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三章 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
2025-01-21 09:25

第三章 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

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

一、法身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见如来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法身本不可见,我为众生故来见佛。佛法身者不可思议,无相无形,不来不去,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如如实际,不去不来,非无非非无,非处非非处,非一非二,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我见如来亦复如是。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如是见如来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实无见亦无见相。尔时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我今不解汝之所说。云何如是见于如来?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大德舍利弗!我不如是见于如来。”[1]文殊菩萨提到,法身不可见,不可思议,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没有执著见相,故如来报身亦不可见。大圆满法正行最终以成就法报化三身任运果为目标,依自然智慧、本净菩提心而证,出现童子瓶身、四相、四灯,而达究竟解脱。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句义宝藏论广讲》中提到:“要在身、智不即不离之法界中证得菩提,则于近边之世间,庄严炬光,法身不动而证得报身及化身,任运成就二利者,如此方为证得究竟之果位。”[2]说明了法报化三身,以法界中证得菩提为根基,比文殊菩萨在本经中所提见地更加深入。文殊菩萨强调无相无住,三身亦不可执,给宁玛派大圆满法修行者一个反思机会,虹化亦无执。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法身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八节及附录一。

二、菩提

“虚空不可度,众生亦不可度。何以故?一切众生与虚空等。云何诸佛教化众生?舍利弗言:若一切众生与虚空等,汝何故为众生说法令得菩提?文殊师利答舍利弗:菩提者实不可得,我当说何法使众生得乎?何以故?舍利弗!菩提与众生,不一不二,无异无为,无名无相,实无所有。……佛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不求菩提耶?文殊白佛:我真实不求菩提。何以故?若求菩提,是凡夫相。……何以故?菩提无住处故。……文殊白佛:我不种善根,不修梵行。何以故?我若种善根则一切众生亦种善根,我若修梵行则一切众生亦修梵行。何以故?一切众生则梵行相。……舍利弗!菩提者不可以言说,何况有佛可言可说?”[3]文殊菩萨提到,虚空菩提不可得,菩提无住、不可言说,众生如虚空,菩提如虚空。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引用《普作续》:“无住实义自然生妙慧……心无取境亦无所住处。”[4]又提到:“诸法根本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者众喻如虚空,虚空界中一切尽包容,无有勤修犹如本性净,无作超出一切思虑境,所现一切大放是关键,外内诸法悉摄元成中。”[5]尊者提到,菩提犹如虚空,一切尽包容,一切无住,自然智慧自然生,无有勤修,超出思虑,这与文殊菩萨见地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虚空、无住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九节及附录一。

三、无有、无有法

“佛告文殊师利:汝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住处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有住处。”[6]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7]文殊菩萨提到,般若智慧性相空寂,无生无灭,无证无知,无形无相,实无有法可知。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幻化瑜伽觉性自现中,诸无有法无灭起游戏,起现之时确认无有故,则全不作取舍和勤行,胸怀宽广心安大放下。”[8]指出诸法无有,虚空觉性中不作取舍,也不精勤,自然成就自然智慧。而菩提智慧是大圆满法正行寻求证悟的目标之一。与文殊菩萨看法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有、无有法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

四、平等

“若见垢净乃至见凡夫,非修般若波罗蜜。世尊!若见垢法差别,净法差别,乃至见佛差别,凡夫法差别,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差别故。……若言我得菩提,是增上慢说。何以故?无得谓得故。如是增上慢人,不堪受人信施,有信人不应供养。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汝何所依,作如是说?文殊师利答舍利弗:我无所依作如是说。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与诸法等故。诸法无所依,以平等故。”[9]文殊菩萨指出,般若智慧与诸法平等,虚空中无所依。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自觉空明平等正智中,抓着诸法性义为关键。”[10]指出法性平等,与文殊菩萨见地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平等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七节及附录一。

五、法界菩提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菩提非可解。新发意者云何当解?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觉法界耶?文殊师利答舍利弗:诸佛尚不可得,云何有佛觉法界?舍利弗!法界尚不可得,云何法界为诸佛所觉?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即是法界。何以故?诸法无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无有差别,无差别者即是无作,无作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无说,无说者即无所有。”[11]文殊菩萨提到,菩提就是法界,无作、无为、无说、无所有,法界不可得、诸法无界,是般若空性的见地。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引用《普作续》:“诸佛三身五智诸功德,有情生身及与习气等,三有情器所摄诸一切,从本即是菩提心自体。”[12]指出,一切功德皆是菩提心自体,三有情器所摄一切即等同法界,大圆满法非常强调法界平等,与文殊菩萨见地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法界菩提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十一节、九节及附录一。

六、无分别

世尊!若不可思议则不可说,若可说则可思议。不可思议者无所有。彼一切声亦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无声。……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合。……一切众生实成就不可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13]文殊菩萨指出,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法界即无相、不思议界、无生无灭界。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应知一切觉性之法,要远离我执分别之心,以如是故,应将一切法使其还原成为无障,使其无障还原为任何皆是显现,使其任何皆能显现还原为无生,使其无生还原成为无有来去,使其无有来去还原成为无二,无二还原成为边际大解脱。如是使一切法还原成为无分别无思维,一切法还原成为明显而不散乱之体也。”[14]指出,菩提觉性远离我执分别,法界包含一切法,等同菩提觉性证悟一切无分别思维,而究竟解脱,这与文殊菩萨见地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分别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一节及附录一。

七、无念

无念无作故。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所从生故。何以故?以无生故。[15]文殊菩萨提到,无生故无念无作,一切佛菩萨由此产生。

而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中提到:“无取无舍法性菩提心,如空安住身心无修治。无想无贪亦无有修持,如空极寂远离于污浊,不随境转离缘趣密意。”[16]指出,虚空法性菩提心,无想无贪无有修,成就自然智慧,虚空是诸佛之母,与文殊师利菩萨见地理念一致。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法无念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二节及附录一。

八、轮涅无二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谁当信汝所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不执生死及涅槃相,是人信我所说。又若人坚执有我,若人具三毒,此人不能信。何以故?见及烦恼,无可灭故。”[17]文殊菩萨提到,若人不执著生死及涅槃,就能相信他说的话。

龙钦饶降巴尊者在《实相宝藏论详释》引用《六界续》:“若有士夫于过去不执,未来之以前亦不去迎取,即此当下自心原地放下,是名一切心识无有前后,和合为一,收摄为一,是一自体,于三世平等性中以觉性之瑜伽,以忆念自尽(消亡)之方便,使轮回涅槃融合成为无二。过去之忆念之相已断其界,未来之忆念则制其源头,现在之忆念使其自然消释,是名为三世平等性中觉性之瑜伽也。”[18]指出,因觉性证悟三世平等,轮回涅槃融合为一,这是大圆满法的根本见地,也是文殊菩萨的根本看法。

有关龙钦饶降巴尊者大圆满*轮涅无二见解及相关佛经请参考第二章第五节及附录一。

--------------------------------------------------------------------------------

[1]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3页中.

[2]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

[3]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3页中~736页上、738页上.

[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5] 同上,第98页.

[6]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4页上.

[7]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正藏》第八册,第728中.

[8]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1~33页.

[9]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4页下~第735页下.

[10]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11]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5页下.

[12]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13]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6页下.

[14]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58~59页.

[15]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8页上.

[16]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17]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第八册,第739页中.

[18]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稽首文殊师

◎ 钱 盖稽首文殊师,昔为七佛祖。尝发大悲原,广度诸有情。念彼东北方,是为清凉境。龙神五百俱,眷属万菩萨。设化于此土,示现无量光。闻者叹希有,何况目所见。我于曩劫中,曾种种供养。今复得亲近,瞻睹异于常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文殊赞

◎ 可 湘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五时开演,始终辅赞世尊。三昧常行,谈笑发挥龙女。曾现百千妙相,迦叶椎不能举。自言我真文殊,其科是甚伴侣。 摘自《文殊赞》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善财童子拜文殊师利

◎ 澄 静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听毗卢如来演说妙法。毗卢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的慧眼扫视着全场,选中了多才善辩、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师利童子,命他率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文殊菩萨给你的智慧和吉祥

我们在世间都希望我的善愿能满,希望这样好、那样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首先要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什么用呢?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烦恼的问题。如果烦恼不解决,是不是就会痛苦?痛苦有很多很多种,但归纳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陈柏达: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

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一、改变命运的经典根据(一)诗经:永远要说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话,我们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气。(注三)(二)书经:(1)命运有时很难捉摸,因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2)遗传或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第六节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从来关系密切,被不少文学家、艺术家所运用,有不少属于文艺心理学的内容。一、认识人心、表达性灵文学艺术,是人用某种符号进行创造性思维,以自我表现的精神活动,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