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九2024-12-11 10:39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九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四
巳二、四正断2 午一、结前显后
如是于四念住串习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颠倒,
已能除遣粗粗颠倒者:此中麤麤,义不可解,于余处中不见此文,疑为粗重之误。谓诸世间,于粗重行多起颠倒,修循身观能正对治。辩中边说: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今依此义,说已除遣粗重颠倒。
已能了达善不善法。
已能了达善不善法者:当知此由修循三观而得了达。前于受、心、法中建立种种差别,善与不善随应当知。
从此无间,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于诸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广说如前,乃至策[1]心、持心。
午二、别显一一2 未一、广辨2 申一、体义3 酉一、释善恶法未生已生2 戌一、恶不善法2 亥一、征
云何名为恶不善法?
亥二、释2 天一、出体性
谓欲缠染污身语意业,是身语意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烦恼。
天二、辨差别
若未和合、未现在前,说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现在前,说名已生。
戌二、一切善法2 亥一、征
云何名为一切善法?
亥二、释2 天一、出体性
谓若彼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
天二、例差别
未生、已生,应知如前恶不善法。
谓若彼对治等者:贪毗奈耶、瞋毗奈耶、痴毗奈耶,如次对治贪瞋痴法,名彼对治。当知此是行时所起。若略、若举、若不掉、若寂静,如次对治若散、若下、若掉、若不寂静诸法,名盖对治。当知此是净盖地住时所起。若定、若善修、若善解脱,如次对治不定、不善修、不善解脱诸法,名结对治。当知此是净烦恼地住时所起。
酉二、辨生欲等2 戌一、于恶不善法2 亥一、生欲2 天一、为不生
若时未生恶不善法,先未和合,为令不生,发起希愿:我当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复生。是名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
天二、为令断
若时已生恶不善法,先已和合,为令断故,发起希愿:我当于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断灭、除遣。是名于诸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
亥二、策励发勤精进4 天一、约境差别辨2 地一、列所缘境2 玄一、标事
又彼一切恶不善法,或缘过去事生、或缘未来事生、或缘现在事生。
玄二、辨境
如是彼法,或缘不现见境、或缘现见境。若缘过去、未来事境,是名缘不现见境;若缘现在事境,是名缘现见境。
地二、配释差别2 玄一、策励
当知此中,于缘不现见境恶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自策、自励,是名策励。
玄二、发勤精进3 黄一、配
于缘现见境恶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勇猛正勤,是名发勤精进。
黄二、征
所以者何?
黄三、释
要当坚固,自策、自励,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复生、或永断灭。
天二、约缠品类辨2 地一、策励
又于下品、中品诸缠,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故自策励。
地二、发勤精进
于上品缠,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发勤精进。
天三、约三世境辨2 地一、策励2 玄一、显行境2 黄一、举过去
又若行于过去境界,如是行时,不令烦恼缘彼生起;设复失念暂时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断灭、除遣、变吐。
黄二、例未来
如缘过去,若行未来,当知亦尔。
玄二、配释名
如是未生恶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
地二、发勤精进2 玄一、显行境
若行现在所缘境界,如是行时,不令烦恼缘彼生起;设复失念暂时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断灭、除遣、变吐。
玄二、配释名
如是未[2]生恶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发勤精进。
天四、约二增上力辨2 地一、列二力2 玄一、标
又或有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恶不善法,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
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等者:非理作意正起,能生诸法,名分别力。当知此唯意识相应。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名境界力。如意地说。(陵本三卷五页208)当知此通一切识有。今说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谓即意识。复说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谓一切识。由五识身染污法生,亦由意识分别力所引故。
玄二、释2 黄一、唯分别力
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谓于住时,思惟过去、未来境界而生于彼。
黄二、俱由二力
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谓于行时,缘现在境界而生于彼。当于尔时,决定亦有非理分别。
地二、配二名2 玄一、策励
当知此中,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
玄二、发勤精进
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发勤精进。
戌二、于一切善法2 亥一、生欲2 天一、为令生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谓于未得、未现在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获得欲、求现前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
天二、为欲令住等2 地一、释2 玄一、已生善法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玄二、生欲差别3 黄一、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
黄二、令不忘失
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
黄三、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地二、结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坚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满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
亥二、策励发勤精进3 天一、已得未得辨2 地一、策励
策励者,为于已得令现前故。
地二、发勤精进
发勤精进者,为于未得令其得故。
天二、住等三欲辨2 地一、策励
又策励者,于已生善为欲令住、令不忘故。
地二、发勤精进
发勤精进者,令修满故。
天三、下中上品辨2 地一、策励
又于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励。
地二、发勤精进
于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
酉三、辨策持心2 戌一、策心2 亥一、释
言策心者,谓若心于修奢摩他一境性中精[3]勤方便,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广说乃至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由是因缘,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
亥二、结
是名策心。
戌二、持心3 亥一、征
云何持心?
亥二、释
谓修举时,其心掉动、或恐掉动,观见是已,尔时还复于内略摄其心,修奢摩他。
亥三、结
是名持心。
申二、异名2 酉一、正胜2 戌一、标
如是四种,亦名正胜。
戌二、释2 亥一、于黑品法
谓于黑品诸法,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二正胜。
亥二、于白品法
于白品诸法,其未生者为欲令生,
其未生者为欲令生等者:此下疑有脱文。应言:其已生者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令倍修习、令其增长、令其广大,于此一切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即如前黑品广说应知。
如前黑品广说,应知是二正胜。
酉二、正断2 戌一、标
如是四种,亦名正断。
戌二、释2 亥一、于恶不善法2 天一、配名2 地一、律仪断
一名律仪断。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
地二、断断
二名断断。谓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
天二、释义2 地一、律仪断
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名律仪断。
地二、断断
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断,故名断断。
亥二、于一切善法2 天一、修断2 地一、配
三名修断。谓于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广说乃至策心、持心。
地二、释
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
天二、防护断2 地一、配
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
地二、释
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未二、略义3 申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辩四正断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申二、总显所作2 酉一、标二圆满
谓为显示于黑白品舍取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
酉二、配应作事2 戌一、标
当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乐圆满;由自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故,加行圆满。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正应作事。
戌二、释
谓为断灭所应断事,及为获得所应得事,先当生起希愿乐欲;为断诸缠,复应时时正勤修习止、举、舍相;
为断诸缠者:此说盖缠应知。
为断诸缠及随眠故,更应修习[4]对治善法。
为断诸缠及随眠故者:此说一切烦恼应知。
申三、结摄一切
为显[5]如是一切所作,说四正胜及四正断,是名略义。
巳三、四神足2 午一、释成就2 未一、别辨2 申一、四三摩地3 酉一、标
从此复修四三摩地。
酉二、列
谓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
酉三、释2 戌一、略
当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
戌二、广4 亥一、欲三摩地2 天一、释2 地一、因缘
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6]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7]一境念。
恶不善法自性因缘等者:如前已说,欲缠染污身语意业,及能起彼所有烦恼,是名恶不善法自性。若未生、若已生,名彼因缘。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又若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如是一切,名彼过患。若彼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是名对治。于此一境界事系念思惟,不令流散,由是说言住一境念。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于诸善法自性因缘等者:谓若贪毗奈耶、瞋毗奈耶、痴毗奈耶,及余白品、净品诸所有法,是名善法自性。未生、已生,名彼因缘。能治过失,是名功德。能令离欲,是名出离。
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
地二、对治
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天二、结
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亥二、勤三摩地2 天一、释2 地一、因缘
若于过去、未来、现在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于[8]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者:自策、自励,谓于过去、未来所缘境界。发勤精进,谓于现在所缘境界。如是别配,义如前说。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地二、对治
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天二、结
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亥三、心三摩地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等者:于时时间为治惛沈,修习举相,是名策发诸下劣心。于时时间为治掉举,修习止相,是名制持诸掉举心。于时时间为得正定,修习舍相,是名修增上舍。
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功德、对治、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自性因缘过患功德等者:此中差别,随应配属恶不善法及诸善法,准前应知。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乃至广说[9]。
乃至广说者:谓如前说,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不永害烦恼随眠,是名广说应知。
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亥四、观三摩地2 天一、释2 地一、因缘2 玄一、由作意
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
玄二、由观察
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今[10]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
便自思惟等者:为于现有恶不善法如实知有,及于现无恶不善法如实知无,是故作是二种思惟,正起观察。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
地二、对治
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
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者:此中随眠,说二一切,当知约彼烦恼品类说初一切,约彼烦恼自性说后一切。或复翻此。
天二、结
是名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申二、八种断行3 酉一、标所为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习[11]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
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者:如前四正断中,说有发勤精进、策心、持心,即此所指广说加行。依彼建立种种差别,即此所指广说道理。
彼于如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差别而转。
酉二、释差别3 戌一、征
何等名为八种断行?
戌二、释2 亥一、辨体相8 天一、欲
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
天二、策励
二者、策励。谓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
天三、信
三者、信。谓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证,深生信解。
天四、安
四者、安。谓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
天五、念
五者、念。谓九种相。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摄持故。
谓九种相等者:谓念、等念、随念、别念、不忘念、心明记、无失、无忘、无失法,是名念九种相。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七卷十六页4637)当知此随九种心住差别建立,由于奢摩他品能摄持故。
天六、正知
六者、正知。谓毗钵舍那品慧。
天七、思
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
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者:此中义显静虑律仪。谓由止观二增上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令身语业得善清净,如是当知烦恼已断。诸观行者观察烦恼断、未断时,正审思察,愿证如是清净身业、语业,此身语业名顺止观。
天八、舍
八者、舍。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随顺诸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性。
亥二、明知断
由二因缘,于随眠断分别了知。谓由境界不现见思,及由境界现见舍故。
谓由境界不现见思等者:观察烦恼断、未断时,思惟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如是思惟,非于行时缘现见境,是名境界不现见思。若缘现见事境,恶不善法不复现行,心无染污,行平等位,是名境界现见舍。
戌三、结
如是名为八种断行,亦名胜行。
酉三、配瑜伽2 戌一、总标
如是八种断行、胜行,即是为害随眠瑜伽。
戌二、别配
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励,即彼精进;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舍,即彼方便。
此中欲者即是彼欲等者:彼谓瑜伽。前说四种瑜伽,与此八种断行,随应配属,如文可知。
未二、总结
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所说八种断行,于为永断所有随眠圆满成办[12]三摩地时,一切总名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午二、释得名2 未一、问
问:何因缘故说名神足?
未二、答2 申一、约世间辨
答:如有足者,能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能证世间所有殊胜之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
如有足者等者:谓若成就四三摩地、八种断行,堪能证得转上、转胜诸世间定。此约世间说名神足应知。
申二、约出世辨
如是若有如是诸法,有三摩地圆满成办[13],彼心如是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随烦恼,安住正直[14],有所堪能,获得不动,能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能证出世间法。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彼能证此,故名神足。
如是若有如是诸法等者:已证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圆满成办。彼心不为三摩地生爱味、慢、见、疑、无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是名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随烦恼。住正直见,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净信相应,不可引夺,是名安住正直,有所堪能,获得不动。若有如是诸法,堪能证得出世胜法。此约出世说名神足应知。
巳四、五根五力2 午一、别辨2 未一、五根2 申一、释3 酉一、明胜进
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
酉二、出信根
由进修习此瑜伽故,于他大师、弟子所证,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
酉三、释增上2 戌一、问
问:于何增上?
戌二、答3 亥一、信根
答:于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于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
亥二、精进等根
余精进等,于能生起出世间法,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
亥三、慧根
乃至其慧,唯于能起出世间法为其增上。
申二、结
是故信等说名五根。
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者:谓若精进与念、定、慧能为增上,如是念与定、慧能为增上,定唯与慧能为增上,由是说言展转至慧。
未二、五力2 申一、辨相2 酉一、举信2 戌一、标义
若复了知前后所证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难伏义故,说名信力。
戌二、问答2 亥一、问
问:谁不能伏?
亥二、答
答: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不能屈,故名难伏。
酉二、例精进等
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余精进等亦名为力。
申二、结名
由此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午二、总显2 未一、因果相属5 申一、信根信力3 酉一、标
当观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证净中所有净信。
酉二、征
何以故?
酉三、释2 戌一、显相
以其证入正性离生所有证净,皆由此因、此缘、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
戌二、证义
是故世尊就其因果相属道理,说言当观即彼证净,非即彼体、非即彼相。
皆由此因此缘此序者:因,谓种子相续。缘,谓所依助伴。序,谓托此事生,即引发缘义。如三摩呬多地中说。(陵本十一卷十页882)
申二、精进根力3 酉一、标
当观此中精进根、力,即四正断中所有精进。
酉二、征
此何正断?
酉三、释
谓能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方便正断,此中意说如是正断。由此正断,毕竟能断所有诸恶不善法故。
申三、念根念力2 酉一、标
当观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
酉二、释
谓四念住能无余断一切颠倒。
申四、定根定力2 酉一、标
当观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静虑中所有正定。
酉二、释
谓诸静虑能为方便,证不还果。
谓诸静虑能为方便证不还果者:谓如已离欲界欲者,后入正性决定位,得不还果。今依此义,故作是说。
申五、慧根慧力2 酉一、标
当观此中慧根、慧力,即四圣谛中所有正智。
酉二、释
谓圣谛智于四圣谛能证现观,得沙门果。
未二、顺起加行3 申一、举法3 酉一、标
即由如是诸根、诸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为因缘故,便能发起下中上品顺决择分四种善根。
酉二、征
何等为四?
酉三、列
一、暖,二、顶,三、顺谛忍,四、世第一法。
申二、引喻
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为求火故,下安干木,上施钻燧,精勤、策励、勇猛钻求。彼于如是精勤、策励、勇猛钻时,于下木上最初生暖;次暖增长,热气上冲;次倍增盛,其烟遂发;次无焰火欻然流出;火出无间发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申三、配合3 酉一、于初位
如钻火人精勤、策励、勇猛钻求,五根、五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当知亦尔。
酉二、于中位4 戌一、暖善根
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其暖善根,当知亦尔,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
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时,最初生暖,是故暖名火之前相。如是无漏法生,先起善根,说名前相道理亦尔。由无漏法能断烦恼,喻如火烧。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故得暖名。
戌二、顶善根
如暖增长,热气上冲,其顶善根,当知亦尔。
戌三、顺谛忍
如次烟发,其顺谛忍,当知亦尔。
戌四、世第一法
如无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当知亦尔。
酉三、于后位
如火无间发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摄五根、五力,无间所生出世无漏圣法,当知亦尔。
巳五、七觉支3 午一、乘征
此复云何?
午二、标释
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
谓七觉支等者:辩中边说: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为五支。一、觉所依支,谓念。二、觉自性支,谓择法。三、觉出离支,谓精进。四、觉利益支,谓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辩中边论中卷十四页31,472a)今说如实觉慧用此为支,应如彼释。
午三、明摄3 未一、标
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
未二、配
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
未三、释
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15]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
巳六、八圣道3 午一、明渐次2 未一、略标
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
未二、配释
此中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正念、正定,定蕴所摄。
午二、释得名2 未一、问
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
未二、答2 申一、总
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
申二、别5 酉一、正见
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证而觉;总略此二,合名正见。
若觉支时所得真觉等者:此中真觉,谓根本无漏智,于圣谛理证现观故。从此无间,得唯法智、得非断智、得非常智、得缘生行如幻事智,善为他说宣扬开示,是名以慧安立如证而觉,当知此即后得无漏智摄。
酉二、正思惟
由此正见增上力故,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名正思惟。
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者:谓即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应知。
若心趣入诸所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
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者:谓唯寻思出离、无恚、无害分别相状故。
酉三、正语业命2 戌一、第一义3 亥一、正语
若心趣入诸所言论,即由正见增上力故,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言论,是名正语。
亥二、正业
若如法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于追求时,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覩、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钵及僧伽胝、若食、若饮、若噉、若尝正知而住;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
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等者:前说追求衣服等事,行时业摄。既追求已,于其住时有五种业。一者、身业,二者、语业,三者、意业,四者、昼业,五者、夜业。谓若说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显示住时身业。若复说言:若语。此言显示住时语业。若复说言:若卧、若默、若解劳睡。此言显示住时意业。若复说言:若习悎寤。此言显示住时昼业、夜业、身业、语业。又若卧者,此言显示住时夜业。当知是名住时五业。如前正知而住中说。(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页2063)此应准知。
亥三、正命
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