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郭耀华:第四章 第三、四、五节
2025-01-21 10:16

第四章 第三、四、五节

第三节 从《大般若波罗蜜经·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谈起

笔者引用三段经文讨论,说明有关阿閦佛国修行见地。

一、法不行法,法不见法,法不知法,法不证法,庆喜当知,一切法性无能行者,无能见者无能知者,无能证者无动无作,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无作用,能取所取俱如虚空性远离故,以一切法不可思议能所思议皆如幻土。性远离故,以一切法无作受者,如光影等不坚实故,庆喜当知,若诸菩萨能如是行,名行般若波罗蜜多。于诸法相无所执着,若诸菩萨能如是学,名学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取舍。[1]

这段经文强调法不可以表相思议,不可执相,平等对待,如虚空特性,如大圆满法彻却正行。

二、不见有法无因而生,不见有法性相常住,不见有法有作受者,是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如虚空无尽行相,如实观察十二缘起,引发般若波罗蜜多,能疾证得一切智智。[2]

这段经文强调心如虚空无作用受用者,能很快证得佛智,虚空智是大圆满法的特质。

三、大众会中现神通力,令众皆见不动如来应正等觉,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为如大海不可动会宣说正法,及见彼土严净之相,其声闻僧皆阿罗汉,我不复见彼事,非此眼所行境故。时佛复告阿难陀言,如彼如来众会国土,非此土眼所行境界,当知诸法亦复如是,非眼根等所行境界。[3]

此段经文解说不动如来佛国不是一般凡夫土眼能看见的,行为也不可以眼睛辨认。

第四节 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见阿閦佛品第二十五》谈起

下列三段经文佛陀以阿閦佛国为例,说明修行见地。

一、见阿閦佛在大会中,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如大海水,不可移动。佛摄神力,大会四众等,皆不复见阿閦如来,及声闻菩萨,国界严饰。佛告阿难:“一切法亦如是,不与眼作对。如今阿閦佛,及阿罗汉、诸菩萨众,皆不复现。何以故?法不见法,法不知法。阿难!一切法,非知者,非见者,无作者,无贪着,不分别故。阿难!一切法不可思议,犹如幻人;一切法无受者,不坚牢故。菩萨如是行者,名为行般若波罗蜜,于法亦无所著。菩萨如是学者,名为学般若波罗蜜。”[4]

本段经文强调一切法不见、不知、无作、无贪、无分别,平等对待,一切法如幻化,不可执相。是本超因果大圆满法见地。

二、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不见此佛世界,不见彼佛世界,亦不见有法,见此佛世界、彼佛世界。[5]

本段经文强调无相、无执、无住大圆满法特色。

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得如是功德,何况一日,若过一日。如香象菩萨,今在阿閦佛所,行菩萨道,常不离般若波罗蜜行。[6]

本段经文指阿閦佛国修行不离智慧菩提心解脱,大圆满法正行脱噶的智慧空性为根基。

第五节 从东方妙喜佛国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与《维摩诘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谈起

以下四段经文为来自东方妙喜佛国的维摩诘居士,介绍自己的出处东方阿閦佛国(不动如来妙喜佛国)的修行。

一、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即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7]

本段经文指出维摩诘居士,大菩萨来自妙喜不动如来佛国,来阎浮提渡化众生。

二、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8]

本段经文指出生死如幻,轮涅不二如虚空,菩萨真本色!

三、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9]

本段经文指出维摩诘居士的神通将妙喜佛国与阎浮提重叠而无压迫增减感,妙喜佛国如虚空虹光化现。

四、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着,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10]

本段经文指出正观如来方法,言语道断,诸法无分别见,平等对待,不能用言语显示,妙喜佛国菩萨、罗汉的自性光明而观如来,此与大圆满法的彻却与脱噶正行即立断与顿超任运,是异曲同工如来行。

--------------------------------------------------------------------------------

[1] 《大般若波罗蜜经·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七册,第918页下.

[2] 同上,第918页下.

[3] 《大般若波罗蜜经·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大正藏》第七册,第918页下.

[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八册,第578页中.

[5] 同上,第579页上.

[6] 同上,第579页上.

[7]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55页上.

[8]《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十四册,第555页上.

[9] 同上,第555页上.

[10] 同上,第554页下.

End

元音老人: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

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郭耀华: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

第七章 第一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第一节大圆满法修行成果介绍除了第一章第七节的描述之外,这里笔者再对大圆满法的修行成果作介绍。一、四种道力大圆满法不立一切果,不求证果而果自证。晋美林巴尊者在《大圆胜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

郭耀华: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

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这里笔者举三例虹光化身者,当作大圆满法成就者研究,考察修行细节,如何成就。一、虹光化身索南南杰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第十章心要

郭耀华: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

郭耀华: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一、平等“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平等

郭耀华:研究文殊师利菩萨法门

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第一届佛教学习小组(2009年第八次课程)主讲人:郭耀华医师作者简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一、法界智慧

郭耀华:内观与地球和平

2007.12.7作者姓名:郭耀华(光斋),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王慕龄(静主),台北医学大学药学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北京

郭耀华:第三章 总结

第三章 总结本章总结除了上面七部经典外,文殊师利菩萨在《诸法无行经》说“不动相”如下: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争

郭耀华:第二章 第二节 总结讨论(1)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郭耀华:第四章 第三、四、五节

第四章 第三、四、五节第三节 从《大般若波罗蜜经·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谈起笔者引用三段经文讨论,说明有关阿閦佛国修行见地。一、法不行法,法不见法,法不知法,法不证法,庆喜当知,一切法性无能行者,无能见

郭耀华:弥勒大菩萨(佛)思想

【一】、前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唐末五代后梁时期 布袋和尚【二】、内容分析:一、阿含经类:发愿成佛,本尊现正在兜率天宫(属于欲界第四天)讲法,成立兜率佛国净土。1.《中阿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

第十五节 呼唤应诺灵默大师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解脱长者:这个据坐,已有指示,惜灵默未悟耳。)灵默便行。头随後召曰:『阇黎。』灵默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