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
2025-01-13 11:26

第六章 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

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

一、消融

在《禅法要解》中提到:“云何当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如清净镜光现于外,如明珠在净水中光明显照,行者见是相己心安喜悦。”[1]

此外,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四法宝鬘》提到要言之,无论作何修持,都须我执自然消融,及能清净法身境界之妄念。能如是善巧修持,即能除道上妄心。[2]

当禅修时达到粗身消融时,会出现身软轻乐,除去妄念,显现身中光明,此即大圆满法修行明分的表现,在彻却阶段就可显现。

二、虚空定

在《禅法要解》中提到:“若行者欲求虚空定,当作是念,色是种种众苦具,如鞭杖割截杀害饥寒老病苦等,皆由色故,思惟如是则舍离色得虚空处,问曰,行者今以色为身,云何便得舍离,答曰,诸烦恼是色因缘,又能系色,是烦恼灭故则名离色,复次习行破色虚空观法则得离色。”[3]另外又提到:“内外虚空同为一空,是时心缘虚空无量无边,便离色想安隐快乐,如鸟在瓶瓶破得出,翱翔虚空无所触碍,是名初无色定。”[4]第四禅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诸圣所住快乐安隐……若行者住于第四禅。依四如意分。一心摄念观身。处处虚空如藕根孔。[5]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提到:“其内部之虚空,如天窗空阔,与虚空相并而住。眼根清澄,犹如天窗,觉性亦成澄彻,二者相联系。当舍去躯壳时,此三者则无有差别,混合于一元成之中,如室坏灭,外内中三种虚空混合为一。”[6]

另外在《句义宝藏论广讲》提到:“《声应成续》云:‘界有内外之分别,外者认为无云空,内界即是炬光道。’由于觉性专注于外境虚空,故现起彼之清净空明之证境,与之相应此则说为虚空。”[7]虚空定是大圆满法彻却修行的关键,也是脱嘎法的基础。两者禅修异曲同工。

三、大悲

在《禅法要解》中提到:“行者依宿命智入无常空。观一切诸法皆空无常。而众生颠倒故着。为是众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渐渐得成大悲。得大悲已。十方诸佛念是菩萨赞叹其德。是名宿命神通。”[8]

此外,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句义宝藏论广讲》提到:《第六界续》中说:“一切所之尽皆知﹐所谓大悲即本智﹐能知化机之意乐”《应声成续》中说:“对彼称为尽所有﹐由此智知化机心﹐通晓利他之事业﹐亦能了悟法本性”[9]

因此,由于本觉智慧产生大悲心,能通晓利他事业,应机教导众生,两者观点一致。

四、三解脱门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中提到:“言如来者名为实语,言实语者名为真如,言真如者名为如实,言如实者名为我,言我者即是不二,不二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为觉,觉者入三解脱门智,智者,入三世平等一切法智,言义者,于一切法无差别义。”[10]

此外,《入楞伽经》中提到:“以不分别一切相者,而能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名为解脱。”[11]在大圆满法中修持虚空、无相、无愿是无有、无住、平等、无分别智、无自性的特质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出:“证悟空明法性之虚空,解缠觉性无碍大平等,执心不缚超一切思虑,一切均等密意一界转,根安乐中心安相融合,外内一味菩提心境中,即见穷尽实相之法性。”[12]与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观念近似,大圆满法依菩提心觉悟法性、空性、无住、无勤自然住、烦恼自解脱、自性清净、无自性等等,就是一种三解脱门思想,修持直到穷尽法性为止,为究竟之果。

--------------------------------------------------------------------------------

[1] 《禅法要解》卷上,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287页中.

[2] 龙钦饶降巴.《四法宝鬘》(谈锡永导读).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第161~163页.

[3] 《禅法要解》卷下,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292页下.

[4] 同上,第293页.

[5] 同上,第295页.

[6]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7]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页.

[8] 《禅法要解》卷下,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296页.

[9]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60页.

[10]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 元魏昙摩流支译,《大正藏》第十二册,第245页.

[11]《入楞伽经》卷第六,卢迦耶陀品第五,元魏菩提留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47页下.

[1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End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郭耀华: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

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第一节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除了第一章第七节的描述之外,这里笔者再对大圆满法的修行成果作介绍。一、四种道力大圆满法不立一切果,不求证果而果自证。晋美林巴尊者在《大圆胜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

郭耀华: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

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这里笔者举三例虹光化身者,当作大圆满法成就者研究,考察修行细节,如何成就。一、虹光化身索南南杰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第十章心要

郭耀华: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

郭耀华: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一、平等“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平等

郭耀华:研究文殊师利菩萨法门

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第一届佛教学习小组(2009年第八次课程)主讲人:郭耀华医师作者简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一、法界智慧

郭耀华:内观与地球和平

2007.12.7作者姓名:郭耀华(光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王慕龄(静主),台北医学大学药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

郭耀华:第三章 总结

第三章 总结本章总结除了上面七部经典外,文殊师利菩萨在《诸法无行经》说“不动相”如下: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争

郭耀华:第二章 第二节 总结讨论(1)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郭耀华:第四章 第三、四、五节

第四章 第三、四、五节第三节 从《大般若波罗蜜经·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谈起笔者引用三段经文讨论,说明有关阿閦佛国修行见地。一、法不行法,法不见法,法不知法,法不证法,庆喜当知,一切法性无能行者,无能见

郭耀华:弥勒大菩萨(佛)思想

【一】、前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唐末五代后梁时期 布袋和尚【二】、内容分析:一、阿含经类:发愿成佛,本尊现正在兜率天宫(属于欲界第四天)讲法,成立兜率佛国净土。1.《中阿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