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七
2024-12-11 11:12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

午三、威力处(即威力品)2 未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威力?

未二、释2 申一、略三种3 酉一、圣威力

当知略有三种。一者、圣威力。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

谓佛菩萨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萨,唯约八地以上为论,由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得十自在故。下皆准知。

心调柔故,善修心故,是名圣威力。

善修心故者:善故名圣,由无染义是善义故。如三摩呬多地中圣智三摩地说。(陵本十二卷十五页1030)

酉二、法威力2 戌一、释义

二者、法威力。谓诸胜法有广大果,有大胜利,是名法威力。

戌二、显体

此中法者,即是六种波罗蜜多,所谓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酉三、俱生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证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申二、广五种2 酉一、标列

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差别,复有五种。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五者、不共声闻、独觉威力。

酉二、随释4 戌一、神通威力2 亥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神通威力?

亥二、释2 天一、出种类

谓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证通,二者、随念宿住智作证通,三者、天耳智作证通,四者、见死生[1]智作证通,五者、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六者、漏尽智作证通。是名神通威力。

神境智作证通等者:谓从一种变作多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是名神境。由神境智,于此神境领受示现,是故说此名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于彼境能领受、能示现,是故说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神境智作证。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神境智作证通。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页5211)[2]如是乃至漏尽智作证通,皆如彼释应知。

天二、别辨相6 地一、神境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神境智通?

玄二、释3 黄一、出种类

谓佛菩萨神境智通略有二种。一者、能变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种品类差别,各有多种。

黄二、别辨相2 宇一、能变通3 宙一、征

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宙二、释2 洪一、出种类

谓十八变。一者、震[3]动,二者、炽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

洪二、别辨相16 荒一、震动

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

祖父世界者:谓饿鬼趣应知。

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

荒二、炽然

炽然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举身洞[4]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然。

荒三、流布

流布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满一切寺馆舍宅,乃至无量无数世界无不充满,如前震动。是名流布。

荒四、示现2 日一、释2 月一、示现五趣

示现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如其所乐,示彼一切诸来会众沙门、婆罗门、声闻、菩萨、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5]、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现见下诸恶趣、上诸人天。

月二、示现佛土

复令现见诸余佛土,及于其中诸佛菩萨。乃至超过殑伽沙等诸佛国土,种种名声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来,悉令现见;亦为宣说彼佛土名,及如来名。齐彼至此,若复过彼诸佛国土及诸如来,随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现见,亦为宣说。

日二、结

是名示现。

荒五、转变2 日一、释3 月一、于四大种2 盈一、于随一

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水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火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水、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风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水、火胜解亦复如是。

即令成水如实非余者:谓所变水堪为受用,非唯显现令可覩见,是名如实。即于此事所作成办,故名非余。如说于水如是,于余一切皆应准知。

盈二、于一切

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月二、于所造色2 盈一、例大种

如于大种互相转变,色、香、味、触,当知亦尔。

若于一切起余胜解者:此中一切,谓即地、水、火、风。于是一切起空胜解,名余胜解。

盈二、举所摄2 昃一、于种种2 辰一、资具摄

若于草叶、牛粪、泥等,起于饮食、车乘、衣服、严饰资具、种种涂香、华鬘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辰二、财宝摄

若于沙石、瓦砾等物,起于末尼、真珠、琉璃、蠡[6]贝、璧[7]玉、珊瑚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诸山、雪山王等起金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昃二、于一切

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若于草叶牛粪泥等者:自下为显八胜处中所观资具等色,若劣、若胜,随欲转变,故作是说。言劣色者,谓声、香、味、触不可意色。与此相违,当知胜色。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七页992)此所举事,随应当知。

月三、于有情类2 盈一、举显色

若于好色有情起恶色胜解,于恶色有情起好色胜解,于俱非有情起好色、恶色胜解,于俱有情起俱非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盈二、例形色

如于好色、恶色,于具支节、不具支节,及肥瘦等,当知亦尔。

日二、结

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变色物起余胜解,皆随胜解一切转变,如实非余。是名转变。

若于好色有情起恶色胜解等者:此显八胜处中所观有情,好色、恶色随欲转变,故作是说。言好色者,谓美妙显色。一向净妙故。与此相违,名为恶色。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七页992)

荒六、往来2 日一、释2 月一、别列三种

往来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随其所乐,于诸墙壁、山石等中纵身往来,无有滞碍。广说乃至往于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还来无碍。或复傍于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来皆无滞碍。

月二、随应配释

或运粗重四大种身,或于远处作近胜解,或如意势速疾往来。

日二、结

是名往来。

或如意势速疾往来者:身心符顺,名如意势。如说中有,身往趣生,非心缘往;此亦如是,以意为依,身往来故。

荒七、卷舒

卷、舒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舒一极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荒八、众像入身

众像入身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以种种现前大众,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丛林、诸山、大地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内。是名众像入身。

荒九、同类往趣2 日一、释2 月一、举于剎帝利2 盈一、示同类

同类往趣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众,同其色类,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义,亦即以此名如是义;彼不以此名如是义,亦不以此名如是义。

盈二、明化事

然后为其演说正法,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化事既终,欻然隐没。

示现教导赞励庆慰者:摄释分说:示现者,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赞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庆慰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悦,令其欢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页6192)其义应知。

没后时众迭相顾言:不知没者天耶?人耶?

月二、例于余有情

如能往趣剎帝利众,如是往趣婆罗门众、若沙门众、若长者众、若居士众、四天[8]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变[9]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先[10]益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当知亦尔。

日二、结

是名同类往趣。

荒十、隐显

隐、显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于大众前,百度、千度,或过于是,隐没自身,复令显现。是名隐、显。

荒十一、所作自在

所作自在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即语。是名所作自在。

荒十二、制他神通2 日一、释2 月一、总标

制他神通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

月二、别显3 盈一、如来

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办。

盈二、究竟菩萨

究竟菩萨一生所系,或最后有所有神通,

究竟菩萨一生所系等者:若诸菩萨到究竟地,住于最上成满住中,是名究竟菩萨。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当知此由增上业感,得生其中,是名一生所系。若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或生剎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如生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3895)此最后有,准彼应释。

除诸如来、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除诸如来等类菩萨者:此中菩萨,谓同一住,功德平等,故名等类。

盈三、诸余菩萨

诸余菩萨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日二、结

是名制他神通。

荒十三、能施辩才

能施辩才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辩才穷尽,能与辩才。是名能施辩才。

荒十四、能施忆念

能施忆念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是名能施忆念。

荒十五、能施安乐2 日一、释2 月一、与轻安

能施安乐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令离诸盖,专心听法。暂时方便,而非究竟。

令离诸盖专心听法等者:盖有五种,谓贪欲等。于闻法时随一现行,能覆真实义不显了。诸佛菩萨以其神力,能令远离如是诸盖,无散乱心听闻正法。然此唯是暂时方便,而不能令毕竟[11]断灭,故非究竟。

月二、灭[12]灾害

又令诸界互相违变[13]能为损害、非人所行、灾疠、疾疫皆得息灭。

日二、结

是名能施安乐。

荒十六、放大光明2 日一、释3 月一、总标举

放大光明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

月二、别辨相3 盈一、恶趣苦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恶趣等一切有情息彼众苦。

盈二、集会天等

或有一光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14]、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

盈三、集会菩萨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

月三、举要义

以要言之,诸如来等能放[15]无量无数品类种种光明,能作无量无数世界无量无数诸有情类无量无数利益之事。

日二、结

是名放大光明。

宙三、结

当知如是一切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由此神通,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

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者:如地变水、水变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别,是故更互相望名余,而作是说。

宇二、能化通2 宙一、征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宙二、释3 洪一、略标2 荒一、出体性

谓若略说,无事而有,是名为化。能以化心,随其所欲,造作种种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荒二、辨种别

此复多种。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

洪二、广辨2 荒一、化身及境2 日一、释2 月一、略2 盈一、化身2 昃一、辨似不似

或化为身及化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

昃二、简非实根

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与根相似根所依处,而非实根。

唯能化作与根相似等者:清净色根,是名实根。谓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处,不能化似自他清净色根,故作是说。

盈二、化境

复能化作相似境界。谓饮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宝等,所有色、香、味、触所摄外资生具。若彼相似,若异于彼,随其所欲一切能化。

月二、广2 盈一、化身2 昃一、标列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等者:谓若菩萨化菩萨身,与自相似有其多种。谓如分位、体性、容色、形貌种种相似,是名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或作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16]、紧捺洛、牟呼[17]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落迦色像,或作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色像。

昃二、明似不似2 辰一、与己同类

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

辰二、与他同类2 宿一、化一2 列一、举天身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亦有多种。若作天身,与彼天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他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列二、例余身

如作天身,乃至佛身,当知亦尔。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等者:此中他言,谓即前说天、龙、药叉,广说乃至如来色相。与彼相似,亦有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非一众多种种差别,故言多种。

宿二、化多2 列一、征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列二、释2 张一、明化事

谓佛菩萨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时化作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

张二、显差别

如是所化种种形类,于中或有诸佛菩萨虽灭度后,由住持力而故随转;或有暂时作利益已,化事便息。

一时化作种种形类等者:决择分说:诸佛世尊有四种化,遍十方界功能[18]无碍。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页5706)此说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准彼应知。

盈二、化境2 昃一、令覩见

又佛菩萨或作化事,唯令众生覩见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昃二、令受用

或复化作饮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19]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

日二、结

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荒二、化语2 日一、列

或化为语者,或有化语妙音相应,或有化语广音具足,或有化语[20]系属于自[21],或有化[22]语系属于他,或有化语无所系属,或有化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或有化语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日二、释7 月一、妙音相应2 盈一、众会相应

妙音相应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深远如云雷音,其声和雅如频迦音,能感众心,甚可爱乐。

盈二、法义相应

又此化语,圆上、微妙、显了、易解、乐闻、无逆、无依、无尽。

圆上微妙等者:此显八种语具圆满。声闻地说: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陵本二十五卷三页2078)一一差别,如摄释分释。(陵本八十一卷三页6172)今此圆上,即彼上首,谓以圆满涅槃为上首故。余文易知,如次准释。

月二、广音具足2 盈一、随类遍告2 昃一、遍无量类

广音具足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广大,随其所乐,无量种类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23]、紧捺洛、牟呼洛伽、声闻、菩萨、人、非人等无量众会,一逾[24]缮那皆悉充满,以妙圆音随类遍告。

昃二、遍无量界

又随所乐,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25]世界,乃至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若近、若远所有众会,以妙圆音随类遍告。

盈二、随应说法

于此声中出种种音,为诸众生说种种法,随其所应,各得义利。

月三、系属于自

系属于自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自身出种种音,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月四、系属于他

系属于他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他身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月五、无所系属

无所系属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说。

月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

宣说正法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开示正理,令诸愚痴于种种法皆得悟解。

月七、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诲责放逸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为不愚痴获得净信而放逸者,责其放逸,令生惭愧;诲不放逸,令勤修学。

洪三、总结

如是所说众多化事略有三种,化身、化境,及以化语。当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

黄三、结作业

如是二种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能办[26]二事。一者、示现种种神通,引诸众生入佛圣教。二者、示现种种神通,惠[27]施无量受苦众生众多品类利益安乐。

地二、随念宿住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智通?

玄二、释3 黄一、辨差别3 宇一、于如是处3 宙一、自能念

谓佛菩萨以宿住智,自能随念己之宿住,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如经广说。

我如是名如经广说者:经中说有八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依此八言说句,忆念过去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是名宿住随念。

亦能随念他诸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如自随念己事无异。

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者:谓随言说句有六种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类差别,三者、父母差别,四者、饮食方轨,五者、兴盛衰损,六者、寿量差别。如建立品释。(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4)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

宙二、令他念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前际所经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乃至广说。

宙三、展转念

如是有情转复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一切宿住,如前无异。如是展转令忆宿住,皆如自己。

宇二、于如是类

于现法中,又能随念诸微细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无忘失。

先所造作先所思惟者:身语意行,名所造作。种种分别,名所思惟。

宇三、于如是量3 宙一、剎那无间

又能随念无间剎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

宙二、有量有数

又能随念有量有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可算数故。

宙三、无量无数

又能随念无量无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不可数[28]故。

黄二、举要义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处、于如是类、于如是量,随其所欲皆无碍转。如是名为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所摄威力。

于如是处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名如是处。诸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类。无间剎那及有量数、或无量数,名如是量。

黄三、明作业2 宇一、示难行苦行

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为诸有情开示先世种种品类第一希有菩萨所行难行苦行。令于佛所生净信故,起恭敬故,令于生死深厌离故。

忆念本生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页2096)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生言教所摄。

宇二、示业果异熟

又由此智忆念本事,为诸众生开示种种先世相应业果异熟,为令妄计前际常论、一分常论常见众生破常见故。

忆念本事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事?谓诸所有宿世相应事义言教,是名本事。(陵本二十五卷七页2096)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事言教所摄。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故。

地三、天耳智通3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天耳智通?

玄二、列

谓佛菩萨以净天耳,能于种种天声、人声、圣声、非圣声、大声、小声、辩声、非辩声、化声、非化声、远声、近声皆悉得闻。

玄三、释12 黄一、闻天声2 宇一、不作意

闻天声者,若不作意,下从欲界,上至色究竟宫,其中受生诸有情类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宇二、作意

若作意时,过是已上诸世界声皆亦能闻。

过是已上诸世界声等者:谓过此世界,于余一切世界诸天趣声皆遍能闻。由闻天声,故说上言,为简生傍人趣闻人声故。

黄二、闻人声

闻人声者,遍于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三、闻圣声2 宇一、辨2 宙一、修善舍恶声

闻圣声者,于诸如来、声闻、独觉及诸菩萨,若从彼闻展转为余诸有情类宣说种种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劝修诸善、劝舍诸恶所有音声皆悉能闻。

宙二、能引义利声

又于一切无染污心受持读诵、论议决择、无倒谏诲、为作忆念、教授、教诫,及余所有善言善说能引义利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宇二、结

如是等类,名闻圣声。

无倒谏诲等者:声闻地说: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如彼一一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三页2078)

黄四、闻非圣声

闻非圣声者,于诸有情虚[29]妄、离间、邪绮、粗犷、生下恶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五、闻大声

闻大声者,谓于大众生声、大集会声、种种苦具所逼切声、大号哭声、相呼召声、大雷吼声、诸螺贝声、诸鼓角等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六、闻小声

闻小声者,下至耳语诸微细声皆悉能闻。

黄七、闻辩声

闻辩声者,于义易了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八、闻非辩声

闻非辩声者,于义难了种种音声,谓达罗弭荼种种明呪、风、铃、树响、鹦鹉、鸲鹆、百舌、鹂鷜[30]、命命鸟等所出音声皆悉能闻。

黄九、闻化声

闻化声者,谓于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声皆悉能闻。

黄十、闻非化声

闻非化声者,谓于种种异彼音声皆悉能闻。

黄十一、闻远声

闻远声者,除佛菩萨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声,于余乃至无量无数世界中声皆悉能闻。

黄十二、闻近声

闻近声者,闻所除[31]声。

地四、见死生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见死生智通?

玄二、释2 黄一、辨所见2 宇一、有情世间相

谓佛菩萨以超过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妙[32]色、恶色、若劣、若胜,

以超过人清净天眼等者:建立品说:此中静虑说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摄受故,名为天眼。是极圆满、是善清净静虑果故,名极清净。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说言超过于人。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转清净天眼,人中亦无。诸有情类临欲终没,名为死时;住在中有,名为生时。趣黑暗者,由二种相,起如是类意生中有,如黑羺光及阴暗夜,故名恶色。趣明白者,由二种相,起如是类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罗痆斯极鲜白衣,故名好色。诸恶色者,说名为劣;诸好色者,说名为妙。诸下劣者,名往恶趣;诸胜妙者,名往善趣。(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7)如彼应释。

及于后际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身诸所作善、恶、无记差别而转。

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者:此显次第生身之相。谓出胎已,从婴孩位至少年位,是名生已增长。从少年位乃至老位,是名诸根成熟。

宇二、器世间相

又现见知诸光明色、诸微细色、诸变化色、诸净妙色,下至无间,上至色究竟宫,不由作意皆能见知。若作意时,能见上下无量无数余世界色,亦能见傍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切诸色,乃至能见彼彼佛土彼彼如来安坐彼彼异类大会,宣说正法,显然无乱。

又现见知诸光明色等者:谓如日月星等及诸有情自然身光,是名诸光明色。微细色聚,名微细色,非谓极微。决择分说: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暗,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陵本五十四卷十二页4335)神境智通诸所有色,名变化色。上诸天趣彼所有色,名净妙色。

黄二、明作业2 宇一、别释2 宙一、正显天眼

又佛菩萨以净天眼,普见十方无量无数诸有情类身之所作净不净业。既见彼已,随其所应、随其所宜,施作种种利益安乐。

宙二、兼明天耳

以净天耳,普闻十方无量无数诸有情类语之所作净不净业。既闻彼已,随其所应、随其所宜,施作种种利益安乐。

宇二、总结

是名略说诸佛菩萨天眼、天耳之所作业。

地五、知心差别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知心差别智通?

玄二、释2 黄一、辨差别2 宇一、所知心4 宙一、有烦恼离烦恼心

谓佛菩萨以他心智,遍知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他有情类,若有缠烦恼心,若离缠烦恼心,若有随缚、有随眠烦恼心,若离随缚、离随眠烦恼心。

宙二、有染无染心

又遍了知有染心、邪愿心,谓诸外道心及有爱染心。又遍了知无染心、正愿心,谓与上相违心。

谓诸外道心及有爱染心者:谓堕邪梵行求,是名诸外道心。若堕欲求、有求,是名有爱染心。此释前说有染及与邪愿,非定别配。由彼皆为后有爱之所摄受,是故皆名有染及邪愿心。

宙三、劣中胜心

又遍了知劣心,谓生欲界诸有情类,下至一切禽兽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谓生色界诸有情类诸所有心。又遍了知胜心,谓生无色界诸有情类诸所有心。

宙四、受相应心

又遍了知乐相应心、苦相应心、不苦不乐相应心。

宇二、能知智2 宙一、于一有情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于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体性、如是品类、如是行相、如是分齐心起现前,于一念顷并如实知。

于一有情如是所有等者:所有,即是烦恼差别。有寻有伺地说:能摄依事,故名所有。(陵本八卷六页567)体性,谓彼善不善等心转差别。品类,谓彼软中上品差别。行相,谓彼缘境生起差别。分齐,谓彼凡圣建立差别。

宙二、于多有情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于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体性、如是品类、如是行相、如是分齐心起现前,于一念顷并如实知。

黄二、明作业

又佛菩萨此他心通,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知诸有情种种胜解,知诸有情种种界行,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槃宫种种正行。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等者:建立品说:如所成熟修证圆满,信等五根成软中上,当知是名诸根胜劣。若从他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软中上爱乐印解,当知是名种种胜解。若广建立种种种性,或诸声闻所有种性,或诸独觉所有种性,或诸如来所有种性,或有种种不定种性,或贪等行差别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当知此中名种种界。(陵本四十九卷十九页3961)准彼应释。

地六、漏尽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漏尽智通?

玄二、释3 黄一、辨差别2 宇一、于漏尽得等

谓佛菩萨如实了知烦恼尽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于诸[33]漏尽已得未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尽方便。如能如实了知方便,于非方便亦如实知。

宇二、于有增上慢等

如实知他于漏尽得有增上慢,如实知他于漏尽得离增上慢。

如实了知烦恼尽得者:谓心于彼烦恼究竟解脱,证得毕竟种性清净,是名烦恼尽得,亦名漏尽得。漏即烦恼之异名故。

黄二、显最胜

又诸菩萨,虽能如实了知一切漏尽功德能证方便,而不作证。是故菩萨于有漏事及与诸漏不速舍离,虽行种种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于诸威力最为殊胜。

黄三、明作业

又佛菩萨由漏尽智,自无染污;亦善为他广分别说,坏增上慢。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戌二、法威力3 亥一、征

云何法威力?

亥二、释2 天一、略标列

谓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诸法威力,应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断所对治相,二者、资粮成熟相,三者、饶益自他相,四者、与当来果相。

天二、随别释6 地一、布施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布施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惠施,能断悭[34]吝,施所对治。是名第一。

能断悭吝施所对治者:财、法执着,是名悭吝。此亦名为施所对治,由行惠施能断彼故。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十九句:【勿临水而毒鱼虾。】这个也是讲不杀生。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阎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