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2024-12-05 12:19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

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

云何真实诸菩萨相?

癸二、标列2 子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真实诸菩萨 五种相应知 自性依处果 次第摄五转

子二、长行2 丑一、五相

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就者堕菩萨数。何等为五?一者、哀愍,二者、爱语,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义理密意。

丑二、五转

如是五法,当知一一各有五转。一者、自性,二者、依处,三者、果利,四者、次第,五者、相摄。

癸三、随释5 子一、自性5 丑一、哀愍3 寅一、标

应知此中,哀愍自性略有二种。

寅二、列

一、在意乐,二、在正行。

寅三、释2 卯一、在意乐

在意乐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利益意乐、安乐意乐,是名哀愍。

卯二、在正行

在正行者,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如所意乐,随力随能身语饶益,是名哀愍。

丑二、爱语

爱语自性,谓如前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如前摄事品说。

丑三、勇猛

勇猛自性,谓诸菩萨刚决坚固,无所怯劣,有大势力。

丑四、舒手惠施

若诸菩萨广大施性、无染施性,是名舒手惠施自性。

丑五、能解甚深义理密意

若诸菩萨四无碍解,及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是名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自性。

若诸菩萨四无碍解等者:菩萨所修菩萨四无碍解,菩提分品已说其相。(陵本四十五卷二页3617)由此善能宣说正法,于诸法中起智加行,名即于彼无倒引发正加行智。

子二、依处5 丑一、哀愍5 寅一、标

当知菩萨哀愍依处,略有五种。

寅二、征

何等为五?

寅三、列

一、有苦有情,二、恶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烦恼随眠有情。

寅四、释5 卯一、有苦有情

那落迦等所有有情,皆为苦受连绵相续逼切而转,如是名为有苦有情。

卯二、恶行有情

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而多现行诸身恶行、诸语恶行、诸意恶行,于诸恶中喜乐安住。所谓屠养羊猪鸡等不律仪辈。如是名为恶行有情。

卯三、放逸有情

或复有情虽非定苦及行恶行,而于诸欲[1]耽着受用,常乐安住种种俳优、歌舞、笑睇,以自娱乐。所谓一类受欲尘者。如是名为放逸有情。

卯四、邪行有情

或复有情虽非定苦、行恶、放逸,而依妄见修行种种苦解脱行。谓舍诸欲[2],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如是名为邪行有情。

卯五、烦恼随眠有情

或复有情虽非定苦,广说乃至非修邪行,而或具缚、或不具缚,为诸烦恼之所随眠。谓正修行贤善异生及诸有学。是名烦恼随眠有情。

谓正修行贤善异生等者:谓随信行、或随法行补特伽罗,趣向谛观,而未见谛,名正修行贤善异生。从预流果乃至阿罗汉向,名诸有学。如次释前具缚、或不具缚应知。

寅五、结

是名菩萨所有哀愍五种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哀愍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丑二、爱语5 寅一、标

当知菩萨爱语依处,亦有五种。

寅二、征

何等为五?

寅三、列

一、正言论语,二、正庆悦语,三、正安慰语,四、正广恣语,五、如理说语。

寅四、指

如是广辩,应知如前摄事品说。

正言论语等者: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开示无倒法相爱语,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辞爱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是名正言论语。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是名正庆悦语。安慰种种惊怖爱语,是名正安慰语。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广恣爱语,是名正广恣语。如理宣说所摄爱语,是名如理说语。如是一切,皆如摄事品说。

寅五、结

是名菩萨所有爱语五种依处,由此依处、由此所缘,爱语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丑三、勇猛4 寅一、标

当知菩萨勇猛依处,亦有五种。

寅二、征

何等为五?

寅三、指

谓即如前菩提分品所说菩萨坚力持性五种依处,当知此是[3]菩萨勇猛五种依处。

寅四、结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勇猛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丑四、舒手惠施5 寅一、标

当知菩萨舒手惠施,亦五依处。

寅二、征

何等为五?

寅三、列

一、数数惠施,二、欢喜惠施,三、殷重惠施,四、无染惠施,五、无依惠施。

寅四、指

如是五种,如前施品广辩应知。

数数惠施等者:随有所得即随惠施,无所吝惜,不于长时渐渐积集众多财物,然后顿施,是名数数惠施。施前意悦,施时心净,施后无悔,是名欢喜惠施。应时而施,不以非时;自他净施,非不清净;合仪而施,不以非仪;无乱心施,不以散乱;是名殷重惠施。不以异意、不以愤怒挠浊之心,而行惠施;又复不由恶见妄有执取而行惠施;是名无染惠施。不依世间名声赞颂而行布施,不依于他反报恩德而行布施,不依帝释、魔王、轮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是名无依惠施。如是诸义,如施品说应知。

寅五、结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菩萨舒手惠施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丑五、能解甚深义理密意4 寅一、标

当知菩萨能解甚深义理密意,亦五依处。

寅二、征

何等为五?

寅三、列5 卯一、于契经

谓于如来所说契经,随顺甚深甚深显现空性相应、缘性缘起,应知是名第一依处。

随顺甚深甚深显现等者:甚深有二,一、空性甚深,二、缘起甚深。空性甚深者,谓空自相非定有无,是名甚深空性相应。缘起甚深者,谓缘起支虽实无常、苦、空、无我,而有常、我等相相似显现。有寻有伺地广辩应知。(陵本十卷十六页812)是名甚深显现缘性缘起。

卯二、于毗奈耶

于毗奈耶毁犯善巧、还净善巧,当知是名第二依处。

于毗奈耶毁犯善巧等者:谓于毁犯、还净能正了知,是名善巧。

卯三、于摩怛理迦

于摩怛理迦,施设、建立无倒法相,当知是名第三依处。

卯四、于密言义

能正显除意趣难解诸法相[4]义,当知是名第四依处。

能正显除意趣难解诸法相义者:一切如来密意言义,是名意趣难解诸法相义。即于此义能正显了,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随所生起一切疑惑。义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二十五页3014)

卯五、于无碍解

于一切法,法、义、释辞、品类差别,当知是名第五依处。

寅四、结

由此依处、由此所缘,菩萨能解甚深义理密意而转。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子三、果利2 丑一、释4 寅一、哀愍2 卯一、释2 辰一、正辨相

菩萨哀愍,于诸有情,最初能断怨害嫌恨。菩萨哀愍,普于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无怯劣。于此加行尝无厌倦,多住哀愍,能摄无罪现法乐住及饶益他。

多住哀愍者:此说四无量定应知。

辰二、引教说

又如世尊所说修慈所得胜利,谓于现身毒药、刀杖[5]不加害等。如是一切菩萨哀愍,皆当了知。

卯二、结

是名菩萨哀愍果利。

如是一切菩萨哀愍者:前举修慈,此例修悲、喜、舍,是名一切菩萨哀愍。

寅二、爱语2 卯一、释2 辰一、现法摄2 巳一、能断语过

菩萨爱语,于现法中断语四过。所谓妄语、离间、粗恶,及以绮语。

巳二、能益自他

由此爱语,于现法中能自摄受、能摄受他,安隐而转。

辰二、后法摄

菩萨爱语,于当来世其言敦肃,言必信用。

卯二、结

是名菩萨爱语果利。

能自摄受等者:不为自害,摄受饶益,是名能自摄受。不为他害,而为饶益,是名能摄受他。不受彼不善业所生身心忧苦,是名安隐而转。

寅三、勇猛2 卯一、释2 辰一、现法摄

菩萨勇猛,于现法中能离一切懒惰懈怠,心常欢喜;能受菩萨净戒律仪,受已终无毁犯、退屈;能正堪忍,摄受自他。

辰二、后法摄

于当来世一切菩萨所起事业,禀性坚固,凡所造修若未成办,终无懈退。

卯二、结

是名菩萨勇猛果利。

寅四、后二种2 卯一、指

当知菩萨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所得果利,如威力品惠施威力、般若威力差别应知。

卯二、结

是名菩萨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二种果利。

如威力品惠施威力等者:威力品说布施四相,般若四相,是名差别应知。

丑二、结

是名菩萨五相果利。

子四、次第3 丑一、征

云何五相如是次第?

丑二、释4 寅一、哀愍

谓诸菩萨,先修哀愍摄受有情,于彼顾念,欲作饶益。

寅二、爱语

次修爱语,为彼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宣说正理,摄受教诲。

寅三、勇猛

次修勇猛,于已趣入诸有情类,若诸有情起诸邪行,种种烦恼变异事中皆能堪忍,为不弃舍安住种种正行、邪行诸有情故。

寅四、后二

是诸菩萨修勇猛已,一类有情以财摄受,能令成熟;一类有情以法摄受,能令成熟;一类有情以财、以法二种摄受,能令成熟。是故菩萨次后修习舒手惠施、能解甚深义理密意。

起诸邪行等者:谓如暴恶毁犯净戒,是名起诸邪行。如是邪行,当知种种烦恼变异所作,令改本性,由是菩萨深生怜愍,故能堪忍,为不弃舍彼有情故。由彼有情于佛圣教已正趣入,说名安住种种正行,然于一时烦恼所媚,暂起毁犯,复名邪行。

丑三、结

当知是名菩萨五相前后次第。

子五、相摄2 丑一、问

问:菩萨五相,六到彼岸,何到彼岸摄何等相?

丑二、答

答:菩萨哀愍,当知静虑到彼岸摄;

菩萨哀愍当知静虑到彼岸摄者:由四无量名为哀愍,故说静虑到彼岸摄。

菩萨爱语,尸罗、般若到彼岸摄;

菩萨爱语尸罗般若到彼岸摄者:依慰喻语、若庆悦语,故说尸罗到彼岸摄。依胜益语,故说般若到彼岸摄。

菩萨勇猛,进、忍、般若到彼岸摄;菩萨所有舒手惠施,当知即施到彼岸摄;菩萨所有能解甚深义理密意,静虑、般若到彼岸摄。

菩萨勇猛进忍般若到彼岸摄者:由有力思择,故说般若到彼岸摄。余文易知。

癸四、总结

如是真实菩萨五相,当知一一皆有五转。所谓自性、依处、果利、次第、相摄。已广分别,应如实知。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分品第二

壬二、在家出家分(即分品)3 癸一、征起

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有几种法正修学时,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癸二、标列2 子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二分诸菩萨 初事业善修 善巧饶益他 回向最为后

子二、长行3 丑一、标

谓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别转时,略有四法,当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正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丑二、征

何等为四?

丑三、列

一者、善修事业,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饶益于他,四者、无倒回向。

癸三、随释3 子一、别辨其相4 丑一、善修事业4 寅一、征

云何菩萨善修事业?

寅二、标

谓诸菩萨,于六波罗蜜多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6]罪修作。

寅三、释2 卯一、举施度2 辰一、辨4 巳一、决定修作2 午一、征

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决定修作?

午二、释

谓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法,诸乞求者正现在前,有恩、无恩、有德、有失无有差别,要当施与。若人非人、若诸沙门、若婆罗门及余世间,无有如法能令施心有所倾动。

若人非人等者:谓生人趣,得人种类,是名为人。若生余趣,那落迦、傍生,及与鬼趣、天、龙、药叉、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迦等,是名非人。如显扬论说。(三卷十四页31,495a)生在人中,希求魔梵而修行者,是名沙门、若婆罗门。若魔、若梵,名余世间。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6327)

巳二、委悉修作2 午一、征

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委悉修作?

午二、释

谓诸菩萨,现有种种可施财法,诸乞求者正现在前,一切施与,无有少物于诸有情而不能舍。于内身命尚能惠施,何况外物。

巳三、恒常修作2 午一、征

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恒常修作?

午二、释

谓诸菩萨,于修惠施无有厌倦,恒常无间,于一切时,随有所得即随惠施,无所吝惜。

巳四、无罪修作2 午一、征

云何菩萨于施波罗蜜多无罪修作?

午二、释

谓诸菩萨远离如前施品所说诸杂染施,修行所余无杂染施。

远离如前施品所说诸杂染施等者:施品中说: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即便施与。(陵本三十九卷二页[7]3185)是名略说菩萨应施、不应施义。此说杂染及无杂染,如应当知。

辰二、结

如是菩萨于施波罗蜜多能善修作。

卯二、例余度

如于施波罗蜜多能善修作,如是于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寅四、结

是名菩萨由四行相,于其六种波罗蜜多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罪修作。

丑二、方便善巧2 寅一、征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

寅二、释2 卯一、举种类4 辰一、标

当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种。

辰二、征

何等为十?

辰三、列

一者、憎背圣教有情,除其恚恼方便善巧;二者、处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方便善巧;五者、于诸世间一切异论方便善巧;六者、于诸菩萨净戒律仪受持、毁犯,能正观察方便善巧;七者、于诸正愿方便善巧;八者、于声闻乘方便善巧;九者、于独觉乘方便善巧;十者、于其大乘方便善巧。

辰四、指

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菩萨地中,随彼彼处已广分别,如应当知。

随彼彼处已广分别如应当知者:此中前四方便善巧,如前菩提分品,说有六种成熟有情方便应知。(陵本四十五卷五页3626)又说善知诸论。(陵本四十四卷十七页3597)即此第五方便善巧。又戒品说菩萨戒波罗蜜多。(陵本四十卷一页3235)即此第六方便善巧。又菩提分品中说菩萨所修正愿。(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页3657)即此第七方便善巧。功德品说乘施设建立。(陵本四十六卷十四页3712)即此后三方便善巧。

卯二、明作业3 辰一、标

如是十种菩萨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

辰二、释5 巳一、由前四种善巧

谓由前四种方便善巧,令诸菩萨能正安立所化有情于自义利。

巳二、由第五种善巧

由于世间一切异论方便善巧,令诸菩萨善能摧伏一切异论。

巳三、由第六种善巧

由于菩萨净戒律仪受持、毁犯,能正观察方便善巧,令诸菩萨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除,于善清净菩萨所受净戒律仪,能善修莹。

于善清净等者:善净意乐,名善清净。此说菩萨堪能受戒自性功德,由此堪受菩萨所受净戒律仪。今说由彼方便善巧,令戒清净,名善修莹。

巳四、由第七种善巧

由于正愿方便善巧,令诸菩萨能证当来一切所爱事义圆满。

能证当来一切所爱事义圆满者:谓自证得无上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是名一切所爱事义圆满。

巳五、由后三种善巧

由于三乘方便善巧,令诸菩萨于诸有情,随其种性、根及胜解,说相称法、说顺正理。

辰三、结

是名十种方便善巧,令诸菩萨能作五事。由此五事,能令菩萨现法当来一切事义皆得究竟。

丑三、饶益于他3 寅一、征

云何菩萨饶益于他?

寅二、释

谓诸菩萨依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能与一分有情利益,能与一分有情安乐,能与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乐,是名略说菩萨所有饶益于他。

寅三、指

广说如前自他利品,应知其相。

能与一分有情利益等者:此中初二有情,但言一分,不言所化,当知此说不住种姓有情,与下一分所化有情有别。前说所调伏界无量,当知此名所化有情。于彼一切授与善法,名与利益;授与饶益,名与安乐。

丑四、无倒回向2 寅一、征

云何菩萨无倒回向?

寅二、释

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去来今世一切摄取者:谓一切时,于彼善根摄受、增长、串习成性故。

子二、明摄一切3 丑一、标所应学

世尊所有为在家分、或出家分诸菩萨说所应学法,当知一切此四所摄。谓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无倒回向。

丑二、近证大果

是故如是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无倒回向诸菩萨众,亲近、邻逼难得难证无上菩提。

丑三、结无过增

当知过去、未来、现在所有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精勤修学,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曾当现证,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子三、校量胜劣4 丑一、标

又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虽复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学,而出家者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

丑二、征

所以者何?

丑三、释5 寅一、于摄受眷属

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其父母、妻子、亲属摄受过患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

寅二、于遽务忧苦

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于为摄受父母、亲属,营农、商贾[8]、事王业等种种艰辛遽务忧苦皆得解脱,在家菩萨则不如是。

寅三、于钩锁梵行

又复一切出家菩萨,一向能行钩锁梵行,在家菩萨则不如是。

寅四、于菩提分法

又复一切出家菩萨,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证通慧,随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在家菩萨则不如是。

寅五、于安住律仪

又复一切出家菩萨,安住决定清净律仪,凡所发言众咸信奉,在家菩萨则不如是。

安住决定清净律仪者:于戒波罗蜜多决定修作、无罪修作,是名决定及与清净。

丑四、结

如是等类无量善法,当知一切出家菩萨于在家者,甚大殊异、甚大高胜。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

壬三、增上意乐(即增上意乐品)2 癸一、征

云何菩萨增上意乐?

癸二、释2 子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智者于有情 有七相怜愍 十五胜意乐 作十事应知

子二、长行释2 丑一、七相怜愍5 寅一、标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七相怜愍。以诸菩萨具怜愍故,名善意乐、极善意乐。

名善意乐极善意乐者:此中意乐,通说胜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由是差别,名善、极善。

寅二、征

何等名为七相怜愍?

寅三、列

一者、无畏怜愍,二者、如理怜愍,三者、无倦怜愍,四者、无求怜愍,五者、无染怜愍,六者、广大怜愍,七者、平等怜愍。

寅四、释7 卯一、无畏怜愍

谓诸菩萨,于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怜愍,现行随顺身语意业,适可其心利益安乐,是名菩萨无畏怜愍。

卯二、如理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非不如理怜愍而转,谓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及以非处劝授有情,是名菩萨如理怜愍。

不以非法非律等者:恶说法毗奈耶,是名非法非律。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净,是名贤善。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三页2161)与此相违,是名非贤善行。于彼彼事理有相违,是名非处。

卯三、无倦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如是怜愍,随其所宜发起一切饶益事业,曾无厌倦,是名菩萨无倦怜愍。

卯四、无求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不待求请,自起怜愍,为作饶益,是名菩萨无求怜愍。

卯五、无染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无爱染心而起怜愍,谓饶益他,不祈恩报,亦不希望当来可爱诸果异熟,是名菩萨无染怜愍,亦名菩萨无缘怜愍。

卯六、广大怜愍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起怜愍,唯是广大而非狭小。言广大者,谓于一切诸有情所,虽遭一切不饶益事,而不弃舍;菩萨自身宁受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是名菩萨广大怜愍。

卯七、平等怜愍

又诸菩萨,如是相状、如是功德相应怜愍,普于一切诸有情类平等平等,于有情界无有分限,是名菩萨平等怜愍[9]。

寅五、结

菩萨与此七种行相怜愍相应,名善意乐、极善意乐。

丑二、十五意乐5 寅一、标

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

于诸佛法所有胜解等者:此中佛法,谓即无上菩提及与菩提方便。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是名印解。自内了知真实,是名决定。

如是菩萨增上意乐,当知略说有十五种。

寅二、征

何等十五?

寅三、列

一、最上意乐,二、遮止意乐,三、波罗蜜多意乐,四、真实义意乐,五、威力意乐,六、利益意乐,七、安乐意乐,八、解脱意乐,九、坚固意乐,十、无虚妄意乐,十一、不清净意乐,十二、清净意乐,十三、善清净意乐,十四、应调伏意乐,十五、俱生意乐。

寅四、释3 卯一、辨十五相15 辰一、最上意乐

谓诸菩萨,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起胜意乐,是名菩萨最上意乐。

于佛法僧最上真实者:谓佛法僧真实功德,映蔽一切世间外道,说名最上。

辰二、遮止意乐

又诸菩萨,于所受持净戒律仪起胜意乐,是名菩萨遮止意乐。

辰三、波罗蜜多意乐

又诸菩萨,于所修证施、忍、精进、静虑、般若起胜意乐,是名菩萨波罗蜜多意乐。

辰四、真实义意乐

又诸菩萨,于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甚深胜义诸法真如起胜意乐,是名菩萨真实义意乐。

辰五、威力意乐

又诸菩萨,于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或俱生威力起胜意乐,是名菩萨威力意乐。

辰六、利益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利益意乐。

辰七、安乐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欲以饶益而授与之,是名菩萨安乐意乐。

辰八、解脱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又于当来可爱异熟其心无系,是名菩萨解脱意乐。

即于如是诸有情所无爱染心者:谓于有情欲与利益安乐,非由心有爱染故。

辰九、坚固意乐

又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其心专注,曾无变易,是名菩萨坚固意乐。

辰十、无虚妄意乐

又诸菩萨,于诸有情饶益方便,于大菩提趣证方便,无颠倒智俱行胜解,是名菩萨无虚妄意乐。

辰十一、不清净意乐

又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不清净意乐。

辰十二、清净意乐

又诸菩萨,从净胜意乐地乃至决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清净意乐。

辰十三、善清净意乐

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

辰十四、应调伏意乐

又诸菩萨不清净意乐,是则名为应调伏意乐,由此意乐应思择故。

辰十五、俱生意乐

又诸菩萨清净意乐、善清净意乐,是则名为俱生意乐,由此意乐性成就故,于所依中善安立故。

由此意乐性成就故等者:不由思择,习所成性,名性成就。云何习所成性?谓由数习诸善法故,于自所依异熟识中,积集诸善,坚住、不忘、成满究竟,即由此义,名善安立。

卯二、能作十事3 辰一、标

如是菩萨十五妙善增上意乐,随一切地,以要言之,能作十事。

随一切地者:谓诸菩萨胜解行地、净胜意乐地、行正行地、决定地、决定行地、到究竟地,名一切地。彼菩萨众所有意乐能作所作,随应当知。

辰二、征

何等为十?

辰三、释2 巳一、举依十二10 午一、依最上意乐

谓诸菩萨最上意乐,能于三宝修一切种最胜供养,普于一切菩提资粮为最第一。

午二、依遮止意乐

又诸菩萨遮止意乐,能于所受净戒律仪,命难因缘,亦不故思犯于所犯;设有所犯,疾疾悔除。

午三、依波罗蜜多意乐

又诸菩萨波罗蜜多意乐,能于善法常勤修习无放逸住,常住最胜无放逸住。

午四、依真实义意乐

又诸菩萨真实义意乐,能为有情以无染心流转生死,不入[10]涅槃增上意乐。

以无染心流转生死等者:由诸菩萨于其生死如实了知,故无染心流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七十一句:【出言要顺人心。】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发明解释里面头两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他的解释。「前辈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