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六2024-12-11 11:27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
申四、因摄果摄自利利他5 酉一、征起
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酉二、标列
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
酉三、随释2 戌一、异熟因果3 亥一、异熟体2 天一、征列
云何异熟?谓略有八。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天二、随释8 地一、寿量具足
若诸菩萨长寿久住,是名菩萨寿量具足。
地二、形色具足
形色端严,众所乐见,颜容殊[1]妙,是名菩萨形色具足。
形色端严等者:此中形色,谓即相好应知。
地三、族姓具足
生豪贵家,是名菩萨族姓具足。
地四、自在具足
得大财位、有大朋翼、具大僚属,是名菩萨自在具足。
地五、信言具足
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斗称等,所受寄物终不差违,于诸有情言无虚妄;以是缘故,凡有所说无不信受,是名菩萨信言具足。
不行谄诳伪斗称等者:谄谓谄曲。诳谓矫诳。伪斗、伪称及与伪函,是名伪斗称等。如是一切恶不善语皆不现起,是名不行。
地六、大势具足
有大名称,流闻世间。所谓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善戒,种种技[2]艺工巧业处,展转妙解,出过余人。由此因缘,世所珍敬,为诸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名菩萨大势具足。
所谓具足勇健精进等者:此中善戒,谓即菩萨摄善法戒。于此善戒,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是名勇健精进。坚固无动,是名刚毅。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是名敏捷。于一切义能审思择,是名审悉。如是诸相,皆善戒摄应知。
地七、人性具足
具丈夫分,成就男根,是名菩萨人性具足。
地八、大力具足
为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是名菩萨大力具足。
亥二、异熟因2 天一、征
云何异熟因?
天二、释2 地一、正释因相2 玄一、释8 黄一、寿量具足因
谓诸菩萨于诸众生不加伤害,远离一切伤害意乐,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因。
于诸众生不加伤害等者:此中初句义显菩萨正行加行,后句义显菩萨意乐加行。义如发心品说。(陵本三十五卷十四页2874)
黄二、形色具足因
惠施光明鲜净衣物,是名菩萨形色具足因。
黄三、族姓具足因
于诸众生舍离憍慢,是名菩萨族姓具足因。
黄四、自在具足因
于资生具有所匮乏游行乞丐诸众生所,随欲惠施,是名菩萨自在具足因。
黄五、信言具足因
所言诚谛,亦不好习乖离、粗犷不相应语,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因。
乖离粗犷不相应语者:此中乖离,谓离间语。粗犷,谓粗恶语。义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十一页596)如是等语,无义无利,名不相应。
黄六、大势具足因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于自身中,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因。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等者:谓由现法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能生最胜福故,名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
黄七、人性具足因
乐丈夫体,厌妇女身深见过患。由二因缘,施他人性。一者、女人乐女身者,劝令厌离解脱女身;二者、丈夫将失男根[3],方便护摄令不失坏,及说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萨人性具足因。
丈夫将失男根等者:谓由不善业力,或于现法将失男根,菩萨善权方便,令其舍不善业,得不失坏故;及为说法,令于当来得男身故。
黄八、大力具足因
于诸众生以身供事,随其所作如法事业皆往营助,如己力能,以其正法,不以卒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因。
玄二、结
当知前说八种异熟,以此所说八种为因。
地二、兼显余缘4 玄一、标
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
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者:此中圆满,谓大势生。如诸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诸异熟果,于一切世间最为殊胜故。言增上者,谓增上生。如诸菩萨,始从第一极欢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差别受生故。义如生品中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3894)增上生中,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故彼异熟得广大名。
玄二、征
何等三缘?
玄三、列
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清净。
玄四、释3 黄一、心清净
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意乐,
清净意乐者:谓诸菩萨,从净胜意乐地乃至决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清净意乐。义如增上意乐品说应知。(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3766)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净信修行,见同法者深生欢喜,日夜剎那于多随法随寻、随伺,名心清净。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等者:清净意乐所有善根,名彼善根。若诸菩萨,已得清净意乐,已善通达菩提自性,已善通达菩提方便,于趣菩提,不由他缘,能善决定故。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如是善根,信为上首,能于圣教觉受淳净上妙法味,能于有情发起广大怜愍,常勤修习诸菩萨行,是名纯厚广大净信修行。
黄二、加行清净
即于其中长时数习无间所作、常委所作,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赞美令受;若已受行,赞美令喜。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名加行清净。
黄三、田清净
当知略说能正发起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
及正安住此加行果者:谓从菩萨极欢喜住,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此即加行清净之果。一一住中,诸行能入,说名为行;若正入时,说名为得;入已果利成办圆证,说名等流。如住品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四页3809)此说安住,即彼入已果利成办圆证应知。
亥三、异熟果2 天一、征
云何异熟果?
云何异熟果者:此说八种异熟之果,名异熟果。异熟为依,后后善法展转增上,名是彼果。
天二、释2 地一、正释果相8 玄一、寿量具足果
谓诸菩萨寿量具足故,能于长时修习善品,依自他利积集增长无量善根,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
玄二、形色具足果
若诸菩萨形色具足故,大众爱乐;众爱乐故,咸共归仰。如是形色可爱乐故,一切大众咸归仰故,凡所发言无不听用,是名菩萨形色具足果。
玄三、族姓具足果
若诸菩萨族姓具足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众所尊敬供养称赞故,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无不敬用速疾修行,无违无犯;是名菩萨族姓具足果。
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者:于自他利诸善法品,名彼彼事应知。
玄四、自在具足果
若诸菩萨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果。
能以布施摄诸众生者:谓诸菩萨,略由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普能摄受、调伏、成熟。四摄事者,谓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今于此中,且说布施。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5)
玄五、信言具足果
若诸菩萨信言具足故,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果。
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者:力种性品说:若诸菩萨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爱语,当知名为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摄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如是利行,当知名为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乃至当知是名随转方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6)如是差别,其义应知。
玄六、大势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势具足故,于诸众生种种事业皆能营助,施布恩德;由此恩德感众生心,彼知恩故,咸来归仰;所出言教,速疾随转恭敬信用;是名菩萨大势具足果。
玄七、人性具足果
若诸菩萨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为一切胜功德器;
成就男根堪为一切胜功德器者:菩提品说:又非女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一切菩萨于过第一无数劫时,已舍女身,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曾不为女。一切母邑性多烦恼、性多恶慧。非诸禀性多烦恼身、多恶慧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陵本三十八卷六页3115)由是当知此所说义,谓得大丈夫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故。
能于一切所作事业,思择一切所知境界,都无所畏无碍而行。
能于一切所作事业等者: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是名一切所作事业。种种难行皆无畏惮,名无所畏。思择诸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思择一切所知境界。四无碍解相应而转,故名无碍。
一切有情于一切时皆来臻赴同共集会,屏处、露处言论同止,受用饮食皆无嫌碍,是名菩萨人性具足果。
一切有情于一切时等者:此说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如威力品说。(陵本三十七卷六页3031)即此有情,说名一切。昼夜六时,名一切时。当知菩萨具胜功德,为饶益他,故有此事。
玄八、大力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力具足故[4],于能引摄善法加行,及能饶益有情加行,皆无厌倦,勇猛精进、坚固精进,速证通慧,是名菩萨大力具足果。
地二、显果胜利3 玄一、总标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八种异熟,具八种果,能善饶益一切有情,随顺生起一切佛法。菩萨安住异熟果中,于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及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乃名随其所欲所作成办。
种种众多利益事业等者:戒品中说: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于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种。(陵本四十卷八页3280)是名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菩萨成就八种异熟,具八种果,堪能成办如是种种众多利益事业,是名自有力能。及以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能正摄受,调伏成熟,名善安处所化有情。此中所化有情,谓住种性补特伽罗应知。
玄二、别简2 黄一、不善处他
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不随顺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诸菩萨自有力能等者:谓若菩萨具异熟果,是名自有力能。不具摄事方便,是名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如是于他所作利益,未能速令成熟及得解脱,是故不名炽盛、不名随顺。
黄二、自无力能
若诸菩萨自无力能,而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诸菩萨自无力能等者:谓若菩萨不具八异熟果,是名自无力能。虽以摄事方便摄诸有情,然由自无力能,不能令他速得成熟及与解脱,是故于他所作利益,亦不名为炽盛、随顺。
玄三、结显2 黄一、结
是故菩萨要具二事,方于有情所作利益名为炽盛、名为随顺。由是因缘,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黄二、显2 宇一、成熟解脱
如是菩萨住异熟果,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于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脱。
宇二、不空生死
由诸菩萨安住八种异熟果中,能使有情利益安乐,是故一切有情所处空无义利无始生死,菩萨处之,能令不空,有大义利。
一切有情所处空无义利等者:谓诸有情无始时来处生死中,不为自义、不为他义,是名空无义利。菩萨不尔,处生死中,能为自义、能为他义,是名不空,有大义利。
戌二、福智因果3 亥一、福智体3 天一、征
云何为福?云何为智?
天二、释3 地一、福所摄
谓略说福,即是三种波罗蜜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罗蜜多,三、忍波罗蜜多。
地二、智所摄
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
地三、二所摄2 玄一、标列
精进、静虑波罗蜜多,应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
玄二、随释2 黄一、精进2 宇一、福分
若依精进修行布施、受护净戒,及修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福分。
宇二、智分
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修蕴善巧、修界善巧、修处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能观察苦为真苦、集为真集、灭为真灭、道为真道,及于一切善不善法,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并广分别缘生法中,皆能如实思择观察,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智分。
及于一切善不善法等者:缘生法中,杂染、清净有多异名。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欲界名劣,色无色界名胜;黑黑异熟名黑,白白异熟名白。
黄二、静虑2 宇一、福分
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福分。
宇二、智分
若依静虑,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智分。
天三、结
如是福智略有六种;一一分别,应知无量。
如是福智略有六种者:此中六种,谓即前说六种波罗蜜多。
亥二、福智因4 天一、征二种
云何福因?云何智因?
天二、总标列
略说应知福因、智因总有三种。一者、于福于智,能得、能住、能增长欲;
能得能住能增长欲者:谓若福智,未得有能得欲,得已复有能住、能增长欲。发生希慕、发生欣乐,于彼修习,欲有所作,是欲义故。
二者、于福于智,善能随顺无违背缘;三者、于福于智,先已串习。
天三、随难释2 地一、释随顺缘2 玄一、标
此中随顺无违背缘者,谓颠倒缘不现在前不会遇性,不颠倒缘正现在前正会遇性。
玄二、释
若遇恶友倒说福智,或倒作意颠倒而取,名颠倒缘现前会遇;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当知名为不颠倒缘现前会遇。
地二、释无违缘
若于福智能得、能住及能增长,勤修习障远离不起,当知是名无违背缘。
勤修习障远离不起者:谓若有法障勤修习,当知是名勤修习障。非有彼法正现在前,是名远离不起。
天四、结相违
若诸菩萨于此三种福智因中随有所阙,当知不能生福、生智。
亥三、福智果3 天一、征
云何福果?云何智果?
天二、释2 地一、福果
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
不为极苦之所损恼者:此如前说,最初发心菩萨,或于一时生极恶趣那落迦中,多分于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脱。受小苦受,生大厌离,乃至广说。其义应知。
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作义利。
又随所欲能摄众生等者:谓如前说,菩萨安住异熟果中,于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乃至广说随其所欲所作成办。其义应知。
地二、智果
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
所摄受福是正非邪者:谓如菩萨,不以恶慧而行布施,常以巧慧而行布施,其类应知。
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天三、结
如是略说福果、智果,如其所应当知四种;品类差别,复有无量。
如其所应当知四种者:福果、智果各有二别,如前已说,随应当知。今此总结,故说四种。
酉四、料简3 戌一、摄二依
应知此中若异熟体、若异熟因、若异熟果,如是一切皆依于福,从福所生;福复依智,从智所起。
戌二、辨俱胜
是故二种,于证无上正等菩提虽俱是胜;而于其中福为最胜,智为无上。
戌三、举相违
若诸菩萨于福、于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于无上正等菩提。
酉五、结名
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申五、现法后法自利利他2 酉一、征
云何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酉二、释3 戌一、现法自利利他2 亥一、现法自利2 天一、举事4 地一、如理求财及正受用
谓诸菩萨以如正理工巧业处士夫作用积集财物,即于如是所集财物,知量受用。
以如正理工巧业处等者:谓以工巧智为先,随彼勤劬为建立,工巧业处众具为和合故,成办种种工巧业处。由是因缘,积集财物;既积集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缚、不闷、不着,亦不坚执,深见过患,了知出离而受用之,是名知量受用。
地二、受可爱果
又先所造可爱果业异熟果熟,于现法中受用彼果。
地三、依静虑乐
又诸菩萨于诸静虑善回转者,为欲获得现法乐住,于现法中依此静虑;不为成立利他事故,依此静虑。
地四、得涅槃道
又诸如来现法涅槃,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能得现法涅槃诸有为法。
天二、结名
是名菩萨现法自利。
又诸如来现法涅槃者:于现法中,住有余依妙涅槃界,是名现法涅槃。
亥二、现法利他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如是菩萨所化有情,由此获得现法利益,当知即是现法利他。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等者:前说菩萨积集财物,知量受用,现法自利。即于此义、于此善根劝他受学,是即菩萨现法利他。摄事品说: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法业德,招集、守护、增长财位,当知是名于现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从他获得广大名称及现法乐;由资具乐,摄受安住。(陵本四十三卷十四页3521)准彼应知。
戌二、后法自利利他
若于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及无色中,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他。
若于欲界至修习善因者:此中略以三修习相,说名后法自利利他。谓若菩萨生于欲界,修习自利利他行故,能令自他获得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是谓第一修相。或复若生静虑及无色中,亦以修习自利利他行故,能令自他获得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是谓第二修相。或复于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能令自他获得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是谓第三修相。
戌三、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与喜乐俱,修习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所有善因,及非退分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是名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于现法中与喜乐俱等者:谓若现法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或复证喜俱行、或乐俱行三摩地,是名与喜乐俱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既证入已,不从彼退,名非退分。
申六、毕竟不毕竟自利利他2 酉一、征
云何毕竟及不毕竟自利利他?
酉二、释2 戌一、举事2 亥一、不毕竟自利利他
谓于欲界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因若果,及诸异[5]生世间清净若因若果,是不毕竟自利利他。
世间清净若因若果者:此说静虑、无色诸有漏定,名为世间清净。修习彼法,住彼定中,名之为因。受彼地生,名之为果。
亥二、毕竟自利利他
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是名毕竟自利利他。
若此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者:谓以八支圣道为依,彼诸世间所有善法转明盛生,由此能感当来转增转胜可爱可乐诸异熟果,是名获得一切世间善法。
戌二、释由3 亥一、标
由三因缘,应知毕竟及不毕竟。
亥二、列
一、由自性故;二、由退不退故;三、由受用果有尽无尽故。
亥三、释2 天一、由自性
由自性故者,究竟涅槃,名为毕竟;一切有为,名不毕竟。
究竟涅槃等者:谓如前说,若诸烦恼一切永断,此名究竟涅槃。前说八支圣道,及与一切世间善法,此名一切有为。
天二、由退等
由退不退及受用果有尽无尽故者,八支圣道无有退故,及受用果无有尽故,名为毕竟;
及受用果无有尽故者:此即前说,八支圣道为依,获得一切世间善法,名受用果转增转胜无有尽故。
其余一切善有漏法,由有退故,及受用果有终尽故,名不毕竟。
其余一切善有漏法等者:谓如前说,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诸异生世间清净所有善因,此名一切善有漏法。彼所有果,名受用果。
未四、结
如是菩萨十种自利利他,若略若广,菩萨随力随能当勤修学。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若略若广者:略谓种类,说唯有十。广谓差别,当知无量。
过去未来所有一切已学当学自利利他,亦皆唯有如此十种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午二、真实义处(即真实义品)2 未一、总明安立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
云何真实义者:义谓境界。清净所缘境性,名真实义。
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
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者:谓即染、净[6]法中所有真如,是名诸法真实性。此复七种,谓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解深密经一一别释应知。(解深密经三卷八页)
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
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诸法一切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亦如解深密经说。
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
未二、别辨品类3 申一、标列
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申二、随释4 酉一、世间极成真实3 戌一、征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
戌二、释2 亥一、出体性2 天一、标
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
一切世间至所见同性者:此说一切有情世间,于彼彼事自心忍可,欲乐无异,是名所见同性。此之因缘,略有三别。一、随顺假立。谓想自分别,随顺假名故。二、世俗串习。谓世俗言说,共所成立故。三、悟入觉慧。谓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率尔而觉,悟入种种所知义故。依自下文分别配释。
天二、列
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产什物,涂香、华鬘、歌舞妓[7]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
谓地唯是地至当知亦尔者:此说世间诸差别事。于中初能造色,次所造色,次身资具,后摄受事。宅舍等者,等取库藏应知。
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
苦唯是苦至非是苦等者:此说有情世间诸受用事。乐等、苦等,等取不苦不乐。
亥二、摄要义
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
戌三、结
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一切世间至然后方取者:于所缘事了相而转,是名为想。自内心起,名自分别。此以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无始时来熏习有故,名从本际展转传来。如是想自分别,随顺他所假立事名,由是前说随顺假立。然此事名世所共许,名共成立,由是前说世俗串习。又于假立,若随相行,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是名思惟。随寻思行,思量、推察,是名筹量。随伺察行,复审观察,是名观察。此则不尔,不于共所成立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所行境事,由是前说悟入觉慧。
酉二、道理极成真实3 戌一、征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
戌二、释2 亥一、有道理义
谓诸智者有道理义。
谓诸智者有道理义者:此中道理,具有四种。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诸无漏圣证真实义,随所施设,道理相应,名诸智者有道理义。
亥二、证成道理义
诸聪睿者、诸黠慧者、能寻思者、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才者、居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
诸聪睿者乃至随观察行者者:俱生、引发二慧相应,是名聪睿。了知分别自体,是名黠慧。性善寻思,名能寻思。于意言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是伺相故。由能寻伺,发起语言,未离寻伺欲故,名住寻思地者。虽起语言,要由辩才,随所问难皆善酬答,方能成办自所立论,是名具自辩才者。此前所说诸相,唯说住异生地,非无漏圣,要有所依方立论故,是名居异生位者。于所听闻、所受持法,如所安立,能审观察,是名随观察行者。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
戌三、结
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依止现比及至教量至所施设义者:非不现见等,是名现量。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是名比量。一切智者所说言教,或从彼闻,或随彼法,名至教量。如闻所成地释。(陵本十五卷八页1303)三量为依,于诸圣者无漏境界,能极思择如所有性,能善思择尽所有性,是名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此极善思择,证验诸圣所说有道理义。如一切蕴皆是无常,众缘所生,苦、空、无我。心正执受,安置成立。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九页2108)是名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言建立者,即成立之异名;依能立因,成所立义故。言施设者,谓由语及欲,次第编列名句文身故。
酉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2 戌一、征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戌二、释2 亥一、略标2 天一、体
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若能引无漏智、若无漏后得世间智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谓一切声闻独觉至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者:此中唯说声闻、独觉有烦恼障净智,略无菩萨,当知菩萨非不烦恼障净,由下文说所知障净兼摄此义,故此不说。由无所知障,烦恼障定无;若无烦恼障,所知障可有故。今此偏说烦恼障净,是故唯说声闻、独觉。智有三种,谓无漏智、能引无漏智,及无漏后得智。初智唯出世摄,后二皆世间摄,故说后二名世间智。由初无漏智正断见惑,由能引无漏智能伏粗惑,由无漏后得智顺断修惑。今此总名烦恼障净智。彼所行境界,名所行真实。
天二、义
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于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由缘此为境至无障碍住者:此释三智所行,名真实义。谓能引无漏智如理作意,思惟真如,缘真如相为境界故,说名真实,即此中说缘此为境。此谓此法,意说四谛十六行真如为所缘故;简彼外法,故得此称。初无漏智正断烦恼,不为烦恼之所障故,证实真如为所行境,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从烦恼障智得清净。无漏后得智,能于当来进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住最后有,究竟真实解脱,故名真实,即此中说于当来世无障碍住。又复此中,烦恼障言,谓诸烦恼缠及随眠,若行不行,皆有势力障生圣道、障得涅槃,乱身心故,名烦恼障。
亥二、广辨2 天一、显差别2 地一、征
此复云何?
地二、列
谓四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
此复云何谓四圣谛等者:由前已说缘此为境,义犹未了,是故今问此复云何?四圣谛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一切圣者,如其法性证无乖诤,故名圣谛。
天二、明现观2 地一、入渐次
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
即于如是四圣谛义至证入现观者:一一谛下各有四行,总有十六,名四谛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3)依此四谛,于十六相正觉了已,乃至加行善根圆满,于尔所时,名为极善思择;以于诸谛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思择究竟故。从此无间,起内作意,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名入现观;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得名现观故。
入现观已,如实智生。
入现观已如实智生者:由证现观,获得四智。谓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及缘生行如幻事智。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一页2796)当知此四后得智摄,是故说言入现观已,如实智生。
地二、观行相
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
此谛现观至我不可得者:此中且说唯法如实智相。谓所观境唯有诸蕴,其能观智亦唯诸蕴可得;又所观境无别有我,其能观智亦无别我可得;故能观智名如实智。此现观位,当知现观边智谛现观摄。依此现观,名谛现观,非现观智谛现观也。
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至发生如是圣谛现观者:此说唯有法智能生之因。由能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为因,是故能观唯有诸蕴可得。由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为因,是故能观除诸蕴外我不可得。缘生法中,唯有诸行从因而生,托众缘转,本无而有,有已散灭,是名缘生诸行生灭。数习此故,能正悟入,和合无乖,名相应慧。又缘生行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堕在相续。若离唯法,实无主宰、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异蕴补特伽罗无性。数习此故,正见得生。
酉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2 戌一、征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戌二、释2 亥一、略标2 天一、出体
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
谓于所知能碍智故名所知障者:此中意说法执无明。遍于一切所知事中,隐覆真实,显现虚妄,障能知智令不得生,由此义故名所知障。
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是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者:谓诸如来成就妙智,生死涅槃二俱不住,名解脱智。所知障净,此方得生,名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此智所行境界,不共声闻、独觉,是故别说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天二、辨相2 地一、征
此复云何?
地二、辨2 玄一、约缘智辨
谓诸菩萨诸佛世尊入法无我,入已善净,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复云何至所行境界者:境界有二,一、谓菩萨入法无我无分别智所行境界,二、谓诸佛世尊入已善净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当知诸法无自性性,名法无我。由彼诸法,非如言说有自性故,名无自性。又非离言都无性故,是名彼性。如是非有非无,总名无自性性。菩萨于此最初通达,是名为入。诸佛世尊永离粗重,自在而转,是名善净。无诸戏论,故名无分别智。此于诸法离言自性,谓非有性;及于诸法假说自性,谓为有性;二俱远离,胜义所显,故名平等平等。
玄二、约所知辨
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不能越度。
如是境界至不能越度者:谓诸菩萨诸佛世尊无分别智所行境界,不共声闻、独觉,是最第一。离我分别,及诸戏论分别,是名真如无上。由此故是所知边际,以于一切所知法中最极究竟故。既证此已,彼于后时不须观察,故说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以此境界思择究竟方得入故。除此无有若过若增,是故说言不能越度。
亥二、广辨2 天一、智行门3 地一、真实义相2 玄一、境所显2 黄一、标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当知即是无二所显者:谓真实义唯是诸法离言自性,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然为令他现等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是名安立真实义相。言说有二,谓遮及表。今于此中无表唯遮,为于所闻不起执着,故云即是无二所显。
所言二者,谓有、非有。
黄二、释3 宇一、有2 宙一、释2 洪一、标
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
谓所安立假说自性者:此所安立总依二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如下所说,随应当知。
即是世间长时所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