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2024-12-10 13:49

三、唯识教之训释

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境假立的名,例如所见的色、所闻的声、所嗅的香、所尝的味、所触知的寒暖等等,以及心中构画而起的种种对象都说为境,以是心所游历的境界、现象都是各别不同的,因此不同的缘故,便将能知的心划分出来说有八种: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名如后解) 。从眼识至意识通说为前六识,以其是最粗显的缘故,是为人人所能知的,所以先说,次末那识说为第七识,后阿赖耶识说为第八识,以这二种是最深细的缘故,是为人所难知、难信的所以后说。这种排列的次第不过强以粗细为其先后罢了,不是决定要如此的。

识字已解,唯字是何意义呢?唯字是遮简的意义,遮简是语言中的一种作用。语言的作用有二:一是表诠,一是遮诠;凡是所应说的道理使用表诠表示出来,凡是所不应说的道理便用遮诠简别出来,如说某一种色是青、是黄、是赤、是白,或不是青、不是黄、不是赤、不是白,凡说是字的方面都为表诠,凡说不是字的方面都为遮诠,余可类推。现在说的唯识二字之中也有表诠与遮诠二种作用,识字便是表诠,因此表示许有内心的道理,唯字便是遮诠,因此遮止不许有外境的道理,二字联起来说,便是于表有内心之中隐含遮无外境的意义。

因何不许有外境呢?吾人现见的山河大地都是心外的境界,若有山河大地的处所便见其有,若无山河大地的处所便见其无,这山河大地是随处所有、无的,不是随心有、无的,因何不许心外有境呢?这种道理是最极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几句话所能解说明白的,今且略略的说一下。在佛法的教义中说有六根六境六识,各各作用的界限是极分明的,所以名为十八界,这十八界的道理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六根是甚么?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能为识所依止的处所,又能为识生长的门户,识生之时此能与彼有增上的势力,故名为根;六境是甚么?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是为识所游历的处所,故名为境;六识是甚么?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是从所依的根而立名的,若是从境立名也可名为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法识;这根境识三种的关系是最极密切的。根境二种都有生识的功能,若是所依的根坏了或是境不当前的时候,识便不能生起了,譬如盲目的人不能见色,聋耳的人不能闻声,就是因为眼根、耳根坏了的缘故,眼、耳二根既是如此,所余的四根道理亦同。又如过去已坏灭的境,或在未来未生起的境,以及远在他处或为其他障碍的境都是不能看见的,就是因为境不当前的缘故,这是泛论根境识三种相互的关系。若再分析起来,各各的根对各各的境,为各各识的所依、所缘,是不容有羼杂的,譬如眼根坏了,眼识不能以其他不坏的根为依而见色境,或是色境不当前的时候,眼识也不能以其他当前的境而为所见,这种事实是最极明显的。所以何种根为何种识所依,何种境为何种识所缘,这种道理也应该是有决定的。根据此理,再来论山河大地是为何种识所缘的境呢?山河大地是吾人于所见知的实物上给他的一个假名,这个假名但为意识所缘的境,不是其他的识所缘的境,因为意识缘境的作用比较其他的识是特别的广大,无论境的若假若实、若有若无,意识都能缘得到的。又与意识相应的想心所也是特别明利的,凡是境象的大小、广狭以及其他无数的分量、限度,这想心所都能比拟构画出来,如绘画似的,令于自心上有一种相似的相貌当前显现,这一种相貌但是与实有的相似罢了,不能将这相似的相貌即说为实有,凡是一切物的假名都是依这非有似有的相貌而安立的,这一种相貌的境祇是因名而起的心境,因为非有似有的缘故,是最易令人生起迷惑的。佛法的根本主义正是因为要打破此种的迷惑,所有根本的法相道理,都是打破此种迷惑的善巧工具,除了此种善巧工具而外是绝不能打破此种迷惑的。世间的人无论何等的聪慧,终是为名言迷惑的,于此种迷惑的原因尚不求解,哪有打破之一日呢?吾人自闻山河大地假名以后,便依假名起了一种实想,以为山河大地是实有的物,又或以为山河大地的名是依实物而说的,这种言说不是荒诞无稽之谈,哪能说山河大地唯是假名呢?须知一切的名都是假的,不应分别依实物的名是实,不依实物的名是假。甚么道理呢?因为实与不实是物一方面的差别,在名一方面是无此差别的。譬如火是一种实物,以其能烧燃的缘故,所说的火名便无此烧燃的作用了,这个火名所依的火,虽是实物而以其无烧燃的作用,便不同于实火了,岂能说这火名也是实有吗?依实物的名尚且不实,不依实物的名更不必说了,所以说一切名都是假的。或有人说依实物的名若都是假,何以某一种名说某一种物要有一定的限制呢?须知名是依物而立的,吾人对于某一种物,有种种的观察不同,由有种种的观察,可于一个物体上安立若干种名,譬如江淮河汉都是水的别名,峰峦岭岫都是山的别名,若许名称其实,一个物体上哪容有这许多名呢?不过立这许多的名,都是要观察这个物体上所应有的义,不是漫无限制罢了,其实何尝有一定呢?须知所说这应有的义是由观察所得的,是由心想所起的,都是意识所增益的,这义不是实有的物,实有的物是要离了意识的增益方能求得到的。这义既不是实有,依义而立的名当然亦非实有了,所以说一切名都是假的。根据前说的道理,名是依义而立的,义是观察所得的、是心想所起的,都是意识所增益的,山河大地也是名,这名也是依义而立的,这义也是观察所得的,也是心想所起的,都是意识所增益的,所以说这山河大地的名但为意识所缘的境。吾人闻了这个假名,若能知是意识所增益而立的,便知是假,便不为名所迷惑了,不应于这假名上反生一种实想,有此实想的人都是不能明白名是意识的境,及其真实道理的缘故。

复次,这山河大地的名既然是假,而这假名所依的实物,究是何种物体呢?这种物体,既不是如名言所说的有一整个的山河大地,而这山河大地的名称,究依何种物体而有的呢?今欲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将一切物质的实有假有划分界限,方有一定的判断,有了判断方好解决。这界限如何划分呢?就是一切待名言的物都是假有,一切不待名言的物都是实有,待是对待之义,对待名言方能觉知的,说为待名言的物,不对待名言而即能觉知的,说为不待名言的物。例如吾人所著用的衣服,因有蔽体的作用,遂假立这衣服的名,其实衣服还是布帛,衣服的意义是待名言方能觉知的,所以衣服不是实物;又这布帛是由丝缕而成的,布帛也是一种假名,丝缕是由微少的物聚集而有的,丝缕也是一种假名,这布帛丝缕的意义也是待名言方能觉知的,所以布帛丝缕都非实物。以这一切的名都是吾人心想所造的缘故,若是离了这心想所造的名,而有为吾人所知的物,这一种物方可说为实有,以其不待名言就能觉知的缘故。例如色是为眼识所见的,声是为耳识所闻的,香是为鼻识所嗅的,味是为舌识所尝的,坚湿暖动是为身识所触的,这一切的物都是不待名言就能觉知的,所以说为实物。当婴儿的时代,有所见而不知为色,有所闻而不知为声,以及有所触而不知为坚湿暖动,就是离了色声等的名言而有所见所闻等实物,到了成人以后,既闻色声等的名言,便于所见所闻等的实物上,有了名言的夹杂。久而久之,这所见所闻的实物,便与假名的界限,混合不分了。以为所见、所闻的就是色、声,不知所见、所闻之中有待名言的色、声,有不待名言的色、声,待名言的色、声说他是假;不待名言的色、声说他是实,这假与实的界限是最极分明的。色、声的名言不过是所见、所闻的一种符号罢了,哪容说这所见、所闻的实物,就是色、声的符号呢?一切物的假实界限既经划分清楚,有了一定的判断了,今再解决山河大地的问题,究依何种实物而有这种名称呢?就是吾人所可见、所可闻、所可嗅、所可尝、所可触的种种物都是不待名言的,都是分别显现而可得的,可以说为实物,为山河大地假名的所依,离此以外无别分明显现可得的实物,所以不说其余的物,为山河大地的名之所依。因为吾人依这可见、可闻等的实物,从自心上比较对待虚拟构画起了种种不同之想,或名为山、或名为河、或名为大地,其实都不外这可见、可闻等的实物,若是这可见可闻等的实物坏了,这山河大地的假名也就随着消灭了。因为这个道理,所以说山河大地唯是假名,所依的实物唯有色、声、香、味、触是分明显现可得的实体,这山河大地的假名唯是由于自心上一种高下动静不同之想,不是实有高下动静不同之物。所以山河大地但是实物上的一种名言,是内心所分别的境,不是心外实有的境。山河大地的假名说是由内心所分别的境,可许不是心外实有的物。然而这山河大地的假名,既有所依的实物,这所依的实物而又不是内心所分别而有的。这岂不是外境吗?因何唯识的道理,决定遮止不许有外境呢?须知山河大地所依的实物,就是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这种种对象,虽然似是在外分明显现,却是随有情的识差别而有的。我们人类所能觉知、所能受用的境,在其他种类的有情不必能觉知能受用;其他种类的有情所能觉知所能受用的境,在我们人类,又未必能觉知能受用。世间现见的鸟兽虫鱼,与我们人类觉知不同、受用不同的实例甚多,不必列举。若是这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实是心外的境,因何随有情的识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呢?既是随识不同而有种种差别,还是不能离识而有外境。例如吾人戴着红色的眼镜,便见外物皆成为红;若是戴着黄色的眼镜,便见外物皆成为黄。这些红黄的颜色,虽似在外分明显现,然却不是决定在外的;若是所戴的眼镜,改变了颜色,这些在外的境色,也就改变了。有情的识,种类不同,正如眼镜一样随识而有的种种对象,正如随眼镜而有种种的颜色一样。所以唯识的道理,决定遮止不许心外有境。

前说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都是实物,都不是内心所分别而有的,今何又说随识不同,而有种种差别呢?须知前所说的内心,是专指第六意识而言。第六意识所缘的假名,原本是无;但由分别变现似有。所以说假名是由内心分别而有的。色声香味触,既是实物,便不同于假名,不唯属于第六意识所缘的境;所以说不是内心所分别而有的。后所说的随识不同,这个识字是指第八识与前五识而言,第八识的生起唯是随业力而转的,是任运而无分别的。甚么是业力呢?就是由于前前世意识能分别的缘故,便有种种的造作说名为业,这种种业造作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势力击发在第八识中,第八识为所击发的缘故,便为种种的业力所熏染了。自此以后,这熏染的势力常常在第八识中展转不绝,说名业种,谓如种子有能生果的意义,到了今生随得一种有情之身,皆是业种所生的果,随一有情身中又有随类不同无量的业种,若是这一身中业种尽了,这一期的有情身也就不能剎那存在了,犹如油尽灯灭的道理一样。又这身中所有的业种,在前前世击发熏染的时候,随是何等的取相,到了今世业种生果的时候,还是同前随是何等相的生起,犹如照像翻板的道理一样。我们今世所现觉知所现受用的色声香味触的种种对象,都是从各自种子而生起的,都是依第八识相续不断的,所以说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都是实物,都是随有情的识不同而有种种的差别,决定遮止不许心外有境。前说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是为眼耳鼻舌身五识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的境,今何又说随第八识的业种不同而由种种差别呢?须知第八识的业种是随得一有情身的总果之因,由此业因积渐的日子多了,如种成熟,便能感得一有情身的总果,有了这个总果又渐渐由业种的差别,转变生起眼耳鼻舌身五种色根,这五种色根是依第八识而生的,又由第八识为依的缘故,这五种色根不致有时坏烂,自从生起这五种色根以后,渐次渐次的圆满,便有二种作用:一是于第八识总果所变的色声香味触种种的对象,能为各各的观照,成为各自的境界,就是如前说的眼能见色、耳能闻声等;二是能为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所依,由此五种色根为依,眼耳鼻舌身五识方能各各缘得各自的境,若是根坏了,因为不能为依的缘故,五识便不能缘境了,此种道理如前已说,譬如盲目的人不能见色,聋耳的人不能闻声等。因为这种种的道理,这色声香味触种种的对象,根本上是随有情的第八识变现来的,五种色根不过于这五种对象能为各自观照罢了,如镜照物一样,有了这五种色根能各自观照的作用,眼耳鼻舌身五识依之而又变为一种影像,于这影像上便生筹虑,说名缘境。这缘境与照境的作用显然不同,缘境是有筹虑的,照境是无筹虑的,这是根与识二种的差别,所以说色声香味触种种对象是随第八识及前五识而有的,以其不是随第六意识分别而有的缘故,所以在这一有情身总果相续存在的期间,凡是为所见、所闻等的对象常是坚住不动的。又以这种种对象恒常坚住的缘故,所以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这色与声虽似在外,而实为自第八识所变现而来的。凡是同类有情的第八识就能觉知、能受用同类的境,若不是同类有情的第八识所变现的境就不一样了。所以唯识的道理决定遮止不许心外有境。由上所说根境识的道理,及一切物假实的界限与夫种种的辩难分析,应当知道山河大地唯是假名,唯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何尝有个现见的山河大地呢?又这山河大地假名所依的色声香味触虽是实物,虽似在外分明显现,却是为第八识所变现的,及为前五识各自所缘的,何尝离识而别有外境呢?吾人不依佛说的教义,妄自揣想真实的道理,是万揣想不到的,何不于这佛说的教义,切切实实的去研究呢?复次,依这唯识的道理,决定遮止心外有境,因何于这心法以外,佛更说有色等法呢?须知佛所说的色法是依色心非一的道理而说的,甚么是色心非一的道理呢?因为有缘虑的作用名之为心,有质碍的作用名之为色,这两种作用是显然不同的,心的缘虑作用色法无有,色的质碍作用心法无有,所以佛于心法以外别说色法。然此别说的缘故,只能证明色法作用是与心法非一的道理,不能证成色法是离心法而有的。若强说这色法是离心法而有的,便与佛说的三界唯心,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有情随心垢净,这些唯识的教义都成相违了。所以这唯识的道理,一方面既知遮无外境,一方面又知许有他法,许有他法与遮无外境是不相矛盾的。这唯识的识字,但是总说不是专说,若是专说便不应许另有他法了,今是总说,所以于这心法自体而外还包括有许多的法,如佛说的五法聚中,心法以外有色法,有心所有法,有不相应行法,有无为法;色法是为识所变的,心所有法是与识相应而起的,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差别,无为法是识的实性。道理繁多不能详述,不过略举其名罢了,这些个法都是不离识而有的,所以但说一个识字便能包括这许多的法。又这唯识的识字,但是遮止离识而有所余的法,不是说唯有一识,更不许有其余的法了;也不是说一切有情唯是共同有一个识,若是共同有一个识,那便无有凡与圣、尊与卑、因与果的种种差别了,可以说我的识即是佛的识,也可以说佛的识即是我的识,又可以说我的识即是下等动物的识,也可以说下等动物的识即是我的识,这岂不是漫无差别,成了大错吗?!所以这唯识二字,不是一切有情共同有一个识,只是一切有情各各有自己的识罢了,随是何种的有情,就有何种的有情身及何种受用的境界,这身与境界根本上都是为自己的识所变现而有的,不是其他的有情能变自己的身及自己所受用的境界,也不是自己能变其他有情的身及其他所受用的境界。简括的唯识道理不外如是。

End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