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B
2025-01-21 10:21

第二章 第一节自然智慧、本净、无分别智、无破无立、唯一

(二)本净

1. 大圆满法彻却本净思想是修行的基础,本净的意思是自然智中全无所得[46],如虚空原始清净,本性元成[47],无勤自然成就[48],本净要以平等无分别心为基础,由于本净,禅修才能立断,为脱噶修炼打下根基,本净也有自性清净的意思,是如来藏自性清净,或无污染的阿赖耶识,是瑜伽行派修炼成就的重点。

2. 大乘佛法中,《放光般若经》[49]、《道行般若经》[50]指出般若波罗蜜本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51]、《大般涅槃经》[52]、《究竟一乘宝性论》[5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54]指出心性本净,与大圆满法中的本净是自性清净一致;《光赞般若经》[55]、《佛说濡首菩萨清净分卫经》[56]指出诸法本净,其相本空,与大圆满法中的本净涵义是全无所得如虚空的观念一致;《大乘密严经》指出瑜伽本净,所以超越彼岸,以化佛出现[57];《佛说魔逆经》指出泥洹(涅槃)本净,生死不二[58];《菩萨璎珞经》指出本净三昧,令一切众生悉见过去未来现在诸法本末,复令众生见诸佛无量世界诸佛世尊[59];《佛说如来兴显经》指出本净自然,则为佛矣[60],这与大圆满法证得本净自然智,自得究竟解脱的观念一致。

(三)无分别智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认为,“一切觉性之法要远离我执分别之心”[61],并引用《普作续》的“不以分别修三昧,以不分别心成就”,另提出“无分别心平等则成就”[62],因本净自然智产生的虚空无分别,是大圆满法修炼的特色。

2.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提到“无分别智能证法性清净”[63];

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4]、《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65]中提到“无分别智能了知诸佛境界寂静离说”;在《金刚三昧经经》中提到“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66];另在《大方广华严经》中提到“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67],“无分别智善分别故,一切世间法不能染”[68];在《大方等大集经》中提到“菩提心最胜,善知法界真实性,无分别智不可说,能破众生怖畏想”[69];在《佛说文殊尸利经》中提到“尽智者得智无分别”[70];在《佛说无上依经》中提到“圣人行处无分别智之境界,故名第一义”[71];在《瑜伽师地论》中提到“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72],在《成唯识论》中提到“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73];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到“如来寂静法界身,以无分别智境界故,唯自内身法界能证”[74];在《摄大乘论释》中提到“心及心法不行故,是无分别智者,住灭受想定等应是无分别智”[75]等。

3. 讨论:因此,大圆满法修行中,菩提觉性产生的无分别智,善知法界真实性,与《大方等大集经》理念一致,《普作续》提到的“无分别心成就三昧”,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提到的“无分别智能证法性清净”一致,也跟《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到“无分别智能了知诸佛境界寂静离说”,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到的“如来寂静法界身,以无分别智境界故,唯自内身法界能证”,非常接近。大圆满法强调菩提智慧开悟空性,获得无分别智,跟《佛说文殊尸利经》中提到的“尽智者得智无分别”概念类似。大圆满法修持重视大乘法界法性及空性心法,与《成唯识论》中提到的“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一致。

(四)无破无立

1. 龙钦饶降巴尊者认为,“现见验相境界增长时,身如疼痛所苦之人,无羞愧和爱美之想,此种情景是由风已得入中脉而产生,此为大圆满无破无立之义已入于全身。又由秘密灌顶使其全身清净和由无戏论灌顶所得智慧依其本体而显现也。其言语犹如疯子涌现自言自语,是从语言清净于自境中而产生也,此为大圆满不可言说之义入于语之妙光中[76]”上文提到中脉明点产生时,依无破无立的心境,坦然接受全身气脉运行,加上秘密灌顶及无戏论(智慧)灌顶,清净喉轮,出现胡言乱语,之后归于清净。这里所讲的不破不立是一种修行境界。

2. 不破不立应与本净自然智、平等无分别智一起看待,破立是一种抉择,大圆满法不选择破立,直观对待善恶美丑,习气慢慢沉淀、消融,与中观应成派只破不立不同,宁玛派使用如来藏自性清净学说,为瑜伽行者的实修实证,也不是唯识派主张的万法由心生,它仍强调十二缘起,无自性学说。

(五)唯一

1.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一切法以唯一自然智为关键。”[77]又提到:“复次宣说唯一之本性,唯一觉性一切诸法根,种种显现于一中不动,说为唯一根本自然智,……一本觉中起现轮涅二,唯一根本胜义菩提心,明与无明唯幻化差别。”[78]认为自然智是唯一关键,由菩提心证得,并提到:“而菩提心及作用唯是一界故,于菩提心中全无胜劣可得。《普作续》云:佛与有情诸业与习气,除菩提心外别无余法。”[79]所以菩提心也是唯一根本胜义,此外尊者引用《珍宝镶嵌续》解说唯一明点:“自己心脏之坛城,唯一明点本自圆,本来即住大圆义,秘密义是圆觉性,明点空寂之炬光,自然界光此二者,远离空与不空边。无有功用现实住,为境界圆故自住。”[80]也提到四灯中之两灯明点空光、自然界光的修行概念,此外,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又提到:“本性大圆满之一切法门总摄为心部、界部、窍诀部三种,又收摄为自体本净界,本性元成界,不灭随现界,远离因果作勤界,迷障体上清净界,见修本初清净界,无作远离净治染污界,密意无有障隔界,诸法本地解脱界九种。又总为无有、平等、元成、唯一之义心要,以此四不变纲收束为四大纲。[81]将大圆满法总摄为四大纲领:无有、平等、元成、唯一,加以讨论。

2.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提到:“以能了知法界相故,知一切法唯一相故,能平等入三世道故,能说一切无边法故。”[82]另在《佛说佛地经》提到:“清净法界者,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83]可知唯一法界。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须菩提!法性唯一,无二无三,是性亦非性非作。须菩提!菩萨能如是知,则离诸着。”[84]这里提到唯一法性。在《大般若波罗蜜经》中提到:“一切法本性唯一,能证所证不可得故,善现当知。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如是诸法一性无性是本实性。”[85]这里提到本性为无性,无性为唯一。在《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提到:“一切坚固相应者,谓一切法自性坚固,原始至终唯一真智,自性坚固自体无别故。”[86]这里提到唯一真智自性坚固,与大圆满法唯一自然智、唯一菩提心概念一致。在《大宝积经》中提到:“一切诸法无有生,智者当知唯一相,彼一切法无生者,当知是法无有名,一切诸法无有生,其生本来不可得,此亦是其总持门,是阿字门应当入。”[87]这里指出一切诸法唯一无生,此外《妙法莲华经》提到:“无有余乘,唯一佛乘。”[88]在《大智度论》提到:“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89]虚空是唯一涅槃门。在《大宝积经》提到:“一切诸佛唯是一佛,说无量佛是名神变,一切佛土唯一佛土,说无量土是名神变。”[90]指出一切诸佛唯是一佛变现。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指出:“三界唯一心。”[91]在《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指出:“独一坚固金刚性,初生已作有情主,现空性中自超出,胜智妙智如大火。”[92]说明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化身)为金刚秘密主,具有非常坚固的法界智慧,文殊菩萨是大圆满法的持有者,在第三章讨论。在《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出:“诸佛如来不生不灭寂静不二,离垢法身故,以唯一法身究竟清净处故。”[93]显示诸佛如来唯一法身究竟清净。在《大方等大集经》提到:“智者修禅智,出世住实际,不染于诸法,离一切分别,不分别诸法,不见有众生,诸唯一相,得见佛境界,无量菩萨众,安住此法性。”[94]也指出禅智安住唯一法性,法性智即自然智慧、本然智慧、内证智、无分别智,为大圆满法修行的鹄的。

--------------------------------------------------------------------------------

[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2] 同上,第47页、59页.

[3] 同上,第136页.

[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5] 同上,第92~93页.

[6]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2页.

[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8] 同上,第163页.

[9] 《妙法莲华经》卷四,嘱累品第二十二,《大正藏》第九册,第52页.

[10] 《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第十,《大正藏》第九册,第31页.

[1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大正藏》第十册,第277页.

[12] 《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第十二之七四无量品第五,《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37页下.

[13] 《大宝积经》卷七十,菩萨见实会第十六天子赞偈品第二十三,《大正藏》第十一册.第396页下.

[14] 《大方广如来藏经》,《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64页下.

[15] 《放光般若经》卷十四,摩诃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品第六十三,《大正藏》第八册,第99页上.

[16]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大正藏》第八册,第743页上.

[17] 《大般涅槃经》卷八,文字品第十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665页.

[18]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大正藏》第十二册,第901页.

[19] 《大乘密严经》卷上,密严道场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六册,第749页.

[20]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皈依三宝品,《大正藏》第八册,第868页.

[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七,第六分现相品第八,《大正藏》第八册,第946页中.

[22]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现相品第七,《大正藏》第八册,第710页.

[23] 《金刚三昧经》如来藏品第七,《大正藏》第九册,第371页.

[24] 《大方等大集经》卷八,海慧菩萨品第五之一,《大正藏》第十三册,第47页.

[25] 《观音玄义记》卷七,《大正藏》第34册,第915页上.

[2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第757页下.

[27]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观心品第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三册.第328页上.

[28]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册. 第7页下.

[29] 《大宝积经》卷第六十五,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五,紧那罗授记品第十一,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374页上.

[30] 《佛说佛地经》,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第721页上.

[31]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卷第三十七,圣者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第334页下.

[32]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卷第八十六,元释智译,《大正藏》第二十三册. 第827页下.

[33]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34] 同上,第24~25页.

[35] 同上,第61页.

[36] 同上,第47页、59页.

[37] 同上,第30页.

[38] 同上,第136页.

[39] 《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第十,《大正藏》第九册,第31页.

[40] 《大宝积经》卷三十三,出现光明会第十一,《大正藏》第十一册,第182页.

[41] 《大宝积经》卷七十,菩萨见实会第十六天子赞偈品第二十三,《大正藏》第十一册.第396页下.

[4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大正藏》第十册,第277页.

[43] 《大宝积经》卷四,第二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第一,《大正藏》第十一册,第20页.

[44]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现相品第七,《大正藏》第八册,第709页.

[45]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第二十二,《大正藏》第九册,第544页.

[46]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47] 同上,第106页.

[48] 同上,第52~53页.

[49] 《放光般若经》卷十四,摩诃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品第六十三,《大正藏》第八册,第99页上.

[50] 《道行般若经》卷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累教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八册,第469页中.

[51]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皈依三宝品第一,《大正藏》第八册,第868页.

[52] 《大般涅槃经》卷八,文字品第十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665页.

[53]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僧宝品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24页下.

[5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初品第一,《大正藏》第八册,第537页中.

[55] 《光赞般若经》卷六,摩诃般若波罗蜜三昧品第十六,《大正藏》第八册,第188页下.

[56]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大正藏》第八册,第743页上.

[57] 《大乘密严经》卷上,密严道场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六册,第749页.

[58] 《佛说魔逆经》,《大正藏》第十五册,第112页上.

[59] 《菩萨璎珞经》卷五,本末品第十五,《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1页下.

[60]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四,《大正藏》第十册,611页中.

[6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8~59页.

[62] 同上,第92~93页.

[6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皈依三宝品,《大正藏》第八册,第868页.

[64]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七,第六分现相品第八,《大正藏》第八册,第946页中.

[65]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多经》现相品第七,《大正藏》第八册,第710页.

[66] 《金刚三昧经》如来藏品第七,《大正藏》第九册,第371页.

[6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大正藏》第十册,第288页.

[6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大正藏》第九册,第542页.

[69] 《大方等大集经》卷八,海慧菩萨品第五之一,《大正藏》第十三册,第47页.

[70] 《佛说文殊尸利经》,《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14页.

[71] 《佛说无上依经》卷上,如来界品第二,《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70页.

[72]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弥勒菩萨说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大正藏》第三十册,第486页.

[73] 《成唯识论》卷三,护法等菩萨造,《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14页.

[74]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38页中.

[75] 《摄大乘论释》卷八,增上慧学胜相胜语第八之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第307页中.

[76]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2页.

[77]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78] 同上,第116页.

[79] 同上,第89页.

[80] 同上,第170页.

[81] 同上,第163页.

[8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第757页下.

[83] 《佛说佛地经》,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正藏》第十六册. 第721页上.

[8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叹净品第九,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第552页上.

[8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三十六,第二分清净品第四十,大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 第196页中.

[86]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六, 一切如来大三昧曼拏罗仪轨分第二十二,北宋法贤译, 《大正藏》第八册. 第819页中.

[87] 《大宝积经》卷第六十五,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五,紧那罗授记品第十一,北齐那连提耶舍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374页上.

[88]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后秦法师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册.第7页下.

[89]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卷第三十七, 圣者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第334页下.

[90] 《大宝积经》卷第八十六,大神变会第二十二之一,大唐菩提流志译, 《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493页下.

[91]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观心品第十,大唐般若译,《大正藏》第三册. 第328页上.

[92]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卷第八十六,元释智译,《大正藏》第二十三册. 第827页下.

[93]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二,究竟一乘宝性论僧宝品第四,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26页中.

[94]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五十一,月藏分第十四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之二,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第十三册. 第341页上.

End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我们把古人说的五福的次序倒过来一下,逐个来说吧!一、善终:念佛人得善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且是容易得到公认的,现今在佛教兴盛的地方,很多医院都知道设置念佛堂、往生堂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复得返自然

◎ 正 慈 檐前施饭来飞鸟,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刹那知佛性,不劳更喻几尘沙。--唐 释广宣素来喜欢依傍大山和清流,喜欢清静、清新、空旷自然的乡野,故闲暇时光总想躲开繁闹,到乡下走走看看,偷个闲,犹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陈大惠:自然界没有不知道回馈、感恩的物种

陈大惠:为什么要感恩:自然界没有不知道回馈、感恩的物种这回听明白之后,他彻底老实了,他说,我真得学。他给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我特别想,我知道现在社会问题很多,我这个钱挣到之后,好多时候这个钱很快就没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能够冲破一这关,业障自然消除

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有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自然的大安详

索 甲在教禅坐时,我常在开头就说:把你的心带回家,然后放下,放松。整个禅坐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个重点:把你的心带回家、放下、放松。每个重点都包含着许多层面的意义。把你的心带回家,意思是通过专注的修习,把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了解到,《群书治要》是集我们几千年老祖宗,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智慧到晋朝,总共几千年的智慧的经、史、子,这样的经典的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且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诸位伙伴,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听到这么多伙伴的分享,其实他们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真谛是什么呢?日本江本胜博士他有一本书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water会知道生命的答案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住寂静处深思得智慧

正果法师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弘 一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才是最圆满的忏悔!下面说明事理相资。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皂,垢腻难除。就像洗东西的时候,虽然使手干净来自于清水的洗涤,但若不加肥

智慧与爱的陪伴

智慧与爱的陪伴证严法师今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济成立四十三周年庆。一路走来,时间开拓空间,人间菩萨也日益浩荡长。岁月催人老,生命过一天少一天;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分分秒秒累积成生命历史。我们能平安地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人生一切顺其自然◎ 元 真深山藏古寺,禅堂卧蛟龙。一位禅僧自从住进禅堂,就效仿禅宗四祖道信,夜不展单,肋条不沾席--俗称不倒禅--不睡觉。他十年之中,昼夜坐禅,心无杂念。然而,眼看着同门师兄弟一个个越

所有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楼宇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