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2025-01-13 12:00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

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缘起性空,轮涅不二”解说涅槃,唯识派以“阿赖耶离障”解释涅槃,如来藏系瑜伽学派以“清净如来藏显现”解说涅槃,中国的竺道生以“实相”解释涅槃,慧远以“反本归宗”解说涅槃,天台宗以《大宝积经》的“中道实相”解释涅槃,华严宗以《华严经》的“一真法界”解说涅槃,禅宗以《六祖坛经》的“明心见性”诠释涅槃,等等。笔者分早期佛教与大乘佛教两类讨论

〈一〉早期佛教

1、《杂阿含经》就说:“涅槃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1]

2、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又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2]另在《中阿含经》中有一则故事佛陀教导说:“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3]

3、如《俱舍论》中说的“如灯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4]

4、在《中阿含经罗摩经》中提到:“诸比丘!如是予于自生、自老、自病、自死、自愁、自杂秽法而知生法之患,以求得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杂秽无上安稳涅槃。而且于予知见生,予之解脱不可动也,此为最后之生,今不再来此受生也。”[5]此外在一些较古老的巴利语佛典中,常常是以“心无取执,解脱诸漏”[6]表示达到涅槃

以上《阿含经》类的涅槃观并未解说法报化三身任运、轮涅无二的大乘佛教涅槃观。

〈二〉大乘佛教

1、涅槃不离世间:《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说:

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7]

2、《中论》卷四观涅槃品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8]这里译作“世间”的梵文为samsāra,也可译作“轮回”或“生死”。[9]

3、《大宝积经》卷一一九中说:“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彼于无常败坏世间,得证常寂清凉涅槃。世尊彼于无护无依世间,为护为依,何以故?于诸法中,见高下者不证涅槃。智平等者,解脱等者,清净等者,乃证涅槃。是故涅槃名等一味。”[10]

4、到了《大般涅槃经》,则明确肯定了众生解脱的目标在于获得常住不变的法身,证得大般涅槃。“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11]《大般涅槃经》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12]《大般涅槃经》说如来法身佛具有八种自在:一者能示一身以多身;二者示一尘身满三千大千世界;三者能以满此三千大千世界轻举飞空;四者以自在故而得自在,能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五者根自在;六者以自在故能得一切法,如来之心亦无得想;七者说自在故,如来演说一偈之义,经无量劫入亦不尽;八者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13]这充分说明,如来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无限遍满的睿智存在者。《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中,把能否证得如来法身、宇宙真性看作证得大涅槃的标志,认为众生断烦恼并不就是涅槃,而是断烦恼见佛性方是证得涅槃[14]。一般人所理解的常乐我净,是执着世间五蕴法为常乐我净相,是佛法所破斥的对象。而大涅槃的常乐我净,描述的是因如实见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不加任何执着,即转为其如来藏之不空而常乐我净(注:法界法身常乐我净,但仍是空无自性的,非空非不空)。

5、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对涅槃提出了四种分类,在《成唯识论》卷第十: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15]第一种涅槃是说明众生在本质上都具有涅槃性。第二种和第三种涅槃,相当于小乘佛教所说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即把断烦恼已尽但所依未灭称作有余涅槃;把所依亦灭,众苦永寂称作无余涅槃。而第四种涅槃,则是对任何事物都无所执着的涅槃,能显现出真如的本性而不被任何烦恼无明所障碍之外,且具有大悲之精神,能利乐有情众生,是唯有佛所具有的最高境界的涅槃。这里的不住生死者,是大智;不住涅槃者,是大悲。体现出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倡导慈悲喜舍的精神。

6、在《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中提到“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16]

7、此外《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回答普慧菩萨对第一义空的解释更清楚。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空义,第一义空故;大般涅槃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17]中道第一义空,是胜义空,非只是生死法之无自性空而已,且具有涅槃常存不灭意义。

8、《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提到法身不灭涅槃长存,经文如下:“初法身如来,第二色身佛,譬如虚空中,有一切色身,于初佛身中,最后身亦尔。”[18]

9、《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中提到如来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19],也可以当作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大圆满法究竟涅槃修行

有关大圆满法依照自然智慧,上师印证正行,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的化现)、金刚萨埵及历代祖师等等,加持灌顶产生的三身任运五智究竟果,与轮涅不二如虚空的解脱涅槃心境。请参考第一章第七节大圆满法的果位,与第七章第一节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再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三、比较如下

(一)轮涅不二如虚空的涅槃观

轮涅不二如虚空是大圆满法的重要见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观念,上文中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提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笔者在第二章第五节就有详细讨论。大圆满法三身自现、五身五智的修行方式是自性解脱、永远解脱、方便解脱。本觉自然智的修行是超三界,可以游走诸佛国,无有余涅槃、亦无无余涅槃,是修持法界任运之果。是如来藏光光相映、互渗互透,是空、无色、无相、无执,无愿无不愿,自在逍遥,说我非我,忘我常青,宝瓶现童子,法界不退转,你我他一体无分别而常住,光明照宇宙,寂静善止观,观我非我是真我,观他是我是交换,黑洞不黑。《成唯识论》提到涅槃有四类,其中第四种是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这里说明涅槃是轮涅不住,没有所知障,能产生大悲心利乐有情。

(二)涅槃是自性清净、本超因果

自性清净、本超因果是大圆满法的重要见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观念,在第二章第十五节就有详细讨论。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观真净法性,一切圣者如实悟入,无能修者无所修法,无能行者无所行法,无心无心所,无业无异熟,无苦无乐,如是观者名得平等,无异远离随顺广大,无我我所无高无下,真实无尽常住明净,所以者何,一切圣法由此成[熟>就],因是性故显现圣者,诸佛如来无边功德不共之法从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圣者戒定慧品从此性生,诸佛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从此性出。”[20]因此,修行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出现菩提真智、内证智时,将出现无业无异熟(超越因果论),获得自性清净解脱,与大圆满法修行究竟解脱一致,这与《大宝积经》的“智平等者,解脱等者,清净等者,乃证涅槃”,其中清净者得涅槃也一致。最后这也与《成唯识论》中提到的四种涅槃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一致。

(三)法身自在得涅槃

三身自现是大圆满法的重要见地,也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观念,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提到:“《普明续》云:如玻璃体本性本清净,无垢通彻清净即法身,虽现地水火风和虚空,不悟则在心上有相现,现而无性真智妙光显,譬如虚空显现彩虹色,除虚空外非有现似有,住虚空中与空无分别,法性法身无别虚空中,自起自现自明智妙色,现似有方无灭而明显,显中无念即是智法身,自体自现报身本成佛,悲心化身二边皆清净。”[21]法性法身清净,虚空自现,是一种菩提智慧显现身,法身可以与报身、化身一起运作。尊者在《句义宝藏论》中又提到:“法身住本元智。解脱果位的法身,与若虚空之本净成为一味。此刻,安住有三种智:(1)心体本净之智,不落戏论之二边,犹如水晶球,晶莹透明;(2)本性元成智,明分功德之现源,深透而细微,而无实有法;(3)大悲周遍智,因本体之妙用,现源不灭,安住于智慧对境,不作计度之分。”[22]由于法身含藏无量智慧,显现出空性、光明与大悲心妙用。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23]理念一致,在上文中《大方广佛华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也提到法身常住不灭,是金刚不坏身,法身是报身、化身教化的源头,虚空法界是法身汇归处,是空与不空如来藏的(指导)根源。牟宗三先生在《佛性与般若》一书中就根据如来三法秘密藏说,认为《大般涅槃经》的如来法身“是一个永恒无限遍满的生命,现实的释迦自然只是一种示现。涅槃不涅槃(入灭不入灭)亦只是一种示现。”[24]法身在本章第一节第三、第四部分就有讨论,此外,三身自现在第二章第八节也有详细讨论。

(四)涅槃不离世间

在《妙法莲华经》中提到,佛陀方便示涅槃,实无涅槃,常渡众生。圣者断除了忆想分别戏论,所以超脱十二因缘,摆脱了因果业报的束缚,获得自在的涅槃境界。对圣者而言,涅槃与世间来去自如,没有分别,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圆满法正行修炼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三身自现、五身五智运用,大悲体现在人间、三界,菩萨道贯穿修行,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大圆满法表现比较多的是修行传承菩提心教化,以菩提般若智、空性证悟三界如大幻网,并非只是一般的六度波罗蜜修行,三身教化是一种修行理想状态,世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不影响根本的空性心境,即使远离众生修行,也是一时方便,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就是在繁华城市修行,大圣隐于市。一切不执,妙用无边,是顿超心境,一切自然成。

--------------------------------------------------------------------------------

[1]《杂阿含经》卷十八,求那跋驮罗译,《大正藏》第二册,第126页.

[2]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第70页下. 佛陀说:“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3]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第766页下.

[4] 《阿毘达磨俱舍论》,《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34页下.

[5] 《中部圣求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第232页.相应于《中阿含经罗摩经》,在《大正藏》第一册,第776页.

[6] 《小部大品》第十二章《二种随观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7]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第43页中.

[8] 《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册,第36页上.

[9] 郭良鋆.《佛教涅槃论》,《南亚研究》,1994年,第四期,第28页.

[10] 《大宝积经》,《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65页下.

[11] 《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03页上。

[12]《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册,第382页下.

[13]《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02页~503页.这充分说明,如来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无限遍满的睿智存在者。

[14] 《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14页下.

[15] 《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55页中.

[16]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八册,第633页上中.“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如是六空,是名空定。何谓无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涅槃为境界,是名无相定。复次无相定,行有相,涅槃无相。行有三相:生住灭。涅槃无三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是行有相,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

[17]《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卷五十八,《大正藏》第十册,第306页中.普贤菩萨回答普慧菩萨对第一义空的解释。“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何等为十?所谓:多闻义,坚固修行故;法义,善巧思择故;空义,第一义空故;寂静义,离诸众生諠愦故;不可说义,不著一切语言故;如实义,了达三世平等故;法界义,一切诸法一味故;真如义,一切如来顺入故;实际义,了知究竟如实故;大般涅槃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义。

[18]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 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43页中.

[19]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二,《大正藏》第十七册,第658页上中.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大正藏》第七册,第936页下.

[2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22]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461页.

[23] 《大般涅槃经》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册,第382页下.)

[24]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修订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第181页.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

佛像和佛经可以下载到手机里吗?◎正如正如法师答:当然可以,但一定要恭敬虔诚。恭敬虔诚,才有功德利益。立佛像、瞻仰礼拜佛像的意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贤思齐,向佛菩萨学习。也是信仰者向佛菩萨学习的一

憨山大师融贯诸法的境界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月溪法师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月溪禅师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

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环境广钦长老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心要怎么修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与十方

最高境界

◎ 傅 雷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能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

一切境界历事炼心

诸佛如来的教学,我们要能体会,他只是教导而绝不勉强一个人,你做也好、不做也好,所以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不是说教你照做了,他就欢喜,不做了,他就生烦恼,佛菩萨变成凡人了。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高明在此地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佛经故事图文选》序

大藏经典是正法久住的象征,是学佛修行的依据。历代缁素大德皆从大藏经典中开、示、悟、入佛知见而行证圣道,譬如当代深受佛教界敬佩仰慕的印光法师,20岁出家后,无论是在北京红螺山资福寺4年闭关时期,还是在浙

佛经放生故事

佛经放生故事《阿难现结经》中记载: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慈罗。他很仁慈,对人和动物都很慈悲。有一天他路过集市,突然看见有个人在卖一只大鳖,大鳖不安地动来动去,眼里流着眼泪,显得很有灵性。慈罗想像着可怜的鳖被

一举四得抄佛经

宗舜法师一、古以写经增福延寿抄经,古称写经,即书写佛教经典。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受持、读诵及书写经典的功德,如《法华经法师品》云: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

人生的四境界

依据冯友兰所著的《新原道》一文,可将人的心境分为四个层次。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境界是: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四、天地境界,天地合一自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

梦参老和尚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现代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有佛经;假使没有原始的经本,还拿什么去复印啊!怎么能印得出来啊!现在的写作文章,不能

佛经中的吉祥义

佛经中的吉祥义圆慈 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上、馈赠的礼物上、贺辞里等。无论带有吉祥二字的东西被送往何处或何人,吉祥总是与人们的心愿或言语有关:它是用来传送人们美好的内心祝愿

让优美的佛经点亮心灯!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药师经》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研究佛经的结论

◎ 尤智表 我研究佛经的动机是为了求知,不像有些人是受了严重的刺激,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信佛的。我并不是说这种信佛的动机完全不对,但受刺激后的神经,不免失去平衡,因而对佛教的各部门,反不能获得客观的观

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 唐 人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建了佛教。汉哀帝元寿 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这

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修行境界不可乱对人说◎ 印 光  【原文】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

五眼境界各不同

◎ 宣 化要是开了法眼,念经不需要拿经典来念,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经典。肉眼碍非通 天眼通非碍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肉眼碍非通:什么叫肉眼?因为它能看见一切的人和东西。这个肉眼,不是

善恶境界

印光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水的境界

一位年轻人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痛不欲生。为此,他几欲轻生。经过多番思量,他始终找不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无奈之下,再度决定跳湖自尽。不过这次,他在湖边碰上了一位禅师。年轻人喜出望外,急忙上前将自己的悲惨

念佛三昧的境界

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

赵朴初谈古代佛经翻译家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元音老人:别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

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

心中有佛的境界

心中有佛的境界仁清法师有人说我心中有佛就行啊,以前有个小伙子说,师父我也不想出家,我也不想学佛了,我心中有佛就行啊。我说非常好,非常好,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是一种相当的功夫呀,马上我问他,请问,你几

佛经中的等持总持

佛经中的等持总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等持: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

开悟的境界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

世界读书日谈读书的三层境界

人总是走着走着,突然就读懂了某个句子。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是不一样的。而会读书的人和不会读书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清代文学家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路!

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有一天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

一日禅| 精明的最高境界是笨拙

佛说,凡事都讲究个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精明过度,乃智者大忌。深谙处世的精明,要收得住锋芒,才靠得近智慧。小聪明撑不起大智慧,小算计也称不上精明。在精明与笨拙的博弈中,懂得顺从天性,傻三分

陈柏达:结论 第七章

结论 第七章阴德要积得深广,才能受用,才有力量转变命运。不积阴德,我们就会随著过去世所造的业力流转,这就是被命运限制住了。广积阴德最好,因伪遗留书本给儿孙,儿孙未必能读。留财富给子孙,常反而害了他们,

用人三境界: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孔子的学生曾子有句名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说出了用人的三个层次与结果。古代君王想的是王霸之后怎样才能传于万世?对今天的领导者就是如何永续经营?用人如用刀,建立好的人才体系是关键。国的文化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有些人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个字!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一个字:给!高尔基说:如果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美好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有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道家经典五十句,背完立即提升一个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

君子四修,有境界,有肚量,有锋芒,有涵养!

一、有境界,看得远境界,包括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境界越高,看得越远。境界高,就好像一个人站的位置比别人高,自然能看得远!清代名将年羹尧,以平定青海之乱而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道外无心,心外无道:体悟即心即道的自然境界

周因朴,活动于五代末、北宋初,上承司马承祯、王玄览的坐忘论思想,凝练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的精要论断,对内丹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下对周因朴《大道论》的关注较少,因此我们应当对这

曾国藩:三分精明,七分厚道,做人最高境界

大道至简,最有用的道理最浅白。大智若愚,最笨拙的处世最精明。做人也如吃饭,要有粗有细,才能营养均衡。只要精明不要厚道,是小聪明;只要厚道,不要精明,是假厚道。三分精明,七分厚道,才是做人的大智慧。三分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者、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战乱等诸苦,都由生而来。既有生则必有死

一日禅:宽容的至高境界

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容忍别人的傲慢无礼、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是,惟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减少一些不幸,回归仁慈、友善与祥和,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活着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样活着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水很接近于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