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
2024-12-11 09:27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

寅五、业门2 卯一、征

复次,业门云何?

卯二、释2 辰一、标列二种

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

辰二、随别广释2 巳一、与果门2 午一、标列

与果门者,有五种应知。一、与异熟果,二、与等流果,三、与增上果,四、与现法果,五、与他增上果。

午二、随释3 未一、与初三果2 申一、举不善业3 酉一、与异熟果2 戌一、释2 亥一、举杀生业道

与异熟果者,谓于杀生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于那落迦中受异熟果。

亥二、例余业道

如于杀生,如是于余不善业道亦尔。

戌二、结

是名与异熟果。

与异熟果等者:此中唯约上不善业,说于那落迦中受异熟果。当知软中诸不善业,亦生傍生或饿鬼中,如前业位说故。

酉二、与等流果

与等流果者,谓若从彼出,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增猛利贪,增猛利瞋,增猛利痴,是名与等流果。

与等流果等者:此中诸相,如其次第,十不善业之所引发。果相似因,名等流果。

酉三、与增上果

与增上果者,谓由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泽尠少,果不充实,果多朽败,果多变改,果多零落,果不甘美,果不恒常,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无果实。

与增上果等者:外器世间一切有情共业所感。由业增上,此诸相生,名增上果。一一差别,如十不善次第应知。

申二、翻例善业

当知善业,与此相违。

当知善业与此相违者:善业与果,亦有异熟、等流及增上别。然相相违,翻彼应知。

未二、与现法果2 申一、略标列

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

与现法果等者:谓若作业或善不善,彼增上力略由二种。一、由欲解增上,于自所作心生欲乐及胜解故;二、由依事增上,于他尊重、或有恩所、或有苦所有所作故。

申二、随别释2 酉一、由欲解2 戌一、标列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等者:于中有顾、无顾欲解,依自所生。损恼、慈悲欲解,依他所生。憎害、净信欲解,依敬田生。弃恩、知恩欲解,依恩田生。

戌二、随释8 亥一、有顾欲解

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

有顾欲解造不善业等者:谓由顾恋其身,或由顾恋财物,或由顾恋诸有,造不善业,是名三种增上有顾欲解。此中诸有,谓于现法生所依处诸所有事,即外四大及所造色。不能舍离贪着受用,是名顾恋。

亥二、无顾欲解

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

亥三、损恼欲解

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

亥四、慈悲欲解

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

亥五、憎害欲解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

亥六、净信欲解

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等者:起瞋恚心,是名为憎。起杀害心或恼害心,是名为害。尊重处事有多差别,谓师长等应知。

亥七、弃恩欲解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1]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等者:此中酷暴欲解,谓起邪见乐作诸恶故。

亥八、知恩欲解

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

酉二、由事2 戌一、不善业2 亥一、标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

亥二、释2 天一、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

五无间业等者:谓若作业,定堕无间大那落迦,当知此业名无间业。于中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成就杀生究竟业道。破和合僧,成就妄语究竟业道。于如来所恶心出血,成就杀生加行业道,以如来身不可害故。(如俱舍论十八卷一页说29,93a)

天二、无间业同分2 地一、列

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后返加害,或复逼恼。或劫夺僧[2]门。或破坏灵庙。

地二、结

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

无间业同分等者:谓不善业极上品故,当堕无间那落迦故,与五无间同种类故,由是说言无间同分。于中诸业不善增上,成极重罪,随应当知。

戌二、善业2 亥一、举劝进等3 天一、劝进母等2 地一、举母2 玄一、举于具信

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

玄二、例具戒等

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

地二、例父

如母,父亦尔。

母无正信劝进开化等者:谓以种种方便,于母若父未闻正法无正信者,能令生信。若毁犯戒,能令不犯。若悭吝财,能令惠舍。若有恶慧,能令弃舍,知正拣择。如是令自父母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是名劝进开化安置建立。

天二、供养起慈定等2 地一、举于起慈定者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

地二、例于起无诤定等

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

天三、供养佛等2 地一、举于佛所

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

地二、例于僧所

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等者:此中慈定,谓慈无量。于定位中,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故名慈定。从定心出,是名为起。又无诤定,谓能守护他烦恼行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如显扬论四卷五页说31,498b)又灭尽定,谓不还果或阿罗汉,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如是等类补特伽罗,一切有情供养承事,由彼能为有情作诸义利及与饶益故。

亥二、翻例损害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等者:前说于尊重事起作善业,受善法果。今说于彼由损害缘,造不善业,受果亦尔。五无间业前已别说,此应除之,唯说所余。

未三、与他增上果3 申一、标

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

申二、释2 酉一、由佛等力2 戌一、举佛世尊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3]、无有灾横,得安乐住。

戌二、例轮王等

如佛世尊,如是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

酉二、由菩萨施

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业天所恼众生,施以饮食财谷库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

申三、结

如是等类,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应知。

与他增上果等者:此增上果从他所生,亦由自业所感,是故说言与他增上果。谓如佛世尊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又如菩萨大悲行施,拔济一切贫穷困苦。由是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此安乐住虽从他生,当知非不由自业感。由是说言亦由受现法果业。此业若无,彼果非有。如有颂言: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摄论三卷十二页31,148c)结文中说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亦具二义应知。谓是他增上所生,亦是现法受业所感。由是安立与他增上果名。

巳二、损益门2 午一、举损害门3 未一、标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未二、征

何等为八?

未三、列

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4]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

引发怖畏损害者:此依后三不善道建立应知。

午二、例利益门

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寅六、业增上3 卯一、征

业增上云何?

卯二、标

谓猛利极重业。

卯三、释2 辰一、标列

当知此业由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

所治一类故者:谓所应治诸不善业,乃至寿尽一类相续,无损害故。

六、所治损害故。

辰二、随释6 巳一、加行

加行故者,谓如有一,由极猛利贪瞋痴缠,及极猛利无贪、无瞋、无痴加行,发起诸业。

巳二、串习

串习故者,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

巳三、自性2 午一、依不善业辨

自性故者,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于粗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

午二、依善业辨2 未一、于三褔事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

未二、于三慧事

于闻性,思性无罪为胜;如是等。

巳四、事

事故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名重事业。

巳五、所治一类

所治一类故者,谓如有一,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无一时善。

巳六、所治损害

所治损害故者,谓如有一,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寅七、业颠倒2 卯一、征

业颠倒云何?

卯二、释2 辰一、标列

此有三种应知。一、作用颠倒,二、执受颠倒,三、喜乐颠倒。

辰二、随释3 巳一、作用颠倒2 午一、举杀生业道2 未一、于误杀2 申一、标颠倒

作用颠倒者,谓如有一,于余众生思欲杀害,误害余者。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等者:此中杀生,由于余有情事,彼业现行而得究竟。此业非是圆满业道所摄,由是说言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于余生感得寿量短促彼等流果,由是说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未二、于非情2 申一、标颠倒

若不误杀其余众生,然于非情加刀杖已,谓我杀生。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等者:此中加害非实有情,由是说言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于余生感得外分光泽尠少彼增上果,由是说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午二、例不与取等

如杀生业道,如是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

巳二、执受颠倒2 午一、执无罪褔2 未一、标彼立

执受颠倒者,谓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施无受[5],乃至广说一切邪见。

未二、显彼执

彼作是执:毕竟无有能杀、所杀,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亦无施与、受斋、修褔、受学尸罗;由此因缘,无罪无褔。

毕竟无有能杀所杀等者:此即前业因中彼邪见相应知。

午二、执褔无罪2 未一、于杀生

又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憎梵、憎天、憎婆罗门。若彼憎恶,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

未二、于不与取等

又于彼所起不与取乃至绮语,唯获福德,无有非福。

若有众生憎梵憎天等者:此即前业因中彼法想相应知。

巳三、喜乐颠倒

喜乐颠倒者,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

喜乐颠倒等者:此即前业因中彼喜乐相应知。

寅八、业差别3 卯一、征

业差别云何?

卯二、列2 辰一、体性差别

谓有作业,有不作业;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

辰二、种类差别

如是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褔业、非褔业、不动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现[6]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净业、寂静业。

卯三、释2 辰一、体性摄3 巳一、作不作业2 午一、作

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

午二、不作

不作业者,谓若不思业,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巳二、增长不增长业2 午一、增长4 未一、标简

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业。

未二、征起

何等为十?

未三、别列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

无知所作业者:谓于所作有罪无罪,无有觉慧,无所知故。

三、无故思所作业,

无故思所作业者:如下不故思业释应知。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

不利不数所作业者:若非上品意乐之所发起,是名不利所作业。及于彼业不乐亲近、修习、或多修习,是名不数所作业。

五、狂乱所作业,

狂乱所作业者:谓由痴狂、心乱、痛恼所逼而有所作故。

六、失念所作业,

失念所作业者:谓于有罪虽有觉慧及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作不应作故。

七、非乐欲所作业,

非乐欲所作业者:谓所作业由他教敕,非自起彼欲乐故。

八、自性无记业,

自性无记业者:如下无记业释应知。

九、悔所损业,

悔所损业者:谓如造作不善业已,还即如法疾疾悔除,令还净故。

十、对治所损业。

对治所损业者:谓依世间及出世间诸对治道,或能损伏、或能永害彼彼种故。

未四、结名

除此十种,所余诸业名为增长。

午二、不增长

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巳三、故思不故思业2 午一、故思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

午二、不故思

不故思业者,谓非故思所作业。

故思业及不故思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名故思业。若异此者,即名不故思业。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二页6792)

辰二、种类摄15 巳一、定不定受业2 午一、顺定受

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午二、顺不定受

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顺定受业及顺不定受业者:谓由此业定受彼果,是名顺定受业。又所作业不定受果,是名顺不定受业。又顺定受业,谓故思所造重业。不定受业,谓故思所造轻业,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二页6793)

巳二、已熟未熟业2 午一、异熟已熟

异熟已熟业者,谓已与果业。

午二、异熟未熟

异熟未熟业者,谓未与果业。

巳三、善等性业3 午一、善

善业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

午二、不善

不善业者,谓贪瞋痴为因缘业。

午三、无记

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巳四、律仪等摄业3 午一、律仪所摄

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或无漏律仪所摄业。

律仪所摄业等者:七众所受律仪戒,是名别解脱律仪。依止静虑及诸等至,伏断现行诸烦恼缠,是名静虑等至果断律仪。证谛现观,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是名无漏律仪。摄决择分广辩应知。(陵本五十三卷五页[7]4222)

午二、不律仪所摄3 未一、标

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

未二、征

何等十二不律仪类?

未三、列

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剌,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呪龙。

午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无记业。

巳五、施等性业2 午一、约法相辨2 未一、举施性2 申一、标列

施性业者,谓若因缘、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

申二、随释4 酉一、因缘

彼因缘者,谓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

酉二、等起

彼等起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俱行,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

彼等起等者:此中文应长读。当知体即是思。谓由此思,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如是故名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此思与无贪、无瞋、无痴俱时现行,是名无贪、无瞋、无痴俱行。

酉三、依处

彼依处者,谓以所施物及受者为依处。

彼依处等者:当知此中有情数物、无情数物,一切总说名所施物。于有苦者、或有恩者、或亲爱者、或尊胜者,是其所施,一切总说名为受者。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2128)

酉四、自性

彼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

未二、例戒性等2 申一、标随应

如施性业,如是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应知。

申二、释差别2 酉一、戒性2 戌一、指同

此中戒性业,因缘、等起如前。

戌二、显别2 亥一、自性

自性者,谓律仪所摄身语业等。

亥二、依处

依处者,谓有情、非有情数物。

酉二、修性4 戌一、因缘

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瞋、无痴。

戌二、等起

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

戌三、自性

自性者,谓三摩地。

自性谓三摩地者:谓四无量,慈悲喜舍是此所说,修福业摄故。

戌四、依处

依处者,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

依处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者:四无量普缘十方一切有情为所依处。此诸有情略有三品。一者、无苦无乐,二者、有苦,三者、有乐。三摩呬多地中广辩其相。(陵本十二卷十二页1013)今于此中,唯举最初,略无余二,故置等言。

午二、约补特伽罗相辨

又具施戒修者所有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

巳六、褔等业3 午一、褔

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

午二、非褔

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

午三、不动

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

谓感善趣异熟等者:谓业若感人天总异熟果,是名善趣异熟善业。于异熟中感有别报顺生乐受,是名顺五趣受善业。如是乐受从异熟生,或现缘生,随应当知。下非福业及不动业感果总别准此应释。

巳七、顺乐受等业3 午一、顺乐受

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

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者:福业总别能顺乐受,如前已说。下三静虑皆有乐受灌洒其身。能感彼地诸不动业,亦名顺乐受业。复次当知,此三静虑皆得建立名无动处。业能趣彼,得不动名。谓外欲等散动断故,立初静虑为无动处。第二、第三静虑中,后后所有诸动断故,当知亦得名无动处。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七卷十八页7303)

午二、顺苦受

顺苦受业者,谓非福业。

午三、顺不苦不乐受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

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等者:阿赖耶识唯是异熟,彼相应受自性唯舍,由是说言能感彼业名顺不苦不乐受业。又第四静虑以上诸地,舍念清净,最极寂静;能感彼业,亦名顺不苦不乐受业。

巳八、顺现法受等业3 午一、顺现受

顺现法受业者,谓能感现法果业。

谓能感现法果业者:若所作业意乐增上、加行增上、良田增上,于现法中异熟成熟,是名能感现法果业。

午二、顺生受

顺生受业者,谓能感无间生果业。

能感无间生果业者:若所作业于现法中异熟未熟,于次生中当生异熟,是名能感无间生果业。

午三、顺后受

顺后受业者,谓能感彼后生果业。

谓能感彼后生果业者:若所作业现法次生异熟未熟,从此以后异熟方熟,是名能感彼后生果业。

巳九、过去等业3 午一、过去

过去业者,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8]与果业。

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者:谓过去世业缘现行,熏彼种生,依自相续,当得生起,是名住习气位业。若于现法异熟已生,即此说明已与果业。若顺生受或顺后受,即此说名未与果业。

午二、未来

未来业者,谓未生未灭业。

谓未生未灭业者:无明为缘,善不善业当得现行。简彼现在,名未生业;简彼过去,名未灭业。

午三、现在

现在业者,谓已造、已思、未谢灭业。

巳十、欲系等业3 午一、欲系

欲系业者,谓能感欲界异熟,堕欲界业。

午二、色系

色系业者,谓能感色界异熟,堕色界业。

午三、无色系

无色系业者,谓能感无色界异熟,堕无色界业。

巳十一、学等业3 午一、学

学业者,谓若异生、若非异生,学相续中所有善业。

谓若异生至所有善业者:此中异生,唯说内法,彼相续中所有善业亦名学业。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亦是有学义故。(如集论二卷十二页说31,670b)又非异生,谓诸圣者,此中唯说预流、一来、不还,有所应学名有学故。

午二、无学

无学业者,谓无学相续中所有善业。

午三、非学非无学

非学非无学业者,谓除前二,余相续中所有善、不善、无记业。

余相续中所有善不善无记业者:谓除有学、无学,所余一切异生相续,是名为余。彼所有业,名非学非无学业。

巳十二、见断等业3 午一、见所断

见所断业者,谓受恶趣不善等业。

午二、修所断

修所断业者,谓受善趣善、不善、无记[9]业。

谓受恶趣不善等业者:谓有见道所断法者,依彼诸见,起贪、瞋、慢及无明、疑,造不善业,当往恶趣;或迷谛理,修无想定,当生无想,谓为解脱;如是等类,皆名见所断业。由是差别,故于文中置有等言,等取善业、无记业故。

午三、非所断

无断业者,谓世出世诸无漏业。

谓世出世诸无漏业者:此无漏业通世出世。谓若一切有学,唯出世法名为无漏。若诸无学,世出世法皆名无漏,以彼相续漏已尽故。

巳十三、黑黑异熟等业4 午一、黑黑异熟

黑黑异熟业者,谓非福业。

黑黑异熟业等者:由非福业能感各别处所那落迦趣故,名黑黑异熟业。以彼业果异熟皆是黑品摄故。

午二、白白异熟

白白异熟业者,谓不动业。

白白异熟业等者:由不动业能感各别处所天趣,故名白白异熟业。业果异熟俱白品摄,故作是说。

午三、黑白黑白异熟2 未一、标所摄

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褔业。

未二、释所以

有不善业为怨[10]对故,由约未断非褔业时所有褔业而建立故。

黑白黑白异熟业等者:谓由是业能感余处所有诸生,故名黑白黑白异熟业。由于是处有二业果现前可得,是故总说以为一业。此复云何?谓此福业有非福业为怨对故,乃至广说。如文可知。

午四、非黑非白无异熟等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出世间诸无漏业,是前三业断对治故。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等者:此能对治前三黑黑异熟等业,令其永断,若未生者令不当生,若已生者令得离系,由是说言能尽诸业。唯出世间无漏业摄,简非黑品、白品感异熟业,由是说言非黑非白无异熟业。

巳十四、曲等业2 午一、第一义3 未一、曲

曲业者,谓诸外道善不善业。

曲业等者:外道善不善业皆由邪见所起,故名曲业。如是邪见非内法有,是故不说此法异生。

未二、秽2 申一、外道摄

秽业者,谓即曲业亦名秽业。

谓即曲业亦名秽业者:由彼曲业邪见所起,即此为依,障生功德,是故曲业亦名秽业。

申二、此法异生摄

又有秽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邪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

又有秽业等者:此说内法异生亦有秽业。谓有内法异生,于圣教中闻正法已,不如实解,执法为法,非义为义,是即名为于圣教中颠倒见者。或有异生,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是名住自见取者。或有异生,于一切法起无相见,拨一切相皆是无相,是即名为邪决定者。或有异生,于所闻法不生胜解,无清净信,是即名为犹豫觉者。如是等类诸所有业亦名秽业,污道摄故。

未三、浊2 申一、外道摄

浊业者,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

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者:此亦唯说外道善不善业应知。

申二、此法异生摄

又有浊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不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