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古训:拿起即是放下,舍去便是得到
2024-11-30 11:46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

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

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山上。正值十月,天空还飘着带着凉意的秋雨,师徒二人冒着风雨一路前行。

走着走着,徒弟突然站住了,两眼直直地看着前方,就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远处的路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她站在雨中,浑身都被雨淋湿了,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难怪徒弟吃惊得发呆呢!

这位姑娘此刻秀眉微蹙,面露难色,原来她被面前的一条溪流挡住了去路,她无法跨过去,正在那里发愁呢!

坦山和尚大步走上前去说:施主莫急,贫僧前来相助!最后经过协商,坦山将那女子背过小溪,在女子的感谢声中淡然地继续赶路。

一路上,徒弟闷闷不乐地跟在坦山和尚的身后,一句话也不说。

临近黄昏的时候,雨终于停了,他们找到一个小客栈投宿。当坦山和尚洗完脚准备上床休息时,小和尚终于按捺不住了,他说:我们出家人不应该接近年轻貌美的女子,您怎么可以背她呢?

谁?哪个女子?坦山和尚愣了一下,随后微笑着说,噢,原来你是说我们路上遇到的女子。我早就把她放下,难道你还没放下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自寻烦恼,纠结于许多早该放下的事物,让它成为人生道路上的重担。

2《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时候,过于贪婪而选择的负重前行,反而会让我们难以抵达终点。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作品《蝜蝂传》中,就描述了这样一种生物--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

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

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这些自行负重,且不愿舍弃的人,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自称为万物之灵长,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终将被自己拿起的那些东西压倒!

3佛法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生,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

最重要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眼前你所拥有的。放下,不挣扎停留于过去,拿起把握目前与当下的决心,不断向前;舍弃那些无常变化,去的只管去了,得到初心所求,坚定无疑地走出自己的道!

《道德经》上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也是这个道理:很多时候,放下即是拿起,舍去便是得到。

End

舍即是得

舍即是得◎罗 金一位老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日子久了,菊花园的香气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者要几株菊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生活即是道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

念佛即是修行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

护他即是自护

善 护彻地从他悟,悠悠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题记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对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师,他在肩上竖起一根幢竿,对他的徒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惜福即是有福人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于凌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古训:拿起即是放下,舍去便是得到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

古训,六不合,七不交 !

一、六不合1不与私欲太重的人合作,因为他们看不见别人的付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与结果。2不与没有使命感的人合作,因为他们以赚钱为目的。3不与没有人情味的人合作,因为在一起会不快乐。4不与负能量的人合作,

一行禅师开示:生活即是禅修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