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二
2024-12-11 10:10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二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

己三、出离地2 庚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趣[1]入地。云何出离地?

庚二、略广宣说4 辛一、离欲资粮2 壬一、总标2 癸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若世间离欲 如是出世间 及此二资粮 是名出离地

癸二、长行

谓若由世间道而趣离欲,若由出世道而趣离欲,若此二道所有资粮,总略为一,名出离地。

壬二、别释3 癸一、世间离欲3 子一、征

云何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

子二、释2 丑一、举离欲界

谓如有一,于下欲界观为粗相,于初静虑离生喜乐若定、若生观为静相。

于下欲界观为粗相等者:此中麤相、静相差别,以要言之,有过患义是粗性义。若彼彼地中过患增多,即由如是过患增多性故,名为粗性;若彼彼地中过患减少,即由如是过患减少性故,名为静性。如下自说应知。(陵本二十七卷十八页2304)

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欲界而得离欲,亦能证入最初静虑。

丑二、例余一切

如是复于初静虑上,渐次如应,一切下地观为粗相,一切上地观为静相。彼由多住如是观时,便于乃至无所有处而得离欲,亦能证入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子三、结

如是名为由世间道而趣离欲。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癸二、出世离欲3 子一、征

云何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

子二、释2 丑一、成就有学智见

谓如有一,亲近善士,于圣法中已成聪慧,于圣法中已得调顺。于苦圣谛如实知苦,于集圣谛如实知集,于灭圣谛如实知灭,于道圣谛如实知道。

于圣法中已成聪慧等者:此中圣法,谓出世道,由性无漏,故得圣名。即于是中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是名已成聪慧。又于色等十相取过患想,心不流散,是名已得调顺。

丑二、证得无学解脱

既得成就有学智见,从此已后渐修圣道,遍于三界见修所断一切法中,自能离系、自得解脱。如是便能超过三界。

子三、结

如是名为由出世道而趣离欲。

如是便能超过三界者:为显出世离欲超一切处,究竟解脱;及简世间不越有顶,暂得离欲,后更相续;故作是说。

癸三、二道资粮3 子一、征

云何名为二道资粮?

子二、标2 丑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他圆满善法欲 戒根律仪食知量

悎[2]寤正知住善友 闻思无障舍庄严

丑二、长行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3]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子三、释2 丑一、略指前三

当知此中,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此三如前修集种子诸劣缘中,已辩[4]其相。

丑二、广辨十一10 寅一、戒律仪3 卯一、征

云何戒律仪?

卯二、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戒律仪当知 辩[5]三亏满十 六异门三净[6] 胜功德十种

卯三、长行释2 辰一、释一切种5 巳一、辨2 午一、广辨六种2 未一、总标

戒律仪者,谓如有一,安住具戒,广说乃至受学学处。

未二、别释6 申一、安住具戒3 酉一、征

云何名为安住具戒?

酉二、释

谓于所受学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阙,无穿。

酉三、结

如是名为安住具戒。

不亏身业等者:具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三不善业,是名不亏身业。具离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四不善业,是名不亏语业。此释具戒应知。由十因缘尸罗圆满,是名无阙。十因缘者,如下自释。不数毁犯,犯已还净,是名无穿。此释安住应知。

申二、善能守护别解律仪3 酉一、征

云何名为善能守护别解[7]律仪?

酉二、释

谓能守护七众所受别解[8]律仪。即此律仪,众差别故,成多律仪。

酉三、简

今此义中,唯依苾刍律仪处说善能守护别解[9]律仪。

谓能守护七众所受别解律仪等者:谓苾刍、苾刍尼、正学、勤策男、勤策女、近事男、近事女,是名七众。依此制立三种律仪,谓苾刍律仪、苾刍尼律仪、近事律仪,名多律仪。今此义中举其最胜,是故唯依苾刍律仪处说善能守护别解律仪。又苾刍尼、正学、勤策女三种律仪,皆堕出家品故,当知摄属苾刍律仪,是故作如是说。

申三、轨则圆满4 酉一、征

云何名为轨则圆满?

酉二、标

谓如有一,或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随顺世间等者:决择分说:若于彼彼异方、异域、国城、村逻、王都、王宫,若执理家、商贾、邑义诸大众中,古昔轨范建立随转,如是名为立轨范住。(陵本五十二卷八页4168)此说随顺世间,不越世间,如义应知。梵毗奈耶,此云调伏。摄事分说:略有五法摄毗奈耶。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陵本九十九卷五页7416)于此制立随顺随转,无有违越,是名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酉三、释3 戌一、于威仪路3 亥一、征

云何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亥二、释2 天一、举于所行

谓如有一,于所应行、于如所行,即于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

于所应行于如所行等者:此释于行威仪。谓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行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行,是名于行威仪成就轨则。此中是事、是处、是时应行,名所应行;如量、如理、如其品类而行,名如所行。

天二、例所住等

如于所行,于其所住、所坐、所卧,当知亦尔。

亥三、结

如是名为于威仪路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戌二、于所作事3 亥一、征

云何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亥二、释2 天一、列所作事

谓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杨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

若受用事者:摄事分中说有五种不净受用,及有五种清净受用,如彼别释应知。(陵本九十九卷一十二页7436)

若荡钵事、若安置事、

若安置事者:如说不应置钵在杂秽处、若坑涧处、若崖岸处应知。(陵本二十四卷十七页2055)

若洗足事、若为敷设卧具等事。即此略说衣事、钵事,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诸所应作,名所作事。

天二、明应作等

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

亥三、结

如是名为于所作事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戌三、于诸善品加行处所3 亥一、征

云何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亥二、释2 天一、列善加行

谓于种种善品加行,若于正法受持读诵;若于尊长修和敬业,参觐承事;若于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若于正法请问听受,翘勤无惰;于诸有智同梵行者,尽其身力而修敬事;于他善品常勤赞励;常乐为他宣说正法;入于静室,结加趺坐,系念思惟。

若于如法宣白加行等者:若举羯磨,若摈羯磨,是名如法宣白加行。于尔所时,以饶益心,不以衰损;以柔软语,不以麤犷;以善友意,不以憎恚;是名住慈悲心,展转与欲。

如是等类,诸余无量所修善法,皆说名为善品加行。

天二、明应作等

彼于如是随所宣说善品加行,如其所应,于所应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为世间之所讥毁,不为贤良、正至、善士、诸同法者、诸持律者、诸学律者之所呵责。

亥三、结

如是名为于诸善品加行处所成就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酉四、结

若于如是所说行相轨则差别悉皆具足,应知说名轨则圆满。

申四、所行圆满2 酉一、征

云何名为所行圆满?

酉二、释2 戌一、举非处3 亥一、标

谓诸苾刍,略有五种非所行处。

亥二、征

何等为五?

亥三、列

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国王家,五、旃荼罗、羯耻那家。

戌二、简所行

若于如是如来所制非所行处,能善远离;于余无罪所有行处,知时而行。如是名为所行圆满。

唱令家者:思所成地说:唱令家者,谓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极重罪,多造恶业,杀害羊等故。(陵本十六卷二十三页1446)此屠羊等,由遍宣告,名唱令家,其义应知。

申五、于微小罪见大怖畏3 酉一、征

云何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酉二、释2 戌一、别辨相2 亥一、释微小罪2 天一、出体

谓于诸小、随小学处,若有所犯,可令还净,名微小罪。

天二、释名

于诸学处现行毁犯,说名为罪;既毁犯已,少用功力而得还净,说名微小。由是因缘,名微小罪。

谓于诸小随小学处等者:于罪聚中,制立所犯,有下中上三品差别。若犯下品,少用功力而得还净,谓对于一补特伽罗即可发露除灭,如是所犯,名微小罪。为令此微小罪堪能无犯,更复制立随护学处,是名诸小、随小学处。

亥二、释大怖畏2 天一、征

云何于中见大怖畏?

天二、释3 地一、怖无堪能

谓作是观:勿我由[10]此毁犯因缘,无复堪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

无复堪能得所未得等者:摄事分中,说胜进想略有三种。一、未得为得,二、未会为会,三、未证为证。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预流果故,当知是名未得为得。即此为依,复能契会上学果故,当知是名未会为会。即此为依,复能证得阿罗汉果,于诸惑断能作证故,当知是名未证为证。(陵本八十六卷四页6496)此说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三种差别准义应知。彼说契会,此名为触,名别义同。

地二、怖有恶行

勿我由此近诸恶趣,往诸恶趣。或[11]当自责,或为大师、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责。

地三、怖大恶声

勿我由此遍[12]诸方维恶名、恶称、恶声、恶颂遐迩流布。

戌二、显胜利

彼于如是现法、当来毁犯因生诸非爱果,见大怖畏。由是因缘,于小、随小所有学处,命难因缘亦不故犯。或时、或处失念而犯,寻便速疾如法发露,令得还净。

酉三、结

如是名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申六、受学学处3 酉一、征

云何名为受学学处?

酉二、释3 戌一、明从受2 亥一、闻所学处2 天一、从师所闻

谓于先受别解脱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时,从戒师所,得闻少分学处体性;复从亲教、轨范师处,得闻[13]所余别解脱经;总略宣说过于二百五十学处,皆自誓言:一切当学。

天二、从余所闻

复从所余恒言议者、同言议者、常交往者、有亲爱者闻所学处,复于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经闻所学处,一切自誓:皆当修学。

亥二、名获律仪

以于一切所应学处皆受学故,说名获得别解律仪。

戌二、辨善巧2 亥一、已善巧

从此以后,于诸学处,若已善巧,便能无犯。设有所犯,寻如法悔。

于诸学处若已善巧者:闻思所成作意相应,名已善巧。于诸学处能晓悟故。

亥二、未善巧

若诸学处未得善巧、未能晓悟,由先自誓愿受持故,得[14]于今时求受善巧,欲求晓悟。于如前说诸所学处,从亲教师或轨范师,如先请问。

戌三、明无倒2 亥一、正受教诲

既得善巧及晓悟已,随所教诲无增无减,复能受学。

亥二、正受文义

又于尊重及等尊重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

酉三、结

如是名为受学学处。

午二、略摄三种3 未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辩[15]戒律仪已。云何应知此中略义?

未二、显二三种2 申一、三种戒相4 酉一、标

谓于是中,世尊显示戒蕴略义,有三种相。

酉二、列

一者、无失坏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

酉三、征

此复云何?

酉四、释3 戌一、无失坏相

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尸罗律仪无失坏相。

戌二、自性相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尸罗律仪自性相。

戌三、自性功德相2 亥一、观他增上3 天一、标

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

观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者:为顾他故,令他增上,未信者信,信者增长。要由轨则、所行皆悉圆满方可成办,是名观他增上功德。为显此相,故别建立,如下自释可知。

天二、征

所以者何?

天三、释2 地一、正显

由他观见如是轨则、所行圆满,未信者信,信者增长。由是发生清净信处,心无厌恶,言不讥毁。

地二、反成

若异于此具足尸罗轨则、所行皆圆满者,观他增上所有功德胜利,应无。与此相违过失,应有。

亥二、观自增上3 天一、标

若复说言: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

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者:谓由于微小罪见大怖畏,故有堪能得所未得,触所未触,证所未证。及由受学学处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名自增上。为顾自故,令自增上,是名观自增上自性功德相。

天二、征

所以者何?

天三、释2 地一、反显

虽由如是轨则、所行皆悉圆满,获得如前观他增上功德胜利。然由毁犯净戒因缘,当生恶趣;或无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

地二、正成

若能于彼微小罪中见大怖畏,于先所受上品学处能正修学。由是因缘,身坏已后当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广说。

于先所受上品学处能正修学者:于罪聚中他胜罪聚,是上品罪。此即受具戒时,从戒师所听闻少分学处体性,是故说此名先所受。

由是因缘,说此名为别解律仪,如其所受,观自增上功德胜利。

申二、三种戒性3 酉一、标

复有异门。谓佛世尊此中略显三种戒性。

酉二、列

一、受持戒性,二、出离戒性,三、修习戒性。

酉三、释3 戌一、受持戒性

谓若说言:安住具戒。由此显示受持戒性。

戌二、出离戒性4 亥一、标

若复说言:能善守护别解律仪。由此显示出离戒性。

亥二、征

所以者何?

亥三、释

别解律仪所摄净戒,当知说名增上戒学。即依如是增上戒学,修增上心、增上慧学;由此能得一切苦尽,究竟出离。

亥四、结

如是出离,用增上戒以为前行所依止处,是故说此别解律仪名出离戒性。

戌三、修习戒性3 亥一、标

若复说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由此显示修习戒性。

亥二、征

所以者何?

亥三、释

若由如是所说诸相别解律仪,修习净戒,名善修习、极善修习。

若由如是所说诸相别解律仪者:此中诸相,谓即轨则、所行皆悉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应知。

未三、结归六种

如是一种尸罗律仪现前宣说,当知六种。

如是一种尸罗律仪等者:谓如前说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是名六种应知。如是一切,皆戒律仪之所摄故,名为一种尸罗律仪。

巳二、亏满十2 午一、总标

又即如是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

午二、别释2 未一、广辨亏损2 申一、出十因缘3 酉一、征

云何十种亏损因缘?

酉二、列

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沈下,三者、太[16]极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七者、净命亏损所摄,八者、堕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

酉三、释10 戌一、恶受尸罗3 亥一、征

云何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

亥二、释

谓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狂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迫、或为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为沙门性、不为婆罗门性、不为自调伏、不为自寂静、不为自涅槃而求出家。

亥三、结

如是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

戌二、太极沈下3 亥一、征

云何名为太极沈下?

亥二、释

谓如有一,性无羞耻,恶作羸劣,为性慢缓,于诸学处所作慢缓。

亥三、结

如是名为太极沈下。

性无羞耻等者:性无惭愧,名无羞耻。由是因缘,若有所犯,不顾自他而生忧悔,是名恶作羸劣。性不翘勤,是名慢缓。由是因缘,若有所犯,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是名于诸学处所作慢缓。

戌三、太极浮散3 亥一、征

云何名为太极浮散?

亥二、释

谓[17]如有一,坚执恶取,非处恶作,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非处于他起轻懱心、或恼害心,于其非处强生晓悟。

亥三、结

如是名为太极浮散。

坚执恶取等者:谓若见取、若戒禁取,是名恶取。即于彼取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是名坚执恶取。于非所犯妄执为犯,不如正理而生忧悔,是名非处恶作。由是因缘,悔不应悔,是名于不应作诸恶作中浪作恶作。又或于他起轻懱心、或恼害心,理有相违,故名非处。于不成犯谓彼成犯,是名于其非处强生晓悟。

戌四、放逸懈怠所摄3 亥一、征

云何放逸懈怠所摄?

亥二、释2 天一、放逸摄2 地一、别辨相2 玄一、三际俱行2 黄一、过去世

谓如有一,由过去世毁犯所犯;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一类不能如法还净。

黄二、余二世2 宇一、例

如由过去,由未来世、由现在世当知亦尔。

宇二、释

谓毁犯所犯;于此毁犯,由失念故,一类不能如法还净。

由过去世毁犯所犯等者:于五罪聚随有所犯,是名毁犯所犯。菩萨地说: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又说: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陵本四十一卷十九页3401)此中如法还净,应如是知。

玄二、先时所作及俱随行2 黄一、先时所作

又非先时,于所毁犯发起猛利无犯乐欲。谓我定当如如所行、如如所住,如是如是行于所行、如是如是住于所住,于所毁犯终不毁犯。

黄二、俱时随行

由是因缘,随所行住,如是如是毁犯所犯。

谓我定当如如所行等者:如下自说:若往、若还、若覩、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钵、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村邑等如法行时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习悎寤、若语、若默、若解劳睡正知而住,由是名为于其住处如法住时正知而住。又说:若于是事、是处、是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所应作者,即于此事、此处、此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正知而作。(陵本二十四卷十九页2061)此说如如所行,乃至如是如是住于所住,准彼应知。由于行住有其如量、如理、如其品类种种差别,是故作如是说。

地二、出略义

由此成就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先时所作及俱随行所有放逸。

天二、懈怠摄

又自执取睡眠为乐、偃卧为乐、胁卧为乐;性不翘勤;为性懒惰;不具起发;于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时时觐问供事。

不具起发者:谓于一切善品加行,由无猛利乐欲,不能圆满起发故。

亥三、结

是名放逸懈怠所摄。

戌五、发起邪愿3 亥一、征

云何名为发起邪愿?

亥二、释2 天一、求生天等

谓如有一,依止邪愿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当得生天,或余天处。

天二、爱乐利敬

或复爱乐利养恭敬,而修梵行。谓因此故,从他希求利养恭敬;即于如是利养恭敬,深生染着。

亥三、结

如是名为发起邪愿。

戌六、轨则亏损所摄3 亥一、征

云何轨则亏损所摄?

亥二、释

谓如有一,于威仪路、或所作事、或诸善品加行处所所有轨则,不顺世间,违越世间;不顺毗奈耶,违越毗奈耶。准[18]前广说。

亥三、结

是名轨则亏损所摄。

戌七、净命亏损所摄3 亥一、征

云何净命亏损所摄?

亥二、释2 天一、别辨相2 地一、非法追求

谓如有一,为性大欲,不知喜足,难养难满。

为性大欲等者:谓欲令他知己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是名为性大欲。不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便生欢喜,不生知足,是名不知喜足。不能独一自得怡养,又复追求余长财宝,是名难养。若得微少,或得麤敝,难自支持,是名难满。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不以正法。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等者:此中非法,如下列释。或依矫诈、或邪妄语、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种种状相应知。

地二、贪求方便5 玄一、依诈威仪

又为贪求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具因缘,方便显己有胜功德,矫诈构集非常威仪。

矫诈构集非常威仪者:此中显示,依矫诈相而有追求,方便示现离欲者相。谓于一时身业安住,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是名矫诈构集非常威仪。

为诳他故,恒常诈现诸根无掉、诸根无动、诸根寂静,由是令他谓其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所谓承事,供给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

恒常诈现诸根无掉等者:谓如前说,威仪进止无有躁扰,是名诸根无掉。身业安住,是名诸根无动。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是名诸根寂静。

玄二、依邪妄语

又多凶悖[19]、强口、矫傲、修饰其名、执恃种姓。

修饰其名执恃种姓者:不观待义,安立假名,谓是阿罗汉等,是谓修饰其名。谓生婆罗门家是最胜种类,所余剎帝利等是下劣种类,是名执恃种姓。此中显示邪妄语相应知。

或求多闻,或任[20]持法,为利养故,亦复为他宣说正法。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自宣说己实有德,或少增益。

玄三、依假现相2 黄一、举求衣服

或于他前方便现相,为求衣服,或求随一沙门资具。或为求多,或求精妙,虽无匮乏,而现被[21]服故弊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其衣服有所匮乏,殷重承事,给[22]施众多上妙衣服。

黄二、例余资具

如为衣服,为余随一沙门资生众具亦尔。

玄四、依苦研逼

或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即便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

玄五、依利求利

或彼财物无所阙乏,得下劣时,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

天二、出略义

彼由如是或依矫诈、或邪妄语、或假现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种种状相,而从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诸资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说名邪命。

亥三、结

如是名为尸罗净命亏损所摄。

戌八、堕在二边3 亥一、征

云何名为堕在二边?

亥二、释2 天一、极乐行边

谓如有一,耽着受用极乐行边,从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及诸资具,爱玩受用,不观过患、不知出离。是名一边。

天二、自苦行边

复有一类,好求受用自苦行边,以无量门而自煎[23]迫,受极苦楚。谓依棘刺、或依灰坌、或依木杵、或依木板、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断瑜伽。或复事火,谓乃至三承事于火。或复升水,谓乃至三升上其水。或一足住,随日而转。或复所余[24]。如是等类修自苦行,是第二边。

亥三、结

如是名为堕在二边。

戌九、不能出离3 亥一、征

云何名为不能出离?

亥二、释

谓如有一,或戒或禁由见执取。谓我因此若戒若禁,当得清净、解脱、出离。

当得清净解脱出离者:谓执戒禁无间方便以为清净,名得清净。或执以此解脱烦恼,名得解脱。或执以此出离生死,名得出离。

一切外道所有禁戒,虽善防护、虽善清净,如其清净,不名出离。

亥三、结

如是名为不能出离。

戌十、所受失坏3 亥一、征

云何名为所受失坏?

亥二、释

谓如有一,都无羞耻,不顾沙门,毁犯净戒,习诸恶法。

习诸恶法者:此中恶法,谓极猛利无惭无愧,不信佛等,毁谤贤圣,邪见相应故;或复种种恶法现行故。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十五页6396)

内怀[25]腐败,外现贞实,犹如净水所生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

亥三、结

如是名为所受失坏。

申二、结说异名

略由如是十种因缘,名戒亏损。世尊或说尸罗亏损,或时复说尸罗艰难。当知于彼诸因缘中,由二因缘,谓不能出离,及所受失坏。由余因缘,当知唯说尸罗亏损。

由二因缘等者:谓二因缘,通说尸罗亏损及与艰难。所余因缘,唯说尸罗亏损应知。

未二、翻例相违

与此安立黑品因缘相违白品所有因缘,当知说名尸罗圆满、尸罗清净。

巳三、六异门2 午一、引教6 未一、根本2 申一、标

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根本。

申二、证

如伽他说:

若善住根本 其心便寂静 因圣见恶见 相应不相应

因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谓因圣见相应,恶见不相应故,后证无作究竟涅槃,名心寂静应知。

未二、庄严具2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