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2024-12-05 12:03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

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

云何菩萨难行戒?

宇二、标

当知此戒略有三种。

宇三、释3 宙一、弃舍增上

谓诸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萨净戒律仪。是名菩萨第一难行戒。

宙二、于难无亏

又诸菩萨受净戒已,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无少阙,何况全犯。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戒。

宙三、恒无失念

又诸菩萨,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无放逸,乃至命终于所受戒无有误失,尚不犯轻,何况犯重。是名菩萨第三难行戒。

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等者:如前所说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今唯依二而作是说。谓先时所作不放逸行、俱时随行不放逸行。谓我定当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无所犯;乃至广说如如所应行,如如所应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毁犯。由是此说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义应准知。

黄二、一切门戒3 宇一、征起

云何菩萨一切门戒?

宇二、标列

当知此戒略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习戒,四者、方便相应戒。

宇三、随释4 宙一、正受戒

正受戒者,谓诸菩萨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宙二、本性戒

本性戒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本性仁贤,于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本性戒等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于此位中,虽未串习三种净戒,然性仁慈,于诸有情不极损恼;又性贤善,于同法者易可共住;是名本性仁贤。约所依身,名为相续,从无始来流转不息故。此说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如其所说,当知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宙三、串习戒

串习戒者,谓诸菩萨昔余生中,曾串修习如先所说三种净戒。由宿因力所任[1]持故,于现在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于诸恶法深心厌离;乐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

宙四、方便相应戒

方便相应戒者,谓诸菩萨依四摄事,于诸有情身语意[2]业恒相续转。

方便相应戒等者:约四摄事,说名方便。此复有四,一、随摄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方便所摄身语意业,于诸有情能正摄受、调伏、成熟,由是故名方便相应戒。如力种性品说。(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5)

黄三、善士戒3 宇一、征

云何菩萨善士戒?

宇二、标

当知此戒略有五种。

宇三、列

谓诸菩萨自具尸罗,劝他受戒,赞戒功德,见同法者深心欢喜,设有毁犯如法悔除。

自具尸罗等者:谓自离杀生乃至离邪见,是名自具尸罗。若以此事劝进他人,是名劝他受戒。若即于彼以无量门称扬赞述,是名赞戒功德。若见离杀生者乃至离邪见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见同法者深心欢喜。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三卷四页4218)此由善行所摄而受律仪,是故得名善士戒。于五种中,已说前四,余后一种,如文易知。

黄四、一切种戒3 宇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种戒?

宇二、标

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者:此菩萨戒,从其自性乃至清净,总有九相;然于一切相中分数渐增,乃至最后增为十种,如文可知。今于此中一切种相,依次第数,增六、增七皆此所摄,是故说言六种、七种,总十三种。由是次第乃至增十,总成九相。

宇三、释2 宙一、六种

言六种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二、广博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着欲乐、自苦二边行故。

三无罪欢喜处戒等者:远离耽着欢乐行边,由是得名无罪处戒;远离受用自苦行边,由是得名欢喜处戒。

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舍所学处故。五、坚固戒,一切利养恭敬、他论、本随烦恼不能伏故、不能夺故。

五坚固戒等者:谓此净戒不为一切之所摧伏,不为一切之所引夺,名坚固戒。言一切者,略有三种。谓一切利养恭敬、一切外道异论、一切本随烦恼。由坚力持,说不能伏;由具胜解,说不能夺。

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具足一切戒庄严故。尸罗庄严如声闻地应知其相。

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等者:声闻地中作如是言: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庄严具?答:诸余世间耳环、指环、腕钏、臂钏及以宝印、金银、鬘华妙庄严具。若有成就幼稚、黑发、少年、盛壮、姝妙形色而服饰之,少增妙好。乃至广说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是故尸罗名庄严具。(陵本二十二卷十三页1929)

宙二、七种

言七种者,一、止息戒,远离一切杀生等故。二、转作戒,摄一切善故,饶益有情故。三、防护戒,随护止息转作戒故。四、大士相异熟戒。

四大士相异熟戒者:即大士相名为异熟。此略有八,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如自他利品释。(陵本三十六卷一页2901)由戒是此异熟之因,是故得名大士相异熟戒。

五、增上心异熟戒。

五增上心异熟戒者:由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安定。由是得名增上心异熟戒。

六、可爱趣异熟戒。

六可爱趣异熟戒者:谓由此戒增上力故,唯于可爱趣中受增上生。若在凡地,即于人中生剎帝利大富贵家,若婆罗门大富贵家,若诸长者大富贵家,若生所余豪贵大富多诸财榖库藏等家,乃至能生天趣所当生处。若已入地,始从第一极欢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如其所应差别受生。如住品中广释。(陵本四十七卷十三页[3]3771)由是得名可爱趣异熟戒。

七、利有情异熟戒。

七利有情异熟戒者:谓诸菩萨由戒为先,修十一种利有情业,于诸有情有哀怜心、有悲愍心、有亲爱心。即由如是串习增上力故,于今现在安住自性能利有情,由是得名利有情异熟戒。

黄五、遂求戒4 宇一、征

云何菩萨遂求戒?

宇二、标

当知此戒略有八种。

宇三、释2 宙一、由审思惟2 洪一、举于自所

谓诸菩萨自谛思惟:如我希求勿彼于我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粗恶,绮语,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于我。我求是已,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悦。

洪二、例于他所

如我希求,他亦如是。勿我于彼现行断命,广说乃至恶触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违而现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悦。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悦者,何现行为。

宙二、令不现行

菩萨如是审思惟已,命难因缘亦不于他现行八种所求不遂、不悦意事。

宇四、结

如是八种,说名菩萨遂求戒。

勿彼于我现行断命等者:谓于身语恶不善业有所造作,是名现行。此中前七不善业道,如文易知。诸非爱触,略有八种。谓手触触、块触触、杖触触、刀触触、冷触触、暖触触、饥触触、渴触触。如意地说。(陵本三卷十四页250)今举前三,等取所余,故置等言。

黄六、二世乐戒4 宇一、征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戒?

宇二、标

当知此戒略有九种。

宇三、释2 宙一、别列二类2 洪一、四种

谓诸菩萨为诸有情于应遮处而正遮止,于应开处而正开许,是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菩萨于中身语二业常清净转,是则名为四种净戒。

为诸有情于应遮处而正遮止等者:谓诸有情,若有所作能往恶趣,或障善趣,或障如法所得利养,或障寿命,或障沙门,如是等类,如来遮制不令现行,名应遮处。与此相违,名应开处。菩萨见已,应正遮止、或正开许。若诸菩萨于诸有情增上摄受,或摄取摄受,彼诸有情如其所应,说名应摄受者。摄受品中广释其相。(陵本四十八卷二十六页3898)又于所犯若有过失违犯,或应诃责、或应治罚、或应驱摈,是名应调伏者。菩萨于此诸有情类,随摄受仪、随菩萨仪正摄受之,以调伏法正调伏之;不行欺诳,所言诚谛,远离一切杀缚、捶打、治罚、逼迫、断截等事;于他毁犯虽有诃责、摈罚,然怀亲爱无损恼心;由是说言身语二业常清净转。

洪二、五种

复有所余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俱行净戒,则为五种。

宙二、总明九种

总说名为九种净戒。

宇四、结

如是菩萨所有净戒,能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

黄七、清净戒4 宇一、征

云何菩萨清净戒?

宇二、标

当知此戒略有十种。

宇三、释10 宙一、初善受戒

一者、初善受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

初善受戒等者:此说菩萨意乐增上,为法出家,不为活命;求大菩提,非为不求;为求沙门、为求涅槃,非为不求。由是得名初善受戒,从其最初意乐善故。言三菩提,犹云正觉,如前所说为求大菩提故。

宙二、不沈举戒

二者、不太沈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

不太沈戒不太举戒等者:沈谓惛沈,举谓掉举。由惛沈故,顺生烦恼、坏断加行。由掉举故,起恶寻思,心生躁扰。由戒加行,善修治心,远离惛掉,是故得名不太沈戒、不太举戒。谓有毁犯,速能还净,发起猛利恶作及惭愧故,于犯不犯能正了知,不于非处生恶作及惭愧故。

宙三、离懈怠戒

三者、离懈怠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着故,昼夜勤修诸善品故。

宙四、离放逸戒

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

宙五、正愿戒

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

正愿戒等者:谓于现在不为贪求利养恭敬,又于未来不愿往生天魔王宫受诸妙欲,唯为要期正修梵行,由是得名正愿戒。言梵行者,谓八圣支道,及与远离非正梵行习淫欲法。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三页6283)

宙六、具轨则戒

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

轨则具足所摄受戒等者:此中轨则略有三种,谓于威仪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处所,是即律仪戒中轨则圆满。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二卷三页1895)由是轨则随顺世间,不越世间;随顺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若能如所说相悉皆具足,是名如法现行身语,由是得名轨则具足所摄受戒。

宙七、具净命戒

七者、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

宙八、离二边戒

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

宙九、永出离戒

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

永出离戒等者:诸外道类皆执实我,名外道见。依世间道虽能离欲,乃至上生非想非非想处,然非真实究竟能解脱故。远离彼见,依净尸罗,得定、修慧,能永出离,由是得名永出离戒。

宙十、无损失戒

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先所受菩萨净戒无阙减故,无破坏故。

于先所受无损失戒等者:戒无亏损,名无阙减。戒不弃舍,名无破坏。

宇四、结

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戒。

如是十种名菩萨清净戒者:声闻地说: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云何十种亏损因缘?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沈下,三者、太极浮散,四者、放逸懈怠,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七者、净命亏损所摄,八者、堕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陵本二十二卷八页1911)今此十种文义正同,唯二、三、四开合有异,如文易了。当知此与声闻共学,是故亦名菩萨清净戒。

天二、总明藏摄2 地一、摄受当果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地二、常获五利2 玄一、标

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

玄二、列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

将舍命时住大欢喜者:谓自了知戒增上力,当生善趣,不往恶趣。无恶趣畏,故住欢喜。

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

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菩萨众等者:等谓平等,无胜劣故。增谓增上,即胜异名。同勤修学菩提资粮,说名同分。同修六种波罗蜜多,名同法侣。于所化生能为善友,名善知识。

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者:谓诸菩萨,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防护净戒令能无犯,是名成就自性净戒。若入第二增上戒住,于此住中性戒具足,极少邪恶业道所摄诸恶犯戒尚不现行,况中上品,是名戒成其性。

亥二、摄属所作4 天一、略标列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天二、举要义

如是三种菩萨净戒,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4]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

天三、摄一切

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安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天四、结共学2 地一、显唯尔所

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唯有尔所净戒胜利,唯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地二、明一切共

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于中学。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

酉三、忍度(即忍品)4 戌一、征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

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难 一切门善士 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

如是九种相 是名略说忍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净忍。

戌三、释3 亥一、自性忍3 天一、征

云何菩萨自性忍?

天二、释

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悉[5]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

天三、结

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云何菩萨自性忍等者:下说菩萨一切忍是忍种类,今说自性是其体相,随应摄彼,其义当知。言思择力为所依止者,谓于一切忍。言自性堪忍怨害者,谓于耐他怨害忍。如前忍波罗蜜多种性相说。(陵本三十五卷五页2838)遍于一切皆悉堪忍者,当知此由思择力。谓一切法、一切苦、一切怨害,名为一切。普于一切皆能堪忍者,当知此由自性、或思择力。谓一切苦、一切怨害,名为一切。言由无染心者,谓依思择力。言纯悲愍者,谓由性堪忍。总摄为一,名自性忍。

亥二、一切忍2 天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忍?

天二、释2 地一、标列种类2 玄一、二种

当知此忍略有二种。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

玄二、三种

当知依此二种品忍各有三种。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

地二、随释三种3 玄一、耐他怨害忍3 黄一、征

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

黄二、释2 宇一、辨相2 宙一、正审思择3 洪一、于自所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

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等者:此显菩萨不舍生死,流转相续,即于其中遭怨害苦,故作是说。

我今于此无义利苦[6]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

无义利苦者:于生死中无义无利,是名无义利苦。如说一切有情无始生死,空无义利故。

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7]自作非爱,便为于己[8]自生结缚,便为于己[9]自兴怨害,非是于他。

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谓由不忍为因,有生死苦,是名大苦因法。当知不忍,瞋为自体。即于彼法若生若长安住爱乐,名随顺转。

洪二、于自他所

又自他身所有诸行,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

洪三、于声闻所

又[10]诸声闻多分唯修自义利行,尚不应起能生自他众苦不忍,何况我今正为勤修他义利行而生不忍。

宙二、勤修五想4 洪一、标

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于怨亲中、劣等胜品、有乐有苦、具德具失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

洪二、征

云何五想?

洪三、列

一、宿生亲善想,二、随顺唯法想,三、无常想,四、苦想,五、摄受想。

洪四、释5 荒一、宿生亲善想2 日一、征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宿生亲善之想?

日二、释2 月一、修亲善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经历长世昔余生中,未曾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亲教、轨范、尊似尊等。

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等者:如世尊言:我不观见如是种类有情可得。无始世来经历生死,长时流转,不互相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缘,一切怨品,无不皆是我之亲品。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十九页2544)与此义同。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亲善想。依亲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荒二、随顺唯法想2 日一、征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随顺唯法之想?

日二、释2 月一、修唯法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依托众缘,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瞋、所打、所弄、所诃。

依托众缘唯行唯法等者:如说缘性缘起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是故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骂、所骂、能瞋、所瞋、能打、所打、能弄、所弄、能诃、所诃,唯有音声、唯有名字,即依此义,故说都无。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荒三、无常想2 日一、征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无常想?

日二、释2 月一、修无常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极报怨者,谓断彼命。是诸有情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如是生[11]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

尚不应起有染浊心者:谓不应起恶意分别,欲为损害故。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坚想,安住无常不坚固想。依无常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荒四、苦想2 日一、征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苦想?

日二、释2 月一、修习苦想2 盈一、于诸有情

谓诸菩萨应如是观:若[12]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苦、坏苦、苦苦,况诸有情住衰损者。

盈二、于苦有情

如是观已,应如是学:我今于此苦常随逐诸有情所,应勤方便令离众苦,不应于彼重加其苦。

况诸有情住衰损者者:有情自体有多衰损差别可得,谓无病衰损[13]、寿命衰损、眷属衰损。由是因缘,于现法中住诸苦恼,是名住衰损者。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断灭乐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断灭乐想生起苦想者:谓于有漏有情,如实观察胜义唯苦,尚不见其常住安乐,何况于彼有苦有情。由是因缘,故于一切断灭乐想,生起苦想。

荒五、摄受想2 日一、征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摄受想?

日二、释2 月一、修摄受想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为一切有情之类发菩提心,摄受一切有情之类皆为亲眷,我应为彼作诸义利。我今不应本于有情欲作义利,而当于彼不忍怨害,作非义利。

月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灭除他想,住摄受想。依摄受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灭除他想住摄受想者:由诸菩萨摄诸有情以为自体,是故于彼灭除他想,住摄受想。

宇二、释名2 宙一、征

云何名忍?

宙二、释

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恒续,故名为忍。

黄三、结

是名菩萨耐他怨害忍。

云何名忍等者: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是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恨、不久怀怨,是名亦不随眠流注恒续。当知此约菩萨性能堪忍,说此忍名。

玄二、安受众苦忍3 黄一、征

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

黄二、释3 宇一、如理思惟2 宙一、于过去世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徇[14]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思择过失。

宙二、于现在世

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俱胝大苦,况少小苦而不忍受。

依欲行转等者:谓依欲界诸行,心、意、识生,是名依欲行转。受用欲尘为境界故,于五妙欲恒起追求,是名常求诸欲。起不如理作意,思惟其相及与随好,是名故意思择。由是因缘,令心流漏,发生种种恶不善法,是故说彼为诸苦因。

宇二、能忍众苦4 宙一、标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宙二、征

云何名为一切事苦?

宙三、列

当知此苦略有八种。一、依止处苦,二、世法处苦,三、威仪处苦,四、摄法处苦,五、乞行处苦,六、勤劬[15]处苦,七、利他处苦,八、所作处苦。

宙四、释8 洪一、依止处苦2 荒一、显处

依止处苦者,依谓四依。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刍分。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16]物。

荒二、明忍

菩萨于此若得粗弊、尠少、稽留、轻懱不敬,不生忧悒,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依止处苦。

依谓四依等者:一者、衣服,二者、饮食,三者、卧具,四者、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为四依。于此四依得非上妙,名得粗弊。得非众多,名得鮮少。他或于此不速疾施,是名稽留。不恭敬施,是名轻懱不敬。声闻地说:又应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岂有出家往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粗,要当速疾而非迟缓。(陵本二十三卷[17]十一页1978)由是道理,菩萨于此不生忧悒。

洪二、世法处苦2 荒一、显处2 日一、标列

世法处苦者,当知世法略有九种。一、衰,二、毁,三、讥,四、苦,五、坏法坏,六、尽法尽,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

日二、名苦

如是世法若总若别会遇现前,能生众苦,此即名为世法处苦。

荒二、明忍

菩萨触对如是众苦,思择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世法处苦。

当知世法略有九种等者:供养亲近无量品说:依世八法,有八种苦。一、坏法坏时苦,二、尽法尽时苦,三、老法老时苦,四、病法病时苦,五、死法死时苦,六、无利苦,七、无誉苦,八、有讥苦。(陵本四十四卷十三页3583)此说有九,增苦可知。初之四种,八世法摄。今说彼苦,故唯取四。次之二种,外无常摄。后之三种,内无常摄。

洪三、威仪处苦2 荒一、显处

威仪处苦者,当知即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菩萨于中若行、若坐,昼[18]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

荒二、明忍

菩萨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威仪处苦。

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者:谓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端身而坐,推度时日,终不以背或以其胁,依倚大床、或小绳床、或壁、或树、草叶座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二十页2152)此应准知。

洪四、摄法处苦2 荒一、显处2 日一、标

摄法处苦者,当知摄法略有七种。

日二、列

一、供事三宝;二、供事尊长;三、谘受正法;四、既谘受已,广为他说;五、以大音声吟咏、赞诵;六、独处空闲,无倒思惟、称量、观察;七、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

荒二、明忍

菩萨于此七种摄法,勇猛劬劳所生众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摄法处苦。

洪五、乞行处苦2 荒一、显处2 日一、总标

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

日二、列释

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离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19]等故,及离与己[20]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

荒二、明忍

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当知此苦略有七种等者:修所成地说:由剃除须发故,舍俗形好故,着坏色衣故,应自观察形色异人。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审正观察游行乞食。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又正观察从他获得无所蓄积诸供身具,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由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又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略舍二事之所显现。一者、弃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属、财榖珍宝等所显。二者、弃舍歌舞、倡妓、笑戏、欢娱、游纵、掉逸、亲爱聚会,种种世事之所显现。(陵本二十卷十三页[21]1755)由是当知,此初五种,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所摄;后之二种,誓受禁制尸罗所摄。

洪六、勤劬处苦

勤劬处苦者,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

洪七、利他处苦2 荒一、指事

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

荒二、明忍

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

修十一种利有情业等者:戒品中说: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陵本四十卷八页3280)如彼广说应知。

洪八、所作处苦

所作处苦者,谓诸菩萨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贾、营农、仕王等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

宇三、忍苦胜利

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无退转,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无杂染心。

黄三、结

是名菩萨安受众苦忍。

玄三、法思胜解忍3 黄一、征

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

黄二、释2 宇一、依处3 宙一、标

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

宙二、征

云何八种生胜解处?

宙三、列

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

由善观察胜觉慧故等者:此中觉慧,谓能简择俱生之慧。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页6307)此中八种生胜解处,如前力种性品别释应知。(陵本三十八卷七页3117)

宇二、因缘

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净智故。

黄三、结

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

由二因缘等者:力种性品亦说:由二因缘具多胜解。一者、多修胜解故;二者、积集猛利忍故。(陵本三十八卷八页3120)文别义同。

亥三、难行忍等2 天一、结前生后

如是菩萨依此二品一切忍故,当知广开难行忍等诸相差别。

天二、别释七忍7 地一、难行忍3 玄一、征

云何菩萨难行忍?

玄二、标

当知此忍略有三种。

玄三、释3 黄一、于羸劣所

谓诸菩萨,能于羸劣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饶益事。是名第一难行忍。

黄二、于臣隶所

若诸菩萨居尊贵位,于自臣隶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难行忍。

黄三、于卑贱所

若诸菩萨,于其种姓卑贱有情,所作增上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难行忍。

地二、一切门忍3 玄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门忍?

玄二、标

当知此忍略有四种。

玄三、列

谓诸菩萨,于亲所作不饶益事,于怨所作不饶益事,于中所作不饶益事,悉能堪忍;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

及于彼三劣等胜品等者:谓亲怨中三种有情所作不饶益事,有劣等胜品差别故。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六十一句:【勿恃富豪而欺穷困。】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今天我们来看安士先生引征的故事,来说明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