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2024-12-05 13:05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

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

丁二、略说决择2 戊一、别辨相2 己一、界建立摄2 庚一、那落迦有情依处2 辛一、问

问:何故焰摩名为法王?为能损害诸众生故?为能饶益诸众生故?若由损害众生,名为法王,不应道理。若由饶益众生,今应当说云何饶益?

辛二、答2 壬一、明饶益4 癸一、标

答:由能饶益,不由损害。

癸二、征

何以故?

癸三、释2 子一、举教诲

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所作业,当受其果。

子二、令脱苦

由是因缘,彼诸众生各自了知,自所作业,还自受果。便于焰摩使者,众生业力增上所生,犹如变化,非众生所,无反害心、无瞋恚心,不怀怨恨。

便于焰摩使者等者:焰摩使者非实有情,由是说言非众生所。此由众生业力增上所生,显现似有,名如变化。

乃由此故,感那落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落迦趣。

癸四、结

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为法王。

壬二、显差别2 癸一、忆宿命

若诸众生,生那落迦忆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诲。

癸二、不忆宿命4 子一、标应教诲

若有生已不忆宿命,王便教诲。

子二、举其种类

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生那落迦不忆宿命。

子三、列释差别3 丑一、极愚痴

一、极愚痴。谓生边地,不解观察,随诸恶转。

丑二、极放逸

二、极放逸。谓受欲者,于诸欲中增上耽着,不解观察,随诸恶转。

丑三、极邪见

三、极邪见。谓成就一切诽谤邪见,不解观察,随诸恶转。

子四、结令忆念

由彼不能自然忆念,故令忆念。

庚二、傍生有情依处2 辛一、总标列

复次,二因缘故,大海水咸。一、生彼众生福增上故;二、陆地众生一分非福增上故。

辛二、释所以2 壬一、出福增上

所以者何?由水咸故,非人所涉,生彼无量微细众生不被采害。

壬二、简他非福

又大海中,种种珍宝差别可得,由水咸故,陆地众生一分难得。

己二、杂染建立摄3 庚一、烦恼杂染2 辛一、标说

复次,烦恼杂染决择,我今当说。

辛二、释义3 壬一、明建立5 癸一、标

如先所说烦恼杂染义当知。

如先所说烦恼杂染义者:谓如本地分中有寻有伺地,烦恼杂染施设建立应知。(陵本八卷一页540)

此烦恼由五种相建立差别。

癸二、征

何等为五?

癸三、列

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别故;三、染净差别故;四、迷断差别故;五、对治差别故。

癸四、释5 子一、自性

云何自性?略有二种。一、见性烦恼,二、非见性烦恼。

子二、自性差别3 丑一、征

云何自性差别?

丑二、释2 寅一、烦恼差别3 卯一、略标

略有十种。见性烦恼五种差别,非见性者亦有五种。总此十种,名为烦恼自性差别。

卯二、别释2 辰一、出体性2 巳一、见性

见性五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巳二、非见性

非见性五者,谓贪、恚、慢、无明、疑。

辰二、辨行相9 巳一、萨迦耶见2 午一、标相

萨迦耶见者,于五取蕴,心执增益,见我、我所,名萨迦耶见。

午二、辨类2 未一、标列

此复二种。一者、俱生,二、分别起。

未二、随释2 申一、俱生

俱生者,一切愚夫异生乃至禽兽并皆现行。

申二、分别起

分别起者,诸外道等计度而起。

巳二、边执见及邪见2 午一、别辨相2 未一、边执见3 申一、标一切相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心执增益,见我断常,名边执见。

申二、明分别起2 酉一、明摄2 戌一、常见摄

常见所摄边执见者,谓六十二诸见趣中,计度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

戌二、断见摄

断见所摄边执见者,谓诸沙门、若婆罗门七事断论。

酉二、料简

此边执见唯分别起,无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来,串习随逐边执见等。

申三、指其差别

若有分别、若无分别差别之相,如本地分已广分别。

六十二诸见趣中等者:摄事分说: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常见论、四一分常见论、二无因论、四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见论、五现法涅槃论。(陵本八十七卷二页6558)今于此中,且说断常边见所摄诸论,如文可知。言七事断论者,即彼七断见论。如本地分中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七卷八页503)此中由依过去及现在世起分别故,名计前际。依未来世起分别故,名计后际。二无因论、四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及五现法涅槃论,皆邪见摄,故此不说。

未二、邪见3 申一、标相

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

申二、辨类2 酉一、标列

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二者、损减。

酉二、随释2 戌一、增益邪见

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此四见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见。

此四见等者:此中等言,等取俱有相应等法应知。

戌二、损减邪见2 亥一、标举

谤因、谤用、谤果、坏实事等,心执增益所有诸见,一切皆名损减邪见。

心执增益所有诸见者:此中诸见,既名损减,应不说言心执增益,疑是衍文,或此应置增益见中。

亥二、别释4 天一、谤因

无施、无爱[1],亦无祠祀,是名谤因。

天二、谤用

无有妙行,亦无恶行,是名谤用。

天三、谤果

无有妙行、恶行诸业果及异熟,是名谤果。

天四、坏实事

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亦无世间真阿罗汉诸漏永尽,乃至广说,如是一切名坏实事。

无施无爱[2]至名坏实事者:此中诸相,如本地分有寻有伺地一一别释。(陵本八卷十四页612)言乃至广说者,谓无正至、正行等还灭相应知。

申三、明摄

又此邪见,即计前际诸无因论、边无边论、不死矫乱论,及计后际现法涅槃等论所有沙门、若婆罗门。

午二、总结摄

当知如是萨迦耶见以为根本六十二见,三见所摄,谓常见所摄诸边执见、断见所摄诸边执见,及诸邪见。

巳三、见取

见取者,于六十二诸见趣等,一一别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取执,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见故,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见取。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者:执此无间方便以为清净,名为清净。或执以此解脱烦恼,名为解脱。及执以此出离生死,名为出离。如广五蕴论说。

巳四、戒禁取

戒禁取者,谓所受持随顺见取、见取眷属、见取随法若戒若禁,于所受持诸戒禁中,妄计为最、为上、为胜、为妙,威势执取,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虚妄。由此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名戒禁取。

巳五、贪2 午一、标相

贪者,谓能耽着,心所为性。

午二、辨类

此复四种。谓着诸见、欲、色、无色。

巳六、恚2 午一、标相

恚者,谓能损害,心所为性。

午二、辨类

此复四种。谓于损己他见、他有情所,及于所爱不饶益所、于所不爱作饶益所所有瞋恚。

谓于损己他见等者:损己他见是瞋依处,瞋依彼生,是名见瞋,此为初一。余三依有情起,名有情瞋,如文易知。

巳七、慢3 午一、标相

慢者,谓令心举,心所为性。

午二、辨类2 未一、四种

此复四种。谓于诸见、于诸有情、于受用欲、于诸后有处起。

未二、二种

又此慢略有二种。一、惑乱慢,二、不惑乱慢。

午三、别释4 未一、于有情处慢

于有情处慢者,谓三慢类,已如前说。

谓三慢类已如前说者:如前意地决择中说: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陵本五十五卷九页4424)此中前三,谓三慢类应知。

未二、于受欲处慢

于受用欲处慢者,谓由大财、大族、大徒众等现在前故,心遂高举。

未三、于后有处慢

于后有处慢者,谓由计我当有不有,广说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若动不动,戏论造作诸爱趣中,现前转故,心遂高举。

未四、不惑乱慢及惑乱慢3 申一、约七慢辨2 酉一、不惑乱慢

不惑乱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于等计等而生憍慢。

谓于下劣计己为胜等者:慢有七种,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今说初一慢名不惑乱慢。集论中说: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或于相似计己相似,心举为性。(集论四卷十页31,676c)所余六慢名惑乱慢,亦如集论一一别释应知。

酉二、惑乱慢

惑乱慢者,谓余六慢。

申二、约受用资具辨2 酉一、惑乱慢

又由受用鄙劣资具,自谓富乐,名惑乱慢。

酉二、不惑乱慢

若由受用胜妙资具,自谓富乐,名不惑乱慢。

申三、约计后有辨2 酉一、惑乱慢

又由邪行,谓后有胜,名惑乱慢。

酉二、不惑乱慢

若由正行,谓后有胜,名不惑乱慢。

巳八、无明2 午一、标相

无明者,谓于所知真实觉悟能覆、能障,心所为性。

午二、辨类2 未一、四种2 申一、标列

此略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

申二、随释4 酉一、无解愚

若于不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所有无智,名无解愚。

酉二、放逸愚

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

酉三、染污愚

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

酉四、不染污愚

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

于颠倒心所有无智等者:非我计我,是名颠倒。彼心相应所有无智,名染污愚,此即我执无明。离我颠倒,法执相应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此即法执无明。

未二、二种2 申一、标列

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应无明,二、独行无明。

申二、随释2 酉一、烦恼相应无明

非无愚痴而起诸惑,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名烦恼相应无明。

酉二、独行无明

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慧士夫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巳九、疑2 午一、标体性

疑者,犹豫二分不决定,心所为性。

午二、明建立

当知此疑,略由五相差别建立。谓于他世作用、因、果、诸谛、宝[3]中,心怀犹豫。

略由五相差别建立等者:于他世中流转作用,心怀犹豫,是名初相。如是于彼妙行、恶行差别因性及彼果性,于四圣谛及佛法僧,心怀犹豫,如其次第名后四相。

卯三、广辨4 辰一、辨能缘3 巳一、标缘二种

如是所说十种烦恼,亦缘事转、亦缘烦恼。

巳二、释其差别2 午一、约自地辨

谓十烦恼皆与自地一切烦恼展转相缘,亦缘自地诸有漏事。

午二、约上下地辨

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

巳三、结不广说

如是烦恼展转相缘,及下地惑能缘上地。于此处所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者:此上地缘,当知唯自分别所起名境,非彼下地烦恼亲缘上地,不同分界故。

辰二、辨性别2 巳一、总辨二性2 午一、举萨迦耶见2 未一、俱生

复次,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数现行故,非极损恼自他处故。

未二、分别2 申一、在欲界

若分别起萨迦耶见,由坚执故,与前相违。在欲界者,唯不善性。

申二、在上地

若在上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净法所摄受故,成无记性。由染污故,体是隐没。

午二、例所余烦恼

所余烦恼,由此道理,随应当知。

由染污故体是隐没者:谓彼俱生、若分别起萨迦耶见,由染污慧为其体性,故彼无记是有覆摄,名是隐没。

巳二、广不善性2 午一、由起恶行

欲界烦恼为诸恶行安足处故,多不善性。

午二、由往恶趣4 未一、标简

又不善者,具三因缘能往恶趣,余则不定。

具三因缘能往恶趣等者:此说能往恶趣。恶不善法由具三种因缘,则定能往。所余烦恼非不善性,不具三种能往恶趣因缘,则不决定往生恶趣。

未二、征问

何等为三?

未三、别释3 申一、第一因缘

谓极多修习,殷重、无间计为功德,不见其失、不见其患,纵情而起,是初因缘。

申二、第二因缘

用此烦恼以为依处,由身语意,于诸恶行作及增长,是第二因缘。

申三、第三因缘

由此烦恼断他善品,授不善品,是第三因缘。

断他善品授不善品者:谓如诸邪见者,宣说、开示、建立彼所说义,令他随转,由是因缘,断他善根、生他邪见故。

未四、简非

除先所作能往恶趣顺后受业。

除先所作能往恶趣顺后受业者:前说三种因缘,唯约现法不善烦恼为论。然先所作能往恶趣顺后受业,非能定往恶趣,此不具论,是故除之。

辰三、辨相应2 巳一、六识相应

又十烦恼,七唯意地,贪、恚、无明亦通五识。

巳二、五受相应2 午一、举于欲界2 未一、辨一一

又于欲界,四见及慢,喜、舍相应;

四见及慢喜舍相应者:于五见中除其邪见,所余四见及慢,喜、舍相应,由彼邪见下别说故。

贪,乐、喜、舍相应;恚,苦、忧、舍相应;邪见,喜、忧、舍相应;疑,忧、舍相应;无明,一切五根相应。

未二、明所说

此据多分相应道理,其余深细,后当广说。

午二、例上诸地

于上诸地随所有根,即与彼地烦恼相应。

其余深细后当广说者:如下分别:是诸烦恼,几与乐根相应?乃至几与舍根相应?名约巨细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种种行解差别转故。(陵本五十九卷四页[4]4793)其义应知。

辰四、辨所缘2 巳一、有事无事别2 午一、无事

又十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故。

午二、有事

所余烦恼有事,无事彼相违故。

巳二、分取全取别2 午一、取一分事

又贪与慢缘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缘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烦恼一分所生,名取一分。

午二、取一切事

所余烦恼,通缘内外若爱非爱,及俱相违有漏事生,是故说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

又十烦恼等者:如下分别:烦恼,几有事?几无事?谓诸见与慢是无事,于诸行中实无有我而分别转故。贪、恚是有事。无明、疑通二种。(陵本五十九卷三页4792)今于此中粗相建立,总说一切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所余烦恼修所断者,应名有事,不通无事,相相违故,非由分别起故。如下自说:见、修所断诸漏烦恼,当知略有五种所缘。一、缘邪分别所起事境,二、缘见境,三、缘戒禁境,四、缘自分别所起名境,五、缘任运坚固事境。当知此中,前四所缘皆非成实,故彼烦恼名曰无事。第五所缘其相相违,以彼修所断漏,缘自任运坚固事境,由是因缘,应名有事。文说无事,其义难通,疑是衍文。

寅二、随烦恼差别2 卯一、总标

若有随顺如是烦恼、烦恼俱行、烦恼品类,名随烦恼。

卯二、别释3 辰一、随顺烦恼摄2 巳一、征

云何名随烦恼?

巳二、释2 午一、明建立2 未一、显差别2 申一、标列

略由四相差别建立。一、通一切不善心起;二、通一切染污心起;三、于各别不善心起;四、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

非一切处非一切时者:如下自释:寻伺乃至初静虑地。恶作、睡眠唯在欲界。由是说言非一切处。非去来今定相续转,由是说言非一切时。

申二、随释2 酉一、不定地摄4 戌一、通一切不善心起

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

戌二、通一切染污心起2 亥一、出体

随烦恼放逸、掉举、惛沈、不信、懈怠、邪欲、邪胜解、邪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

亥二、明系

通一切处三界所系。

戌三、各别不善心起2 亥一、辨体相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此十随烦恼,各别不善心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

亥二、明界系2 天一、出唯欲界

如是十种,皆欲界系,除诳、谄、憍。

天二、简所说余

由诳及谄至初静虑。憍通三界,此并前二,若在上地,唯无记性。

此并前二等者:义显憍及诳、谄,在欲界系,不善心起;若在上地,性唯无记。由奢摩他力所执持故,多白净法所摄受故,义如前说。

戌四、通善不善无记心起2 亥一、出体性

寻、伺、恶作、睡眠,此四随烦恼,通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

亥二、别明系2 天一、寻伺

若有极久寻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劳损,是故寻、伺名随烦恼。此二乃至初静虑地。

天二、悔眠

恶作、睡眠唯在欲界。

酉二、定地摄2 戌一、出体

又有定地诸随烦恼。谓寻、伺、诳、谄、惛沈、掉举、憍、放逸、懈怠等。

戌二、明系

初静虑地有初四种,余通一切地。

未二、显所摄

若杂事中,世尊所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忧、苦随扰恼等,及摄事分广所分别,如是一切诸随烦恼,皆是此中四相差别,随其所应,相摄应知。

及摄事分广所分别者:摄事分中,分别烦恼建立差别,如彼广说应知。(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7)

午二、明依处4 未一、标

复次,诸随烦恼,若在欲界,略于十二处转。

未二、征

何等十二?

未三、列

谓执着恶行处;斗讼诤竞处;毁犯尸罗处;受学随转非善人法处;邪命处;耽着诸欲处;如所闻法义,心谛思惟处;于所思义,内心寂止方便持心处;展转受用财法处;不相杂住处;远离卧具房舍处;众苦所集处。

未四、释2 申一、总标

此十二处以为依止,如先所说贪着,乃至随扰恼等诸随烦恼,差别而转。

如先所说贪着等者:如前已说:若杂事中,世尊所说诸随烦恼,广说乃至愁、叹、忧、苦随扰恼等,及摄事分广所分别。一一烦恼差别应知。

申二、别配

谓贪着、瞋恚、愚痴,依初处转;

贪着瞋恚愚痴者:此说三不善根,如摄事分释应知。

忿等乃至谄,依第二处转;

忿等乃至谄者:摄事分说:若瞋恚缠,能令面貌惨裂奋[5]发,说名为忿。内怀怨结,故名为恨。隐藏众恶,故名为覆。染污惊惶,故名热恼。心怀染污,不喜他荣,故名为嫉。于资生具深怀鄙吝,故名为悭。为欺罔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取,故名为谄。(陵本八十九卷七页6738)此应准释。

无惭、无愧,依第三处转;

无惭无愧者:摄事分说:于所作罪,望己不羞,故名无惭。于所作罪,望他不耻,故名无愧。

诳等乃至谋害,依第四处转;

诳等乃至谋害者:忿等乃至谄中,已说诳依第二处转。今复说彼及余乃至谋害,依第四处转。摄事分中未释此文,其义难知。

矫诈等乃至恶作,依第五处转;

矫诈等乃至恶作者:摄事分说:心怀染污,为显己德,假现威仪,故名为矫。心怀染污,为显己德,或现亲事、或行软语,故名为诈。又说现相、研求、以利求利、不敬、恶说、恶友、恶欲、大欲、自希欲,如是一切皆此所摄。又说恶作,未见彼释。

不忍耽嗜等乃至不平等贪着,依第六处转;

不忍耽嗜等者:摄事分说:于骂反骂,名为不忍。于瞋反瞋、于打反打、于弄反弄,当知亦尔。于自诸欲深生贪爱,名为耽嗜。又说遍耽嗜、贪、非法贪、执着、恶贪,如是一切皆此所摄应知。

萨迦耶见、有见、无有见,依第七处转。

萨迦耶见等者:摄事分说:妄观诸行为我、我所,或分别起、或是俱生,说名为见。萨迦耶见为所依止,于诸行中发起常见,名为有见。发起断见,名无有见。此应准知。

贪欲等乃至不作意,依第八处转;

贪欲等乃至不作意者:此中贪欲,谓贪欲盖。等言,等取瞋恚乃至疑盖。摄事分说:于所应作而便不作,非所应作而更反作,如所闻思修习法中,放逸为先,不起功用,名不作意。又说[梦-夕 登]瞢、不乐、频申、食不知量,皆此所摄,说乃至言。

顾悦缠绵,依第九处转;

顾悦缠绵者:摄事分说:于所缘境深生系缚,犹如美睡,隐翳其心,是故说名不应理转。其义当此顾悦缠绵。又说心下劣、抵突、諀訾,今此略不具说,当知亦依第九处转。

不质直性、不柔和性、不随同分转性,依第十处转;

不质直性等者:摄事分说:欺诳师长、尊重福田及同法者,名不纯直。身语二业皆悉高疏,其心刚劲,又不清洁,名不和软。于诸戒、见、轨则、正命皆不同分,名不随顺同分而转。此应准知。

欲寻思等乃至家生系属寻思,依第十一处转;

欲寻思等乃至家生系属寻思者:摄事分说八种寻思,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轻懱相应寻思、家势相应寻思。如彼别释应知。

愁、叹等,依第十二处转。

愁叹等者:此中等言,等取苦、忧及与扰恼。摄事分说:由可爱事无常转变,悲伤心戚,故名为愁。由彼发言咨嗟歔欷,故名为叹。因此拊膺,故名为苦。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兹迷乱,故名为恼。(陵本八十八卷三页6644)此应准知。

辰二、烦恼俱行摄2 巳一、简自性

复次,此五见是慧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

自性自性不相应故者:五见自性,体唯是慧,由是说彼随一自性,与余随一自性互不相应。

巳二、简相违

贪、恚、慢、疑更相违故,互不相应。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是故贪、慢更互相违。

贪恚慢疑更相违故等者:贪、恚缘境,爱非爱别,是故相违。慢、疑缘境,定不定别,是故相违。由是因缘,互不相应。又复贪、慢亦互相违,如文自释,然不应说定不相应。如前已说烦恼相应。谓无明与一切。疑都无所有。贪瞋互相无,此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陵本五十五卷七页4416)其义应知。

辰三、烦恼品类摄2 巳一、总标

复次,如所说诸随烦恼,当知皆是烦恼品类。

如所说诸随烦恼者:前说随烦恼自性,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陵本五十五卷十页[6]4430)今指彼说,一一差别应知。

巳二、别显2 午一、配释2 未一、遍一切起3 申一、标

且如放逸,是一切烦恼品类。

申二、征

所以者何?

申三、释

于染爱时,多生放逸;乃至疑时,亦有放逸。

未二、各别类生4 申一、贪品类

贪着、悭吝、憍高、掉举等,皆贪品类、皆贪等流。

申二、瞋品类

忿、恨、恼、嫉、害等,是瞋品类、是瞋等流。

申三、邪见品类2 酉一、诳谄

诳、谄,是邪见品类、邪见等流。

酉二、覆

覆,是谄品类,当知即彼品类等流。

申四、痴品类

余随烦恼,是痴品类、是痴等流。

午二、简非2 未一、标简

唯除寻、伺。

未二、释名2 申一、出体性

当知寻、伺,慧思为性,犹如诸见。若慧依止意言而生,于所缘境慞惶推究,虽慧为性,而名寻、伺。

申二、显义别2 酉一、寻

于诸境界遽务推求,依止意言粗慧名寻。

酉二、伺

即于此境不甚遽务,而随究察,依止意言细慧名伺。

丑三、结

是名建立烦恼杂染自性差别。

子三、染净差别3 丑一、征

云何建立烦恼杂染染净差别?

丑二、释2 寅一、染差别3 卯一、出种类2 辰一、标列

谓如所说本随二惑,略二缘故染恼有情。一、由缠故;二、随眠故。

辰二、随释2 巳一、第一义

现行现起烦恼,名缠;即此种子未断未害,名曰随眠,亦名麤重。

巳二、第二义

又不觉位,名曰随眠;若在觉位,说名为缠。

又不觉位等者:婴儿等位不善名言,名不觉位。若善名言,诸根成熟,名在觉位。

卯二、明成就2 辰一、随眠摄2 巳一、举界道理3 午一、生欲界

若诸具缚补特伽罗,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烦恼随眠。

午二、生色界

若生色界所有异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损伏烦恼随眠,成就色界及无色界所未损伏烦恼随眠。

午三、生无色界

若生无色所有异生,成就欲界及与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损伏烦恼随眠,成就无色所未损伏烦恼随眠。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世间三大势力

世间万事万物万类差别、尽人所能见、尽人所能闻、乃至尽人所能觉知者、而于其中静审观察,实有尽人所不见闻、乃至尽人所不觉知、潜隐随逐不可屈伏之势力。由此势力,世间万事万物万类、皆为毒染,令渐败坏。任何世间

韩清净:十义量 佛教义第二

佛教义第二已辩世间有情今次当说佛所说教。唯佛圣教济拔有情出世间故,诸佛出世由悲愿故,种种圣教善方便故。云何佛教?谓诸如来言音所说,三藏所摄、三乘相应、十二分教。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

韩清净:十义量 善巧义第五

善巧义第五已辩种姓,今次当说诸善巧义,此与种姓为胜缘故。云何善巧?谓若有法能令有情,随其种姓成熟解脱说名善巧,如《瑜伽论?第二十七》说有五种: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谓

韩清净:十义量 世间有情义第一

世间有情义第一一切世间、一切有情云何起耶?为本无今有起耶?为本有为因起耶?若谓本无今有而起,本无无因,无因今有不应道理。若谓本有为因而起,本有为因,由因有耶,非因有耶?若由因有,因更须因堕无穷过;若非

韩清净:十义量 种性义第四

种性义第四已辩真如,今次当说种性有无。若有种性补特伽罗乃能修习真如作意及能通达真如境故,非无种姓。云何种姓?依《瑜伽》等差别有五:一菩萨种性,二独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菩萨种姓者谓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韩清净:十义量 序

序此土说法必以音声,声必有名句,名句必有义,义必有正量。若具此者可名为法,或有唯声而无名句,如风林等声;或有名句而无有义,如咒术等名;或有有义而非正量,如违法相等义;如是等类皆不名法。《唯识论》云:法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十义量 成佛义第九

成佛义第九已辩净土,今次当说能成佛义。由纯净土,佛自在识随应变故。为令所化展转增上能成佛故。云何名佛。《瑜伽论?三十八》云,於能引摄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法聚,於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十义量 净土义第八

净土义第八已辩唯识,今次当说清净土义。随识清净土清净故。云何净土?谓诸如来清净国土,于此国土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色、无色界系及诸苦受可得,唯清净僧于中止住故名净土。又此净土亦名佛土,于此

韩清净:十义量 立宗义第十

立宗义第十如前九义,已辩究竟,今更应说成立宗义。为今有情,于菩萨藏所有正法,不能乐闻受持读诵,法随法行。如来教义,多所隐没。像似正法,转得兴盛。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如盲引盲,增长邪执,衰损恼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十义量 后序

后序秋间日本水野君来华,言今岁十一月,将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为集我佛法中诸大耆宿及诸名流,将所以谋佛法之弘布,使我人类获利益安乐。苟非大悲愿,其孰能致之?!诚盛事也!将见觉日明星成为光华灿烂之世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