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三2024-12-11 11:05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三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四瑜伽处之一
辛四、广释修相2 壬一、嗢柁南标2 癸一、世间道
复次,此嗢柁南曰:
七作意离欲 及诸定广辩 二定五神通 生差别诸相
癸二、出世道
观察于诸谛 如实而通达 广分别于修 究竟为其后
壬二、长行释2 癸一、总显4 子一、标
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
子二、征
何等为二?
子三、列
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子四、释2 丑一、修作意2 寅一、多修习
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此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趣。复多修习如是作意。
寅二、极多修习
如如于此极多修习,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
丑二、起加行
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毗钵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
发起清净所缘胜解等者:由此所缘,令惑清净,是名清净所缘。谓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此即世间道摄清净所缘。若观苦集灭道四种圣谛,此即出世间道清净所缘。胜解为先,善取相已,随其所应发起加行。
癸二、别辨2 子一、往世间道2 丑一、略问答2 寅一、问
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
寅二、答2 卯一、补特伽罗2 辰一、四种4 巳一、标
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
巳二、征
何等为四?
巳三、列
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1]行;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
巳四、结
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
略有四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最初,一切外道唯乐世间。第二,为显正法异生要以修世间道为前方便,以彼根性羸劣,未能速疾证入正法故。第三,为显善根未已成熟,未能趣入正性离生,故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第四,为显菩萨于现法中,不乐修涅槃道,乐住静虑极寂静乐,是故亦说乐往世间发起加行。
辰二、二种2 巳一、略标
此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者,复有二种。
巳二、列释
一者、具缚,谓诸异生;二、不具缚,谓诸有学。
卯二、世间加行2 辰一、征
此复云何?
辰二、释2 巳一、明离诸欲
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
巳二、出引发等
又依静虑等,能引无想定等及发五神通等。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当广说。
又依静虑等至皆当广说者:谓依静虑,能引无想定;依非想非非想处,能引灭尽定;名依静虑等,能引无想定等。又依静虑,能发五种神通及诸功德。五神通者,谓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诸功德者,谓无诤、愿智、四无碍解等诸圣功德。又依静虑及四无色下中上品善修习故,随其所应,当生彼彼诸天众同分中;又依静虑等,既离欲已,于现法中有离欲相;是名依此若生、若相。如是一切,下自文中皆当广说。
丑二、广分别6 寅一、七作意2 卯一、依六事辨2 辰一、举初静虑离欲界欲4 巳一、标
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2]获得离欲界欲。
巳二、征
何等名为七种作意?
巳三、列
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巳四、释2 午一、别辨相7 未一、了相作意3 申一、征
云何名为了相作意?
申二、释2 酉一、总标
谓若作意,能正觉了欲界粗相,初静虑静相。
酉二、别辨2 戌一、觉了欲界粗相4 亥一、征起
云何觉了欲界粗相?
亥二、标列
谓正寻思欲界六事。何等为六?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亥三、随释6 天一、义2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义?
地二、释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有多过患、有多损恼、有多疫疠、有多灾害。于诸欲中多过患义,广说乃至多灾害义,是名粗义。
如是诸欲有多过患等者:如下自说,习近诸欲有五过患,是名有多过患。愁叹忧苦种种热恼所依处故,是名有多损恼。无量疾病所依处故,是名有多疫疠。老病死苦所依处故,是名有多灾害。
天二、事2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事?
地二、释
谓正寻思:于诸欲中有内贪欲,于诸欲中有外贪欲。
于诸欲中有内贪欲等者:内自体贪,名内贪欲。外境界贪,名外贪欲。
天三、相2 地一、自相3 玄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自相?
玄二、释2 黄一、标二种
谓正寻思:此为烦恼欲,此为事欲。
黄二、广差别2 宇一、事欲摄
此复三种。谓顺乐受处、顺苦受处、顺不苦不乐受处。
此复三种等者:此说事欲三种差别。谓彼事欲或顺乐受、或顺苦受、或顺不苦不乐受。如是极恶诸受之所随逐,故得处名。
宇二、烦恼欲摄
顺乐受处是贪欲依处,是想、心倒依处;顺苦受处是瞋恚依处,是忿、恨依处;顺不苦不乐受处是愚痴依处,是覆、恼、诳、谄、无惭、无愧依处,是见倒依处。
玄三、结
即正寻思:如是诸欲,极恶诸受之所随逐,极恶烦恼之所随逐。是名寻思诸欲自相。
地二、共相3 玄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共相?
玄二、释2 黄一、苦
谓正寻思:此一切欲,生苦、老苦,广说乃至求不得苦等所随逐、等所随缚。
黄二、无常
诸受欲者,于圆满欲驱迫而转,亦未解脱生等法故,虽彼诸欲胜妙圆满,而暂时有。
玄三、结
是名寻思诸欲共相。
天四、品3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品?
地二、释2 玄一、标黑品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皆堕黑品。
玄二、释差别5 黄一、举譬喻
犹如枯骨[3],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如大毒蛇,如梦所见,如假借得诸庄严具,如树端果。
犹如枯骨等者:此中广引一切世间共成譬喻,显示诸欲八种过患。思所成地说: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如段肉故,众多共有;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增长贪爱;如蟒毒故,贤圣远离;如梦见故,速趣坏灭;犹如假借庄严具故,仗托众缘;犹如树端烂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陵本十七卷四页1465)此中引喻,名少分别,然义无异。如是显示诸欲过患深重应知。
黄二、摄诸苦
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护所作苦,受亲爱失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如前于食知量中,说有追求种类过患。此中一一,如彼广释应知。(陵本二十三卷八页1967)
黄三、显过患2 宇一、五种过患2 宙一、标
如世尊说:习近诸欲有五过患。
宙二、释5 洪一、少滋味等
谓彼诸欲,极少滋味,多诸苦恼、多诸过患。
洪二、无厌足等
又彼诸欲,于习近时,能令无厌、能令无足、能令无满。
洪三、佛等呵责
又彼诸欲,常为诸佛及佛弟子,贤善正行、正至善士,以无量门呵责毁訾。
洪四、诸结增长
又彼诸欲,于习近时,能令诸结积集增长。
洪五、无恶不造
又彼诸欲,于习近时,我说无有恶不善业而不作者。
宇二、八种过患
如是诸欲,令无厌足,多所共有,是非法行、恶行之因,增长欲爱,智者所离,速趣销灭,依托众缘,是诸放逸危亡之地。
如是诸欲令无厌足等者:此中显示诸欲八种过患。现法后法,如应当知。如其次第,喻如枯骨,乃至如树端果,如前已说。言多所共有者,谓为多人共受用故。有寻有伺地说:受用正法者,与余慧命者不共。(陵本五卷三页325)翻此当知,受用欲尘,与余共有,是故成别。此中共义,如是应知。言是非法行、恶行之因者,由非善义,名非法行;由堕恶趣,故名恶行。
黄四、明颠倒
无常虚伪妄事[4]之法,犹如幻化,诳惑愚夫。
无常虚伪等者:谓彼诸欲无常似常,虚伪不实,令生颠倒,由是说言妄事之法。为显此义,说如幻化,诳惑愚夫。以诸愚夫于彼诸欲不如实知,于长夜中恒被欺诳,深生染着,为变坏苦之所逼触故。义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一页6352)
黄五、出魔障2 宇一、标
若现法欲、若后法欲、若天上欲、若人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于是处所能生无量依意所起恶不善法。
宇二、释
所谓贪、瞋及愤诤等,于圣弟子正修学时,能为障碍。
地三、结
由如是等差别因缘,如是诸欲,多分堕在黑品所摄,是名寻思诸欲粗品。
天五、时3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时?
地二、释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去来今世,于常常时、于恒恒时,多诸过患、多诸损恼、多诸疫疠、多诸灾害。
地三、结
是名寻思诸欲粗时。
天六、理3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理?
地二、释4 玄一、观待道理2 黄一、举所由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由大资粮、由大追求、由大劬劳,及由种种无量差别工巧业处,方能招集生起增长。
黄二、明所为
又彼诸欲,虽善生起、虽善增长,一切多为外摄受事。谓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亲友、眷属。
玄二、作用道理2 黄一、标
或为对治自内有色粗重四大,糜饭长养,常须覆蔽、沐浴、按摩;坏断、离散、销灭法身,随所生起种种苦恼。
黄二、释2 宇一、别列
食能对治诸饥渴苦;衣能对治诸寒热苦,及能覆蔽可惭羞处;卧具能治诸劳睡苦,及能对治经行住苦;病缘医药能治病苦。
或为对治自内有色粗重等者:自内所依,略由三相应遍了知。一、由自性,二、由因缘,三、由过患。由自性者,谓由有色,显余一切身之共相;及由粗重,显其各别身之自相。由因缘者,谓由四大,显示一切身共相因缘;及由糜饭长养,显示身既生已令住因缘。由过患者,复有二种,谓无常性及与苦性。若于寒时,为治寒苦,常须覆蔽;若于热时,为治热苦,常须沐浴;涉路、作业有劬劳者,为治劳苦,常须按摩;当知此类,名为苦性。手块杖等之所触对,破坏法故;刀所触对,断坏法故;若终没已,埋于地故,或火烧故,或为种种傍生诸虫所食啖故,或即于彼为诸风日所暴燥故,皆是散坏磨灭法性;当知此类,是无常性。昔会今乖,名为离散;散已变坏,最后都尽,名为磨灭。如是种种,皆是自内色身所有差别。义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七卷十二页5349)
宇二、总显2 宙一、料简
是故诸欲,唯能对治随所生起种种苦恼,不应染着而受用之。
宙二、喻成
唯应正念,譬如重病所逼切人,为除病故,服杂秽药。
玄三、证成道理3 黄一、至教量
又彼诸欲,有至教量,证有粗相。
黄二、现证量
又彼诸欲,如是如是所有粗相,我亦于内现智见转。
黄三、比度量
又彼诸欲,有比度量,知有麤相。
玄四、法尔道理
又彼诸欲,从无始来本性粗秽,成就法性、难思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地三、结
是名寻思诸欲粗理。
亥四、总结
如是名为由六种事,觉了欲界诸欲粗相。
戌二、了初静虑静相3 亥一、标
复能觉了初静虑中所有静相。
亥二、释
谓欲界中一切粗性,于初静虑皆无所有。由离欲界诸粗性故,初静虑中说有静性。
亥三、结
是名觉了初静虑中所有静[5]相。
申三、结2 酉一、显名
即由如是定地作意,于欲界中了为粗相,于初静虑了为静相,是故名为了相作意。
酉二、辨相
即此作意,当言犹为闻思间杂。
即此作意当言犹为闻思间杂者:谓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觉了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故。
未二、胜解作意2 申一、释相
彼既如是如理寻思,了知诸欲是其粗相,知初静虑是其静相;从此已后,超过闻思,唯用修行,于所缘相发起胜解,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从此已后超过闻思等者:谓于尔时,于所知事,如现领受胜解而转。彼所知事相似影像显现,名所缘相。解深密说: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解深密经三卷十一页16,700c)此说超过闻思,唯用修行,义应准释。
申二、结名
既修习已,如所寻思粗相、静相,数起胜解,如是名为胜解作意。
未三、远离作意2 申一、出体
即此胜解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最初生起断烦恼道。即所生起断烦恼道俱行作意,此中说名远离作意。
申二、释名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及能除遣彼烦恼品粗重性故。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等者:谓欲、恚、害所有寻伺,是名欲界先所应断烦恼。忧根现行,染污相应,名烦恼品粗重。
未四、摄乐作意2 申一、释
从是已后,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少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作意,而深庆悦;于时时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
申二、结
如是名为摄乐作意。
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者:由欣乐作意,除遣惛沈睡眠。由厌离作意,除遣掉举恶作。如是别配,其义应知。
未五、观察作意2 申一、释2 酉一、观察2 戌一、思惟静相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善品[6]任持,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者:此中乐断,谓于烦恼。乐修,谓于远离。
便作是念:我今为有于诸欲中贪欲烦恼不觉知耶?为无有耶?为审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
戌二、起染污心
由[7]未永[8]断诸随眠故,思惟如是净妙相时,便复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厌毁、制伏、违逆。
便复发起随习近心等者:随谓随顺,趣谓趣向,临谓临入。如是次第,习近诸欲,是故其心不能等住于舍。即由如是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如次说言不能厌毁、不能制伏、不能违逆。
酉二、正知
彼作是念:我于诸欲犹未解脱,其心犹未正得解脱,我心仍为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为法性之所制伏。我今复应为欲永断余随眠故,心勤[9]安住乐断、乐修。
申二、结
如是名为观察作意。
未六、加行究竟作意2 申一、辨相
从此倍更乐断、乐修,修[10]奢摩他、毗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此由暂时伏断方便,非是毕竟永害种子。
申二、结名
当于尔时,初静虑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未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午二、总配属3 未一、辨喜乐3 申一、微薄位
又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能适悦身离生喜乐,于时时间,微薄现前。
申二、增广位
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增广,于时时间,深重现前。
申三、遍满位2 酉一、配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
酉二、证离欲
彼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远离诸欲等者:显扬论说: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于善,故名不善。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法,寻、伺、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显扬论二卷五页31,486c)又于下文一一自释,皆应了知。言于初静虑圆满五支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说:于初静虑具足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陵本十一卷八页871)
于初静虑圆满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对治修果,名随证得离欲界欲。
未二、辨彼业7 申一、了相作意摄
又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于所应得能正了知。为断应断,为得应得,心生希愿。
申二、胜解作意摄
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
申三、远离作意摄
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
申四、摄乐作意摄
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
申五、观察作意摄
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
申六、加行究竟作意摄
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
申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摄
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
未三、辨相摄2 申一、别配
又若了相作意、若胜解作意,总名随顺作意;厌坏对治俱行。若远离作意、若加行究竟作意,总名对治作意;断对治俱行。若摄乐作意,名对治作意及顺清净作意。若观察作意,名顺观察作意。
申二、结摄
如是其余四种作意,当知摄入六作意中。谓随顺作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
如是其余四种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说: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陵本十一卷十五页910)此随顺等四种作意四十作意所摄,故名为余。言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由是前说厌坏对治俱行。言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住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由是前说断对治俱行。言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言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义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七页921)
辰二、例上诸定离下地欲2 巳一、总例
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
巳二、别显2 午一、举第二静虑2 未一、辨初作意2 申一、总标
若于有寻有伺初静虑地觉了粗相,于无寻无伺第二静虑地觉了静相,为欲证入第二静虑,应知是名了相作意。
申二、别辨2 酉一、觉了粗相3 戌一、标
谓已证入初静虑定,已得初静虑者,于诸寻伺观为粗性。
戌二、释6 亥一、义摄[11]2 天一、寻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于缘最初率尔而起怱务行境,粗意言性,是名为寻。
天二、伺
即于彼缘随彼而起、随彼而行徐历行境,细意言性,是名为伺。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至是名为伺者:此即寻思六事中,寻思义摄。能正了知:如是如是义,名寻伺故。
亥二、事摄2 天一、唯内
又正了知:如是寻伺是心法性,心生时生,共有、相应、同一缘转。
天二、由外
又正了知:如是寻伺依内而生,外处所摄。
又正了知至外处所摄者:此即寻思事摄。能正了知:寻伺体性,或名为内,或名内外故。
亥三、时摄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所摄。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所摄者:此即寻思时摄。
亥四、相摄
从因而生,从缘而生。或增或减,不久安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令心躁扰、令心散动,不静行转。
从因而生至不静行转者:此即寻思相摄。能正了知:寻伺行相,令心躁扰、令心散动,不寂静故。
亥五、品摄
求上地时,苦[12]住随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摄。随逐诸欲,离生喜乐,少分胜利。
求上地时至少分胜利者:此即寻思品摄。能正了知:寻伺二法随逐诸欲,离生喜乐,虽有少分胜利,然求上地时,苦住随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摄。
亥六、理摄
随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有寻有伺心行所缘躁扰而转,不得寂静。
随所在地至不得寂静者:此即寻思理摄。能正了知:寻伺法性,躁扰而转为其相故。
戌三、结
以如是等种种行相,于诸寻伺觉了粗相。
酉二、觉了静相
又正了知:第[13]二静虑无寻无伺,如是一切所说粗相皆无所有。是故宣说第二静虑有其静相,彼诸粗相皆远离故。
未二、例余作意
为欲证入第二静虑,随其所应,其余作意,如前应知。
随其所应其余作意如前应知者:前说觉了寻伺粗相,及与第二静虑静相,唯是了相作意所摄。胜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果作意,说名为余。于此定地一一皆有,随其所应,如前应知。
午二、例上诸定
如是乃至为欲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于地地中,随其所应,当知皆有七种作意。
卯二、依二相辨2 辰一、二麤相3 巳一、明边际
又彼麤相,遍在一切下地皆有。下从欲界,展转上至无所有处。
巳二、出种类
当知粗相略有二种,谓诸下地苦住增上,望上所住不寂静故;及诸寿量时分短促,望上寿量转减少故。
巳三、例寻思
此二粗相,由前六事,如其所应,当正寻思。
辰二、二静相
随彼彼地乐离欲时,如其所应,于次上地寻思静相,渐次乃至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寅二、广辨离欲及诸等至2 卯一、释经说2 辰一、四静虑4 巳一、初静虑5 午一、释离欲
复次,此中离欲者,欲有二种,一者、烦恼欲,二者、事欲。离有二种,一者、相应离,二者、境界离。
午二、释离恶不善法
离恶不善法者,烦恼欲因[14]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恶行、语恶行等,持杖、持刀、斗讼、诤竞、谄诳、诈伪、起妄语等。由断彼故,说名为离恶不善法。
午三、释有寻有伺
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午四、释离生喜乐3 未一、离
所言离者,谓已获[15]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未二、生
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离生。
未三、喜乐
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及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16];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故,说名喜乐。
午五、释初静虑具足安住4 未一、初
所言初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创首获得,依顺次数,说名为初。
未二、静虑
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未三、具足
言具足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故。
未四、安住
言安住者,谓于后时,由所修习多成办故,得随所乐、得无艰难、得无梗涩,于静虑定,其心昼夜能正随顺、趣向、临入,随所欲乐,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巳二、第二静虑5 午一、释寻伺寂静及内等净
复次,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
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等者:此释经说寻伺寂静。谓初静虑地寻伺不复现行,名寂静故。
于诸怱务所行境界能正远离,于不怱务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静、极寂静转[17],是故说言: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
于诸怱务所行境界等者:此释经说名内等净。谓为对治寻伺,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如显扬说。(显扬论二卷六页31,487a)由内体遍净,得内等净名。
午二、释心一趣
又彼即于无寻无伺三摩地中[18]串修习故,超过寻伺有间阙位,能正获得无间阙位,是故说言:心一趣故。
午三、释无寻无伺
无寻无伺者,一切寻伺悉皆断故。
一切寻伺悉皆断故者:离寻伺欲,说名为断。有寻有伺等地说: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陵本四卷二页265)
午四、释定生喜乐3 未一、定
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未二、生
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
未三、喜乐
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又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所随逐故,名有喜乐。
午五、释第二静虑具足安住2 未一、释第二
依顺次数,此为第二。
未二、指其余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巳三、第三静虑4 午一、释离喜
复次,彼于喜相深见过失,是故说言:于喜离欲。
午二、释住舍念正知2 未一、住舍2 申一、辨相
又于尔时,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能于离喜第三静虑摄持其心。第二静虑已离寻伺,今于此中复离于喜,是故说言:安住于舍。
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者:寻伺及喜能扰乱心,障无间舍,是名二种乱心灾患。如下自释应知。
申二、料简
如是二法能扰乱心,障无间舍。初静虑中有寻伺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第二静虑由有喜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是故此舍,初二静虑说名无有。由是因缘,修静虑者,第三静虑方名有舍。
未二、住正念正知
由有舍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复现行。
第三静虑方名有舍者:显扬论说:问:念、正知、舍,一切处有,何故于初静虑等不说耶?答:初静虑中,由寻伺门所引发故,虽有不说。第二静虑中,有踊跃自体之所作业,及心所有少分烦恼所缠覆故,总以内等净名显之。第三静虑中,彼心所有少分烦恼皆远离故,显彼自相,故经中说远离喜贪。(显扬论十九卷十二页31,576a)由是当知,第三静虑名有舍义,及彼初二静虑名无舍义。又显扬说: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名住于舍。(显扬论二卷六页31,487a)其义应知。
若复于此第三静虑不善修故,或时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时复现行,寻即速疾以慧通达,能正了知,随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弃舍、除遣[19]、变吐,心住上舍,是故说有正念、正知。
午三、释有身受乐
彼于尔时,住如是舍、正念、正知,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令心踊跃俱行喜受便得除灭。离喜寂静、最极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彼于尔时,色身、意身领纳受乐及轻安乐,是故说言:有身受乐。
离喜寂静至有身受乐者:此显乐受最胜微妙,遍身心转。初二静虑由有喜故,心无乐受。今此不尔,是故说言:离喜寂静、最极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如是乐受,由依阿赖耶识及彼转识相应俱转,是故说言:色身、意身领纳受乐及轻安乐。当知此中,色身、意身总集名身,是故经说有身受乐。
午四、释圣宣说具足舍等2 未一、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