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七
2024-12-11 10:44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二

巳三、缘性缘起所缘3 午一、征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

午二、释2 未一、明所缘

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谓于三世唯行唯法等者:谓缘生法本无而有,有已散灭,是名唯行。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是名唯法。五有取蕴,唯业异熟,是名唯事。因有二种,谓牵引因及生起因,是名唯因。果亦有二,谓自体果及受用境界果,是名唯果。于去来今,唯此诸相可得,无有作者及以受者,由是思惟,堕四道理。此复云何?谓若有因,苦便随逐,招集一切纯大苦蕴,是即观待道理。于缘起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是即作用道理。此缘起义有至教量,有内现证,有比度法,是即证成道理。又缘起法安住法性、法住、法界,是即法尔道理。

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缘性缘起所缘。

未二、显方便

于此所缘作意思惟,痴行增上补特伽罗所有痴行皆得微薄,于诸痴行,心得清净。

午三、结

是名缘性缘起所缘。

唯有诸法能引诸法等者:为显缘起非无因生,是故说言唯有诸法能引诸法。为显缘起非自作、非他作,是故说言无有作者及以受者。

巳四、界差别所缘5 午一、征

云何界差别所缘?

午二、标

谓六界差别。

午三、列

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

午四、释2 未一、辨类别6 申一、地界4 酉一、征

云何地界?

酉二、标

地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出体2 亥一、内地界

内地界者,谓此身中内别坚性,坚硬[1]所摄、地地所摄,亲附、执受。

亥二、外地界

外地界者,谓外坚性,坚硬[2]所摄,地地所摄,非亲附、非执受。

戌二、举事2 亥一、内地界2 天一、征

又内地界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肝、胆、心、肺、脾、肾、肚、胃、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及粪秽等,名内地界。

亥二、外地界2 天一、征

又外地界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瓦、木、块、砾、树、石、山、岩,如是等类,名外地界。

内别坚性等者:于内身中所有四大,名内大种。内大种中唯说地大,是名内别坚性。说彼种类,名坚硬所摄,如是亦名地地所摄。约细粗别,故作异说。即于身中,所有属根发毛爪等,非执受故,唯名亲附;根及根所依属,有执受故,说名执受。下说水等,随应准知。

申二、水界4 酉一、征

云何水界?

酉二、标

水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内水界2 亥一、出体

内水界者,谓此身中内别湿性,湿润所摄、水水所摄,亲附、执受。

亥二、举事2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泪、汗、洟、唾、肪、膏、脂、髓、热痰、脓血、脑、膜、尿等,名内水界。

戌二、外水界2 亥一、出体

外水界者,谓外湿性,湿润所摄、水水所摄,非亲附、非执受。

亥二、举事2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井、泉、池[3]、沼、陂、湖、河、海,如是等类,名外水界。

申三、火界4 酉一、征

云何火界?

酉二、标

火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内火界2 亥一、出体

内火界者,谓此身中内别温性,温热所摄、暖暖所摄,亲附、执受。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释2 地一、辨相

谓于身中所有温暖,能令身热、等热、遍热。

地二、明业

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尝,易正消变。彼增盛故,堕蒸热数。

天三、结

如是等类,名内火界。

戌二、外火界2 亥一、出体

外火界者,谓外温性,温热所摄、暖暖所摄,非亲附、非执受。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释2 地一、辨相

谓于人间依钻燧等、牛粪末等,以求其火。

地二、明业

火既生已,能烧牛粪、或草、或薪、或榛、或野、或山、或渚、或村、村分、或城、城分、或国、国分。

天三、结

或复所余如是等类,名外火界。

申四、风界4 酉一、征

云何风界?

酉二、标

风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内风界2 亥一、出体

内风界者,谓此身中内别风性,风飘所摄,轻性、动性,非亲附、非执受[4]。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内身中,有上行风、有下行风、有胁卧风、有脊卧风、有腰间风、有髋间风、有小刀风、有大刀风、有针刺风、有毕钵罗风、有入出息风、有随支节风。

天三、结

如是等类,名内风界。

戌二、外风界2 亥一、出体

外风界者,谓外风性,风飘所摄,轻性、动性,非亲附、非执受。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2 地一、种类

谓在身外,有东来风、有西来风、有南来风、有北来风、有有尘风、有无尘风、有狭小风、有广大风、有毗湿婆风、有吠蓝婆风、有风轮风。

地二、业用

有时大风卒起积集,折树、颓墙、崩山、荡海;既飘鼓已,无所依凭,自然静息。若诸有情欲求风者,动衣、摇扇,及多罗掌。

天三、结

如是等类,名外风界。

申五、空界3 酉一、征

云何空界?

酉二、释2 戌一、种类

谓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

戌二、业用

由此吞咽、于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

酉三、结

如是等类,说名空界。

由此吞咽于此吞咽者:此中略显孔穴业用及与依处,故作是说。

申六、识界3 酉一、征

云何识界?

酉二、释2 戌一、六种

谓眼、耳、鼻、舌、身、意识。

戌二、三种

又心、意、识三种差别。

酉三、结

是名识界。

未二、显方便

若诸慢行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得不净想。无复高举,憍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

午五、结

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便于身中离一合想者:谓不为我我所执之所积集故。

巳五、阿那波那念所缘3 午一、征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

午二、释2 未一、显修念2 申一、略标

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

此念所缘入出息等者:谓入出息是念所缘,及此为依五种修习亦念所缘,故置等言。如是总名阿那波那念所缘。五种修习者,如下自说。

申二、广辨2 酉一、入出息修2 戌一、辨入出息6 亥一、种类2 天一、标列2 地一、入息

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

地二、出息

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

天二、随释2 地一、举入息2 玄一、入息

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始从面门、鼻门[5]乃至脐处。

玄二、中间入息

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

地二、例出息2 玄一、例前

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

玄二、显别

此中差别者,谓入息无间,外门风转,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

亥二、因缘3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因缘。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牵引业;二、脐处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一牵引业者:谓有所作为牵引因。

亥三、所依2 天一、标列二依

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为二?一、身,二、心。

天二、释其所以3 地一、标义

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者:入出息转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是故前说有二所依。然亦非唯依身心转,由诸有情业差别故,或时不转,是故说言如其所应。如下妨难,其义可知。

地二、遮非

若[6]唯依身而息转者,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若唯依心而息转者,入无色定、生无色界,彼息应转。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入第四静虑,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彼息应转。然彼不转。

地三、结成

是故当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者:意地中说,处胎藏中有八位别,此举前三,略无余位,故置等言。

亥四、行别3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种行。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亥五、地别4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种地。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麤孔穴,二、细孔穴。

天四、释2 地一、麤孔穴

云何麤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

地二、细孔穴

云何细孔穴?谓于身中一切毛孔。

亥六、异名4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四异名。

天二、征

何等为四?

天三、列

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天四、辨

风名一种,是风共名;余之三种,是不共名。

戌二、明修过患4 亥一、标

修入出息者有二过患。

亥二、征

何等为二?

亥三、列

一、太缓方便,二、太急方便。

亥四、释2 天一、太缓方便

由太缓方便故,生[7]起懈怠,或为惛沈睡眠缠扰其心,或令其心于外散乱。

天二、太急方便2 地一、标

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

地二、释2 玄一、令身生不平等3 黄一、征

云何令身生不平等?

黄二、释2 宇一、明因缘

谓强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执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风转。

宇二、出过患

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名能战掉。此战掉风若增长时,能生疾病。由是因缘,于诸支节生诸疾病。

黄三、结

是名令身生不平等。

玄二、令心生不平等3 黄一、征

云何令心生不平等?

黄二、释

谓或令心生诸散乱,或为极重忧恼逼切。

黄三、结

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酉二、五种修习4 戌一、标

又此阿那波那念,应知略有五种修习。

戌二、征

何等为五?

戌三、列

一、算数修习,二、悟入诸蕴修习,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五、十六胜行修习。

戌四、释2 亥一、别辨五种5 天一、算数修习2 地一、征

云何名为算数修习?

地二、释2 玄一、依法辨5 黄一、标

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

黄二、征

何等为四?

黄三、列

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

黄四、释2 宇一、算数差别2 宙一、四种算数4 洪一、以一为一算数3 荒一、征

云何以一为一算数?

荒二、释3 日一、一数

谓若入息入时,由缘入息[8]出息住念,数以为一。

由缘入息出息住念者:内门风转,始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是名入息。于尔所时,出息已住,是故能缘彼念,名缘入息出息住念。

日二、二数

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

日三、十数

如是展转数至其十。由此算数非略非广,故唯至十。

荒三、结

是名以一为一算数。

由此算数非略非广等者:若缘入息数以为一,及缘出息数以为二,不更展转数至其十,是名为略。若数至十,后后胜进,是名为广。唯此十数处二中间,故名非略非广。

洪二、以二为一算数2 荒一、征

云何以二为一算数?

荒二、释2 日一、辨相

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总合数以为一。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是名以二为一算数。

日二、释名

入息、出息说名为二,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

洪三、顺算数2 荒一、征

云何顺算数?

荒二、释

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名顺算数。

洪四、逆算数2 荒一、征

云何逆算数?

荒二、释

谓即由前二种算数,逆[9]次展转从第十数,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数其一,名逆算数。

宙二、胜进算数3 洪一、结前生后

若时行者,或以一为一算数为依,或以二为一算数为依,于顺算数及逆算数已串修习,于其中间心无散乱。无散乱心善算数已,复应为说胜进算数。

洪二、释其胜进2 荒一、征

云何名为胜进算数?

荒二、辨2 日一、合二为一3 月一、标差别

谓或依以一为一算数,或依以二为一算数,合二为一而算数之。

月二、辨二种

若依以一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二合为一。若依以二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四合为一。

月三、结展转

如是展转数乃至十。

日二、增百为一

如是后后渐增,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由此以百为一算数,渐次数之乃至其十。

洪三、结串修习

如是勤修数息念者,乃至十十数以为一,渐次数之乃至满十。由此以十为一算[10]数,于其中间心无散乱,齐此名为已串修习。

宇二、修习差别2 宙一、有散乱

又此勤修数息念者,若于中间其心散乱,复应退还从初数起,或顺、或逆。

若于中间其心散乱等者:从一至十,从十至一,次第算数,是名中间。如是中间,当知通说最初算数修习,及与后后胜进算数。于尔所时,心若散乱,复应退还,依顺或逆,随其所应,从初数起。

宙二、极串习2 洪一、安住所缘2 荒一、释

若时算数极串习故,其心自然乘任[11]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无断无间相[12]续而转。先于入息有能取转,入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13]转;次于出息有能取转,出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

荒二、结

如是展转相续流注,无动无摇,无散乱行,有爱乐转。齐此名为过算数地,不应复数。唯于入息、出息所缘,令心安住。

先于入息有能取转等者:此中能取,谓缘彼念。由彼念故,于入出息展转算数,心无散乱,无动无摇,相续流注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有爱乐转。

洪二、应勤加行

于入出息应正随行、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若转、若还分位差别,皆善觉了。

黄五、结

如是名为算数修习。

于入出息应正随行等者:前说入息向下而行,出息向上而行,念随彼转,名正随行。念与慧俱,名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顺次算数,是名为转;逆次算数,是名为还。入息转时,初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出息转时,初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是名分位差别。

玄二、依人辨2 黄一、安住息念2 宇一、钝根2 宙一、标

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彼由此故,于散乱处,令心安住、令心爱乐。

宙二、释

若异算数入出息念,彼心应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或[14]应彼心于外驰散。由正勤修数息念故,彼皆无有。

宇二、利根

若有利根,觉慧聪俊,不好乘此算数加行。若为宣说算数加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然不爱乐。

黄二、能勤加行2 宇一、辨相

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能正了达如是加行有如是相。

若是处转等者:入息生时,始从面门、鼻门;出息生时,始从脐处孔穴;名是处转。入息生已,乃至脐处孔穴;出息生已,乃至面门、鼻门;名乃至转。出息入息向下而行,入息出息向上而行,远离太缓、太急方便过患,名如所转。出息无间内门风转,入息无间外门风转,于二中间亦有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若时而转。

宇二、显业

于此加行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证一境性,于其所缘爱乐趣入。

天二、悟入诸蕴修习4 地一、标

如是彼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诸蕴。

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者:此中所取,意说色蕴;能取,意说四无色蕴。如下自释,易可了知。

地二、征

云何悟入?

地三、释2 玄一、悟入5 黄一、色蕴

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

黄二、受蕴

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

黄三、想蕴

即于彼念相应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蕴。

黄四、行蕴

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蕴。

黄五、识蕴

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作意思惟,悟入识蕴。

玄二、多住

如是行者,于[15]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

地四、结

是名悟入诸蕴修习。

天三、悟入缘起修习2 地一、释2 玄一、悟入4 黄一、标

若时无倒,能见能知唯有诸蕴、唯有诸行、唯事、唯法。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

黄二、征

云何悟入?

黄三、释2 宇一、寻求4 宙一、入息出息

谓观行者,如是寻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缘身、依心缘心。

依身缘身等者:依谓依处,缘谓增上。谓入出息,要以身心为所依处,及为增上缘故。下说依缘,随应准释。

宙二、身心

复更寻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身此心依缘命根。

宙三、命根

复更寻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如是命根依缘先行。

宙四、先行

复更寻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如是先行依缘无明。

宇二、了知2 宙一、流转

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先行依缘命根,命根依缘身心,身心依缘入息、出息。

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等者:前说寻求,从后向前显缘起理。此说了知,从前向后显流转相。谓由无明为所依缘先行得生,如是乃至身心为所依缘入息、出息得转。

宙二、还灭

又能了知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命根灭,命根灭故身心灭,身心灭故入出息灭。

黄四、结

如是名为悟入缘起。

玄二、多住

彼于缘起悟入多住[16],名善习修。

地二、结

是名悟入缘起修习。

天四、悟入圣谛修习2 地一、释2 玄一、悟入2 黄一、苦谛2 宇一、释3 宙一、无常2 洪一、标

如是彼于缘起悟入善修习已,复于诸行如实了知从众缘生,悟入无常。

洪二、释

谓悟入诸行是无常故,本无而有,有已散灭。

宙二、苦

若是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

宙三、空无我

若是其苦,即是无我,不得自在,远离宰主。

宇二、结

如是名为由无常、苦、空、无我行,悟入苦谛。

黄二、余谛2 宇一、别辨3 宙一、集谛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诸所有行众缘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痈,一切皆以贪爱为缘。

如病如痈者:摄事分说:如病者,谓如有一,因界错乱所生病苦,修厌背想。如痈者,谓如有一,因于先业所生痈苦,修厌背想。(陵本八十六卷四页6497)由是譬喻,当知诸行胜义唯苦。

宙二、灭谛

又正悟入即此能生众苦贪爱若无余断,即是毕竟寂静微妙。

宙三、道谛

我若于此如是了知、如是观见、如是多住,当于贪爱能无余断。

宇二、总结

如是名能悟入集谛、灭谛、道谛。

玄二、多住

于此悟入能多住已,于诸谛中证得现观。

地二、结

是名悟入圣谛修习。

天五、十六胜行修习3 地一、标

如是于圣谛中善修习已,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

复进修习十六胜行者:此中胜行无漏后得智摄,见谛诸圣所修习故。

地二、释2 玄一、显有学行2 黄一、举十六行2 宇一、征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