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2024-12-11 09:17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
己五、杂染施设建立2 庚一、征
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
庚二、释2 辛一、显杂染4 壬一、标
谓由三种杂染应知。
壬二、征
何等为三?
壬三、列
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杂染施设建立等者:诸有漏法皆名杂染。漏即烦恼,能杂染他,故名杂染。一切凡夫若业若生,由与烦恼俱行,为烦恼之所杂染,是故亦得有漏及杂染名。依是建立三种杂染。由是道理,当知已得转依菩萨不舍诸行,不名杂染,由无烦恼所随眠故。
壬四、释3 癸一、烦恼杂染2 子一、征
烦恼杂染云何?
子二、释2 丑一、标列2 寅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若分别 因位及与门 上品颠倒摄 差别诸过患
寅二、长行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1]故,解释应知。
丑二、随释9 寅一、烦恼自性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烦恼自性等者:烦恼即不寂静之异名。烦恼生时,相不寂静;不待余因,名自然起。由此为先,令彼身心于此后时不寂静转,是名不寂静行相续而转。如是烦恼自不寂静[2],及能令他不寂静转,总说名为烦恼自性。
寅二、烦恼分别2 卯一、明种别11 辰一、一种
烦恼分别者,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
或立一种等者:由彼烦恼是一切杂染根本,及一切烦恼皆唯杂染所摄;即以此义总立一种。
辰二、二种
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或分二种等者:谓萨迦耶等五见,及依彼见起贪、瞋、慢,若相应无明,若于诸谛不共无明,于谛疑等,是名见道所断烦恼。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六卷十八页5307)除先所说见断烦恼,所余一切俱生烦恼非分别起,不由见断,是名修道所断烦恼。
辰三、三种
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
或分三种等者:谓于欲界具贪恚等十种烦恼,是名欲系烦恼。色无色界除瞋,有余烦恼,是名色系及无色系烦恼。
辰四、四种
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
或分四种等者:欲系有二烦恼:一、记,二、无记。性若不善,能感非爱,是名为记。以此为因可记别故。性唯有覆,非善不善,不可记别爱非爱果,是名无记。色无色系烦恼,性是有覆而无不善,故唯无记。
辰五、五种
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或分五种等者:初之四种皆见断摄;后之一种,修所断摄。于见断中,依圣谛别,故成为四。谓彼烦恼,若迷苦谛所生,即依此立见苦所断;若迷集谛所生,即依此立见集所断;若迷灭谛所生,即依此立见灭所断;若迷道谛所生,即依此立见道所断。
辰六、六种
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
辰七、七种
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瞋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
或分七种等者:诸烦恼品所有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起一切烦恼缠故。当知此由未离欲品差别故,建立欲贪、瞋恚随眠;由已离欲品差别故,建立有贪随眠;由二俱品差别故,建立慢、无明、见、疑随眠。如是总摄一切烦恼。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6)此中欲贪,谓欲界贪;有贪,谓色无色界贪。六烦恼中,贪分二故,立七随眠。
辰八、八种
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
或分八种等者:此中见言,略摄三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名二种取。
辰九、九种
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或分九种等者:能和合苦,故名为结。依在家品诸可爱事,建立爱结。即依此品不可爱事,建立恚结。依有情数憍慢缠事,建立慢结。依恶说法诸出家品三种邪僻胜解缠事,建立无明结、见结、取结差别;由依听闻不正法故,不如正理邪思惟故,及非方便所摄修故。依于善说法律无胜解缠事,建立疑结。依出家品智贫穷事,建立嫉结。依在家品财贫穷事,建立悭结。由此九事能和合苦,是故建立九结差别。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六页6734)
辰十、十种
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
辰十一、一百二十八种2 巳一、标
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
巳二、释2 午一、举迷执4 未一、标
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应知。
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等者:谓即上说十种烦恼,于三界中各别迷谛有十二种,或见所断,或修所断。见所断中有一百一十二烦恼,修所断中有十六烦恼,如是总成一百二十八烦恼差别。由于欲界四谛差别,各具十种烦恼迷执,总为四十;色无色界四谛差别,除瞋,有余烦恼迷执,总为七十二;如是名见所断一百一十二烦恼。又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贪、恚、慢、无明;色无色界对治修中,除瞋,各有五种烦恼迷执;如是名修所断十六烦恼。下自分别,至文当知。
未二、征
何等名为十二种谛?
未三、列
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
未四、释2 申一、见断摄2 酉一、欲界
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具有十烦恼迷执。
酉二、色无色界2 戌一、举色界
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瞋,有余烦恼迷执。
戌二、例无色
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
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等者:灭谛、道谛唯是无漏最胜义故,说名增上。若于欲界苦谛、集谛,由正遍知而得永断,是名欲界增上彼遍智果所显灭谛。其能遍知,名彼遍智所显道谛。如说欲界,如是色无色界,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申二、修断摄2 酉一、欲界
于欲界对治修中,有六烦恼迷执。谓除邪见、见取、戒禁取、疑。
酉二、色无色界2 戌一、举色界
于色界对治修中,有五烦恼迷执。谓于上六中除瞋。
戌二、例无色
如于色界对治修中,于无色对治修中亦尔。
午二、例障碍
如迷执,障碍亦尔。
如迷执障碍亦尔者:谓如烦恼迷执十二种谛,分为一百二十八烦恼,如是烦恼障碍十二种谛,其数亦尔。迷谛真实是迷执义,障谛现观是障碍义,如是差别应知。
卯二、释体性10 辰一、萨迦耶见
萨迦耶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等随观执五种取蕴,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
萨迦耶见等者:萨迦耶见,此云我见。或于色等五有取蕴,等遍观察,总执为我;或于其中随一观察,别执为我。如是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如集论一卷八页中说31,664c)由是说言等随观执五种取蕴。此诸我见,或分别起,或是俱生。体即别境中慧,染污一分。由是说言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慧为体。分别我见,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起;不分别我见,由任运失念俱生;是名我见生起差别因缘。
辰二、边执见
边执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执五取蕴为我性已,等随观执为断为常,若分别、不分别[3]染污慧为体。
边执见等者:依实有我,或执为常,或执为断;堕断常边,名边执见。于五取蕴计一切常,计一分常,或复计为我善断灭,由是说言等随观执为断为常。此亦二种。或分别起,或是俱生,染慧为体。生起因缘,亦如前说。
辰三、邪见
邪见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拨因拨果,或拨作用,坏真实事,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
邪见等者:此中邪见,唯分别起染慧为体。拨无施与、爱养、祠祀,是名拨因。拨无妙行、恶行业果异熟,是名拨果。拨无父母,拨无此世他世,拨无化生有情,名拨作用。由父母有植种作用、任持作用,此世他世有来往作用,化生有情有感生业作用故。谤世间无真阿罗汉,是名坏真实事。如是诸义,如下邪见中说。(陵本八卷十四页611)
辰四、见取
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以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比方他见,等随观执为最、为上、胜妙、第一,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
见取等者:执取诸见及彼俱有相应等法,是名见取。诸见,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俱有相应等法,即见所依、所缘、所因。所依谓根,所缘谓境,所因谓彼诸见种子。由与诸见于一身中俱时流转,同生住灭,是名俱有相应。等言,等取同行相应。谓见现行心心所法,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故。如是萨迦耶见乃至俱有相应等法,皆是见所取境。文中应置于言,义方得显,如余处说。(显扬一卷七页31,482a及集论一卷七页31,664c)其能取见,即方他见。由方他故,于自见趣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妙、为第一。由是诸义,长读彼文应解。以于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之比方他见,等随观执为最、为上、胜妙、为第一。此差别执,未见文解。余处论文译亦有别。显扬译为计最胜上及与第一,集论译为最胜上妙,五蕴论译为最上胜极。译虽不同,然其差别皆说有四。今以义解,由执诸见及所依等能得清净,即以此义名为胜妙及与第一;彼计欲乐自在名清净故。若执见等能得解脱,即以此义名之为上;彼计离下地欲名解脱故。若执见等能得出离,即以此义名之为最;彼计生寂静处名出离故。
辰五、戒禁取
戒禁取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及所依、所缘、所因俱有相应等法,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唯用分别染污慧为体。
戒禁取等者:执取戒禁及彼所依、所缘、所因诸法,名戒禁取。此中邪分别见之所受持身护、语护,说名为戒;随此所受形服、饮食、威仪行相,说名为禁。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十一页6753)所受戒禁,由见为先,与见俱行;是名彼见、彼见随行若戒若禁。执此无间方便以为清净,名为清净。或执以此解脱烦恼,名为解脱。或执以此出离生死,名为出离。如广五蕴论说。余如前解。
辰六、贪
贪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着为体。
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者:顺生乐受,名可爱境。自五取蕴,名之为内;余情非情,名之为外。
辰七、恚
恚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憎恚为体。
于外及内非爱境界者:顺生苦受,名非爱境。外内如前说。
辰八、慢
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
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者:谓自或他,若年耆长,是名为高;与此相违,是名为下。若德增上,是名为胜;与此相违,是名为劣。如是总名于外及内高下胜劣。
辰九、无明
无明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所知事,若分别、不分别染污无知为体。
于所知事者:所应可知,是名所知。略说一切有为、无为,名所知事。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九卷八页5202)[4]
辰十、疑
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唯用分别异觉为体者:由疑行相解了不解了故,于所知事生相违解,是故说言异觉为体。
寅三、烦恼因2 卯一、标列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起诸烦恼。
卯二、随释6 辰一、由所依
所依故者,谓由随眠起诸烦恼。
谓由随眠起诸烦恼者:此约种子依,名彼所依。依自种子起现行故。
辰二、由所缘
所缘故者,谓顺烦恼境界现前。
谓顺烦恼境界现前者:若可爱事正现在前,能顺生贪;如是非可爱事能顺生瞋,非可爱非不可爱事能顺生痴,现前亦尔。名顺烦恼境界现前。
辰三、由亲近
亲近故者,谓由随学不善丈夫。
辰四、由邪教
邪教故者,谓由闻非正法。
辰五、由数习
数习故者,谓由先植[5]数习力势。
谓由先植数习力势者:谓由先时植彼种子,烦恼现行数习未断,势力猛盛,能令当来烦恼增上而生;随顺彼故。
辰六、由作意
作意故者,谓由发起不如理作意故,诸烦恼生。
寅四、烦恼位2 卯一、总标列
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软位,六、中位,七、上位。
卯二、随难释
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由二缘故等者:谓彼烦恼若未永断,名种随逐;是为一缘。烦恼起时,令诸随眠皆得坚固,名增上事;是第二缘。
寅五、烦恼门2 卯一、由二门2 辰一、标列
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
辰二、随释2 巳一、缠门
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
由不寂静住故者:谓烦恼起时,恼乱其心,不寂静行相续转故。
二、由障碍善故;
由障碍善故者:烦恼起时,令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由是烦恼名障碍善。
三、由发起恶趣恶行故;
由发起恶趣恶行故者:谓彼烦恼为因缘故,能令成就十不善业;此命终已,堕诸恶趣故。
四、由摄受现法鄙贱故;
由摄受现法鄙贱故者:谓彼烦恼能引自害,于现法中,若被系缚、若遭退失、若被呵毁故。
五、由能感生等苦故。
由能感生等苦故者:谓彼烦恼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故。
巳二、随眠门
云何随眠门所恼?谓与诸缠作所依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
卯二、由七门2 辰一、标
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
辰二、列
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
谓邪解了故等者:决择分云: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此三于所知境起邪了行,于四圣谛迷行转故。无明一种,是不了行。疑,是了不了行。见取、戒禁取及贪瞋等,缘见为境、见所断者,彼一切皆是执邪了行。即此一切迷苦、集谛者,是迷彼因缘所依处行。即此一切迷灭、道谛者,是迷彼怖畏生行。即彼一切任运所起修道断者,是任运现行迷执行。(陵本五十九卷三页4791)今应准知。
寅六、烦恼上品相2 卯一、征
云何烦恼上品相?
卯二、释2 辰一、标二相
谓猛利相及尤重相。
谓猛利相及尤重相者:烦恼现行难可制伏,是名猛利。于微劣事现行增上,是名尤重。
辰二、举六种2 巳一、标列
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
巳二、随释6 午一、由犯故
由犯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毁犯一切所有学处。
午二、由生故
由生故者,谓由此故,生于欲界苦[6]恶趣中。
午三、由相续故
由相续故者,谓贪等行、诸根成熟少年盛壮、无涅槃法者。
由相续故等者:若贪瞋痴增上补特伽罗,是名贪等行者。若少年位及中年位,是名诸根成熟少年盛壮者。若阙三种菩提种子,名无涅槃法者。
午四、由事故
由事故者,谓缘尊重田,若缘功德田,若缘不应行田而起。
由事故等者:于父母所及余尊重,是名缘尊重田。于佛法僧所,是名缘功德田。于余一切孤苦贫穷等所,名缘不应行田。
午五、由起恶业故
由起恶业故者,谓由此烦恼缠故,以增上适悦心起身语业。
午六、由究竟故
由究竟故者,谓此自性上品所摄,最初软对治道之所断故。
寅七、烦恼颠倒摄2 卯一、举颠倒2 辰一、标列七种
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
辰二、别释三倒3 巳一、想倒
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
想倒等者:于所缘境无常计常,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取相而转;是名想倒。
巳二、见倒
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
见倒等者:此说一分出家者,由想倒故,能发见倒。即于邪取颠倒四事生邪执着,是名见倒。由执着故,于自心中生邪胜解,是名忍可欲乐。或复为他开示宣说,是名建立。
巳三、心倒
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
心倒等者:此说诸在家者,由想倒故,能发心倒。谓即贪等烦恼倒染心故,是名心倒。
卯二、烦恼摄3 辰一、标列
当知烦恼略有三种。或有烦恼是倒根本,或有烦恼是颠倒体,或有烦恼是倒等流。
辰二、随释3 巳一、倒根本
倒根本者,谓无明。
巳二、颠倒体
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
巳三、倒等流
倒等流者,谓邪见、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
辰三、别广
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
当知烦恼略有三种等者:此说贪等十种烦恼略为三种颠倒所摄。一、倒根本摄,二、倒自体摄,三、倒等流摄。如文可知。颠倒体中,边执见一分者,于边见中唯取常见,不取断见,故言一分。
寅八、烦恼差别2 卯一、标列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枙、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
卯二、随释2 辰一、释名字26 巳一、结
当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为结。
能和合苦故名为结者:能生现法身心忧苦,能生当来五趣生等种种大苦,如是一切名和合苦。异门分说:于五种事能和合故,说名为结。(陵本八十四卷十二页6387)其义应知。
巳二、缚
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
令于善行至故名为缚者:谓依三受起贪瞋痴,于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为缚。
巳三、随眠
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故名随眠。
一切世间至故名随眠者:意地中说: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陵本二卷二页112)若诸有情未离欲求,未离有求,未离邪梵行求者,是名一切世间。彼为烦恼粗重之所随逐,说名随眠;随缚义故,微细义故。
巳四、随烦恼
倒染心故,名随烦恼。
倒染心故名随烦恼者:谓贪瞋痴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名倒染心;即由此义,名随烦恼。更有余义,谓从烦恼生故,亲近烦恼故,说名随烦恼。今此不说。
巳五、缠
数起现行,故名为缠。
数起现行故名为缠者:修善品时,现起相续,无断绝义,是名数起现行。
巳六、暴流
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7]。
深难渡故顺流漂故名暴流者:如暴流水,深广难渡,能令有情顺流漂溺。贪瞋痴等烦恼亦尔,能令有情生死流转,难得出离。
巳七、枙
邪行方便,故名为枙。
邪行方便故名为枙者:此约前际邪行方便,能令现法生死流转,是名为枙。障碍离系,是枙义故。
巳八、取
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
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为取者:此约现在爱取方便,能令未来生死流转而无断绝,是名为取。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故。
巳九、系
难可解脱,故名为系。
难可解脱故名为系者:此中系言,所谓身系,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由此为因,令心散乱不得正定,乃至不得离染解脱,证无所作究竟涅槃,是名难可解脱。
巳十、盖
覆真实义,故名为盖。
覆真实义故名为盖者:障诸善法,于所知事令不显了,是名覆真实义。
巳十一、株杌
坏善稼田,故名株杌。
坏善稼田故名株杌者:如舄卤田,有多株杌,不任耕植。烦恼亦尔,能令转成上品相续起故,能令身心无堪能故,由是说言坏善稼田。即依此义,喻名株杌。
巳十二、垢
自性染污,故名为垢。
自性染污故名为垢者:毁犯净戒,不善防护别解律仪,是名自性染污。
巳十三、常害
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
常能为害故名为常害者:依贪瞋痴长时数受生死烧害,是名常能为害。
巳十四、箭
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8]。
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为箭者:如被毒箭,若未拔时多不寂静;烦恼亦尔,名不静相。又彼烦恼未生当生,难可制伏;亦如毒箭既引发已,远所随逐,名远所随。
巳十五、所有
能摄依事,故名所有。
能摄依事故名所有者:五取蕴事是名依事。由贪瞋痴为能摄受,是名能摄依事。当知此中极鄙秽义,是所有义。复有余义,名为所有。谓能障舍故,有戏乐故。如下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十四页6392)
巳十六、根
不善所依,故名为根。
不善所依故名为根者:由贪瞋痴广生无量恶不善行,是名不善所依。
巳十七、恶行
邪行自性,故名恶行。
邪行自性故名恶行者:依诸有情爱味世间所有为因,行诸恶行;或复分别世间怨相为因,行诸恶行;或复执着世间邪法为因,行诸恶行。是故此贪瞋痴名为邪行自性。
巳十八、漏
流动其心,故名为漏。
流动其心故名为漏者:谓于彼彼所缘境界心、意、识生,游行流散,由是发生种种杂染,起身语意三种恶行,是名流动其心。
巳十九、匮
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
能令受用无有厌足故名为匮者:受用诸欲,不知过患,不求出离,耽嗜坚着,是名受用无有厌足。由是常为贫乏众苦所恼,是故名匮。
巳二十、烧
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
能令所欲常有匮乏故名为烧者:谓如非爱合会,所爱乖离,贪求利养等,是名所欲常有匮乏。
巳二十一、恼
能引衰损,故名为恼。
能引衰损故名为恼者:此中衰损,谓愁叹忧苦恼。随所爱乐若变坏时,是诸有情便为种种愁叹等苦所恼乱故。
巳二十二、有诤
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
能为斗讼诤竞之因故名有诤者:斗讼诤竞,或依耽着诸欲所起,或依诸见所生,是名斗讼诤竞之因。
巳二十三、火
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
烧所积集诸善根薪故名为火者:无贪瞋等,名诸善根。先所积集,譬之如薪。烦恼能烧,故名为火。
巳二十四、炽然
如大热病,故名炽然。
如大热病故名炽然者:如大热病,烧恼身心;烦恼亦尔,故名炽然。如集论说:为非法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大火所烧,及为邪法大火所烧,故名炽然。(集论四卷十五页31,678a)
巳二十五、稠林
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
种种自身大树聚集故名稠林者:能生种种苦蕴自身,故名为林。由亲爱故,彼得增长,展转滋茂,说名稠林。摄事分说:安立九相后有苦树,能生当有。(陵本九十三卷五页7000)其义应知。
巳二十六、拘碍
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能障证得出世法故,名为拘碍。
能令众生至名为拘碍者:拘谓拘缚,令不出离。碍谓障碍,令不证得。能令众生乐着种种妙欲尘故,此释名拘。能障证得出世法故,此释名碍。总略而言,不能修善,故名拘碍。如余处说。(集论四卷十五页31,678a)
辰二、显差别2 巳一、标建立
诸如是等烦恼差别,佛薄伽梵随所增强,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
巳二、别体相14 午一、结
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
午二、缚
缚者,三缚。谓贪瞋痴。
午三、随眠
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
午四、随烦恼
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瞋痴。
午五、缠
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
午六、暴流等2 未一、举暴流
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
未二、例枙
如暴流,枙亦尔。
午七、取
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午八、系
系者,四系。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午九、盖
盖者,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午十、株杌等2 未一、举株杌
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
未二、例垢等
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
午十一、根
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午十二、漏
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午十三、匮等2 未一、举匮
匮者,三匮。谓贪瞋痴。
未二、例烧等
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
午十四、拘碍
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于彼种种烦恼门中建立差别等者:于中九结、三缚、七种随眠、八缠、四暴流、四取、五盖、三株杌、三常害、三箭、三所有、三恶行、三不善根、三漏,皆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九卷六页至十二页6733)四系差别亦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七卷十四页6593)又拘碍者,此说有五,余处说三,谓贪拘碍、瞋拘碍、痴拘碍。(集论四卷十五页31,678a)体唯有三,义说有五,故不相违。五拘碍中,言阙随顺教者,谓阙随顺定心教诫教授。得微少善便生喜足者,谓于定地诸善得少喜足。余文易知。
寅九、烦恼过患3 卯一、标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
卯二、释
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
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者:烦恼自性不寂静故,于彼起时,令相应心亦不寂静,是名恼乱其心。
次于所缘发起颠倒,
次于所缘发起颠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想倒、见倒、心倒故。
令诸随眠皆得坚固,
令诸随眠皆得坚固者:于自体中所有烦恼粗重种子,能令转成上品相续起故;难可破坏,故名坚固。
令等流行相续而转。
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者:诸随烦恼,烦恼等流,名等流行。展转引发,名相续转。
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
能引自害至身心忧苦者:此中差别,如下业过患释。(陵本九卷九页671)唯彼说业所作,此说烦恼所作,是其差别。烦恼为先,方造诸业,是故此说能引自害等。又下异门分亦有解释。(陵本八十四卷十三页6388)其义大同。
能引生等种种大苦;
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者:等言,等取老病死法。五趣流转,不能出离,是名种种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