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三2024-12-11 09:13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
壬二、傍辨彼义2 癸一、引释诸经11 子一、乐空闲等3 丑一、牒经言
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修观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者。
丑二、释彼义2 寅一、乐空闲2 卯一、释名
谓能远离卧具贪着,或处空闲,或坐树下,系念现前,乃至广说。名乐空闲。
或处空闲等者:声闻地说: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室;大树林中,名林树下;空迥、冢间、边际卧坐,名阿练若。(陵本三十卷六页2501)此中空闲及与树下,乃至广说,如次应释。
卯二、显义
当知此言显身远离。
寅二、内心安住正奢摩他2 卯一、释名
若能于内九种住心,如是名为内心安住正奢摩他。
卯二、显义
当知此言显心远离。
显身远离及心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是名心远离。亦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八页2507)
丑三、明渐次3 寅一、引发奢摩他
若乐处空闲,便能引发内心安住正奢摩他。
寅二、引发毗钵舍那
若内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发毗钵舍那。
寅三、引发觉了
若于毗钵舍那善修习已,即能引发于诸法中如实觉了。
子二、修无量等2 丑一、牒经言
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于三摩地当勤修习,无量、常委、安住正念者。
丑二、释彼义2 寅一、显修相2 卯一、略标
谓先总标于三摩地勤修习已,后以三事别显修相。
卯二、别释3 辰一、第一义2 巳一、出体相3 午一、无量
无量者,谓四无量。
午二、常委
常委者,谓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故名常委。
常有所作及委悉所作者:由于无量及住正念,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名常有所作、委悉所作。
午三、安住正念
安住正念者,显于四念住,安住其心。
巳二、明所说3 午一、征
何故说此三种修相?
午二、释2 未一、标列
谓依二种圆满故。一者、世间圆满,二者、出世[1]圆满。
未二、配属3 申一、修无量
修无量故,便能引发世间圆满。
申二、修正念
修正念故,便能引发出世圆满。
修无量故便能引发世间圆满等者:前三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后一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修习此故,堪能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名能引发世间圆满。菩提分法念住为先,修习此故,展转殊胜证八道支,名能引发出世圆满。
申三、常委修
常委修故,于此二种速得通达;由此因缘,处二中说。
午三、结
是故但说三种修相。
辰二、第二义3 巳一、无量
又无量者,显奢摩他道。
巳二、住正念
住正念者,显毗钵舍那道。
巳三、常委
常委者,显此二种速趣证道。
辰三、第三义3 巳一、无量
又无量者,显趣福德行。
巳二、住正念
住正念者,显趣涅槃行。
巳三、常委
常委者,显趣二种速圆满行。
寅二、明渐次
先于奢摩他善修习已,后与毗钵舍那方得俱行。修此二种三摩地故,如实觉了所知境界。
子三、等持等至善巧等2 丑一、善巧非善巧2 寅一、牒经言
复次,如世尊言:修静虑者,或有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广说如经嗢柁南颂。
寅二、辨差别2 卯一、配释四句2 辰一、显彼相4 巳一、第一句2 午一、等持善巧
云何等持善巧?谓于空等三三摩地得善巧故。
午二、非等至善巧
云何非等至善巧?谓于胜处、遍处、灭尽等至不善巧故。
巳二、第二句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谓于十种遍处等至及无想等至,若入若出俱得善巧,非于三三摩地。
巳三、第三句
云何俱善巧?谓于彼二俱善巧故。
巳四、第四句
云何俱不善巧?谓于彼二俱不善巧故。
辰二、指随应
如是于先所说等持、等至中,随其所应,当善建立。
如是于先所说等持等至等者:先总标中,等持、等至说有多种,今指彼文,随其所应,当作善巧、不善巧四句分别。于前文中,唯说空等三三摩地名为等持,及与胜处、遍处、灭尽名为等至。当知且举少分为论,故于此中例于一切,故说如是,理应有故。
卯二、别广二句2 辰一、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
又说等持善巧非等至善巧者,谓于等持名句文身善知差别,非于能入等至诸行状相差别。
辰二、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2 巳一、征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
巳二、释2 午一、约一类说
谓如有一,善知能入随一等至[2]诸行状相,亦能现入;而不善知此三摩地名句文身差别之相,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别。
午二、约菩萨说2 未一、辨相
有诸菩萨,虽能得入若百若千诸三摩地,而不了知彼三摩地名句文身,亦不能知我已得入如是如是等持差别。
未二、简位
乃至未从诸佛所闻,及于已得第一究竟诸菩萨所而得听闻,
已得第一究竟诸菩萨所者:菩萨十二住中,最上成满菩萨住,应知名到究竟地,由是此说第一究竟。
或自证得第一究竟。
丑二、住出等相11 寅一、住2 卯一、征
云何为住?
卯二、释2 辰一、辨相
谓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于三摩地无复退失。
辰二、结名
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寅二、出2 卯一、征
云何为出?
卯二、释3 辰一、略标
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诸行状相不复思惟,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定地不同类法作意思惟,出三摩地;
于不定地分别体相所摄等者:如五识身自性不定,名非定地,是名定地不同类法。然此唯说意识所缘,由是说言分别体相所摄。如有一类闻声出定者,于尔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是故出定。义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三卷九页5049)当知彼相此类所摄。
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而出于定。
或随所作因故等者:随所应作,名随所作;定所应作,名定所作;要期所作,名期所作。如下自释,随文可知。
辰二、别释3 巳一、随所作
随所作者,谓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
巳二、定所作
定所作者,谓饮食便利、承事师长等诸所作业。
巳三、期所作
期所作者,谓如有一,先立期契,或许为他当有所作,或复为欲转入余定。
辰三、总结
由此因缘,出三摩地。
寅三、行3 卯一、征
何等为行?
卯二、标
谓如所缘作种种行而入于定。
卯三、释
谓粗行、静行、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等,若于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
何等为行等者:此中粗行、静行,世间离欲道摄。病行、痈行,乃至无常行等,出世离欲道摄。此中等言,等取苦、空、无我,或复苦集灭道,或复真如、法性、实际。如三三摩地有空、无愿、无相行转,如是所余一切三摩地亦有各别行转,是故彼彼三摩地中所有诸行。
寅四、状3 卯一、征
何等为状?
卯二、标
谓于诸定临欲入时,便有此定相状先起。
卯三、释2 辰一、自了知
由此状故,彼自了知:我于如是如是相定,不久当入,或复正入。
辰二、师了知
彼教授师由此状故,亦了知彼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
寅五、相2 卯一、征
何等为相?
卯二、释2 辰一、标列
谓二种相。一、所缘相,二、因缘相。
辰二、随释2 巳一、所缘相
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
巳二、因缘相2 午一、标能入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
午二、释资粮2 未一、列种类
谓随顺定教诫教授,积集诸定所行资粮,修俱行欲,厌患有心,
修俱行欲厌患有心者:修俱行欲,谓取欣乐相。厌患有心,谓取厌离相。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一页2613)
于乱不乱审谛了知,
于乱不乱审谛了知者:谓能了知诸相、寻思、随烦恼中所有乱相,及能了知心一境性随六想修诸不乱相。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五页2624)
及不为他之所逼恼。
未二、随难释
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或音声所作,或功用所作。
或人所作等者:此释他所逼恼诸差别相。谓所居处,若有怨敌、盗贼、师子、虎、豹、豺、狼诸恐怖事,是名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之所逼恼。又彼处所,昼时愦闹,夜多音声,是名音声所作之所逼恼。又彼处所,随顺身命众具不易可得,求衣服等甚为艰难,饮食支持有所匮乏,是名功用所作之所逼恼。
寅六、调善2 卯一、征
云何调[3]善?
卯二、释2 辰一、标相2 巳一、举不调善
谓若三摩地犹为有行之所拘执,如水被持;或为法性之所拘执,不静不妙,非安隐道,亦非证得心一趣性;此三摩地不名调善,不随所乐安隐而住。
巳二、例调善
与此相违,名为调善。
不静不妙等者:所治烦恼未永寂静,是名不静。自地烦恼爱味相应,是名不妙。所得之道有退转故,是名非安隐道。未得无寻无伺地故,是名亦非证得心一趣性。
辰二、随释2 巳一、有行拘执2 午一、征
云何犹为有行拘执?
午二、释2 未一、举有行2 申一、由俱思
谓由誓愿俱行思故,制伏外缘,持心于定。
谓由誓愿俱行思故等者:此中誓愿,谓欲令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是其心不为外境之所缠扰。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七页2505)思与俱行,名俱行思。
申二、由功用
又于作意,要由功用方能运转,不令内心于外流散。
未二、结被持
故作是说,如水被持。
又于作意要由功用方能运转等者:前作意中,说有四十作意事,当知此为力励运转作意所摄。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故。(陵本十一卷十七页922)
巳二、法性拘执2 午一、征
云何法性之所拘执?
午二、释2 未一、观粗静性
谓观下地为粗法性,观于上地为静法性。
未二、观寂静等
寂静微妙,得安隐道,及能证得心一趣性,如五圣智三摩地中已略解释。
寅七、所行2 卯一、征
云何所行?
卯二、释2 辰一、举于三摩地2 巳一、标
谓三摩地所行境界。
巳二、释
由所得定,过此已上不能知故。
辰二、例于根度等
如初静虑,不能观见第二静虑。如是根度、数取趣度,亦不能知。
如是根度数取趣度亦不能知者:度谓分齐。显扬论说:由缘唯二根故,唯二作意可知;缘唯二作意故,唯二修可知;缘唯二修故,唯二行可知;缘唯二行故,唯二补特伽罗可知。(显扬二十卷一页31,578b)此五唯二,谓彼分齐胜劣差别。今举初后,略不具说,当知一切皆不能知。
寅八、引发
云何引发?谓能略摄广文句义,及能成办诸胜功德。
云何引发等者:如前说引发相应知。(陵本十一卷二十三页957)
寅九、等爱等3 卯一、等爱
云何等爱?谓惭、愧、爱、敬、信、正思惟、正念、正知、根护、戒护,及无悔等乐为最后。由随乐故,心便得定。
根护戒护等者:修根律仪,是名根护。受戒律仪,是名戒护。由戒清净,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如是次第,其义应知。
卯二、不等爱
与此相违,名不等爱。
卯三、等爱亦不等爱
云何等爱亦不等爱?谓如有[4]一,于惭愧等少[5]分成就,少不成就。谓具惭愧而无爱敬,乃至广说。
寅十、增减2 卯一、增
云何为增?谓所得定转复增长。
卯二、减
云何为减?谓所得定还复退失。
寅十一、方便2 卯一、征
云何方便?
卯二、释2 辰一、出二道
谓趣彼二道。
辰二、指三相
又止、举、舍,当知如前止等相中已具分别。
云何方便等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趣彼二道。即此二道,名为方便。又止、举、舍,亦名方便。如前三十二相中说。(陵本十一卷二十页[6]941)
子四、有倒无倒2 丑一、牒经言
复次,如分别静虑经言:有静虑者,即于兴等谓之为衰,乃至广说。
丑二、释彼义3 寅一、略标释
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
此中四转当知二时颠倒者:于兴谓衰,有其二转,是名颠倒。于衰谓衰,亦有二转,是名无倒。由依如是倒、无倒处安立四转,当知二时通倒、无倒。由倒为先,故且举说二时颠倒,二无倒相后方说故。
谓于三摩地若退堕时,若胜进时,趣退及退,俱名为衰;趣胜进道及与胜进,俱名为兴。
谓于三摩地若退堕时若胜进时者:此中退堕及与胜进,如前顺退分定、顺胜分定,应知其相。(陵本十二卷三页973)
寅二、广分别2 卯一、有倒2 辰一、胜进时摄2 巳一、征
云何应知于三摩地进时颠倒[7]?
巳二、释3 午一、标彼相
彼谓我今退失离生喜乐,我今退失胜三摩地。
于三摩地进时颠倒者:此中进时,谓趣胜进道时。于进谓退,故名颠倒。
午二、释所以2 未一、举所由
谓静虑者勤修习故,心趣寂静,随舍行故。
心趣寂静随舍行故者: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是名心趣寂静。由内等净随顺住舍,名随舍行。
从初静虑入于第二静虑近分,然于此事不善了知。于此位中,初静虑地喜乐已过,第二静虑地中所有喜乐犹未能得。
未二、明作念
便作是念:我[8]今退失离生喜乐。遂还从彼退摄其心。
午三、结颠倒
当知如是修静虑者其心颠倒。
辰二、退堕时摄2 巳一、征
云何应知于三摩地退时颠倒?
巳二、释3 午一、举所由
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为涅槃故,积集资粮。彼于涅槃,已得所修资粮圆满;
于三摩地退时颠倒者:此中退言,谓世间定所生喜乐不复现行。于尔所时,起厌离想作意现前,据实应言是胜进时。于此胜进谓为退失,故成颠倒。
由此因缘,或由功用,或复任运,起如是想作意现前。
起如是想作意现前者:谓修涅槃道时,于断界、离欲界、灭界,观见最胜寂静功德,修习断想、离欲想、灭想,或由功用、或复任运而得现前,是名起如是想作意现前。
由如是想作意故,于诸色中乃至识中,了知如病乃至无我。
于诸色中乃至识中等者:谓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了知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应知。
由如是想作意故,从此无间,因世间定所生喜乐不复现行。
午二、明作念
便作是念:我今退失定生利益,及所依止。遂还从彼退摄其心。
我今退失定生利益等者:所生喜乐,是名利益。所得转依,名所依止。
午三、结颠倒
如是当知修静虑者于三摩地退失颠倒。
卯二、无倒2 辰一、辨相2 巳一、举初无倒3 午一、征
云何当知于三摩地退失无倒?
午二、释3 未一、由爱味
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便生喜足,不求上进,唯起爱味。由起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遂便退失近欲界定。彼于此衰能了是衰,由此因缘,当知无倒。
于三摩地退失无倒等者:此中退失,谓趣退时。于此趣退了知是退,是故无倒。以于此中说彼于所得定不求上进,唯起爱味,应是顺住分舍。由此故知,唯趣退时,说名退失。
未二、由高举
又由所得静虑定故,自誉[9]毁他。谓我所得此静虑定,非余能得。由起如此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彼于此衰能了是衰,由此因缘,当知无倒[10]。
未三、由贪求
又以所得静虑诸定显示于他,为诸国王及王臣等当供养我。从定起已,寻思此事。由如是欲俱行想作意故,所有盖缠转增转厚,余如前说。
午三、结
如是当知修静虑者于三摩地退失无倒。
又由所得静虑定故至退失无倒者:自下显示第二无倒。此中退失,谓退堕时,由下说言从定退故。言诸盖缠转增转厚者,谓贪欲盖等诸随烦恼,是名盖缠。余如前说者,谓如前说从彼定退。
巳二、翻倒第二
第二无倒,翻初无倒,应知其相。
第二无倒翻初无倒应知其相者:初说无倒,谓于不求上进,唯起爱味。知为退失,非谓已退,是趣退时。第二无倒,谓由盖缠转增转厚,便从定退。知为退失,是已得退,即退堕时。依此说言翻初无倒,应知其相。
辰二、明位
此二无倒,亦于二时应知其相。
此二无倒亦于二时应知其相者:此中二时,亦谓于三摩地若退堕时、若胜进时。第一无倒退堕时摄,当知趣退,名为衰故。第二无倒胜进时摄,由彼所得静虑,非唯初静虑故,既胜进已,从彼退故。
寅三、结安立
由依如是倒无倒处,安立四转。
子五、四检行定2 丑一、举经
复次,如分别四检行定经中,由四种相,检行一切三摩地等。谓此等持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决择分。
丑二、释义2 寅一、略
云何检行?谓此是劣分、此是胜分、此殊胜分、此最胜分,如其次第。
由四种相至如其次第者:是劣、是胜、殊胜、最胜,名四种相。是顺退分,乃至此是顺决择分,是名一切三摩地等。等言,等取三摩钵底。顺退分定,即是劣分;乃至顺决择分,即最胜分;由是说言如其次第。
寅二、广2 卯一、征
此复云何?
卯二、释4 辰一、劣分摄2 巳一、出种类
谓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于诸静虑不复乐入,亦不思惟此行状相。
于诸静虑至此行状相者:四种静虑,名诸静虑。于此出离不能了知,故不乐入。又于入初静虑诸行状相,亦不殷勤恳到而善取之,名不思惟此行状相。
然欲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如先所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修静虑者应自检行:我三摩地今成退劣。
如先所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者:如前爱味相应静虑等定中作如是说:其所爱味,当言已出。是故此说从彼起已随念爱味。
辰二、胜分摄2 巳一、出种类
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得闻随顺此定教法。谓初静虑诸行状相。殷勤恳到善取其相,令所得定坚住不忘。如是随念顺定法故,成顺住分。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其胜,我三摩地已得安住,非退、非进、非趣决择。
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者:谓观所取及能取法,如言住观于坐等是。
辰三、殊胜分摄2 巳一、出种类
又静虑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得闻随顺第二静虑教授之法;既得闻已,第二静虑道俱行诸想作意数数现前。
巳二、明应检
当于尔时,应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殊胜,非退、非住,唯是胜进,非趣决择。
辰四、最胜分摄2 巳一、出种类
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闻苦谛等相相应教法;既得闻巳,苦谛等俱行诸想作意顺决择分数数现前。
巳二、明应检
彼于尔时,当自检行:我三摩地已成最胜,非退、非住,亦非胜进,然趣决择。
子六、不受诸想3 丑一、举经言
复次,如经言:有眼、有色,乃至有意、有法;而诸苾刍,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尚不受想,何况无想。
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等者:诸法真如、法性、实际,是名为实。诸法是苦、是集,或是病等,是名为有。于此思惟,发起胜解,是名领受。今说苾刍以无漏作意思惟诸法,于所缘相未生胜解,是故说言都不领受。于彼是苦、是集,或是病等诸所修想尚不领受,何况堪能领受真如、法性、实际离诸相想。
丑二、征所以
此复云何?
丑三、释彼义2 寅一、不受法想2 卯一、辨安住2 辰一、举初静虑2 巳一、明无想等
谓诸苾刍于初静虑具足安住,由此因缘,厌坏眼色乃至意法。
于初静虑具足安住等者:此初静虑,谓是世间证根本定,名具足住。以此为依,进修无漏,于彼诸法起过患想,由是厌坏眼色乃至意法。
由厌坏故威势映夺,遂于眼中无有眼想,然有其想;乃至于法无有法想,然有其想。
遂于眼中无有眼想等者:谓于眼等诸法不受自相,名无眼想,乃至无有法想。然于其中思惟是苦、是集,或是病等,名有其想。此中思惟,当言犹为闻思间杂,未至领受,由是前说尚不受想。
巳二、别释有想2 午一、征
云何有想?
午二、释
谓于眼等,作意思惟是苦、是集,或是病等,彼于诸法不受自相。
辰二、例余诸定
如是乃至无所有处。
卯二、出作意
此中正说无漏作意。
寅二、不受无想2 卯一、征
云何名为不受无想?
卯二、释2 辰一、依无相辨2 巳一、辨相
谓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尽灭中思惟寂静。
巳二、释名
此中意说离诸相想,名为无想。
辰二、依灭定辨
又说安住灭尽定者,一切诸想皆不生起。
云何名为不受无想等者:此中无想,如文自释,亦即诸法真如、法性、实际。此不受义,例如前释。
子七、四种趣道2 丑一、举经问
复次,如经中说四种趣道。云何宴坐,于诸法中思惟简择?
丑二、依义答2 寅一、别辨相4 卯一、最初趣道2 辰一、辨
谓有苾刍,先已证得初静虑等,而未见谛。由听正法及多闻故,而能宴坐,依三摩地,于苦等谛发起现观。
辰二、结
如是行者,依增上心,修增上慧。
卯二、第二趣道2 辰一、辨
又有苾刍,如实知苦乃至知道,而未证得初静虑等。彼便宴坐,思惟诸法。
辰二、结
如是行者,依增上慧,修增上心。
云何宴坐等者:谓于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是名宴坐。由此因缘,速发轻安,能经久时故。言思惟者,谓于静虑诸行状相。言简择者,谓于不共四圣谛法。
卯三、第三趣道
第三行者,名为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
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声闻地中显示其相应知。(陵本三十一卷十六页2600)
卯四、第四趣道2 辰一、依增上心修增上慧
第四行者,先已证得初静虑等,未听正法,未习多闻。后从大师或余尊所,闻见谛法,或复得闻断余结法;由此得入真谛现观,或复证得阿罗汉果。
闻见谛法等者:苦等谛法,唯圣能见,名见谛法。既听闻已,由是因缘,得入真谛现观。修道烦恼,未断应断,是名断余结法。既听闻已,由是因缘,证得阿罗汉果。
辰二、依增上慧修增上心
彼既证得出离所引大善喜悦,由能制伏诸掉举心,复还宴坐。如是坐已,安心住于静虑、等至。
证得出离所引大善喜悦者:谓由前后勇猛精进,已得安住所证差别,由随念此,复于后时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发喜悦意故。
寅二、结略义
最初趣道,引见道故;第二、第三,引修道故;第四趣道,为俱引故。
子八、四净胜2 丑一、举经问
复次,如经中说有四净胜。为求清净,此最为胜,故名净胜。云何为净?云何为胜?
丑二、依义答2 寅一、释净胜2 卯一、净
谓所得、所证、所引戒等,若圆满、若摄受,是名为净。
卯二、胜
发勤精进,未满令满,是名为胜。
谓所得所证所引等者:此中所得,谓于尸罗。所证,谓于三摩地见及与解脱。于此得证,说名圆满;于此所引,说名摄受。如是差别,其义应知。
寅二、辨四种4 卯一、尸罗圆满摄受2 辰一、征
云何尸罗圆满摄受?
辰二、释2 巳一、尸罗圆满2 午一、释2 未一、简非
谓若有一,虽住具戒,亦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而于轨则及所行中未能具足,未于小罪深见怖畏。
虽住具戒至深见怖畏者:此中诸相,声闻地中广辩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1893)
此于尸罗,未名圆满。
未二、显正
若于一切皆悉满足,乃名圆满。
午二、结
如是名为尸罗圆满。
巳二、尸罗摄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