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七
2024-12-11 09:56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未三、远离懈怠放逸2 申一、总显义

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无退精进故,修习五支不放逸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申二、出五支

五支不放逸者,谓去、来、今、先时所作,及俱所行。

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等者:此中精进,略显三相。谓被甲精进、方便精进、无退精进。如次义显起发圆满故,常恒无间故,心无下劣故。配释颂文,随义应知。又不放逸五支所摄。一、前际俱行,二、后际俱行,三、中际俱行,四、先时所作,五、俱时随行。如菩萨地释。(陵本四十卷六页3270)

未四、远离摄受贪欲2 申一、举颂

当隐自诸善,亦发露众恶,得诸衣服等,粗妙皆欢喜,少随于世务,粗弊亦随转,受杜多功德,为寂离烦恼者:

申二、释义

此二颂中[1],显示远离眷属贪欲多欲不知足因故,及远离多欲不知足障净学因故,学得清净。

当隐自诸善亦发露众恶等者:此中初颂,前二句显示远离眷属贪欲,非不出家能成办故。后二句显示远离多欲及不知足。声闻地说沙门庄严、少欲喜足,翻彼应知。后颂显示远离多欲不知足,为净学障,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少随世务;于衣食等若得粗弊,便自支持,是名粗弊随转。为断除贪故,受杜多功德。声闻地中别释其相应知。(陵本二十五卷十九页2145)

未五、远离轨则亏损2 申一、举颂

当具足威仪,应量而摄受,终无有所为,诈现威仪相者: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具足威仪故;不于他前诡现相故;凡所摄受善知量故;为修梵行,资持寿命有所受故;学得清净。

当具足威仪应量而摄受等者:于威仪路成就轨则,是名具足威仪。乞求财物,知量而取,是名应量摄受。不为诳他,恒常诈现诸根无掉、诸根无动、诸根寂静,由是令他谓其有德,当有所施、当有所作,是名终无有所为,诈现威仪相。当知此中,说不诈现威仪相,为显具足威仪;说终无有所为,为显应量摄受。如下释文,其义可悉。

未六、远离邪命亏损2 申一、举颂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虽有所方求,而非现异相。从他边乞求,终不强威逼,以法而获得,得已不轻毁者:

申二、释义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绮言说故,诡现相故,强威逼故,以所得利转招利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不自说实德亦不令他说等者:此中初颂,前二句显示远离绮言说相,后二句显示远离诡现异相。谓为求衣服等资生众具,虽无匮乏,而现被服故弊衣裳,为令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有匮乏,当有所施,如是名为诡现异相。后颂,前二句显示远离强威逼相。谓于净信长者、居士、婆罗门所,如其所欲不得称遂,或彼财物有所阙乏,求不得时,即便强逼,研磨粗语,而苦求索,如是名为强威逼相。后二句显示远离以利求利。谓彼财物无所阙乏,得下劣时,便对施主现前毁弃所得财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财宝,极为下劣,又极贫匮,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悦意资产众具;汝望于彼,族姓尊贵,财宝丰饶,何为但施如是少劣非悦意物?是名以利求利。如是诸义,皆如声闻地说应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页1919)

未七、成就沙门庄严9 申一、第一颂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亦不执诸见,增益与损减者:此颂显示不耽着利养恭敬故,不执着五种恶见故,令所修学清净殊胜。

不耽着利养及所有恭敬等者:自下广显沙门功德庄严。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2162)彼说: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不乐利养恭敬称誉,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二、第二颂2 酉一、举颂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呪术,亦不乐畜积,无义长衣钵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不执着诸恶见因,外道邪论,以能障碍取蕴解脱。彼所制造,名顺世间。及远离耽着利养恭敬因,长衣钵等。因清净故,学得清净。

不着顺世间无义文呪术等者:声闻地说:于诸世间事文绮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亦不流传。不乐贮蓄余长衣钵。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三、第三颂2 酉一、举颂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为净修智慧,当亲近贤圣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所治因,亲近能治因故,学得清净。

恐增诸烦恼不染习居家等者:声闻地说: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四、第四颂2 酉一、举颂

不畜朋友家,恐发忧悲乱,能生苦烦恼,纔起寻远离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若亲近居家,生忧悲散乱,增长诸烦恼,能为众苦因。由亲近彼能生众苦,烦恼纔生寻即除遣,如是显示对治之因。

不畜朋友家恐发忧悲乱等者:声闻地说: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除遣、变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五、第五颂2 酉一、举颂

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于如来正法,尝无有弃舍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不贪[2]着利养恭敬,不坚执诸恶邪见,不虚受用信施,不毁谤正法,亦能远离贪着后世诸欲及能生起诸恶见因,如是所学清净殊胜。

不受于信施恐加害疮疱等者:声闻地说:终不虚损所有信施,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终不毁訾他人信施,终不弃舍所受学处。今此颂义,准彼应释。言疮疱者,喻诸行苦,如言热痈,其义正同。言正法者,谓即学处,释文更显。说此意趣,谓由不着利养恭敬,不执诸恶邪见为因缘故,于现在世不虚受信施,不毁谤正法。此为因缘,复能于当来世远离贪着诸欲及生恶见。

申六、第六颂2 酉一、举颂

于他愆犯中,无功用安乐,常[3]省自过失,知已速发露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作意求觅他人所有过失;于自善品无有散乱常生欢喜;于自过失如实了知,发露悔除,离增上慢;由此因缘学得清净。

于他愆犯中无功用安乐等者:声闻地说:常乐省察己之过失,不喜[4]伺求他所愆犯;隐覆自善,发露己恶。与此颂同,唯次第别。释文于自善品无有散乱常生欢喜,释颂安乐。余文易了。

申七、第七颂2 酉一、举颂

若犯于所犯,当如法出离,所应营事中,能勇励自作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出离所犯,及能远离贪受他人恭奉侍卫,由此因缘学得清净。

若犯于所犯当如法出离等者:声闻地说:命难因缘,亦不故思毁犯众罪;设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于应作事翘勤无惰,凡百所为自能成办,终不求他为己给使。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八、第八颂2 酉一、举颂

于佛及弟子,威德与言教,一切皆信受,观大罪不谤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信圆满故,于能诽谤见大罪故,学得清净。

于佛及弟子威德与言教等者:声闻地说: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今此颂义,准彼应释。

申九、第九颂2 酉一、举颂

于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处,能舍旧师宗,不坚执自见者:

酉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安住自见取故,清净殊胜。

于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处等者:此中极甚深法,不可思度,即前所说佛及弟子不可思议甚深言教。声闻地说: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呪术。今此颂中后二句义,逆次应释。不住恶见所生言论呪术,即颂所言舍旧师宗。不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即颂所言不执自见。

巳二、增上心学2 午一、方便2 未一、举颂

常乐居远离,及边际卧具,恒修习善法,坚精进勇猛者:

未二、释义

此颂显示若身若心皆远离故;习近顺定诸卧具故;远离一切不善寻思,纯修白净诸善法故;非沈掉等诸随烦恼所摧蔽故;能善圆满正加行故;增上心学方便殊胜。

午二、清净2 未一、举颂

无有欲生欲,不憎恶憎恶,离睡眠睡眠,时不居寂静,离恶作恶作,无希虑希虑;一切种恒时,成就正方便者:

未二、释义

此二颂中,显示远离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疑盖故;于诸善法生起欲故;于诸欲中极憎厌故;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静,于时时间习睡眠故;若心沈没或虑彼生,于净妙相思惟作意,及游行时不居静故;于先所犯便生忧悔,于所不犯无忧悔故;后后殊胜生希虑故;殷重、无间正方便故;增上心学转得清净。

无有欲生欲不憎恶憎恶等者:释文显示远离贪等五盖,如次释颂言无有欲至无希虑,此显成就净障方便。又复成就诸余方便,谓于善法生起欲故,乃至后后殊胜生希虑故,如是名一切种恒时成就正方便。此中于时时间习睡眠者,谓夜中分正习睡眠,为令修善能有堪任;及为休息一切所作,令心安静故。又时不居寂静者,谓定方便,应修举时;及为对治惛沈睡眠障法,若往若来习经行时;如是二时不居寂静。余文易知。

巳三、增上慧学2 午一、方便2 未一、明欲贪因3 申一、举颂文

引发与觉悟,及和合所结,有相若亲昵,亦多种喜乐;侵逼极亲昵,名虚妄分别,能生于欲贪,智者当远离者:

申二、略显义

此二颂中,显示八种虚妄分别,能生淫欲所有贪爱。从初方便次第生起,乃至究竟。由远离故,诸所修学清净殊胜。

申三、别释相8 酉一、引发分别

引发分别者,谓能引发于可爱事不正思惟相应之心所有分别。

酉二、觉悟分别

觉悟分别者,谓即于彼可爱事中,觉悟贪缠相应分别。

酉三、和合所结分别

和合所结分别者,谓即于彼可爱事中所有分别。

酉四、有相分别

有相分别者,谓即于彼可爱事中,执取种种净妙相状所有分别。

酉五、亲昵分别

亲昵分别者,谓于已得所爱事中,勇励相应所有分别。

酉六、喜乐分别

喜乐分别者,谓即于彼所得事中,种种受用希慕爱乐种种门转所有分别。

酉七、侵逼分别

侵逼分别者,谓两根会时所有分别。

酉八、极亲昵分别

极亲昵分别者,谓不净出时所有分别。

引发与觉悟及和合所结等者:此中八种虚妄分别,释文唯说能生淫欲,当知就胜为论,非不遍通一切欲贪。如决择分别释应知。(陵本五十八卷十八页4765)

未二、显其过患2 申一、辨相2 酉一、举颂

诸欲令无饱,众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缘,能增长贪爱,贤圣所应离,速趣于坏灭,仗托于众缘,危逸所依地者:

酉二、释义

此二颂中,显示八种现法后法如其所应诸欲过患。若能观见,即是断除欲爱方便。

诸欲令无饱众多所共有等者:此显诸欲八种过患,如下八喻配释应知。

申二、举喻3 酉一、举颂

诸欲如枯骨,亦如软肉段,如草炬相似,犹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梦所见,如借庄严具,如树端熟果,如是知诸欲,都不应耽乐者:

酉二、显义2 戌一、过患深重

此中广引如前所说令无饱等,于诸欲中八种过患,一切世间共成譬喻,显示诸欲过患深重。

戌二、不应耽乐

又为显示于诸欲中具有如是众多过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于彼耽乐。

酉三、配释

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如段肉故,众多共有;

如段肉故众多共有者:谓彼诸欲如段食肉,谓为多人共受用故。

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

犹如草炬至非法因缘者:喻彼诸欲能为非法行、恶行之因,是名非法因缘。

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增长贪爱;如蟒毒故,贤圣远离;如梦见故,速趣坏灭;犹如假借庄严具故,仗托众缘;犹如树端烂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午二、清净3 未一、举颂

当听闻正法,常思惟修习,先观见粗静,次于修一向,舍烦恼粗重,于断生欣乐,于诸相观察,得加行究竟,能离欲界欲,及离色界欲,入真谛现观,能离一切欲,证现法涅槃,及余依永尽者:

未二、显义

此中显示由了相等七种作意,世出世道皆清净故;证得有余及无余依二涅槃果,增上慧学究竟清净。

未三、配释7 申一、了相作意

听闻正法,常思惟言,显示了相作意。

听闻正法常思惟言显示了相作意者:由说了相作意犹为闻思所间杂故。

申二、胜解作意

常修习言,显示胜解作意。由起胜解而修习故。

常修习言显示胜解作意者:由说胜解作意超过闻思,唯用修行,于所缘相发起胜解故。

申三、远离作意

先观见粗静言,显示远离作意。

先观见粗静言显示远离作意者:由说远离作意,最初生起断烦恼道,与俱行故。

申四、摄乐作意

于修习一向等言,显示摄乐作意。

于修习一向等言显示摄乐作意者:由说摄乐作意位中,已能除遣烦恼粗重,爱乐于断、爱乐远离故。

申五、观察作意

于诸相观察言,显示观察作意。

于诸相观察言显示观察作意者:由说观察作意,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故。

申六、加行究竟作意

加行究竟言,显示加行究竟作意。

加行究竟言显示加行究竟作意者:由说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所有烦恼故。

申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能离欲界欲,及离色界欲,入真谛现观,能离一切欲等言,显示世间、出世间加行[5]究竟果作意。

能离欲界欲等言显示世间出世间加行究竟果作意者:由说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故。

癸三、建立体义伽他2 子一、结前生后

已释意趣义圣教伽他。今当建立体义伽他。

今当建立体义伽他者:宣说法要,是名为体。开显理趣,是名为义。如后嗢柁南曰:恶说贪流怖,类誉池流贪,作劬劳得义,论议十四种。分别体义,如应当知。

子二、辨释体义2 丑一、初辨释2 寅一、辨体13 卯一、恶行2 辰一、举颂言

如颂言:

于身语意诸所有 一切世间恶莫作

由念正知离诸欲 勿亲能引无义苦

辰二、长行释2 巳一、别释颂3 午一、释初二句2 未一、标

今此颂中,所言恶者,谓诸恶行。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6]所有恶行皆不应作。

所言恶者谓诸恶行者:谓由造作不善身语意业,令堕世间诸恶趣中,故名恶行。如是恶行,是有果法,由是颂言:于身语意诸所有,一切世间恶莫作。

未二、释3 申一、一切种

云何于一切种不作恶耶?谓由身语意不造众恶故。

申二、一切因缘

云何于一切因缘不作恶耶?谓由贪瞋痴所生诸恶终不造作故。

申三、一切处所

云何于一切处所不作恶耶?谓依有情事处及非有情事处不造众恶故。

午二、释第三句4 未一、征

云何由念正知远离诸欲?

未二、标

谓断事欲及断烦恼欲故。

未三、释2 申一、举胜方便2 酉一、断事欲3 戌一、征

云何断事欲?

戌二、释

谓如有一,于如来所证正法毗奈耶中得清净信,了知居家迫迮,犹如牢狱,思求出离,广说乃至由正信心,舍离家法,趣入非家,然于欲贪犹未永离。

戌三、结

如是名为断除事欲。

云何断事欲等者:此说生善法欲及正出家。如声闻地释相应知。(陵本二十一卷六页1832)

酉二、断烦恼欲2 戌一、征

云何断烦恼欲?

戌二、释

谓彼既出家已,为令欲贪无余断故,往趣旷野山林,安居边际卧具,或住阿练若处,乃至或在空闲静室。于诸事欲所起一切烦恼欲摄妄分别贪,为对治故,修四念住。

往趣旷野山林等者:此说爱乐远离,居远离处,安住边际卧具故。此中妄分别贪,谓于诸欲起妄分别。决择分说:又有一分弃舍诸欲而出家者,仍于诸欲起妄分别;为令了知虚妄分别亦是欲已,寻复弃舍,故显分别亦是欲相。(陵本五十八卷十九页4768)此说妄分别贪为所对治,义应准知。

申二、显远离相2 酉一、断事欲2 戌一、由正念

或复还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

善护其身等者:声闻地说:又如所往,如是应往。不与暴乱恶象俱行,不与暴乱众车、恶马、恶牛、恶狗而共同行,不入闹丛,不蹈棘刺,不逾垣墙,不越坑堑,不堕山崖,不溺深水,不履粪秽。(陵本二十四卷十五页2051)是名善护其身。于不应观所有众色,当摄其眼,善护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应善住念而正观察。如声闻地广释其相。(陵本二十四卷十六页2052)是名善守诸根,善住正念。

戌二、由正知

或复村邑游行旋反,去来进止恒住正知,为解睡眠及诸劳倦。

酉二、断烦恼欲2 戌一、显所依2 亥一、正念

彼即于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为依止故;

去来进止恒住正知等者:此说一切种正知而住。谓若往、若还正知而住,乃至解劳睡时正知而住。如声闻地广说应知。(陵本二十四卷九页2031)文中恒住正知下,疑脱乃至二字。

为欲永断欲贪随眠,修习对治。

为欲永断欲贪随眠修习对治者:谓于身、受、心、法住循观时,能正除遣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是名修习对治。转增胜故,害彼粗重,是名永断欲贪随眠。

亥二、正知

又即以彼正知而住为依止故,远离诸盖,身心调畅,有所堪能,炽然方便修断寂静。

戌二、显证得

彼由如是念及正知为依止故,便能证得烦恼欲断,远离诸欲,乃至于初静虑具足而住。

未四、结

如是能于受用欲乐行边,劣、鄙、秽性诸异生法,若断若知。

远离诸盖等者:谓于五盖净修心已,心离盖缠,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是名身心调畅,有所堪能。以此为依,善勤修习净惑所缘加行,是名炽然方便修断寂静。

午三、释第四句2 未一、引无义苦3 申一、征

何等名为引无义苦?

申二、释

谓如有一,若诸沙门、或婆罗门,行自苦行,于现法中,以种种苦自逼自切,周遍烧恼。自谓我今由现法苦所逼恼故,解脱当苦。虽求是事而自煎逼,彼于此事终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损恼事。

申三、结

如是名为引无义苦。

未二、劝勿亲近

诸圣弟子,能于如是受用自苦行边能引非圣无义苦法善了知已,远而避之,不亲、不近,亦不承事。

远而避之不亲不近亦不承事者:谓于行自苦行沙门、或婆罗门应知。

巳二、略辨义2 午一、标差别

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云何略辩?谓诸有情有二种满。一、增上生满,二、决定胜满。

谓诸有情有二种满等者:增上生道,名增上生。决定胜道,名决定胜。由此为因,成办彼果,名之为满。

增上生满者,谓往善趣。决定胜满者,谓爱尽、离欲、寂灭、涅槃。于此二满及与障碍,能断能证,是名略义。

谓爱尽离欲等者:摄异门分说:言爱尽者,谓不希求未来事故。言离欲者,谓无现在受用喜乐故。所言灭者,谓余烦恼断故。言涅槃者,谓无余依故。(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二页6348)今应准知。

午二、配释颂

若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不作恶行,彼便能断增上生满所有障碍,亦能证得增上生满。若于受用欲乐行边及于受用自苦行边决定远离,彼便能断[7]决定胜满所有障碍,亦能证得决定胜满。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卯二、应说2 辰一、举颂言

应说想众生 依应说安住 不了知应说 而招集生死

若了知应说 于说者无虑 由无有此故 他不应讥论

若计等胜劣 彼遂[8]兴诤论 于三种无动 等胜劣皆无

断名色爱慢 无着烟寂静 无恼希不见 此彼天人世

辰二、长行释2 巳一、别释颂4 午一、初颂2 未一、显义4 申一、释应说2 酉一、标说一切

此四颂中,初言应说者,谓一切有为法。所以者何?诸有为法,皆三种言事之所摄故。

酉二、别简今义2 戌一、标

今此义中,说妙五欲以为应说。

戌二、释3 亥一、第一义

又妙五欲,诸余沙门、婆罗门等,从施主边以言求索,故名应说。

亥二、第二义

又诸君主于妙五欲,从仆使等,以言呼召[9]而受用之;由是因缘,亦名应说。

亥三、第三义

又诸受欲者,于妙五欲不能自然善知过患,唯除诸佛及佛弟子,为其宣说彼过患已,乃能了知;由是因缘,亦名应说。

诸有为法皆三种言事之所摄故者:谓过去言事、未来言事、现在言事,是名三种言事。如摄释分说。(陵本八十一卷十页6196)由是诸有为法,得应说名。

申二、释安住

诸受欲者,于诸欲中不正思惟,而取其相,亦取随好,即于彼欲便生爱染,受用耽嗜,乃至坚着。

诸受欲者至乃至坚著者:受用欲时,五识相应非理作意取所行相,是名不正思惟而取其相。从此无间俱生分别意识,随先所闻名句文身,种种分别彼所行相,是名亦取随好。于已得欲,乐着受用,是名爱染。或复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而为受用,是名耽嗜,乃至坚着。如是诸相,皆贪异名。摄异门分别释应知。(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页6400)

申三、释不了知2 酉一、于过患

又于诸欲不如实知有众过患。所谓诸欲无常、虚、伪、空无有实,败坏之法,犹如幻事诳惑愚夫,甚少爱味,多诸过患。

所谓诸欲无常等者:谓彼诸欲似常显现,而实非常,故说无常。似我显现,而实无我,是故说虚。似净显现,而实不净,是故说伪。似乐显现,而实唯苦,故说空无有实。由此诸义,宣说诸欲名为妄法。彼纔生已,任运灭坏,而非常住,是故亦名败坏之法。由诸愚夫于彼诸欲不如实知,是故长夜恒被欺诳,犹如幻事,能为诳惑;诸聪慧者则不如是,如实知故;由是说言犹如幻事诳惑愚夫。义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一页6351)

酉二、于出离

亦不如实了知如是少味多患诸欲出离。所谓于彼欲贪调伏,乃至超越,是其出离。

申四、释招集生死2 酉一、造诸行

彼既如是不见过患、不知出离而受诸欲;由是因缘,便于欲界生为根本所有诸行深起乐着。

所谓于彼欲贪调伏等者:摄异门分说:毗奈耶,由了相、胜解作意;断,由远离等作意;超越,由方便究竟果作意。(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8)此说调伏,即毗奈耶。略不说断,故于文中置乃至言。如是渐次是出离相。

酉二、受生死

又复造作生为根本所有业已,受欲界生,生已死灭,生已殒殁。

未二、结颂

如是故言:应说想众生,依应说安住;不了知应说,而招集生死。

午二、第二颂3 未一、显义2 申一、释了知应说3 酉一、举遇胜缘

若遇善士,得闻正法,如理作意,则于诸欲如实了知过患出离。所谓诸欲无常、虚、伪,广说乃至欲贪超越。

酉二、净信出家

彼于如来所证正法毗奈耶中得清净信,便于诸欲深见过患转复增胜;遂能舍离若少若多财宝、库藏、眷属、游从,以正信心,舍离家法,趣于非家。所谓一切生老病死皆悉永灭。

所谓一切生老病死皆悉永灭者:谓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正信出家,故作是说。

酉三、无邪祈愿

如是出家,无所愿求修行梵行。谓我由此持戒精进修梵行故,当得生天,或异天处。

申二、释无虑他论2 酉一、标

彼无如是邪祈愿故,于己[10]不见、不恐不虑他所讥论。

于己不见不恐不虑他所讥论者:于己无有邪愿修行梵行,了知不应为他有所讥论,是名不见。若有讥论,知不应理,心无忧戚,是名不恐不虑。

酉二、释

谓他不应如是讥论、怨尤、诃责,告言:贤首!汝今何为成就盛年,舍现妙欲,不随亲戚之所愿乐,而更希求待时诸欲,誓修梵行耶?

未二、举颂

如是故言:若了知应说,于说者无虑;由无有此故,他不应讥论。

由无有此故他不应讥论者:谓无邪愿,名无有此,更不希求待时诸欲故。

未三、结意

此即成就清净尸罗及清净见。何以故?由见颠倒,发起于慢;慢[11]所持故,与余沙门、婆罗门等共兴诤论。由此因缘,说如是见为诤根本。

由见颠倒发起于慢者:于诸行中妄执有我,名见颠倒。此为根本,有我慢生,是名发起于慢。

午三、第三颂2 未一、显义2 申一、释初半颂

若有沙门、或婆罗门,依等胜劣诤根本见,心现高举;由此因缘,遂与余沙门、婆罗门等递相诤论。

申二、释后半颂3 酉一、释颂言

依止我胜、我等、我劣三种慢类,立己[12]为胜、或等、或劣。若圣弟子,非我、我所、我慢所动,乃至亦非我当非有想非无想所动;了知诸行皆众缘生,于诸行中唯见法性,尚不以己校量于他为胜等劣,况起见慢而兴诤论。

况起见慢而兴诤论者:此中见言,非唯我见。闻所成地说:依诸见兴种种论、兴怨害论,是名诤论。(陵本十五卷五页1290)其义应知。

酉二、辨妨难

彼圣弟子,虽于[13]他所显扬自宗,摧伏他论;然于诸法,唯为法性缘于慈悲。谓当云何若有于我所说妙义一句领解,如是如是正修行者,令彼长夜获得大义利益安乐,亦令如来正法久住。不依见慢及为利养恭敬因缘,而兴诤论。

然于诸法唯为法性缘于慈悲者:菩萨地说: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陵本四十四卷十页3573)如说缘慈,缘悲亦尔。又复此相,菩萨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故此唯说彼圣弟子。

酉三、显清净

如是不为希求现法诸妙欲故,誓修梵行。彼由如是修梵行故,远离邪愿及诸邪见,弃舍贪求利养恭敬,于一切种皆得清净。辉光炽然,无不普烛;诸天世人唯当赞美,不应讥论。

于一切种皆得清净者:此一切种,谓诸梵行,即三十七菩提分法。

又能超度生老病死。

未二、结颂

如是故言:若计等胜[14]劣,彼遂兴诤论;于三种无动,等胜劣皆无。

于三种无动等胜劣皆无者:此中三种,谓即我等、我胜、我劣三种慢类。不为彼动,故不立己为等、或胜、或劣,由是说言等胜劣皆无。

午四、第四颂2 未一、显义4 申一、释断名色

言名色者,谓五取蕴。若有于彼观见为苦,当谛现观于五取蕴尽见苦时,于五取蕴所有贪爱,由意乐故皆说为断,非随眠故。

若有于彼观见为苦等者:此说见道位中于五取蕴证苦现观,名观见苦。当于尔时,得苦法智忍及苦法智,苦类智忍及苦类智;于现见、不现见五取蕴中尽见为苦。然于集谛所有贪爱,由失念故,或起现行,暂作意时速能除遣;由是说言由意乐故皆说为断,非拔随眠名为断故。

申二、释断爱慢无着

彼若即如已[15]所得道转更修习,于其我慢无余断灭,成阿罗汉,诸漏永尽。

彼若即如已所得道转更修习者:此说修道位中修习如所得道,如所已得无漏圣道转更修习故。修所成地释义应知。(陵本二十卷二十三页1797)

由已证得阿罗汉果,心善解脱,便于自身、自身众具、缠及随眠皆悉永断,离爱、离憍、离诸放逸。

申三、释烟寂静无恼无希2 酉一、总标

彼由如是离爱、离憍、离放逸故,名烟寂静。无有烧恼,亦无希望。

离爱离憍离诸放逸者:爱有四种,谓爱、顺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憍有七种,谓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贵憍、多闻憍。放逸有五,谓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先时所作及诸随行。如是种种,依于自身及众具起,阿罗汉位心善解脱,无此过失,由是说言离爱、离憍、离诸放逸。

酉二、别释3 戌一、释烟寂静2 亥一、正辨相2 天一、征

云何名为烟寂静耶?

天二、释2 地一、烟名3 玄一、标

烟名为爱。

玄二、征

何以故?

玄三、释2 黄一、举喻

如世间烟,是火前相,能损眼根,便为扰乱,令不安住。

黄二、合法

爱亦如是,是贪瞋痴火之前相,能损慧眼,乱心相续。谓能引发无义寻思。

地二、寂静

彼于此爱已断已知,乃至令其于当来世成不生法,名烟寂静。

亥二、显无染

彼既如是烟静离着,虽复追求命缘众具,非不追求;然能解脱贪爱追求,所求无染。

戌二、释无恼2 亥一、征

云何无恼?

亥二、释3 天一、不为贪恼所恼

谓彼如是现追求时,若他自施,或劝余施,施时殷重非不殷重,精而非粗,多而非少,速而非缓,然不爱味。于所得物无染受用,不生耽吝乃至坚着。如是受用命资具时,不为贪恼之所烧恼。

天二、不为瞋恼所恼

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余施,设有所施,现不殷重,不现殷重,乃至迟缓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缘,不生恚恼。又于受用所得物时,不戚不念,无损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为瞋恼所恼。

不戚不念等者:不戚,谓于得粗弊物。不念,谓于得净妙物。无损害心及瞋恚心,谓于施主、施者,或于同梵行者。

天三、不为痴恼所恼

又于所得若精若粗,于受用时,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安住正念,远离愚痴。如是不为痴恼所恼。

戌三、释无希2 亥一、征

云何无希?

亥二、释2 天一、释名

希[16]名希望,系心有在。

天二、辨相2 地一、于财物

彼不擎鼻[17]内怀贪愿,往趣居家。谓剎帝利大宗叶家,或婆罗门、长者、居士大宗叶家。我当从彼获得上妙应所啖食,乃至财宝、衣服、肴膳、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如是追求及与受用,于此财物都无希望。

地二、于寿命

又彼恒常安住死想。谓过夜分入昼分中,复过昼分还入夜分,于其中间我有无量应死因缘,如经广说。所谓发风,乃至非人之所恐怖。由此因缘,所为追求、所为受用所有财物,于此寿命亦无希望。

申四、释不见此彼天人世2 酉一、于天人2 戌一、于因中

如是无着、烟寂静、无烧恼、无希望故,于此天人、帝释、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都不可见。戌二、于果中于彼天人诸因果中,亦不可见。酉二、于天人世间2戌一、于此四洲等又于此四洲天人世间,及彼余处都不可见。戌二、于此世界等又于此世界天人世间,及彼余处都不可见。未二、结颂如是故言:断名色爱慢,无着,烟寂静,无恼希,不见此彼天人世。如是故言断名色爱慢等者:谓如前说,断名色中贪爱及慢,名断名色爱慢。心善解脱,便于自身、自身众具、缠及随眠皆悉永断,是名无着。离爱、离憍、离诸放逸,名烟寂静。不为贪瞋痴恼所恼,是名无恼。于妙财物及与寿命无有希望,是名无希。如是无着乃至无希,唯出世间、唯阿罗汉自内所证,是故于此于彼天人一切世间都不可见。巳二、略辨义2午一、辨所说相2未一、第一义3申一、初颂复次,初颂显示待时诸欲,于欲邪行及邪行果。显示待时诸欲等者:待时诸欲,即颂应说。于欲邪行,即颂想与安住及不了知。及邪行果,即颂招集生死。申二、中二颂第二颂中,显示舍欲应正道理,净修梵行仍被讥论不应道理,及待时欲。如第二颂,第三亦尔。如第二颂第三亦尔者:第三颂中,更显了知应说及不应讥论因缘,故言亦尔。申三、后颂第四颂中,世尊显示现所证法永离炽然,乃至智者内自所证。显示现所证法永离炽然等者:颂言:断名色爱慢,无着,烟寂静。此显现所证法永离炽然。颂言:不见此彼天人世。此显智者内自所证。颂言:无恼无希。兼显内证之所现相,故于文中说乃至言。未二、第二义3申一、初颂2酉一、显待时欲又初颂中,宣说诸欲是应说相,显待时欲。由彼诸欲,非纔须时即便称遂;要以言说为先,然后追求受用。酉二、显安住等又显于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于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报。申二、第二颂2酉一、显了知等第二颂中,显于诸欲能了知故,离邪愿故,修梵行故,离邪见故,离见根本我慢种故,远离耽着利养恭敬故,弃舍诸欲应正道理。由此因缘,他所讥论不应道理。酉二、显待时性3戌一、标又显诸欲是待时性。戌二、征所以者何?戌三、释若于先世不作福者,今虽用功,于所乐欲不能果遂。或唯今世造作福者,即于此时,其所乐欲亦不谐偶。由此因缘,后方成办,所以诸欲名曰待时。申三、第四颂2酉一、显现所证第四颂中,显示见断烦恼断故,即于现在证初沙门及沙门果;又修所断烦恼断故,即于现在证后沙门及沙门果。断贪爱故,断我慢故,如是显示现所证法。即于现在证初沙门及沙门果者:声闻地说:四沙门果。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最上阿罗汉果。此中云何名沙门?云何名果?谓圣道名沙门,烦恼断名果。(陵本二十九卷十三页2446)此说证初沙门及沙门果,及下所说证后沙门及沙门果,义应准知。沙门果中,预流为初,阿罗汉为后,故作是说。酉二、显令他知又离着故,烟寂静故,显示永离炽然,乃[18]至智者自内所证。彼得如是内所证法,云何令他当得了知?由无烧恼、无所希望相所表故。午二、辨所为相2未一、前三颂为诸天说此中前三颂,显示世尊为诸天说,苾刍不能显扬如来圣教大义,而我独能。说是语时,彼既领悟,于苾刍所生陵[19]懱心及于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灭。未二、第四颂为显圣教第四颂中,广显如来圣教大义。卯三、欲贪2辰一、举颂言2巳一、问欲贪所摧蔽我心遍烧然唯大仙哀愍为说令寂静巳二、答由汝想颠倒令心遍烧然是故常远离引贪净妙相汝当修不净常定于一境为贪火速灭数数应浇灌观非妙诸行为苦为无我亦系念于身多修习厌离修习于无相坏慢及随眠由于慢现观当证苦边际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4午一、释第二颂2未一、想颠倒2申一、征云何想颠倒?申二、释谓于不净境,舍不净相;不正思惟,取净妙相及取随好。未二、远离引贪净相2申一、征云何远离引贪净相?申二、释谓如有一,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便摄诸根而不随念。谓如有一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等者:谓有母邑殊胜,幼少盛年,美妙形色,名可爱乐。若见是已,应自了知,能坏梵行、能障梵行,当摄其眼,善护诸根,而不取相及与随好,不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名摄诸根而不随念。午二、释第三颂初二句2未一、征云何常定一境修习不净?未二、释2申一、依外2酉一、取相谓如有一,先以巧便取于贤善三摩地相,所谓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琐相。酉二、思惟即以此相,于现所得可爱境界,系念思惟;如前所取,后亦如是。如前所取后亦如是者:如前贤善定中巧便所取诸不净相,于现所得可爱境界,亦复思惟种种不净,是故说言后亦如是。申二、依内又于内身或自、或他,观察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有爪,乃至便利种种不净。谓此身中有发有爪等者:此谓内身朽秽不净。如声闻地广说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九页2230)午三、释第四颂2未一、初半颂2申一、观苦2酉一、征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之为苦?酉二、释谓如有一,作是思惟:见少盛色应可爱乐诸母邑已,所生贪爱受用希望,即是集谛,为众苦因。所生贪爱受用希望者:此中贪爱,唯说淫欲淫贪。于此若起有相分别、亲昵分别、喜乐分别、侵逼分别、极亲昵分别,名受用爱。若起引发分别、觉悟分别、合结分别,名希望爱。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从此而生。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等者:此中生老死苦,谓由内身变异所引。愁叹忧苦种种扰恼,谓由境界变异所引。愁等差别,如摄事分别释应知。(陵本八十八卷四页6644)申二、观无我2酉一、征云何观察非妙诸行以为无我?酉二、释谓如有一,作是思惟:于我身形、女身形中,都无有我及有情等,谁能受用,谁所受用;唯是诸行,唯是诸法,从众缘生。观察非妙诸行以为无我者:观察诸行唯是不净,是名非妙。于中都无自我、他我,是名无我。未二、后半颂2申一、征云何系念于身多修厌离?申二、释2酉一、依贪行补特伽罗辨3戌一、标种类谓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贪种类。戌二、出损坏由是猛盛欲贪类故,虽摄诸根,然被贪欲损坏其心;虽复作意思惟不净、苦及无我,亦为欲贪损坏其心。戌三、明修断2亥一、举方便由此因缘,彼依不净、或苦、无我作意思惟,权时厌毁、违逆、不顺,于身念住系念在前。权时厌毁违逆不顺者:厌毁,谓于已生贪欲。违逆,谓于正生贪欲。不顺,谓于当生贪欲。如是三世差别应知。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断此猛盛欲贪。若摄诸根,不为欲贪损坏其心;若复作意思惟不净、苦及无我,亦不贪欲损坏其心。亥二、简断相彼由修习如是行故,诸欲贪缠但现行断,非随眠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者:由正修习闻所成慧,说名亲近;由正修习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说名修习;由正修习修所成慧,名多修习。又由修习了相作意,故名亲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习诸余作意,故名修习;修习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习。是名第二三种差别。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六卷十七页6536)其义应知。酉二、依凡圣一切相续辨3戌一、标又此欲贪缠及随眠,略于二种补特伽罗相续可得。戌二、列一、于异生相续可得,二、于有学相续可得。戌三、辨2亥一、明有学虽有一分有学身中亦不可得,然于下贪由永断故,已得安隐;上贪未断,不得安隐。虽有一分有学等者:一分有学,谓不还果。彼于下分贪结已断,未断上分贪结,故作是说。下分贪结,谓欲界贪;上分贪结,谓色无色界贪。亥二、简无学无学身中,中界、妙界所有欲贪[20]尚不可得,何况劣界。以无学者下上贪断,于一切分已得安隐。中界妙界所有欲贪等者:此中中界,谓即色界。妙界,谓无色界。劣界,谓即欲界。由相待别,立此异名。午四、第五颂2未一、显义2申一、坏慢随眠2酉一、由了知了知是已,未离欲贪一分学者,于后无学心生愿乐,见般涅槃寂静功德。未离欲贪一分学者者:此中一分学者,亦谓不还。由未永断中界、妙界所有欲贪,是故说言未离欲贪。酉二、由修习不复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无相界故,不复思惟一切相故等者:此说入无相定二种因缘。云何无相定?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如三摩呬多地释。(陵本十二卷九页1001)由见涅槃寂静功德,是故思惟入无相定。于无相定勤修学故,于无相定勤修学故者:修无相定有二差别。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数数策励思择安立,于彼诸相未能解脱;由随相识,于时时中扰乱心故。彼复数数自策自励思择安立,方能取果,解脱随相。于此解脱又解脱故,不自策励思择而住,是故名为极善解脱。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九页1002)是名于无相定勤修差别。又即于此多修习故,永断三界修断我慢。申二、证苦边际由此断故,说名无学离三界欲,上下贪断,已得安隐。一切苦因皆舍离故,证得一切众苦边际。未二、结颂如是故言:修习于无相,坏慢及随眠;由于慢现观,当证苦边际。又即于此多修习故者:此谓有学观察无我无漏之想,于此修习永断我慢。摄事分说:于见道中,既住无漏无我想已,于上修道,由有学想永害我慢,随得涅槃二种皆具。(陵本八十六卷十八页6539)巳二、略辨义2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谓显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静及彼寂静,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午二、释3未一、贪欲由是生3申一、征云何贪欲由是而生?申二、标谓五因故。申三、列一、由净妙想,二、由欣乐乐,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贪,五、由随眠有余未尽。未二、贪欲由是寂静3申一、征云何欲贪[21]生已,由是寂静?申二、标谓五因故。申三、列一、由作意思惟不净,二、由作意思惟于苦,三、由作意思惟无我,四、由系念多修厌离,五、由随眠无余永灭。未三、贪欲寂静4申一、征云何寂静?申二、标谓此寂静略有二种。申三、列一者、现行寂静;二者、永断随眠,当来不起。申四、配由前四种寂静因缘,成初寂静;由第五因,第二成就。卯四、暴流2辰一、举颂言2巳一、问云何苾刍多所住越五暴流当度六云何定者能度广欲爱而未得腰舟巳二、答身轻安心善解脱无作系念不倾动了法修习无寻定愤爱惛沉过解脱如是苾刍多所住越五暴流当度六如是定者能度广欲爱而未得腰舟辰二、长行释4巳一、标缘起此因天女所问伽他。巳二、别释颂2午一、出体暴流有六。谓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诸法。午二、释义3未一、越五暴流2申一、释2酉一、举眼所识色2戌一、得身轻安2亥一、辨因缘2天一、由住正念佛圣弟子有学见迹,于随顺喜眼所识色,不住于爱;于随顺忧眼所识色,不住于恚;于随顺舍眼所识色,数数思择,安住于舍。于随顺喜眼所识色等者:此中意说依耽嗜喜,依耽嗜忧,依耽嗜舍,名喜忧舍。云何依耽嗜喜?谓于眼所识色,可喜、可乐、可意、可爱,能引起欲,深可染着[22],或由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而生于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云何依耽嗜忧?谓于眼所识色,可喜、可乐,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若已过去、若尽、若灭、若离、若变,而生于忧,如是相忧,名依耽嗜忧。云何依耽嗜舍?谓愚痴、无智、无闻异生,于眼所识色,顾恋于舍,执着诸业,趣向于色、依止于色、不舍于色、不超过色,于此中舍,是名依耽嗜舍。此如显扬论说。(显扬论五卷十页31,504b)佛圣弟子,于此依耽嗜喜心生厌离,是故说言不住于爱。于此依耽嗜忧心生厌离,是故说言不住于恚。于此依耽嗜舍心生厌离,是故说言数数思择,安住于舍。此安住舍,谓出离舍应知。天二、由修律仪彼设已生或欲贪缠、或瞋恚缠、或愚痴缠,三身为缘,所谓喜身、忧身、舍身;而不坚着乃至变吐。彼设已生或欲贪缠等者:谓由依耽嗜喜、或忧、或舍,三身为缘,现在已生贪瞋痴缠,佛圣弟子不坚执着。或永弃舍,令诸缠断;或永变吐,令随眠断;由是说言而不坚着乃至变吐。由是因缘,于属三身诸烦恼缠得不现行,轻安而住。亥二、简所得如是名为得身轻安,而未能得心善解脱。由彼随眠未永断故。戌二、心善解脱彼于后时,又能永断属彼随眠,即于属彼诸烦恼中远离随缚。如是乃名即于三身贪瞋痴所心善解脱。酉二、例余所识法如于眼所识色,乃至于身所识触,当知亦尔。即于属彼诸烦恼中远离随缚者:谓能远离系属彼贪瞋痴诸烦恼缠种子随缚故。申二、结如是已断五下分结,越五暴流。谓越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越身暴流能觉诸触。未二、当度第六3申一、标如是越度五暴流已,余有第六意暴流在。为当越度,复修无作、无动、系念。复修无作无动系念者:此中无作,谓无余依灭。于此位中,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如集论说。(集论五卷十五页31,682b)言无动者,谓一切相皆远离故。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二十一页6344)余如下释。申二、释2酉一、第一义2戌一、辨相3亥一、无作2天一、征云何无作?天二、释2地一、由无我慢谓于涅槃心生愿乐,不为我慢之所倾动;无所思惟,亦无造作。地二、由无我执又不为彼计我我所当来是有,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之所倾动;无所思惟,亦无造作。亥二、无动2天一、征云何无动?天二、释2地一、无上分结谓不为彼上分诸结缠绕其心;无动无变,亦无改转。无动无变亦无改转者:无动,如前释。言无变者,谓贪爱尽故,于诸境界无转变故。言无改转者,谓永离诸趣差别转故。如集论说。(集论五卷十四页31,682a)地二、无诸定爱又于随一寂静诸定,不生爱味、恋慕、坚着。亥三、系念2天一、征云何系念?天二、释谓为断彼上分诸结,于其内身住循身观,如是乃至广说念住。戌二、显业2亥一、别彼由如是修无作故,断诸生爱;修无动故,断诸定爱。此离现行,说名为断。修系念故,为令一切上分诸结无余永断,修习对治。亥二、总如是修习无作、系念、不倾动故,能令一切上分诸结无余永断,是名越度第六暴流。谓意暴流能了诸法。不生爱味恋慕坚著者:三摩呬多地说:唯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于上出离不了知故,入彼定已,便生爱味,恋着坚住,是名爱味相应静虑等定。(陵本十二卷三页969)翻彼应知说名无动,不为爱味烦恼所动乱故。酉二、第二义3戌一、标差别复有差别。戌二、释无动2亥一、征云何无动?亥二、释2天一、辨修言无动者,是慈善根,无瞋性故。由此因缘,诸圣弟子于萨迦耶断除邪愿,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彼慈故,修奢摩他;由念住故,修毗钵舍那。于萨迦耶断除邪愿者:谓修慈定,依法缘慈,不见实有自他差别,故于自他无有希愿,是名于萨迦耶断除邪愿。天二、显业如是正修行者,于能随顺断上分结三心修习,速得圆满。谓于上身无耽染心;于下有情无愤恚心;不放逸者,于上下境无染污心。戌三、余例前余如前说。申三、结如是名为越五暴流,当度第六。于上下境无染污心者:谓于色无色界及于欲界诸行为所缘时,不生染污希求故。未三、度广欲爱2申一、第一义2酉一、方便修习2戌一、了法云何了法?谓于苦法能了能观,于集、灭、道法能了能观。戌二、修无寻定2亥一、征云何修习于无寻定?亥二、释2天一、安住谓能了知如是法已,又复安住居家诸欲依持断灭,及弃出中。安住居家诸欲依持断灭及弃出中者:谓居家者略有七摄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仆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属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业事及方便作业事,七、库藏事。如意地说。(陵本二卷十七页165)既出家已,不顾如是诸欲依持,是名安住断灭及弃出中。或于阿练若处,或于树下空闲,于随顺喜眼所识色所有喜身,于随顺忧眼所识色所有忧身,于随顺舍眼所识色所有舍身,于此所缘无欲寻缠,心多安住;乃至亦无所生家世相应寻缠,心多安住。于此[23]所缘无欲寻缠等者:摄事分说八种寻思。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轻懱相应寻思、家势相应寻思。(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今彼一切皆不现行,故于文中说乃至言。天二、了知设起欲寻,乃至家世相应寻等,即能如实了知出离;不为欲寻之所障碍,乃至不为家世相应寻所障碍,而能静虑、审虑、谛虑。酉二、施设越度2戌一、释过解脱由此方便,由此道修,能断喜身染爱过失,能断忧身愤恚过失,能断舍身惛沉过失。诸缠断故,身得轻安;随眠断故,于欲界系三身染污心善解脱。而能静虑审虑谛虑者:此三差别,义当解了、等解了、近解了。摄异门分说: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发悟。等解了者,既发悟已,方便寻求。近解了者,求已决定。(陵本八十三卷十页6306)戌二、释广欲爱彼于尔时,名已越度广大欲爱。谓于诸色乃至诸触遍流行爱,若和合爱、若增长爱、若不离爱、若不合爱、若退减爱、若别离爱。若和合爱至若别离爱者:此释遍流行爱六种差别。前三,谓于可意事境。后三,谓于不可意事境。由此遍于诸色乃至诸触相续而生,是故说言遍流行爱。或于欲界复受生爱。或于欲界复受生爱者:此显欲爱从受所生。谓乐受为缘,生和合爱至不离爱。苦受为缘,生不合爱至别离爱。前说事境是爱依处,此说诸受是爱因缘,故差别说。申二、第二义2酉一、释无寻定复有差别。云何修习于无寻定?谓已得无寻无伺静虑。酉二、余例前说余如前说。巳三、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午二、释2未一、天女问谓彼天女略问世尊三种要义。一者、下分结断;二者、上分结断方便;三者、即彼下分结断方便,及如彼善断。未二、世尊答2申一、标随应如是问已,尔时世尊随应而答。申二、配释颂3酉一、下分结断谓由身轻安、心善解脱,答彼所问下分结断,非断方便。酉二、上分结断方便由无作、系念、不倾动,答彼所问上分结断方便,非断。而于彼断,天女类前亦即领解。而于彼断天女类前亦即领解者:谓于彼上分结断,天女类前下分结断亦即领解。谓身轻安、心善解脱,亦是上分结断所证相故。酉三、下分结断方便及如彼善断2戌一、举问义唯余下分结断方便,及如彼善断。戌二、随应答2亥一、断方便3天一、标尔时世尊先以修无寻定广说差别,答断方便。天二、列谓若能断、如断、所断。天三、释3地一、能断此中了法,说名能断。地二、如断修无寻定,说名如断。地三、所断所断愤过,谓瞋恚品;所断爱过,谓贪欲品;所断惛沉过,谓愚痴品。如是名为能如所断。亥二、如善断2天一、举问义如是广答断方便已,唯有所余如善断在。天二、随应答2地一、标列复由第二修无寻定差别因缘,答其善断。复由第二修无寻定差别因缘者:此说已得无寻无伺静虑,名无寻定。由此因缘,能如善断。言善断者,谓毕竟断、远分断、一切杂染断。地二、随释由了知法故,释毕竟断;由修无寻定故,释远分断;由贪瞋痴缠及随眠一切断故,释一切杂染断。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巳四、明问依2午一、依有学又彼天女依诸有学未得胜意,依诸有学未得胜意者:于上分结心善解脱,是名胜意。一切有学皆所未得,由是说言未得腰舟。如下自释,易可了知。已离欲贪,未离上贪,而兴请问。午二、释腰舟3未一、出体意名腰舟。未二、引证如经说:惭轴意腰舟。未三、辨位于此腰舟犹未得者,说彼名为未得腰舟。此中何等名为腰舟?谓于诸结善解脱心。卯五、有怖2辰一、举颂言3巳一、问常有怖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若有少无怖今请为我说巳二、答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舍巳三、赞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已过诸怨[24]怖超世间贪欲[25]辰二、长行释3巳一、释初一颂半2午一、初一颂2未一、释义2申一、释世间2酉一、标一切今此颂中,始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皆名世间。酉二、简今义2戌一、标此中义者,意在欲界有乐有苦有情世间。戌二、释2亥一、有乐有情世间若诸有情,十资身具之所摄养,无所匮乏,身康无病,年未衰老,名为有乐有情世间。亥二、有苦有情世间与此相违,当知有苦有情世间。申二、释怖厌2酉一、总世间众生,少分有乐,多分有苦。酉二、别2戌一、怖未生苦3亥一、标诸有有乐有情世间,常怀恐怖。亥二、释勿我财宝王所侵夺,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广说乃至勿由此缘遭诸苦难者:谓我财宝,勿火焚烧,勿水漂荡,勿宿恶作当令灭坏,勿现非理作业方便当令散失。如是等,是名此中广说应知。由此诸缘,遭诸苦难,是故于此常怀恐怖。勿或风热于内发动,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损我耶。亥三、结如是惧虑未来财宝变坏[26]之苦及身坏苦,心常怖畏。戌二、厌已生苦诸有有苦有情世间,现为众苦逼切身心,有苦、有忧、有愁、有箭、有诸扰恼,恒不安住。有苦有忧等者:此说有情世间众苦差别。由逼切身,说名为苦;由逼切心,说名忧等。内怀冤结,名忧;悲伤心戚,名愁;常所随逐,名箭;烦扰迷乱,名诸扰恼。如是一切,恒为有情世间所有,名有苦等,故不安住。未二、结颂如是故言:常有怖[27]世间,众生恒所厌;于未生众苦,或复已生中。午二、余半颂由是因缘,彼天现见诸有有乐有情世间,乐非决定。请问如来,有决定乐无怖畏处。巳二、释次一颂2午一、别释颂2未一、释密意2申一、标尔时世尊,即为彼天方便示现,唯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申二、辨2酉一、外论2戌一、别斥其非2亥一、不知过患3天一、标种类谓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门、或婆罗门,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不如实知。天二、举方便由不知故,希求未来诸欲差别;舍现法欲,求后法欲,精勤受学所有禁戒。天三、出过非虽复安住如是禁戒,然无智慧,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然无智慧等者:谓于善说正法毗奈耶中,无闻思修三所成慧,名无智慧。声闻地说:密护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护意,行平等位。(陵本二十三卷一页1943)翻彼应知不护根门,不守正念,无常委念,乃至广说。彼不调摄诸根门故,于他所惠少小利养及与恭敬尚生爱味,随起恋着,何况广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远离智慧、密护根门,于现法欲尚不能断,况后法欲。亥二、邪求解脱3天一、标种类又即于彼,有一沙门、若婆罗门,于欲过患麤了知故,能越现法后法诸欲,而复欣求上离欲地。于非解脱起解脱想,断弃诸欲便臻远离。于欲过患粗了知故等者:依世间道,于欲界欲修过患想,了知彼欲有多过患,有多损恼,有多疫疠,有多灾害,是名于欲过患粗了知义。而于上地起解脱想,发意欣求。由是因缘,于欲界欲能令断灭及能弃舍,便处远离边际卧具,修习对治,名臻远离。天二、举方便彼由精勤数多修习正思惟故,离欲欲界,乃至离欲无所有处。离欲欲界等者:谓于欲界生处不生希愿,乃至无所有处生处不生希愿故。由此因缘,舍下自体,爱上自体。由此因缘舍下自体爱上自体者:谓由厌离下地为因缘故,弃舍下地所得自体;及由欣求上地为因缘故,爱乐上地所得自体。天三、出过非由爱彼故,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由爱彼故等者:谓由爱彼上地自体,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虽往彼生,终当退还,以彼萨迦耶欲未永离故。意地中说:若于一处有染欲,即说一切处有染欲。若于一处得离欲,即说于一切处得离欲。(陵本二卷二页111)由此道理,说彼于当来世尚不解脱下地自体,何况上地。戌二、总结非处3亥一、标如是弃舍财宝自体迷失道者,虽复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乐无怖畏处。亥二、征何以故?亥三、释彼外道师尚于是处不见不识,况能为彼诸弟子等当广开示。如是外道师及弟子所制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酉二、圣教与此相违,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当知具足一切义利,乃至定有众苦边际。未二、结颂言依此密意,佛为彼天说如是言:天!我观解脱,不离智精进,不离摄诸根,不离一切舍。不离智精进等者:由闻思修正勤修习瑜伽作用,名智精进;此简外道唯受禁戒,而无智慧。密护根门,修根律仪,名摄诸根;此简外道不护诸根,乃至广说。离三界欲,不受后有,名一切舍;此简外道舍下自体,爱上自体。午二、略辨义3未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未二、释谓为显示恶说邪法毗奈耶中,师及弟子皆有衰损;善说正法毗奈耶中,皆具吉祥,于一切苦能证边际。未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巳三、释后一颂2午一、赞四功德2未一、显义2申一、标尔时彼天闻佛世尊答所请问,欢喜踊跃,即以四种无上功德赞叹如来。申二、列谓佛世尊难出现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于自他利离染心故。未二、配颂2申一、释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者,此赞世尊难出现德。已过诸怨者,此赞世尊利他行德。已过诸怖者,此赞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间贪欲者,此赞世尊于自他利离染心德。申二、结如是四种功德差别。午二、赞三功德3未一、标列义当知复有三种差别。谓难出现故,难可见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当知复有三种差别等者:此中难出现故,释颂我观极久远,梵志般涅槃。难可见故,释颂已过诸怨怖。建立自利利他行故,释颂超世间贪欲应知。见者则能成就大义。未二、随难释成大义者,离染心故,遍一切生亦无众罪。未三、结殊胜如是众德,诸佛世尊最为殊胜,故以此相赞叹如来。注释:[1] 碛砂无「中」字。[2] 「贪」,碛砂作「耽」。[3] 「常」,碛砂作「棠」。[4] 「喜」,披寻记原作「善」。本论卷二十五原文为「喜」。[5] 「加行」,碛砂作「方便」。[6] 碛砂无「所」字。[7] 碛砂无「断」字。[8] 「遂」,碛砂作「还」。[9] 「召」,碛砂作「名」。[10] 「己」,陵本作「已」。[11] 碛砂无「慢」字。[12] 「己」,陵本作「已」。[13] 「于」,碛砂作「我」。[14] 「等胜」,碛砂、大正、陵本作「胜等」。[15] 「已」,大正作「己」。[16] 「希」,碛砂作「望」。[17] 「擎鼻」,碛砂作「惊畏」。[18] 「乃」,大正、陵本作「及」。[19] 「陵」,碛砂作「凌」。[20] 「欲贪」,大正作「贪欲」。[21] 「欲贪」,大正作「贪欲」。[22] 「深可染著」,披寻记原作「染可染著」。显扬论原文为「深可染著」。[23] 「此」,披寻记原作「中」。原文作「此」。[24] 「怨」,碛砂、大正、陵本作「恐」。[25] 「欲」,碛砂、大正、陵本作「著」。[26] 「坏」,碛砂作「有」。[27] 「怖」,大正作「众苦」。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