17]

阿难,若能谛观十二因缘,究竟无我深入本净,即能远离三界大火。[18]

4. 由瑜伽本净,是故超彼岸,以化佛现迹,为天人亦业,佛非彼此现,犹如于日月,住于圆应智,离欲现人间,异类诸外道,随宜悉调伏。[19]

(三)无分别智

1. 法性清净云何求?无分别智而能证。[20]

2. 大德当知!诸佛境界寂静离说,无分别智及后所得之所能了。[21]舍利弗!诸佛境界寂静无说,后无分别智之所能了。[22]

3. 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23]

4. 是故菩提心最胜,善知法界真实性,无分别智不可说,能破众生怖畏想。[24]

(四)无破无立

北传佛经只有一例是以道前道后、中道照物不破不立,与大圆满法的本净自然智有关。举例如下:所有智慧为俱破摄,人等福善为俱立收,……不破不立,故一念圆观,具性具修含权含实,思议不绝莫造其门,入中道已双照等者,道前自行既以二谛,资发于中,道后利他亦复如是,照真则以真身益物,照俗则以应身赴机。[25]

(五)唯一

1. 以能了知法界相故,知一切法唯一相故,能平等入三世道故,能说一切无边法故。[26]

2. 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27]

3.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28]

4. 一切诸法无有生,智者当知唯一相,彼一切法无生者,当知是法无有名,一切诸法无有生,其生本来不可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29]

5. 妙生当知,清净法界者,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所知境界,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30]

6. 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31]

7. 独一坚固金刚性,初生已作有情主,现空性中自超出,胜智妙智如大火,以大光明遍照耀,以智慧明令显现,是有情灯智慧炬,具大威势显光明。[32]

三、总结比较讨论

(一)自然智慧

1. 从上文及附录一中,大圆满法自然智慧的培养与觉悟,是三世诸佛唯一密意[33],总摄一切根本菩提心,无分别平等心,超越善恶见修[34],是自然智的表现,自然智慧超越勤修炼[35],无灌顶、念咒、曼荼罗、手印、事业、智慧、法界等等[36],是本净元成,是觉空智慧无有所作,自性清净光明如来藏,自然智慧无有因与缘[37],自然解脱智慧中解脱,本超因果,故对因果论者应秘而不宣,无一切戏论[38]。最终到达三身任运境界,无执无住,是大圆满法修行成就的关键。

2. 在大乘佛典中,《妙法莲华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罗摩伽经》、《大宝积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大方广如来藏经》、《信力入印法门经》等都很重视自然智,其中《妙法莲华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信力入印法门经》、《大宝积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认为自然智是佛的智慧,此外,《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等大集经》、《佛说罗摩伽经》、《大乘悲分陀利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认为是菩萨努力的方向。大乘经典中,《妙法莲华经》认为诸佛法性身具本觉自然智[39],《大宝积经》中认为如来自然智具无边功德,寂静无戏论,身意皆清净[40],具有大悲心的特质[41]。此外,《大方广佛华严经》描述自然智是无师自然智[42],在《大宝积经》中也记载,无师自然智能破无明烦恼,超于天人,最为殊胜稀有,利乐一切世间[43]。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将自然智、无碍智、平等智、无师智并列,具有大悲心特质[44]。《大方广华严经》又提到,菩萨是以大悲为首,趣向无碍智,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一切,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45]。所以,自然智慧的训练养成,在大乘佛法中是成佛涅槃解脱的关键。大圆满法与大乘佛法追求的目标一致,只是大圆满法是通过特殊的修炼方式,来实证期望达到的自然智慧,然而大乘佛法追求的自然智运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只是究竟解脱的速度快慢不一罢了。

End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我们把古人说的五福的次序倒过来一下,逐个来说吧!一、善终:念佛人得善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且是容易得到公认的,现今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很多医院都知道设置念佛堂、往生堂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复得返自然

◎ 正 慈 檐前施饭来飞鸟,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刹那知佛性,不劳更喻几尘沙。--唐 释广宣素来喜欢依傍大山和清流,喜欢清静、清新、空旷自然的乡野,故闲暇时光总想躲开繁闹,到乡下走走看看,偷个闲,犹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陈大惠:自然界没有不知道回馈、感恩的物种

陈大惠:为什么要感恩:自然界没有不知道回馈、感恩的物种这回听明白之后,他彻底老实了,他说,我真得学。他给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我特别想,我知道现在社会问题很多,我这个钱挣到之后,好多时候这个钱很快就没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能够冲破一这关,业障自然消除

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有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自然的大安详

索 甲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个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了解到,《群书治要》是集我们几千年老祖宗,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智慧到晋朝,总共几千年的智慧的经、史、子,这样的经典的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且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诸位伙伴,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听到这么多伙伴的分享,其实他们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真谛是什么呢?日本江本胜博士他有一本书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water会知道生命的答案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住寂静处深思得智慧

正果法师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弘 一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才是最圆满的忏悔!下面说明事理相资。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皂,垢腻难除。就像洗东西的时候,虽然使手干净来自于清水的洗涤,但若不加肥

智慧与爱的陪伴

智慧与爱的陪伴证严法师今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济成立四十三周年庆。一路走来,时间开拓空间,人间菩萨也日益浩荡长。岁月催人老,生命过一天少一天;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分分秒秒累积成生命历史。我们能平安地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元 真深山藏古寺,禅堂卧蛟龙。一位禅僧自从住进禅堂,就效仿禅宗四祖道信,夜不展单,肋条不沾席--俗称不倒禅--不睡觉。他十年之中,昼夜坐禅,心无杂念。然而,眼看着同门师兄弟一个个越

所有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楼宇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