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2024-12-11 09:03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
戌八、爱差别3 亥一、欲爱
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
亥二、色爱
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
亥三、无色爱
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1]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
欲爱色爱无色爱者:此中三爱,各有三相。一者、因相,二者、自相,三者、果相。言因相者,谓爱由缘境界受生,故说三界诸行为缘。言自相者,希求相是爱相,谓能发起诸取业故;或有是爱而非染污,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为简彼故,说于三界诸行染污希求。言果相者,若彼彼处诸爱未断,即彼彼处功能现前,能生后有,故说能生三界苦果。三爱差别,如文可知。
戌九、取差别2 亥一、辨相4 天一、欲取
欲取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
天二、见取
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
天三、戒禁取
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
天四、我语取
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
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者: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问:何能取?答:四种欲贪是能取。问:何所为取?答:为得诸欲及为受用,故起初取。由贪利养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为诘责他所立论,或为免脱他所征难,起第二取。奢摩他支为所依止为所建立,为欲往趣世间离欲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三摩钵底,起第三取。为欲随说分别所计作业受果所有士夫,及为随说流转还灭士夫之相,起我语取。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十页6750)今于此中略说所取、能取,如文可知。无所为取,然义定有,故应准释。分别俱贪,名为欲贪,唯烦恼欲名为欲故。由是欲贪通三界有。
亥二、料简
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初唯能生欲界苦果等者:初一欲取唯欲界有,故说唯生欲界苦果。所余三取通三界有,故说通生三界苦果。
戌十、有差别2 亥一、别辨相3 天一、欲有2 地一、征
欲有云何?
地二、释2 玄一、辨类
谓欲界本[2]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总说名欲有。
玄二、出体
此复由先所作诸行烦恼摄受之所熏发。
欲有云何等者:除生剎那,死前余位所有诸蕴,是名本有。业能引有,名为业有。死剎那位所有诸蕴,名为死有。死有、生有中间生故,名为中有。初生剎那,名为生有。业所引果有五趣别,由是建立那落迦有乃至天有。如是一切,若欲界系,总名欲有。又复那落迦等五有,由先所作福非福行,及与爱、取烦恼摄受差别熏发方能现前,业果异熟理应尔故。
天二、色有
色有云何?谓除那落迦、傍生、饿鬼、人有,所余是色有应知。
色有云何等者:若色界系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天有,总名色有应知。以色界非那落迦等生所依处,是故除之。
天三、无色有
无色有云何?谓复除中有,所余是无色有应知。
无色有云何等者:无色界系本有、业有、死有、生有、天有,名无色有。以无色界无中有生,故复除之。
亥二、明建立2 天一、问
问:依何义故建立七有,所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业有,中有?
天二、答2 地一、略标
答:依三种所作故。
地二、配释
一、能引有,谓一;二、趣有有,谓一;三、受用果有,谓五。
依三种所作等者:业能引有,是名业有所作。中有趣有,是名中有所作。那落迦等为受用果,是名那落迦等五有所作。依此三种所作差别,建立那落迦等七有应知。
戌十一、生差别2 亥一、别辨相10 天一、生
生云何?谓于胎、卵二生,初托生时。
天二、等生
等生云何?谓即于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
天三、趣
趣云何?谓从彼出。
天四、起
起云何?谓出已增长。
天五、出现
出现云何?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
生等生趣起者:若诸有情托母胎生,或托卵生,彼初托位名之为生。诸根依处圆满成就,若未从彼胎、卵出时,是名等生,由遍满义是等义故。若从彼出,是名为趣,剖胎破[谷-禾 卵]正趣生故。出已增长,是名为起;谓从婴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皆此摄故。
天六、蕴得
蕴得云何?谓即于彼诸生位中五取蕴转。
天七、界得
界得云何?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
天八、处得
处得云何?谓即彼诸蕴余缘所摄性。
天九、诸蕴生起
诸蕴生起云何?谓即彼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
天十、命根出现
命根出现云何?谓即彼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
蕴得界得处得者:得有三种,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如下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二卷九页4174)今约现行成就,说名蕴得;种子成就,说名界得;自在成就,说名处得。其义应知。
亥二、结略义
此生支略义者,谓若生自性、若生处位、若所生、若因缘所摄、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义。
此生支略义等者:生自性摄生及出现;生处位摄等生、趣、起;所生,谓蕴得;若因缘所摄,谓界得、处得;任持所引,谓诸蕴生起;俱生依持,谓命根出现;是名生支略义差别。
戌十二、老死差别2 亥一、老差别2 天一、别辨相17 地一、衰
衰云何?谓依止劣故,令彼掉动。
地二、老
老云何?谓发色衰变。
地三、襵
襵[3]云何?谓皮肤缓皱。
地四、熟
熟云何?谓火力衰减,无复势力受用欲尘。
地五、气力损坏
气力损坏云何?谓性多疾病故,无有势力能作事业。
地六、黑黡间身
黑黡间身云何?谓黯黑出现,损其容色。
地七、身脊伛曲喘息奔急
身脊伛曲、喘息奔急云何?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由此发起极重喘嗽。
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者:身脊伛曲,此由身形所显。喘息奔急,此由行步威仪所显。
地八、形貌偻前
形貌偻前云何?谓坐威仪位,身首低曲。
地九、凭据杖策
凭据杖策云何?谓住威仪位,依杖力而住。
地十、昏昧
昏昧云何?谓卧威仪位,数重睡眠。
地十一、羸劣
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无力速觉。
地十二、损减
损减云何?谓念慧衰退。
地十三、衰退
衰退云何?谓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
衰退云何等者:由念慧劣,是故名衰。由信等善法不能现行于前,是故名退。
地十四、诸根耄熟
诸根耄熟云何?谓身体尫羸。
地十五、功用破坏
功用破坏云何?谓彼于境不复明利。
地十六、诸行朽故
诸行朽故云何?谓彼于后将欲终时。
地十七、其形腐败
其形腐败云何?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
天二、结略义
此老略义者,谓依止变坏、须[4]发变坏、充悦变坏、火力变坏、无病变坏、色相变坏、威仪变坏、无色诸根变坏、有色诸根变坏、时分已过、寿量将尽,略义应知。
此老略义等者:老支差别,前文别释有十七句,今结略义总有十一。依止变坏等,别配差别中初六句;威仪变坏摄差别中次五句;无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第十二、十三两句;有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第十四、十五两句;时分已过、寿量将尽别配差别中第十六、十七两句应知。
亥二、死差别2 天一、约补特伽罗相辨2 地一、彼彼有情
彼彼有情云何?谓那落迦等有情。
地二、种类
种类云何?谓即彼一切。
谓即彼一切者:彼谓那落迦等彼彼有情,于中复有众多差别,是名一切。
天二、约法相辨2 地一、别辨相9 玄一、终
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
玄二、尽
尽云何?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
离解支节及解支节而死者:天、那落迦,离解支节而死。所余生处,解支节死。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一卷一十五页77)
玄三、坏
坏云何?谓识离身。
谓识离身者:识舍所依,名识离身。或从上舍,或从下舍,如是最后乃至心处。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一卷十六页79)
玄四、没
没云何?谓诸色根灭。
谓诸色根灭者:五有色根最后灭已,不更相续故。
玄五、舍寿
舍寿云何?谓气将尽位。
玄六、舍暖
舍暖云何?谓不动位。
谓不动位者:由舍暖已,身僵仆故,不能运转,得不动名。
玄七、弃舍诸蕴命根谢灭
弃舍诸蕴命根谢灭云何?谓时死。
玄八、死
死云何?谓遇横缘,非时而死。
谓时死非时死者: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若由福尽,或不避不平等故死,名非时死。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一卷十三页65)
玄九、时蕴尽2 黄一、征
时蕴[5]尽云何?
黄二、释2 宇一、第一义
谓初死未久位。
宇二、第二义
又死魔业名时蕴[6]尽。
时蕴尽等者:一期五蕴夭丧殒殁,不相续住,名时蕴尽。当知此是死魔所作,由五取蕴现在生已,便有夭丧殒殁随逐故,是故死魔业亦名时蕴尽。
地二、结略义
此死略义者,谓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
此死略义等者:于中若死摄初二句,若死法摄次二句,若死差别摄次六句,若死后位结后一句应知。
申三、结
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
未五、缘起次第难2 申一、别辨3 酉一、顺次第说2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
戌二、答释3 亥一、第一差别2 天一、释10 地一、无明缘行
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
诸愚痴者至发起邪行者:谓现法中,名色为缘六处生起,是名所应知事。不断不知,故名为愚。由是六处名为无明引因依处。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六页4545)福与非福及不动行皆名邪行,能引苦故,非解脱故。
地二、行缘识
由邪行故,令心颠倒。
地三、识缘名色
心颠倒故,结生相续。
地四、名色缘六处
生相续故,诸根圆满。
地五、六处缘触触缘受
根圆满故,二受用境。
地六、受缘爱
受用境故,若耽着,若希求。
地七、爱缘取
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
地八、取缘有
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
发起后有爱非爱业者:谓令先所引发爱非爱业,从此命终渐生起故。
地九、有缘生
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
地十、生缘老死2 玄一、标说
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玄二、释苦
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
天二、结
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说十二支。
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者:此所引苦,余处说名愁、叹、苦、忧、恼。由可爱事无常转变,悲伤心戚,故名为愁。由彼发言咨嗟歔欷,故名为叹。因此拊膺,故名为苦。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兹迷乱,故名为恼。复有余释,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八卷三页6644)今此所说,次第少异,然义无别,故应准释。
亥二、第二差别4 天一、标
复有次第差别,谓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
天二、列
一、内身缘,二、受用境界缘。
天三、摄
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
天四、释2 地一、由内身缘2 玄一、能引支摄
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
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者:谓随彼彼诸所作业,由不如理作意所引,妄起分别寻思行故,如十六异论诸差别是。
玄二、所引支摄3 黄一、标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
黄二、列
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
黄三、释
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地二、由受用境界缘2 玄一、能生支摄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
玄二、所生支摄
既得生已,老死随逐。
或由事业门等者:如前已说四所为取,今此四门如次别配,其义可知。由前二门发起欲求;由戒禁门发起有求,即内身求;由解脱门发起邪解脱求。欲等三求,如前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五卷七页342)此中道理,随应当释。
亥三、第三差别2 天一、标列
复有次第差别,谓由三种有情聚。一、乐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着境界。
天二、随释3 地一、由初有情聚
由初聚故,灭诸缘起,增白净品。
地二、由第二有情聚2 玄一、初三支摄
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若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
或起追悔所引等者:此说二种心相续住。谓发非福业者,便起追悔所引心相续住,由非福业恶作罪聚摄故。若作福业、或不动业,便起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声闻地说: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陵本二十八卷二页2327)此中道理,应如是知。
玄二、次三支摄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等者:此中彼言,谓第二有情聚。或求欲生,或求乐生,各有三种生处差别,谓下中上。有寻有伺地中已说其相。(陵本五卷六页339)于彼彼处,依内身缘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此三差别,前文已说,故指如前。
地三、由第三有情聚
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于现法中如前次第起后六支,谓受[7]为先,老死为后。
酉二、逆次第说2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
戌二、答释
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
逆次第中至能显苦谛者:此中道理,如下摄事分中缘起择说应知。谓始从老死,次第逆观苦、集二谛缘起道理故。(陵本九十三卷六页7004)
酉三、举异经说2 戌一、引经难
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为上首法。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
新名色灭为上首法等者:此举经问。由前已说,无明灭故,行灭;次第乃至异熟生触灭故,异熟生受灭。又说,于现法中,无明触所生受灭故,爱灭,乃至取等恼最为后诸行永灭。(陵本九卷十五页695)若如是者,何故世尊于余经中作如是说:新名色灭为上首法?此中问意,如是应知。
戌二、依义答2 亥一、标施设
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
亥二、释所由2 天一、名色不生
由彼于现法中种子苦及当来苦果不生而灭,故说名色为先,受为最后,得究竟灭。
天二、爱随眠灭
又于现法中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由彼灭故,以彼为先余支亦灭。
依心解脱至余支亦灭者:此中初句总标经意。谓心解脱诸阿罗汉,于现法中无明及爱永断无余,依彼施设新名色灭为上首法,故不更言诸无明灭。余文随释。谓彼心解脱者,于现法中无名色等新种熏习,当来苦果永不更生,由是说言新名色灭。又于现法贪爱永灭,唯余清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亦依此说新名色灭。由是后后诸支皆得永灭,依此说彼为上首法。
申二、总结
如是等类,宣说缘起次第应知。
未六、缘起释词2 申一、问
问:何故缘起说为缘起?
申二、答5 酉一、依字释名
答: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8]缘起。此依字释名。
由烦恼系缚等者:此中烦恼系缚,释名为缘。往诸趣中数数生起,释名为起。如是总说十二有支应知。
酉二、依剎那义释
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剎那义释。
依托众缘等者:缘有四种,所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并增上缘。诸支生时,色无色行更互为缘,或多或少,义如下说,是名依托众缘,此释缘义。生已即灭,灭已续生,此释起义。当知此义唯依诸缘生法剎那无常为论,非说诸支次第为缘。
酉三、依有作用义释3 戌一、标义
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戌二、引证
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
戌三、结名
依此义故,释名应知。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等者:诸缘生法依托众缘生现行已,因已受尽,自性已灭。然彼无间熏习相续有种子生,虽经久劫,犹能令彼爱非爱果异熟当熟,是即因性名为缘起。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当知谓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彼无明缠有;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余诸缘起支流转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此差别。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五页4543)
酉四、依数坏数灭义释
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数数谢灭等者:此说苦果死生相续应知。
酉五、依等觉义释2 戌一、标义
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
戌二、引证
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者:缘起圣道经说: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我于此法自然通达,现等觉已,乃至广说是诸苾刍若于此中能修正行,成能证者,便能证得正理法善。此中诸义,准彼应释。
未七、缘起缘性2 申一、辨缘性2 酉一、举无明望行2 戌一、问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
戌二、答2 亥一、辨二种
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
亥二、释三缘
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望诸色行为增上缘等者:此中色行,谓身语业;又无色行,谓即意业应知。
酉二、例余支相望2 戌一、标例
如是余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9]。
戌二、别辨2 亥一、约有色支辨
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
亥二、约无色支辨
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望无色支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如是余支为缘多少等者:谓后后支诸缘生法,渐次相称因果体性相续而生,是此缘性。所说缘义如前。无明望行,由色无色有差别故,说与为缘或多或少;如是后后诸支,前望于后,或为多缘、或为少缘,随应当知。总略而言:若前为有色支,与后有色支或无色支为缘;及前为无色支,与后有色支或无色支为缘;随应差别,如文可悉。然非一一支中,前望于后,定有如是差别。或为有色、或为无色,或全、或分,随其所应尽当知。
申二、释妨难2 酉一、不说因缘难2 戌一、问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
戌二、答
答: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
酉二、说依因果难2 戌一、问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
戌二、答2 亥一、总明摄
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名为因。
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等者:缘起初胜法门经说:唯依一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远,二、近。当知远增上缘,即此所说牵引因;近增上缘,即此所说生起因;前能引后,展转增胜,即此所说引发因。是故经说唯依一增上缘。此中三因,如前有寻有伺地释。(陵本五卷十页358)
亥二、别配属3 天一、引因摄
问: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
天二、生因摄
问:几支是生因所摄?答:从爱乃至有。
天三、二果摄
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等者:此中识言,谓随业识,由此故说于现法中。此识为后有名色、六处、触、受种子之所随逐,由此故说于后法中。如是一切,当知皆是引因果摄。生、老死位识乃至受,名彼所摄诸支,当知此是生因果摄。
未八、缘起分别缘9 申一、十二支次第分别2 酉一、辨为缘11 戌一、无明缘行2 亥一、望与无明为缘2 天一、约不如理作意辨2 地一、问
问: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
地二、答4 玄一、标
答:彼唯是不断因故,非杂染因故。
彼唯是不断因故等者:谓不如理作意唯能障彼无明对治,是故名彼是不断因。然由不能染污无明,是故名彼非杂染因。
玄二、征
所以者何?
玄三、释2 黄一、由非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杂染因说缘起教,无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无明,然由无明力所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者:谓不如理作意亦以无明为因而生。若诸圣者无明断已,此不如理作意亦无。由此释前彼唯是不断因,谓唯无明未断时,说以不如理作意为因故。
黄二、由非业因
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业之初因谓初缘起。
玄四、结
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
又生杂染至谓初缘起者:此说无明能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根本因缘。如缘起初胜法门经说: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是故无明由殊胜故,建立初支。
天二、约自体辨2 地一、问
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
地二、答
答:由彼自体若不得余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长,亦不损减,是故不说。
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等者:此中问答,且约无明为论,当知非不遍通一切,无明为初,是故举说。
亥二、望与行为缘3 天一、约二愚辨2 地一、问
问: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拣[10]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
地二、答
答: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
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等者:苦苦、坏苦,名世俗苦;行麤重苦,名胜义苦。世俗苦因,即苦乐受;胜义苦因,即不苦不乐受。如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着,及于苦受多生瞋心,由是因缘起非福行。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心生颠倒,见胜功德,或见出离,故造福行及不动行。造斯行时,虽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思择及修习心;然不如理作意思惟,于见功德或见出离,痴所覆藏;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
天二、约三业辨2 地一、问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
地二、答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
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者:无明为缘遍一切业,已如前说。今显福、不动业,彼以无贪、无瞋为其因缘,非贪、瞋起。贪、瞋不遍,是故不说;唯无明遍,故偏说之。
天三、约遍行辨2 地一、问
问: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
地二、答
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等者:身语意行,名一切行,无明遍发,是故说之。思发身语,唯二非遍,是故不说。又无明为缘,能生善、染污思,业用殊胜,是故说之。思发身语,或时无记,业用非胜,是故不说。
戌二、行缘识2 亥一、问
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
亥二、答
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行为识杂染缘等者:谓异熟识为一切诸业杂染之所熏习,由此方便,摄受后有新生种子,于当生中所起后有所摄名色、六处、触、受次第而生,此名色等即后有果。
戌三、识缘名色2 亥一、约大种及触辨2 天一、问
问: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
天二、答
答:识能为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能与彼为建立因。
识能为彼新生因故等者:此中生因,谓为前导。又建立因,谓同安危。如前意地说。(陵本三卷一页183)初受生时,识最为先,依此建立新异熟识。由是名色次第而生,是故说识与彼名色为新生因。识为前导,名色方生,故名色生已,或正生时,大种身根和合而有,安危共同,是故说言大种及触唯与名色为建立因。
亥二、约六界入胎辨2 天一、问
问:如经中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
天二、答3 地一、由定俱
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腹穴[11]无阙故。
地二、由最胜
又识界胜故。
若有识界等者:界有六种,谓地、水、火、风、空、识。声闻地说:云何识界?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又心、意、识三种差别,是名识界。(陵本二十七卷三页2253)于母胎中,精血、大种,意显地水火风四界;又彼腹穴,意显空界。入母胎时,若有识界,余定无阙,是故此中唯说识界。
地三、由遍行
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
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者:胎、卵、湿、化四生,名一切生。那落迦等五有,名一切有。识遍一切,是故说之。
戌四、名色缘六处2 亥一、问
问:六处亦以饮食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名色为缘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