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2025-01-13 11:30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一、虚空藏菩萨修行

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如何在定光佛所明心见性开悟的过程,这跟大圆满法的彻却禅修有很大的关联,虚空自然智是大圆满法菩提成就的关键。

经文如下: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剎,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1]

虚空藏菩萨在密教在日本都是很重要的贤劫十六尊菩萨之一,跟文殊师利菩萨一样,对修行人的空性智慧解脱,有很大的加持跟启发。

大圆镜智表示法性、自性圆融,由于身化虚空微尘,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能自由自在穿透法界诸佛国,三界无碍。自心放光灌溉十方佛土,更与大圆满法脱噶虹光成就异曲同工。大圆满法的虚空三会合修炼法,及内观肉体虚空气泡法、全身眼睛法、五色光芒相应法与虚空藏菩萨内放十种微妙宝光,光照慈悲渡世,没有什么差别,因此笔者特别介绍与大圆满法修行比较。

二、空如来藏

阿难困于摩登伽女,如梦似幻,文殊菩萨救护。在本经卷四中,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悋。[2]这里阿难执着因地果位,又对空性无自性不甚明了,心性如何湛精圆常呢?不知中道是非常非断、性净妙常;是真空妙有;是明光赫赫。阿难不知自性法眼如何清明?此处正在说明大圆满法的空分、明分及如来藏自性清净妙用无边,甚至具有佛陀的十力、四无畏[3]、十八不共法[4]的功能,甚至法、报、化三身自现的特色。众生在生灭法中打滚,不知超越因果修行法则。佛陀大悲,慈心看护阿难回答说: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5]虚空如来藏是大圆满法修行的根本见地,上文中庵摩罗识是指清净未染着的阿赖耶识,佛法早期以法性、法界、空性菩提、涅槃谈论心性,慢慢演变为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讨论自性与神我的差别,无自性、缘起性空、法性不灭、实修印证一直是修行的主轴。大圆满法阿底瑜伽相应也是走实修实证风格,只是增加使用中脉、四光脉辅助修行,相关资料及龙钦饶降巴尊者的看法请参考第二章第十节及附录一第十九、三十三节。

三、文殊师利菩萨谈平等

大圆满法很注重平等法界,上等根器、中等根器、下等根器都有解脱修行的方法,也注重中阴及三界解脱。平等修行五身五智或三身五智。本经卷六提到:二十五位菩萨及阿罗汉已说完最初成道的方便,佛陀请周游各佛国的文殊师利法王子谈谈总结心得,印证修持。经文如下: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6]文殊菩萨表现无分别智对各法门一一启迪,其中一段经文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7]因为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各个法门皆能究竟解脱,而且顺修、逆修都可以,只是时间长短不同罢了。本经特别推崇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表示南赡部洲众生自性清净解脱是最重要的关键,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当然,将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解释成只听声音、海潮音而开悟有些争议。音,咒语音、自然音是宇宙的波动,是佛教显、密宗包括宁玛派常用的修行辅助方法,连印度教各派别包括各类瑜伽修炼一样通用。对打通脉轮启发智慧有很大的帮助。文殊菩萨对大圆满法的修炼影响很大,详情请参考第三章第一节《圣妙吉祥真实名经》的讨论。

--------------------------------------------------------------------------------

[1]《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大正藏》第19册,第125、127页下.

[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大正藏》第19册,第123页下.

[3]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金总持等译,《大正藏》第17册,第658页中.云何四无所畏。佛言。所谓正等觉无畏。佛于正觉。诸法等觉。诸法皆悉了知。心无所畏故。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阿修罗等。皆悉恭敬。漏尽智无畏。如来诸漏欲染烦恼。皆已尽故。住安隐地。无有惊怖。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梵释诸天转轮圣王。尊重赞叹。出障道无畏。如来通达三乘圣道。于一切法。无有障碍故。心无所畏。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恭敬。出苦道无畏。如来于无数劫。修习善法。乃能决定出离苦道。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恭敬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四无所畏。(四无畏即正等觉无畏、漏尽智无畏、出障道无畏、出苦道无畏)

[4]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金总持等译,《大正藏》第17册,第658页中.云何如来十八不共法。佛言。所谓如来无误失。无卒暴语。无种种想。无不定心。无忘失念。无不择舍欲。无减念。无减精进。无减定。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知见)、身业随智慧行。语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知过去世无著无碍。知未来世无著无碍。知现在世无著无碍。佛告比丘。如是名为十八不共法。(笔者注:原经文有误,少知见二字。)

[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大正藏》第19册,第123页下.

[6]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大正藏》第19册,第129页下.

[7] 同上,第129页下.

End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郭耀华: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

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第一节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除了第一章第七节的描述之外,这里笔者再对大圆满法的修行成果作介绍。一、四种道力大圆满法不立一切果,不求证果而果自证。晋美林巴尊者在《大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