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册 卷五 十一、略标六识相应心所
2025-02-11 10:57

【论文】

五?二○五六识与几心所相应?

【疏翼】

解第三能变第二举颂正答有九颂中,第二段有六颂﹝即第九颂至第十四颂﹞。于中分二︰一、第九颂总明心所相应及三受俱两门,第二、有五颂﹝第十颂至第十四颂﹞,重解六位心所。初颂总明中分二︰一、问起,二、以颂作答。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二】

次、第二颂,解第五相应第六受俱门。

此、问起也。

【颂文】

五?二○六颂曰: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疏翼】

第二段有六颂,初颂总明心所相应及三受俱两门中,第二以颂作答。文分为二︰一、举初颂文,二、二门别解。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二】

上三句、列六位心所总名,下一句、正解受俱。

【论文】

五?二○七论曰: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

【疏翼】

第二以颂作答中,第二二门别解。

【述记?卷三十二】

下文有二︰初、解「心所」等颂上三句,后、解颂第四句受俱。初中复二︰初、总解此「心所」等上三句意,后、别解。此即总也。

正解「此」字,指颂可知。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此前六识与何类心所有法相应耶?与此相应心所有法有几多耶?

颂曰︰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论文】

五?二○八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

【疏翼】

第一解「心所」等颂上三句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三十二】

自下、别解。有二︰初、解「心所」二字,后、解「遍行」等义。解心所中复三︰初、解「心所」之义,次、解行相,后、总结之。此即初也。

略以三义,解心所总名︰

一、「恒依心起」:心若无,心所不生。要心为依,方得生故。

若尔,心望遍行,应名心所[1]?

二、「与心相应」:彼五说与心相应故,心不与心相应故。又时、依、缘、事,四义具故,说名相应。由此,色等亦非心所。

既尔,心具四义与五[2]相应,应名心所!

三、「系属于心」:以心为主,所,系属之。心有自在,非所。以是义故,系属于心。

有此三义,故名心所。

又初义、显遍行,「恒依心」故。第二、显余一切心所,非「恒依心」,「心相应」故。第三、正解「心所」之义。

又解︰心王不名所,不属心故。由此三义简别心、色等,不得名心所。

又解︰第一句,显一切心所得名「心所」;第二句,简一切色等,不名「心所」;第三句,显心所得名为所,以系属他,以非主故,心不名所。

又初句,简无为,不依心起故。第二句,简色、不相应,第三句正解心所得名所以。

举喻以显,此亦如是[3]。

【论文】

五?二○九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

【疏翼】

第一解「心所」二字中,第二解行相。于中有三,第一总举中,又分为二︰一、取总亦取别,二、喻如徒填彩。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二】

何故相应,唯说遍行等属心,不说心属于受等耶?

为答此问,因解第二行相之门,与心同异。

上、解心所义。

下、释心所等行相。于中有三︰一、总举,二、引证,三、结。

心取境之总相,但总取而已,不别分别。如言缘青,但总取青,不更分别。「心所」于彼,取总别相,故说「亦」言[4]。

【论文】

五?二一○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

【疏翼】

第一总举中,第二喻如徒填彩。

【述记?卷三十二】

何以心王唯取总相,心所兼取总别二相?

且释名者,「助成心事」,名心所故。

「师」,谓博[5]士;「资」,谓弟子。如师作模尽形貌已,弟子填彩。彩于模填,不离模故,如取总相;着彩色时,令媚好出,如亦取别相。心、心所法取境,亦尔。

【疏翼】

以上第二解行相中,第一总举讫。

【论文】

五?二一一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

【疏翼】

第二解行相中,第二引证。于中分四︰一、引《瑜伽》先释作意,二、举余遍行,三、证亦缘总相,四、举别境。

【述记?卷三十二】

何以知者?

上、总举,下、引证。

彼[6]第三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不言取别,以是主故。若取别相,即心所故,「作意了此所未了相」。

「此」者,即识所取总相。作意取此总相,及亦取识「所未了相」。「未了相」者,即是别相,即余心所所取之别相,皆识所未了。

「作意」一法独能取彼众多别相。如彼论第三云︰即此所未了别能了别者,说名作意[7]。所未了境相,即是别相,故「能了别者」,名为作意,能缘别相者,即「作意」也。

故知心所取总别相,王唯取总,如一县令唯知县之总事。县丞禀命明府,虽为副贰,取总相已,后取一切别相。自余县尉[8],亦取各别之相。

此举作意,例余可知。由作意能令心、心所取境功力胜故,有此,总取多法别相也[9],故《瑜伽》以作意为初;此论以触为初,和合胜故;各据一义。

【论文】

五?二一二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有法。

【疏翼】

第二引证中,第二举余遍行。

【述记?卷三十二】

触能取三︰谓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10]。

受中,「摄受等」者,等损害、俱相违[11]。

此二取相近、相顺也[12]。

「言说因相」者,谓如前第三卷八识中说,取「境分齐相」故[13]。谓此是青、非非青等,便起言说。故想之相,言说因也[14]。

思「了正因」等者,谓正因、邪因、俱相违等[15],即是境上正邪等相,业之因也[16]。

此中一一如作意说,亦取别相。

【论文】

五?二一三此表心所,亦缘总相。

【疏翼】

第二引证中,第三证亦缘总相。

【述记?卷三十二】

何以知心所亦取总相?

《瑜伽》说「此」言,表心所法亦缘总相故。谓彼论言︰又识能了事之总相。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境相能了别者,说名作意。意说作意了此总相,及识所未了别相──谓境别相。此境上别相,作意亦能了。即是了此识所取总相,亦取所未了别别相故[17]。

此五遍行,如《大论》说[18]。然《楞伽经》中亦言心缘总相等[19]。《显扬》十八有颂,说此五及心王取总、别相[20]。

【论文】

五?二一四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串习事相,定、慧亦了德失等相。

【疏翼】

第二引证中,第四举别境。

【述记?卷三十二】

《中边》第一弥勒颂云︰总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世亲解云︰心唯总了,心所亦别,非唯总故[21]。是谓心王、心所异相。余文可解,大小乘同。

【疏翼】

以上第二释行相中,第二引证讫。

【论文】

五?二一五由此,于境起善、染等。

【疏翼】

第二释行相中,第三结。

【述记?卷三十二】

子段第三、结之。

由前[22]十法,取总、别故,于境起善十一、染二十六[23]、不定四等。

【疏翼】

以上第一解「心所」二字中,第二解行相讫。

【论文】

五?二一六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

【疏翼】

第一解「心所」二字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三十二】

第三、总结。

上类解颂「此心所」三字竟。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解「心所」二字讫。

【论文】

五?二一七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别解「遍行」等义。

【述记?卷三十二】

自下第二、别解「遍行」等义。

问︰既言「心所」,名义乃同,有何差别?

下文有六︰一、总标,二、列位,三、结数,四、释名,五、会文,六、总结。此初也。

「心所」义名虽同,而体一一,类各别故。

【论文】

五?二一八谓遍行有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

【疏翼】

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二列位。

【述记?卷三十二】

列位也。

解下六位,上三句颂也。

【论文】

五?二一九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疏翼】

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三结数。

【述记?卷三十二】

结数也。

此中开张与《对法》第一[24]、《大论》五十三、五十五不同,以开合无见,增邪欲、解故[25]。此与《显扬》、《五蕴》、《百法》同也。

【论文】

五?二二○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

【疏翼】

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四释名。文且分三︰一、释遍行与定境,二、释善与烦恼,三、释随烦恼与不定。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二】

释名也。

一切心可得,即遍行五。不问何心,但起必有故。

「缘别别境,而得生」者,五别境也。此意即显遍性、地等,唯缘别别境界方生,故余不例,如五十五说于四事中生五别境[26],如下当知,或俱不俱别事生故。

【论文】

五?二二一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

【疏翼】

第四释名中,第二释善与烦恼。

【述记?卷三十二】

十一善法,唯善性有。

体性根本能生诸惑,即贪等六。

【论文】

五?二二二唯是烦恼等流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疏翼】

第四释名中,第三释随烦恼与不定。

【述记?卷三十二】

二十随惑,根本等流。

「等流」者,同类所引义,非前后等流也。

于善染心皆不定者,即四不定。谓于善、染、无记三性心,皆不定故。

复说「等」言,下第七[27]不定中云︰「于善、染等皆不定故。」彼复有言:非遍心起[28],非遍地有[29]。

总此三门︰初门、简唯善染心所,第二门、简遍行,第三、简别境。

此中言「等」,「等」取余二门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四释名讫。

【论文】

五?二二三然《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烦恼俱是染故。

【疏翼】

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五会文。于中有二︰一、会合六为五,二、解四一切具几。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二】

会文有二,如文易知。

彼论[30]、此论,合开不同。彼论第三,合六为五[31]。根本,及随,俱是染故,合为一也。

【论文】

五?二二四复以四一切辨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

【疏翼】

第五会文中,第二解四一切具几。

【述记?卷三十二】

即彼第三、以四一切辨五位别。

谓彼言︰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32]?

此中解言︰谓一切性,及地、时、俱。

「俱」者,即「一切耶」,谓定俱生故。「处」者,三性──三性之处,皆得起故。言「时」者,谓或一切有心皆有,或无始不断,或缘一切境,故总言「时」。「地」有二说︰一云三界、九地,二云有寻等三地──此解为胜,轻安不遍故。「性」即三性。

一一如彼[33]说︰遍行具四,无处无故。

别境有初二︰不缘一切境,亦非相续,非心有即有,故无「时」也。又此未必并生,无「俱」。

善中「地」者,如次前说,遍三地也。此中轻安,不遍欲界,若如初说,从多分,或加行等说故[34]。

「染四皆无」,亦从多故。如无明、贪等,通三界地,八大随惑非[35]皆通地及俱。以非皆通地等,故总言非四,依种类而作论故。

后四、不定通三性,故唯有一也。此所无义,应审简别[36]。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五会文讫。

【论文】

五?二二五由此五位种类差别。

【疏翼】

第二别解「遍行」等义中,第六总结。

【述记?卷三十二】

此、总结也。

上来第一、解五位三句讫。

【疏翼】

以上第二二门别解中,第一解「心所」等颂上三句讫。

--------------------------------------------------------------------------------

[1] 智周《演秘》云︰

今助一难︰受等依心起,从依名心所;心依心所生,应名心所所!余难准此,此不违论,亦无别总不均之过。

[2] 谓五遍行心所。

[3] 《枢要》卷下云︰

「恒依心起」等,解心所者,要具三义名为心所,无所简别,余如《疏》说。

[4] 《枢要》卷下云︰

心、心所总别相︰应说无为缘总,有为缘别;有为缘别中有本质,别缘无本质境,亦别缘。「相」者,义也。

[5] 「博」字,《续藏》、金陵本作「博」,明历本作「转」。

[6] 谓《瑜伽》卷三。

[7] 《瑜伽》卷三原文:

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别境能了别者,说名作意。

[8] 灵泰《抄》云︰

唯县丞副县令,故县丞是贰副官也。若县尉等,不名副,第三官。犹如符上唯印有像,故县制两人,更无余也。

[9] 如理《义演》云︰

此显作意能取总相,亦取余之心所各各别相,故名功力胜也。亦能令心、心所取总别相故。

[10] 《瑜伽》卷三原文为:

即此可意﹝藏文为「sdug pa」﹞、不可意、俱相违相,由触了别。

[11] 《瑜伽》卷三原文为:

即此摄受﹝藏文作「phan pa」,本论卷三作「顺益」﹞损害、俱相违相,由受了别。

即触为援取,受为领受。

[12] 《瑜伽》卷三云︰

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邻近,引发胜故。

[13] 《瑜伽》卷三初云︰

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14] 《瑜伽》卷三原文为:

即此言说因相﹝藏文作「tha sbad kyi mtshan mai mtshan bid/」﹞,由想了别。

[15] 《瑜伽》卷三原文为:

即此邪、正、俱相违行因相,由思了别。

[16] 《瑜伽》卷三初云︰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17] 胜友《瑜伽师地论释》云︰

言「识能了别事之总相」者,谓不作分分了别,能了知全境影像故。言「即此所未了别」者,谓即于此义,由依作意识转起故。言「所了境相」者,谓由不共差别令境成为所了别行境相。言「能了别者说名作意」者,谓由作意能取彼已,令心专注适宜境事故。

灵泰《抄》云︰

故五十一心所皆能了心王之总相,各自缘心所之别相也。唯作意虽缘心王之总相,与余心所同体缘,作意自无别相而为所缘,即能缘五十一个心所之别相,为作意之别相也。但如作意了心王之总相时,亦即了触之可爱等相,受之舍受等相。即别了余心所之别相,取为作意之别相也,乃至五十一心所之别相,为作意之别相。

彼论「此」言,显取总故。

[18] 见《瑜伽》卷三及卷五十五,如卷五十五云︰

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藏文作「sems kyi rtsol ba/」﹞。触云何?谓三和合故,能摄受义﹝藏文作「don dzin pa/」﹞。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藏文作「don so sos myov ba/」﹞。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藏文作「brdar dzin pa/」﹞;

此复二种︰一、随觉﹝藏文作「rjes sad pa」﹞想,二、言说随眠想﹝藏文作「tha sbad pa bag bal ba/」﹞;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言说随眠想者,谓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思云何?谓三和合故,令心造作于所缘境随与领纳﹝藏文作「tshor ba」﹞和合、乖离。

[19] 唐译《楞伽》卷二云︰

识以能了知,意复意谓然,五识了现境,无有定次第﹝魏译卷二作「定中无如是」﹞。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布彩画众像,我说亦如是。

[20] 《显扬》卷十八云︰

依多境了别,各为自业生;心法不应思,相似境转故。

又云︰

引心、三分别、领位﹝「领纳违、顺、俱相违位」﹞、审了相、德失等营为,名作意等业。

[21] 《辩中边论》原文为︰

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

梵本,及藏文、旧译,均无「亦」字。《辩中边论述记》云︰

旧论但言心所取别,不言取总,违《瑜伽》等说。

[22] 谓遍行、别境。

[23] 《义演》作「二十六」。余多作「三十二」。

如理《义演》解两抄本不同云︰

「二十六」者,谓根本有六,随烦恼二十,故染有二十六也。有疏云「染有三十二」者,谓根本有十,随烦恼有二十,加邪欲、邪胜解,故成三十二也。

[24] 如《对法》卷一云︰

如思等五十五法──若遍行,若别境,若善,若烦恼,若随烦恼,若不定。如是次第──五、五、十一、十﹝根本烦恼开六为十﹞、二十、四,应知。

[25] 《瑜伽》卷一,随烦恼增邪欲、邪胜解,为二十二,根本烦恼为六,

合五十三,卷三同;卷五十八开根本烦恼为十,合为五十七;卷八

亦开为十。

道邑《义蕴》云︰

谓《大论》等增邪欲、解,即五十三。若开五见,除邪欲解,即五十五。此论除欲、解,合五见,故五十一。

[26] 《瑜伽》卷五十五云︰

如其次第,于所爱、决定、串习、观察四境事生。三摩地、慧,于最后境,余随次第,于前三境。

[27] 即第七卷。

[28] 如本论卷七云︰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29] 如本论卷七云︰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30] 即《瑜伽》。

[31] 如《瑜伽》卷三云︰

几唯依染,非一切心生,非一切地,一切时,非一切耶?答︰谓贪等、不正知为后边。

[32] 《瑜伽》卷三原文:

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

[33] 即彼《瑜伽》。

[34] 灵泰《抄》云︰

若如前九地名一切地者,即欲界定前加行中,说名轻安故。

[35] 「非」字,《续藏》注云︰一作「无」。

[36] 灵泰《抄》云︰

憍,亦通三界故。

End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易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人要识相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相理衡真》:行则属阳,坐则属阴,阳主动而阴主静,理之常也。动为阳,静为阴,动静有常,《易经》里说,艮其止,止其所也,人在安静的时候,也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1.夫贵人之相,立如马,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什么是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如何修持唯识宗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的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