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四2024-12-11 09:45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
子三、三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
丑二、别广宣说40 寅一、发起邪行令堕恶趣2 卯一、略标
谓依十相、三门、三种及与三根,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能令有情堕诸恶趣。
卯二、别释4 辰一、十相2 巳一、列差别
言十相者,谓坏生命、财物、妻妾,若坏实义、善友、赞美所为事业,若意三浊。
巳二、随难释
谓执受他财欲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爱事,诽谤真实所有恶见。
谓坏生命等者:谓若杀生,名坏生命。若不与取,名坏财物。若欲邪行,名坏妻妾。若虚妄语,名坏实义。若离间语,名坏善友。若粗恶语及与绮语,名坏赞美。此之七种,身语所作,名所为事业。若意所作,贪欲、瞋恚、邪见,名意三浊。下自随释,如次应知。
辰二、三门3 巳一、列差别
言三门者,一、作业毁坏门,二、意乐毁坏门,三、方便毁坏门。
巳二、配十相
于十相中,前之七种作业毁坏;其次二种意乐毁坏;最后一种方便毁坏,所谓恶见。
巳三、随难释
由恶见故,羞耻、慈悲、离诸恶行悉皆毁坏;无有羞耻、无有慈悲,广造众恶。
辰三、三种
言三种者,一、身所作,二、语所作,三、意所作。
辰四、三根2 巳一、列差别
言三根者,一、为自饶益相,二、为损害他相,三、于他颠倒相。
巳二、随难释
谓于非法而作法想,于不应作作应作想,坚执现行。
言三根等者:当知由贪瞋痴三不善根,故名三根,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能令有情护不护根2 卯一、正辨相2 辰一、举不护2 巳一、总标列
复有三法,能令有情不护诸根。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二、于诸境界取不正相,三、于私隐处不正思惟。
巳二、明三法2 午一、标举
如是三种,当知即是欲贪、瞋恚及与害品。
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等者:此中邪法,即欲、恚、害,今说彼种以为第一。由欲、恚、害,于诸境界取净妙相,或瞋恚相等,故说彼相以为第二。复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故说思惟以为第三。如是三种,当知通说欲贪、瞋恚及与害品,非依次第一一别配。
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
午二、别显3 未一、欲寻思
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为欲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
未二、恚寻思
于能障彼[1]怨、中二品有情处所,生恚寻思。
未三、害寻思3 申一、标
于亲友品有情处所,生害寻思。
申二、征
所以者何?
申三、释
若亲友品或时违犯,于彼不生全断灭欲,唯有轻微苦楚方便训罚之欲。
辰二、例能护
与此相[2]违所有白品,如应当知。
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等者:世八法中,若利、若誉、若称、若乐,名四处所。于是处所自为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于是处所若他为障,即于怨、中有情生恚寻思;于亲有情生害寻思。
卯二、广摄种3 辰一、标
略有四种内法种子,遍摄一切诸法种子。
辰二、列
一、世间种子,二、出世种子,三、不清净种子,四、清净种子。
辰三、释4 巳一、世间种子
世间种子者,谓欲、色、无色界系诸行种子。
巳二、出世种子
出世种子者,谓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清净种子。
巳三、不清净种子
不清净种子者,谓欲界系诸行种子。
巳四、清净种子3 午一、标
清净种子复有二种。
午二、列
一、世间净,二、出世间净。
午三、释
色无色系诸行种子,名世间净;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所有种子,名出世净。
出世种子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名八圣道等。举后略前,故作是说,由后最胜能摄前故。种子为依,能证三乘无漏有为及三乘果诸无为法,是故名为出世种子。
寅三、从因所生有漏法因2 卯一、标相
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若于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于苦于因,能知能断。
卯二、出体
谓于欲界系法染污希求,于色无色界系法亦尔。
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等者:当知此谓欲爱、色爱、无色爱,名为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染污希求,名为爱故。
寅四、能令流转诸烦恼趣2 卯一、标
又有三种诸烦恼趣,令诸有情流转生死。
卯二、释3 辰一、初烦恼趣
谓于胜欲发意希求,名初烦恼趣。
辰二、第二烦恼趣
于色无色界胜自体中发意希求,名第二烦恼趣。
辰三、第三烦恼趣
于邪解脱发意希求,名第三烦恼趣。
又有三种诸烦恼趣等者:当知此谓欲求、有求、邪梵行求,名为三种诸烦恼趣。发烦恼意,而希求故。
寅五、欲为根本作业方便
又有三种诸有情类欲为根本作业方便。一、为得胜欲,二、为得胜自体,三、为证胜解脱道。
又有三种至胜解脱道者:当知此谓欲求、有求,及无上梵行求,名为三种诸有情类欲为根本作业方便。由诸有情一切所作,皆此三求所摄受故。
寅六、摄受自体诸行威势2 卯一、标列
又有三种诸有情类于三界中摄受自体诸行威势。一、牵引威势,二、能得威势,三、成满威势。
卯二、随释3 辰一、牵引威势
牵引威势者,谓能引之业。
辰二、能得威势
能得威势者,谓健达缚正现在前。
辰三、成满威势
成满威势者,谓住于此受净不净诸业异熟。
又有三种至诸业异熟者:当知此中,牵引威势,谓即业有;能得威势,谓即中有;成满威势,谓即受用果有。依此三种所作,故立三种摄受自体诸行威势。三种所作者,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十卷一页729)
寅七、住无明蕴生自体别2 卯一、标
又有三种无明蕴。诸有情类住无明者,由此因缘,能生三世自体差别。
卯二、释
谓于过去世前际等无知,能生现在自体;于现在世前际等无知,能生未来自体;于未来世前际等无知,即于未来能生后后当来自体。
又有三种无明蕴等者: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是名三种无明蕴。由于三世住三无知,是故有情自体流转不息。
寅八、未究竟圣灾患差别3 卯一、标应断
又有三种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生死灾患。若有于彼深[3]厌怖者,当速断除三种憍逸,修习现法涅槃方便。
卯二、列差别
一、无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寿命衰退。
卯三、劝应观
其有智者,应观未来如是三事定当随逐。
当速断除三种憍逸等者:七种憍中,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是名三种憍逸。由是三种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生死灾患。故有智者为断除彼,应观未来无病衰退、少年衰退、寿命衰退定当随逐。
寅九、系缚有情身分差别
又有三种有情之类,贪瞋痴缚所依处所身分差别,能急系缚诸有情类,闭在大苦生死牢狱。一、能饶益,二、能损害,三者、平等二种俱离。
又有三种至平等二种俱离者:当知此说乐受、苦受及不苦不乐受,是名三种有情身分差别。决择分说:于乐受中多生染着,是故说彼贪所随增。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于不苦不乐受中计四颠倒,是故说彼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由是故说身分差别,名为贪瞋痴缚所依处所。
寅十、遍摄众苦三苦差别2 卯一、标列
又有三处所生诸苦,遍摄有情所有众苦。一、合会所生苦,二、乖离所生苦,三[4]、平等相续苦。
卯二、配位
初由损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饶益位变坏故;第三于一切位相续而转,粗重所摄,诸行所生,唯众贤圣觉之为苦,非诸异生。
又有三处所生诸苦等者:此中三苦,谓即苦苦、坏苦及与行苦。如是三苦从三受生,是名三处所生诸苦。如次配释应知。苦苦、坏苦行相易知,名世俗苦。行自性苦相难可了,名胜义苦;由是故说唯众贤圣觉之为苦,非诸异生。
寅十一、障预流果心高举法
又有三种心高举法,违害欲求沙门果证修方便者预流果支,能障沙门令不得证。一者、以己校[5]量于他,谓我为胜,心生高举;二者、以己校[6]量于他,谓我相似,心生高举;三者、以己校量于他,谓我为劣,心生高举。
又有三种心高举法等者:当知此说胜、等、劣慢,是名三种心高举法。如次配释应知。由是诸慢,于说法师及教授者不善承事,亦复不能无倒闻思,成办所修,是名违害预流果支。如下自说。(陵本十四卷九页1207)能障沙门令不得证。当知此中,圣道名沙门,烦恼断名果。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十三页2446)
寅十二、能生三世诸行种子
复有三种种子,当知能生一切诸行。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
复有三种种子等者:当知此说三世种子差别。已与果故,是过去;未与果故,是未来;果正现前,是现在。
寅十三、诸行言说所依处别
又有三种诸行言说所依处。所谓去来今。
又有三种诸行言说所依处等者:当知此说诸有为法三世差别。自性已灭,是过去;自性未受,是未来;自性受用未尽,是现在。由是差别为所戏论,是故名为言说依处。
寅十四、能摄诸色自性差别2 卯一、标列三相
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谓显、形、作用,安立眼识所取之色。于自处所,障碍余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当知一切总有十色。及定地色。
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等者:当知此说有见、有对、无见无对三种色相。青、黄、赤、白等,是名显色。长、短、方、圆等,是名形色。取、舍[7]、屈、伸等,是名表色;此说作用,名别义同。如是诸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如五识身相应地说。(陵本一卷六页11)当知是名有见色相。于自所据各别处所,障碍余色往来容受诸业,当知是名有对色相。于此安立一切所依根色及所缘境界色。此中一切,总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色应知。又定地色,非眼识所取,非障碍余住,是名无见无对色。当知此色唯是大威德心所缘境界,非余。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3)
卯二、喻成定色
若得净定,为引变化修方便者所有诸色,当知是内化心境界,亦是未满变化心果。
若得净定至未满变化心果者:离诸定障,名得净定。能引种种诸变化色,当知唯内化心境界。如是境界从化心生,故说亦是变化心果。修方便位心未自在,故言未满。此举化色,喻成定色,唯是大威德心所缘,由定自在,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生故。决择分中亦举化色为喻应知。(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3)
寅十五、烦恼随逐诸心差别
又有三种为诸烦恼所随逐心。一、诸异生心,二、未满学心,三、已满学心。
又有三种为诸烦恼所随逐心等者:此中三种,初二易知。第三已满学心,谓至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正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是故亦说为诸烦恼所随逐心。
寅十六、听闻法者受持差别
又有三种听闻法者。一、于法于义不能受持;二、唯能领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
又有三种听闻法者等者:当知此说软根、中根、利根补特伽罗,是名三种听闻法者。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七、趣入无常观行差别
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寻伺,三者、想思。
又有三法等者:此中三法,所谓身行、语行、意行。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八、应受供养尊胜差别
又有三种尊胜应受供[8]养。一、年齿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
寅十九、定及不定住因差别2 卯一、标举
又有三种住定不定因。二[9]是定因,一不定因。
卯二、随释
一、恶趣定因,谓无间业。二、善趣涅槃定因,谓无漏有为法。三、不定因,谓所余法。
又有三种住定不定因等者:当知此说邪性聚定、正性聚定、不定聚定,名三种住定不定因。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令教久住举罪差别
又有三法,为令圣教得久住故,展转举罪。一者、现见身语现行违犯学处;二、从他闻;三、以余相比度了知。
又有三法等者:此中三法,谓见、闻、疑。由是因缘,展转举罪。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一、为显己德说诸不护2 卯一、标
又诸如来自说具足三不护德。
卯二、释2 辰一、显他恶
为显外道诸师内怀众恶,自称一切智者,实非一切智者。
辰二、令彼信
又欲令彼于如来所发起真实一切智信。
又诸如来自说具足三不护德等者:三不护德,如建立品说应知。(陵本五十卷十一页4004)如来现行身业,妙善清净,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是故不护。如身业不护,如是第二语业不护,第三意业不护应知。此如显扬论说。(显扬四卷九页31,499b)
寅二十二、邪执所生烧恼差别
复有三种邪执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烧恼。一、贪爱烧恼,二、愁忧烧恼,三、颠倒烧恼。
复有三种至颠倒烧恼者:当知此说贪瞋痴三烧恼法,有寻有伺地中烦恼差别有此种类故。(陵本八卷七页574)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三、示无虚诳事火差别
又有三火,为化乐福邪事外火胜解有情,示无虚诳所应事火;虽实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实应供福田。
寅二十四、真实增上生道差别
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
又有三种至乐世界中者:当知此说施、戒、修三福业事。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五、观待生乐诸欲差别
又有三种诸受欲者劣、中、胜欲,观待诸欲所生乐故。一、多用功力依缘诸欲,谓现前住所有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诸欲,谓乐化天所有诸欲。三、极少功力依心诸欲,谓他化天所有诸欲。
又有三种至他化天所有诸欲者:当知此说三种欲生,如有寻有伺地已释其相。(陵本五卷六页339)依彼有情,说有三欲。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六、超过诸欲劣等乐别
又有三种超过诸欲劣、中、胜乐。一、有寻伺喜,二、无寻伺喜,三、离喜之乐。
又有三种至离喜之乐者:当知此说三种乐生,如有寻有伺地已释其相。(陵本五卷六页341)依彼有情,说有三乐。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七、悟入所知方便差别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能令三乘出离众苦。一、从他闻音种类,二、内正思惟种类,三、长时修习止观种类。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等者:当知此说闻思修三所成事差别。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八、觉悟所知凡圣差别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一者、具缚,二、不具缚,三、全无缚。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等者:当知此约具闻思修三种补特伽罗为论,说有三别。一者、具缚,所谓异生;二,不具缚,谓有学圣;三、全无缚,谓无学果。
寅二十九、所应作事次第差别
又有三种所应作事,修观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习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断见道所断诸烦恼已,证预流果;二者、永断修道所断诸烦恼已,渐次证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三者、证得阿罗汉已,现法乐住。
又有三种所应作事等者:此中三事,如文可知。世出世间信、勤、念、定、慧五根,是名信等一切善法。
寅三十、于所知境能照差别
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10]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显露无有障碍有见诸色;二者、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有障、无障有见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所有诸法。
又有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等者:一切所知境界为所照了,种种分齐,有三差别,是名三分。由此三分,建立三眼,依彼增上能照了故。
寅三十一、能害烦恼怨敌差别
又有三法,能害现行烦恼怨敌。一者、信顺善友;二者、不与在家出家诸众杂住;三者、内正作意,觉悟所知真实道理。
寅三十二、教诫数习方便差别2 卯一、举教诫
复有三种正教诫方便,能展转证后后所证及得涅槃。一、于尸罗正教诫方便,二、于心住正教诫方便,三、于觉悟所知真实道理正教诫方便。
卯二、例数习
如正教诫方便有三种,当知数习正教诫方便亦尔。
复有三种正教诫方便等者:当知此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差别。如次配释应知。
寅三十三、得安隐住修法差别
又于正教诫方便现修习时,由三种法得安隐住。一者、空、无愿、无相、灭尽等至,二者、四静虑,三者、四无量。
由三种法得安隐住等者:当知此说圣住、天住、梵住。如次配释应知。
寅三十四、心一境性行相差别
又略有三种心一境性,能令证得如实智见。一、于意言中,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二、意言无间,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三、超度意言,专注一境,无种种无差别所缘行相。
又略有三种心一境性等者:当知此依修瑜伽师三种差别,说有三种心一境性。谓初修业瑜伽师、已习行瑜伽师、已度作意瑜伽师,是名三种瑜伽师。初修业瑜伽师,于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即此所说初一,于意言中,种种差别所缘行相。已习行瑜伽师,除了相作意,于余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习;即此所说第二,意言无间,种种差别所缘行相。已度作意瑜伽师,安住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即此所说第三,超度意言,专注一境,无种种无差别所缘行相。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70)
寅三十五、令入圣教摄受差别
又有三处,能善摄受于恶邪处妄计尊胜及处中庸[11]所化有情,引入圣教。一、现己[12]所有最胜神通,二、于他所有染净诸行遮止开许,三、宣说妙法正教正诫。
又有三处等者:当知此说三种神变,名为三处。谓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是名三种神变。如次配释应知。依此三种神变,令邪恶众生处中信,令处中众能生净信,由是此说能善摄受于恶邪处妄计尊胜及处中庸所化有情,引入圣教。
寅三十六、建立第一义净差别
又有三净,为欲断除乐净外道,以外事水暂除外垢,自谓已得第一清净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义净。不净处生超越因故。
又有三净等者:身语意净,是名三净。由此为因,超越不净处生,是故建立第一义净。不净处生者,谓生欲界故。如显扬释应知。(显扬十八卷十六页31,572b)
寅三十七、建立真实牟尼差别2 卯一、显所为
又有三种牟尼,为欲断除持牟尼戒诸外道等暂息[13]语言,自谓已得真实寂静所起邪执故;又为显说无倒牟尼故;建立三种真实牟尼。
卯二、出体性
即是圣所爱戒所摄身语二业,及无漏心。
又有三种牟尼等者:此中三种,亦谓身语意业。一切圣者所有学无学业,名寂静业,亦名默然业,即此所说牟尼应知。
寅三十八、能断寻思诸法差别
又有三法,能令处远离者断除现行不正寻思。谓由他所诽毁、自所诽毁[14]、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惭、愧[15]及与爱敬。
又有三法等者:此中三法,谓即惭、愧及与爱敬。由他诽毁,是故起愧;由自诽毁,是故起惭;由退失利,故起爱敬。说此三法,能断现行不正寻思。
寅三十九、最胜无上智果差别2 卯一、略标别
又依道及道果,当知有三种最胜无上。谓无常智、苦智、无我智;乐速通等四种行迹;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时解脱、不动心解脱;最胜无上。
卯二、明次第
修观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为断烦恼,次修行迹;修行迹已,心得解脱。
又依道及道果等者:当知此依智、行、果三,说有三种最胜无上。智、行即道,果即道果故。无常等智能证现观,名智最胜无上。乐速通等四种行迹能尽诸漏,名行最胜无上。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时解脱、不动心解脱,名果最胜无上。此中一切世间、出世间,谓四种现法乐住,解脱定障所得果故。有学、无学,谓四沙门果,解脱烦恼所得果故。时解脱、不动心解脱,谓住解脱补特伽罗。时解脱者,谓钝根种姓;不动心解脱者,谓利根种姓。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六页2188)
寅四十、断常等愚能治差别
又有三明。当知为显于前后中际,断常二边邪执现法涅槃愚痴沙门婆罗门无明性故,建立三明。
又有三明等者:愚前际故,或起常执;愚后际故,或起断执;愚中际故,或计现法涅槃;是即无明三种差别。为治此故,建立三明。
子四、四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三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四种。
丑二、别广宣说39 寅一、念住差别2 卯一、由摄一切所知及智2 辰一、标
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辰二、释2 巳一、举身念住
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身境慧。
巳二、例余念住
如身及缘身境慧,当知受、心、法,及缘受、心、法境慧亦尔。
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等者:此中四法,谓四念住,如文可知。身、受、心、法为所观境,能缘彼慧名能观智。由此四法所观、能观遍摄一切法尽,故说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卯二、由能对治执取等缚2 辰一、标列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一、执取缚,二、领受缚,三、了别缚,四、执着缚。
辰二、配释
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于受,由内领受缚所缚;于色等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即于所说身等,由贪瞋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缚。对治如是四种缚故,立四念住。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颠倒,名四种缚。谓不净计净,是执取缚;于苦计乐,是领受缚;无常计常,是了别缚;无我计我,是执着缚。由为对治四颠倒故,立四念住。此说四缚,其义亦同。于所知境,不随所欲得如实知,是缚义故。
寅二、正勤差别
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及断彼系;能得善法,及能增长。
又有四种欲勤为先等者:当知此说四正断。发起希愿及勤精进断恶修善,是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谓于恶不善法;观察对治,谓于一切善法。能断现行诸不善法,谓于彼已生;及断彼系,谓于彼未生。能得善法,谓于彼未生;及能增长,谓于彼已生。是四正断差别应知。
寅三、神足差别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长门。一、乐出离欲;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三、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闲处,观察诸法。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等者:当知此说四三摩地。谓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即此所说乐出离欲为其方便。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即此所说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为其方便。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即此所说能取贤善定相之心为其方便。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即此所说住空闲处,观察诸法为其方便。由是方便,圆满成办三摩地事,亦复说名成就四种神足。如意自在,有胜堪能故。
寅四、定心差别
又有四种心定心住。一、有寻有伺有喜心住;二、无寻无伺有喜心住;三、无寻无伺离喜心住;四、舍念清净,超度一切苦乐心住。
又有四种心定心住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静虑,名为四种心定心住。如次配释应知。
寅五、所知真实差别3 卯一、标真实
又有四种所知真实。
卯二、明建立
染污、清净二品别故,建立四种。若能了知、善了知者,能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
卯三、出体性
一、染污品果真实,二、彼品因真实,三、清净品果真实,四、彼品因真实。
又有四种所知真实等者:当知此说四种谛法,名为四种所知真实。如次配释应知。
寅六、由想为先戏论缚别
又有四种想为先戏论缚。一、于小欲中想为先戏论缚,二、于大色中想为先戏论缚,三、于无量空、识无边处想为先戏论缚,四、于无所有处想为先戏论缚。
又有四种想为先戏论缚等者:此中小想,谓于欲界。大想,谓于色界。无量想,谓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想,谓于无所有处。由想为先,有戏论缚,想为言说因故。
寅七、于恚害等能治差别
又有四法,于诸有情对治恚害不乐欲贪。善修习时能生大福,能趣离欲。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又有四法于诸有情对治恚害不乐欲贪等者:当知此说四无量定。慈对治恚,无损行转故。悲对治害,为除他苦,胜乐行转故。喜治不乐,于他乐事随喜行转故。舍治贪恚,俱舍行转故。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三页903)
寅八、超过色界诸处差别
又有四法超过色界,令成远分。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又有四法超过色界令成远分等者:此中四法,谓四无色,如文可知。
寅九、为断四爱任持差别2 卯一、标
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为断四爱增上力故。
卯二、释
谓为衣服、饮食、卧具,少有所求,无作无乱,时无虚度,勤修方便;心离散乱,乐断烦恼、乐修正道。
又有四种至乐修正道者:当知此说圣解脱欲胜任持法,即四圣种。衣服、饮食、卧具喜足,是名前三圣种。第四圣种,谓乐断修。由断衣服、饮食、卧具及有非有四种爱故。此中少有所求,谓于衣服喜足;但持三衣,但持毳衣等故。无作无乱,谓于饮食喜足;常期乞食,次第乞食等故。时无虚度,勤修方便,谓于卧具喜足;住阿练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故。余文易知。
寅十、修习道果烦恼断别
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一、见所断烦恼断,二、修所断下分结上中品断,三、即此无余断,四、上分结无余断。
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等者:此说四沙门果,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一、证预流支清净差别3 卯一、标
复有四种证预流支,能令行者于佛圣教及善趣中毕竟不动。
卯二、释2 辰一、心清净2 巳一、辨2 午一、举于大师所
谓于大师所真觉所生无动心净。
午二、例所证法等
如于大师所,当知于所证法及为证法修正[16]行者所亦尔。
巳二、结
如是三种名心清净。
辰二、色清净
第四一种名色清净,圣所爱戒所摄故。
卯三、配
前之三种,令于圣教无有动摇;最后一种,令于善趣无有动摇。
复有四种证预流支等者:当知此说佛、法、僧、戒四种证净。前之三种依止净信而得建立,今于此中名心清净。第四一种依止净戒而得建立,今于此中名色清净;身语二业色行摄故。摄事分说:具足正见如来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摄受澄清性故,应知建立四种证净。(陵本九十八卷二十五页7397)是故此中说如是别。
寅十二、证预流支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证预流支。一、于说法师及教授者能善承事,无所违犯;二、无倒听闻师所说法及教授法;三、于所闻法能正思惟及善通达;四、成办所修。
又有四种证预流支等者:当知此说四种正行,名为四种证预流支。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名四正行。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三、摄一切智智类差别
又有四智摄一切智。一、唯无漏,于诸法中能现见智;二、一向无漏,于诸法中非现见智;三、一向有漏,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世间智;四、通有漏、无漏他心差别智。
又有四智摄一切智等者: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是名四智。如次配释应知。观下谛境法现在前各别缘故,名于诸法中能现见智。观上谛境法不现前总合缘故,名于诸法中非现见智。
寅十四、能尽诸漏真实智别
又有四种于转还品真实能取智,能尽诸漏。一、转品果真实智,二、转品因真实智,三、还品果真实智,四、还品因真实智。
又有四种于转还品真实能取智等者:此说依四圣谛观缘起智有是四别。缘起圣道经说: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如文配释其义应知。
寅十五、能断烦恼正方便别
又有四法,能令信者为断烦恼修正方便。一、相续殷重作用精进,二、正知行念,三、奢摩他,四、毗钵舍那。
寅十六、通达法等所依差别
又有四种能通达法,能尽上漏所依足迹。谓为得圣道,修有漏慧;既得道已,阙诸烦恼及阙诸事;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如所得道转更修习。
又有四种能通达法等者:当知此说四种居处,名为四种能通达法。谓慧居处、谛居处、舍居处、寂静居处,是名四种居处。此中为得圣道,修有漏慧,即慧居处。既得道已,阙诸烦恼及阙诸事,即谛居处。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即舍居处。如所得道转更修习,即寂静居处。此四居处,如显扬释。(显扬二卷十八页31,490b)
寅十七、展转相应无色蕴别
又有四法展转相应,有行、有缘,和合而转、同一缘转。谓受、想、行、识。
又有四法展转相应等者:于五蕴中,受、想、行、识,无色蕴摄,依此建立,名为四法。
寅十八、令乐圣教诸护差别
又有四护,能令已入佛圣教者爱乐圣教。一者、命护,二者、力护,三者、心烦恼护,四者、正方便护。
又有四护等者:依四所依,立四种护。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名四所依。于此四依,以法追求,不以非法,是名命护。为当存养,如法受用,是名力护。起恶寻思,应速除遣,是名心烦恼护。能忍众苦,精进无懈,是名正方便护。
寅十九、能得正见所依处别3 卯一、标
又有四种能得正见无倒义行所依处所。
卯二、配
由前三种,行时清净;由后一种,住时清净。
卯三、释2 辰一、舍念正知
谓守根门者,于诸境界不顺[17]不违,为守根门念增上力,正知[18]而行。
辰二、心一境性
住远离者,心无染污,专注一缘。
由前三种行时清净等者:舍、念、正知,是名三种。由舍为依,行平等位,是名于诸境界不顺不违。由念为依,能防护意,不生烦恼,是名念增上力。正知为依,于色声等不取其相、不取随好,是名正知而行。是即由前三种行时清净。心无染污,专注一缘,谓善心一境性。是即由后一种住时清净。
寅二十、明及解脱能证行别
又由四行,当知能证明及解脱。由念、眼、慧能证于明;又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由念眼慧能证于明等者:宿住智通,是名为念。死生智通,是名为眼。漏尽智通,是名为慧。如其次第,能治前际、后际、中际愚故,是故说言能证于明。即三种中所谓三明,俱在无学身中起故。又诸无学住最后有,余依未尽,是名为身。由住于此能般涅槃,而有钝根及利根别,是故说言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寅二十一、诸造色生依止差别
复有四法,能为广大种种差别诸所造色生起依止。一者、坚性,二者、湿性,三者,暖性,四者、轻等动性。
复有四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