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2024-12-05 13:14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
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
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能发?
寅二、答2 卯一、标
答:一切能发。
卯二、辨2 辰一、由猛利
若诸烦恼猛利现行,方能发起往恶趣业,非诸失念而现行者。
辰二、由分别
又分别起能发此业,非任运起。
非诸失念而现行者者:失念现行,诸圣或有,然彼决定不往恶趣,即由此义应知。
丑二、烦恼相2 寅一、问
问:诸烦恼有几相?
寅二、答2 卯一、标列
答:略有三相。一、自相,二、共相,三、差别相。
卯二、随释3 辰一、自相
自相者,谓贪瞋等各各自性所摄相。
辰二、共相
共相者,谓诸烦恼无有差别,一切皆同不寂静相。
辰三、差别相2 巳一、标列
差别相者,复有二种。一、门差别相,二、转差别相。
巳二、随释2 午一、门差别相
门差别相者,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等,如本地分已说。
如本地分已说者:本地分中有寻有伺地说烦恼差别,一一别释应知。(陵本八卷六页563)
午二、转差别相2 未一、列七种
转差别相者,谓随眠转故、所缘转故、现行转故、品差别转故、力无力转故、因果转故、迷行转故。
未二、随别释6 申一、随眠转2 酉一、释差别2 戌一、标列
复次,随眠转相略有十八。一、随逐自境随眠,二、随逐他境随眠,三、被损随眠,四、不被损随眠,五、随增随眠,六、不随增随眠,七、具分随眠,八、不具分随眠,九、可害随眠,十、不可害随眠,十一、增上随眠,十二、平等随眠,十三、下劣随眠,十四、觉悟随眠,十五、不觉悟随眠,十六、能生多苦随眠,十七、能生少苦随眠,十八、不能生苦随眠。
戌二、随释18 亥一、随逐自境随眠
随逐自境随眠者,谓三界中自地所摄随眠。
亥二、随逐他境随眠
随逐他境随眠者,谓生上下地,下上烦恼所逐随眠。
亥三、被损随眠
被损随眠者,谓世间离欲下地随眠。
亥四、不被损随眠
不被损随眠者,谓已离欲、或未离欲自地随眠。
亥五、随增随眠
随增随眠者,谓自地随眠。
亥六、不随增随眠
不随增随眠者,谓他地随眠。
亥七、具分随眠
具分随眠者,谓诸异生所有随眠。
亥八、不具分随眠
不具分随眠者,谓诸有学非异生者所有随眠。
亥九、可害随眠
可害随眠者,谓般涅槃法所有随眠。
亥十、不可害随眠
不可害随眠者,谓不般涅槃法所有随眠。
亥十一、增上随眠
增上随眠者,谓贪等行所有随眠。
亥十二、平等随眠
平等随眠者,谓等分行所有随眠。
亥十三、下劣随眠
下劣随眠者,谓薄尘行所有随眠。
亥十四、觉悟随眠
觉悟随眠者,谓诸缠果与缠俱转随眠。
谓诸缠果与缠俱转随眠者:此中缠果,谓即随眠,由从彼缠所熏生故。
亥十五、不觉悟随眠
不觉悟随眠者,谓离诸缠而恒随逐随眠。
亥十六、能生多苦随眠
能生多苦随眠者,谓欲界随眠。
亥十七、能生少苦随眠
能生少苦随眠者,谓色无色界随眠。
亥十八、不能生苦随眠
不能生苦随眠者,谓得自在菩萨所有随眠。
酉二、辨麤重2 戌一、辨异不异2 亥一、问
问:如说粗重体性名随眠,此烦恼品粗重望彼诸行,当言有异?为不异耶?
如说粗重体性名随眠等者:本地分意地中说: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品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陵本二卷二页112)由是应知种子差别。
亥二、答3 天一、标
答:当言有异。
天二、征
何以故?
天三、释
由阿罗汉永害一切烦恼粗重,而诸行相续犹未断绝故。
戌二、辨彼相摄2 亥一、问
问:有几粗重摄诸粗重?
亥二、答2 天一、标列
答:略有十八。一、自性异熟粗重,二、自性烦恼粗重,三、自性业粗重,四、烦恼障粗重,五、业障粗重,六、异熟障粗重,七、盖粗重,八、不正寻思粗重,九、愁恼粗重,十、怖畏麤重,十一、劬劳粗重,十二、饮食粗重,十三、眠梦粗重,十四、淫欲粗重,十五、界不平等麤重,十六、时分变异粗重,十七、终没粗重,十八、遍行麤重。
遍行麤重者:此谓行苦。应知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故。
天二、指释
如是麤重,如前应知。
如是粗重如前应知者:前说:略有二种粗重。一、漏麤重,二、有漏麤重。(陵本五十八卷十七页4761)此中十八,彼二所摄,故指如前。
申二、所缘现行转
复次,所缘、现行二转,于其自处当广宣说。
所缘现行二转等者:下说烦恼缘境略有十五,烦恼现行有二十种,如彼广说应知。
申三、品差别转
品差别转,当知如前蕴善巧说。
品差别转等者:蕴善巧中,建立烦恼软中上品。谓最后所断名软品,中间所断名中品,最初所断名上品。(陵本五十五卷八页4418)如彼应知。
申四、力无力转
力无力转,当知如前本地分说。
力无力转等者:谓彼烦恼,若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转者,当知有力。若由任运失念转者,当知无力。一一分别,如本地分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二页548)
申五、因果转2 酉一、标随应
因果转者,谓烦恼业生皆以烦恼为因。果亦如是,随应当知。
烦恼业生等者: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由是故说烦恼为因。异熟自体,从后有业烦恼所生,能随顺生一切烦恼,由是说言果亦如是。三界差别,随应当知。
酉二、简差别
欲界一分不善烦恼,有异熟果。应知所余,无异熟果。
欲界一分不善烦恼等者:欲界烦恼,一分能发业者,当知不善,能往恶趣有异熟果。若彼所余不发业者,非不善故,当知无异熟果。
申六、迷行转2 酉一、麤相2 戌一、指前列
迷行转者,如本地分七种已列。
如本地分七种已列者:本地分说:又由[1]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陵本八卷四页557)今决择彼,故指彼说。
戌二、释义别2 亥一、征
义别云何?
亥二、释7 天一、邪了行
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此三于所知境起邪了行,于四圣谛迷行转故。
天二、不了行
无明一种,是不了行。
天三、了不了行
疑,是了不了行。
天四、执邪了行
见取、戒禁取及贪瞋等,缘见为境、见所断者,彼一切皆是执邪了行。
天五、迷彼因缘所依处行
即此一切迷苦、集谛者,是迷彼因缘所依处行。
是迷彼因缘所依处行者:摄事分说:观彼后际集谛依处,当知即是现在苦谛。后际苦谛所依止处,当知即是后际集谛。(陵本九十三卷七页7008)由是故说,苦集是因依处。
天六、迷彼怖畏生行
即此一切迷灭、道谛者,是迷彼怖畏生行。
天七、任运现行迷执行
即彼一切任运所起修道断者,是任运现行迷执行。
酉二、细相2 戌一、牒前生后
复次,如前所说一切烦恼障治差别,但依化宜显示粗相,建立烦恼迷执邪行。为令所化有情于种种烦恼诸行过失易生解故,今当总辩一切烦恼如实巨细之相,建立迷执诸行差别。
戌二、辨释差别2 亥一、有事无事辨2 天一、问
问:如是诸烦恼,几有事?几无事?
天二、答3 地一、无事
答:诸见与慢是无事,于诸行中实无有我而分别转故。
地二、有事
贪、恚是有事。
地三、通二
无明、疑通二种。
贪恚是有事者:缘爱非爱事境生故。
亥二、诸根相应辨2 天一、明建立2 地一、问
问:是诸烦恼,几与乐根相应?乃至几与舍根相应?
地二、答2 玄一、约任运生烦恼辨2 黄一、总标
答: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
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等者:若诸烦恼非分别起,名任运生。于一切位皆不相违,是故三受现行可得。
黄二、别辨
是故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与意地一切根相应。
通一切识身等者:通五识身及与意地,名通一切识身,彼诸烦恼与苦、乐、喜、忧、舍相应。若唯意地,不通五识,是名不通一切识身,彼诸烦恼唯与意地喜、忧、舍根相应。
玄二、约不任运生烦恼辨3 黄一、标说一切
不任运生一切烦恼,随其所应诸根相应,我今当说。
黄二、举十烦恼8 宇一、贪相应2 宙一、略标举
贪于一时乐、喜相应,或于一时忧、苦相应,或于一时与舍相应。
宙二、问答辨2 洪一、问
问:如何等?
洪二、答3 荒一、忧苦相应
答:如有一,或于乐受起会遇爱、不乖离爱而现在前,遂于乐受不会遇、非会遇,若乖离、非和合;或于苦受起不会爱、若乖离爱而现在前,遂于苦受合会、非不合会,不乖离、非乖离。由是因缘,贪于一时忧、苦相应。
荒二、喜乐相应
与此相违,喜、乐相应。
荒三、舍根相应
若于不苦不乐位而生味着,当知此贪舍根相应。
由是因缘贪于一时忧苦相应者:乐受生时,起和合爱;苦受生时,起别离爱。于尔所时,违缘现前,忧、苦相应,义如前知。
宇二、恚相应2 宙一、略标举
恚于一时忧、苦相应,或有一时喜、乐相应。
宙二、问答辨2 洪一、忧苦相应
问:如何等?答:如有一,自然为苦逼切身心,遂于内苦作意思惟,发恚恨心;或于非爱诸行有情及诸法所作意思惟,发恚恨心。由是故恚忧、苦相应。
洪二、喜乐相应
问:恚与喜、乐相应,如何等?答:如有一,于怨家等非爱有情起恚恼心,作意思惟:愿彼没苦,没已不济;或不得乐,得已还失。若遂所愿,便生喜、乐。由是故恚喜、乐相应。
宇三、萨迦耶见及边执见相应2 宙一、举常见摄3 洪一、喜根相应
萨迦耶见及边执见,若于乐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喜根相应。
洪二、忧根相应
若于苦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忧根相应。
洪三、舍根相应
若于舍俱行蕴观我我所,或观为常,舍根相应。
宙二、例断见摄
断见摄边执见,当知一切与彼相违。
宇四、见取戒禁取相应
见取、戒禁取,取彼见故,随其所应,如彼相应。
见取戒禁取等者:由见取、戒禁取,取彼萨迦耶见、或边执见为境,诸根相应,如彼见说,于俱行蕴苦、乐、舍别,随应当知。
宇五、邪见相应
邪见一种,先作妙行,忧根相应;先作恶行,喜根相应。
宇六、慢相应2 宙一、略标举
慢于一时喜根相应,或于一时忧根相应。
宙二、问答辨2 洪一、问
问:如何等?
洪二、答2 荒一、标列
答:略有二慢。一、高举慢,二、卑下慢。
荒二、随释2 日一、喜根相应2 月一、广高举3 盈一、标
又高举慢,有三高举。
盈二、征
何等为三?
盈三、列
谓称量高举、解了高举、利养高举。
月二、明相应
此高举慢,喜根相应。
日二、忧根相应
若卑下慢,与彼相违,忧根相应。
宇七、疑相应2 宙一、忧根相应
疑,若于利养、恭敬、称誉、乐善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忧根相应。
宙二、喜根相应
于无利养、不敬、讥毁、苦恶趣等决定事中,他所导引令犹豫者,喜根相应。
宇八、无明相应
无明,通与五根相应。
黄三、略不说余
所余相应,引事指斥,文不复现。
天二、辨差别2 地一、指前说
先辩烦恼诸根相应,但约粗相道理建立,令初行者解无乱故。
地二、显今义
今约巨细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自他身种种行解差别转故。
丑三、烦恼聚2 寅一、总明三聚2 卯一、略标列
复次,诸烦恼略有三聚。一、欲界系,二、色界系,三、无色界系。
卯二、问答辨2 辰一、问
问:如是三聚,几不善?几无记?
辰二、答2 巳一、释差别
答:初聚一分是不善,余二聚是无记。
巳二、别料简
诸不善者是有异熟,非余。
初聚一分是不善者:此中义显,欲系烦恼亦有无记,今为简彼,故说一分性是不善。此有异熟,非余,是故前说欲界一分不善烦恼有异熟果,应知所余无异熟果。
寅二、辨聚体性2 卯一、长行列2 辰一、举多少性
问:几多性?几少性?答:初多性,余不尔。
辰二、例余一切
如多性、少性,如是猛利长时染恼性、非猛利长时染恼性,发起外门杂染性、发起内门杂染性,发起恶行性、发起非恶行性,能生多苦性、能生少苦性,大有罪性、小有罪性,迟离欲性、速离欲性,不离欲所显性、离欲所显性,三摩地相违性、非三摩地相违性,非一种相生决定性、一种相生决定性等,当知亦尔。
非一种相等者:色无色系定地所缘心一境性,名一种相生决定性。欲系不尔,不能系心于一所缘,名非一种相生决定性。
卯二、嗢柁南结
中嗢柁南曰:
多染恼外[2]门 恶行生诸苦 有罪迟离欲 三摩地生等
丑四、烦恼断2 寅一、总征
复次,云何能断烦恼?齐何当言已断烦恼?从何烦恼而可说断?断诸烦恼为顿、为渐?云何次第断诸烦恼?诸烦恼断,复有几种?烦恼断已,有何等相?诸烦恼断有何胜利?
寅二、别释7 卯一、能断已断6 辰一、约地差别辨
谓善法资粮已积集故,已得证入方便地故,证得见地故,积习修地故,能断烦恼;得究竟地,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谓善法资粮至已断一切烦恼者:集论中说: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集论六卷一页31,682b)今说善法资粮,乃至得究竟地,如其次第,义显五种道别,如彼广释应知。
辰二、约修瑜伽辨2 巳一、辨差别
复有差别。谓由修习四种瑜伽,能断烦恼;若善修习如是四种,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巳二、指前说
四种瑜伽,如声闻地已说其相。
四种瑜伽等者:信、欲、精进、方便,是名四种瑜伽。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二十八卷九页2354)
辰三、约涅槃缘辨
复有差别。谓相续成熟故,得随顺教故,内正作意故,对治道生故,能断烦恼;修对治道已到究竟,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相续成熟等者:本地分中修所成地说:略由四处,当知普摄修所成地。何等四处?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处,七支所摄。何等为七?一、生圆满;二、闻正法圆满;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陵本二十卷一页1699)今此中说相续成熟,谓生圆满;当知修处所摄。得随顺教,谓闻正法圆满;内正作意,谓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当知修因缘摄。对治道生,谓修习对治;当知修瑜伽摄。修对治道已到究竟,谓世间一切种清净、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此修果摄。
辰四、约遍知永断辨
复有差别。谓了知烦恼事故,了知烦恼自性故,了知烦恼过患故,烦恼生已不坚着故,摄受对治故,能断烦恼;对治已生,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了知烦恼事故者:烦恼依处,名烦恼事。如前已说,贪由十事生,瞋事亦有十种,无明依七事起,慢依六事生,见依二事生,疑依六事生。(陵本五十五卷八页4419)如彼别释应知。
辰五、约善修止观辨2 巳一、辨差别
复有差别。修奢摩他故,修毗钵舍那故,能断烦恼;若诸相缚已得解脱,诸粗重缚亦得解脱,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巳二、引教证
如世尊言:相缚缚众生,亦由粗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辰六、约瑜伽所作辨
复有差别。谓了知所缘故,喜乐所缘故,能断烦恼;所依已灭故,已得转依故,当言已断一切烦恼。
了知所缘等者:本地分中声闻地说:修瑜伽者,略有四种瑜伽所作。一、所依灭,二、所依转,三、遍知所缘,四、爱乐所缘。如彼释义应知。(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69)
卯二、断所从3 辰一、标
复次,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
辰二、征
所以者何?
辰三、释2 巳一、相应断
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
巳二、所缘断
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
卯三、断顿渐3 辰一、标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
辰二、征
所以者何?
辰三、释2 巳一、顿断摄
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
巳二、渐断摄
修断烦恼渐次而断,数数修道方能断故。
与坏缘谛作意相应等者:谓从正观四种谛理,起十六行智,从是以后,复转修习。先缘自心总厌心智生,名坏缘谛作意相应。从此无间,无有加行,解脱见道所断随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种类智。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如是烦恼十种所摄。一百一十二烦恼者,谓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十种;色无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九种,谓各除瞋;如是名为一百一十二烦恼。是名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义如显扬论说。(十七卷一页31,562a)
卯四、断次第2 辰一、辨8 巳一、在家摄
复次,最初应断不善事业及诸恶见。谓在家者。
巳二、出家摄
次复应断乐出家障。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
巳三、不定地摄
次复应断不定心者三摩地障。谓眷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
巳四、定地摄
次复应断得作意障。谓乐远离品身诸粗重。
巳五、见断摄
次复应断见断烦恼。
巳六、修断摄
次复应断修断烦恼。
巳七、诸定障品摄
次复应断属苦、属忧、属乐、属喜,及属诸舍诸定障品障碍烦恼。
巳八、所知障品摄
次复有一补特伽罗,应断所知障品诸障。
辰二、结
由此次第,应断烦恼。
应断属苦属忧等者:苦等五根相属烦恼能障诸定,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说:出诸受事,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中出离舍根。(陵本十一卷十页880)能障诸定,一一差别翻彼应知。
卯五、断多种2 辰一、略标列
复次,诸烦恼断,当知多种,略则为二。一、诸缠断,二、随眠断。
辰二、随别释2 巳一、诸缠断
诸缠断者,谓贪瞋断乃至疑断,萨迦耶见断乃至邪见断,见苦所断断乃至修道所断断,欲界所系断乃至无色界所系断,散乱断、晓悟断、羸劣断、制伏断、离系断。
巳二、随眠断
当知离系断,即是随眠断。
散乱断等者:如前已说散乱对治、谏悔[3]对治、羸劣对治、制伏对治、离系对治。(陵本五十五卷七页4413)又说散乱位烦恼、谏悔位烦恼、羸劣位烦恼、制伏位烦恼、离系位烦恼。(陵本五十五卷十页4429)由是今说彼烦恼断亦有五种。于中少分名别义同。当知前四,谓诸缠断;后一,谓随眠断。
卯六、断已相2 辰一、辨4 巳一、三毒不生2 午一、举不生爱
复次,烦恼断已,于可爱法若劣、若胜、若现在前、若不现前,虽猛利见而观察之,亦不染着。
午二、例无瞋痴
如于可爱而不生爱,如是于可瞋法亦不生瞋,于可痴法亦不生痴。
巳二、住舍念知2 午一、举眼见色
又眼见诸色,不喜不忧[4],但住于舍,正念正知。
午二、例余一切
如眼见色,乃至意知法亦尔。
巳三、成沙门法2 午一、举少欲
又性少欲,成就第一真实少欲。
午二、例喜足等
如少欲,如是喜足、远离、勇猛精进、安住正念、寂定、聪慧亦尔。
巳四、离诸戏论
于无戏论任性好乐,于有戏论策励其心方能缘虑。
辰二、结
如是等辈,当知烦恼已断之相。
卯七、断胜利3 辰一、标
复次,烦恼断者有多胜利。
辰二、释2 巳一、自义行摄2 午一、列超越
谓随证得超越忧、苦,超越喜、乐,超越色想及与有对种种性想,超恶趣苦,超越生等一切种苦。
谓随证得超越忧苦等者:此中超越忧、苦、喜、乐,谓由证四静虑。超越色想及与有对种种性想,谓证无色。超恶趣苦,谓证有学。超越生等一切种苦,谓证无学。
午二、明证得5 未一、安隐
又证安隐第一安隐。
未二、清凉
又证清凉第一清凉。
又证安隐等者:烦恼寂灭,是名安隐,亦名清凉。集论中说:何故此灭复名安隐?离怖畏住所依处故。何故此灭复名清凉?诸利益事所依处故。(集论五卷十四页31,682b)在有学位所证寂灭,但名安隐及与清凉。在无学位,转名第一,已究竟故,更无上故。
未三、乐住自在
又得第一现法乐住,随其自心自在而转。
未四、所证无退
若行、若住,随所欲乐所证之法无复退转。
随其自心自在而转者:谓于或圣、或天、或梵住中,随所乐住,即能安住故。言圣住者,谓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言天住者,谓诸静虑、诸无色住。言梵住者,谓慈住、悲住、喜住、舍住。如本地分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08)
未五、自义圆满
于自义利圆满究竟,于诸所作无复希望。
于自义利圆满究竟等者:此显阿罗汉果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无复所作,故作是说。
巳二、利他行摄
或复有一修利他行,为欲利益安乐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利益安乐。
辰三、结
当知烦恼断者,有如是等众多胜利。
丑五、烦恼所缘2 寅一、略标
复次,烦恼缘境略有十五。
寅二、列释15 卯一、具分缘
一、具分缘。谓身见等。
卯二、一分缘
二、一分缘。谓贪瞋慢等。
具分缘一分缘者:前说:贪、慢缘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缘一分非可意事生,是故此三烦恼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余烦恼,通缘内外若爱非爱,及俱相违有漏事生,是故说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陵本五十八卷六页4717)此中道理,如彼应释。
卯三、有事缘
三、有事缘。谓诸有事烦恼。
卯四、无事缘
四、无事缘。谓诸无事烦恼。
有事缘无事缘者:如前说:十烦恼,见所断者,名曰无事,彼所缘事非成实故。所余烦恼有事,彼相违故。(陵本五十八卷六页4717)此中道理,如彼应释。
卯五、内缘
五、内缘。谓缘六处定不定地所有烦恼。
卯六、外缘
六、外缘。谓缘妙五欲所有烦恼。
卯七、现见缘
七、现见缘。谓缘现在所有烦恼。
卯八、不现见缘
八、不现见缘。谓缘去来所有烦恼。
卯九、自类缘
九、自类缘。谓缘自类烦恼所有烦恼。
卯十、他类缘
十、他类缘。谓缘异类烦恼及缘烦恼事所有烦恼。
自类缘他类缘者:前说:十种烦恼,亦缘事转、亦缘烦恼。谓十烦恼皆与自地一切烦恼展转相缘,亦缘自地诸有漏事。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陵本五十八卷五页4713)今此自类烦恼,当知谓彼自地一切烦恼。异类烦恼及缘烦恼事,当知谓彼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如是差别应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