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2024-12-05 12:47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
丑五、识蕴2 寅一、征
复次,云何识蕴差别?
寅二、释2 卯一、标列
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异相故。
卯二、随释5 辰一、安住差别3 巳一、征
云何安住?
巳二、释3 午一、色安住
谓习欲者欲界诸识,执外色尘,名色安住。
午二、俱安住
若清净天色界诸识,执内名色,名俱安住。
午三、名安住
无色界识唯执内名,名名安住。
巳三、结
是名识安住差别。
辰二、杂染差别3 巳一、征
云何杂染差别?
巳二、释
谓诸愚夫由二种门识被染污。一、于现法中,由受用境界门;二、于后法中,由生老等门。
巳三、结
是名识杂染差别。
由二种门识被染污等者:如下说言:若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由是当知,此说受用境界,义显于现法中由爱杂染;此说生老等门,义显于后法中由生杂染。
辰三、所依差别3 巳一、征
云何所依差别?
巳二、释
谓六所依,诸识随转。谓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转,如世间火,依糠、牛粪、薪札等转。
巳三、结
是名识所依差别。
辰四、住差别3 巳一、征
云何住差别?
巳二、释2 午一、正辨相2 未一、略标3 申一、出体性
谓四识住。
申二、引经言
如经言: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
有四依取以为所缘者:如下自释:若诸烦恼事,若属彼烦恼,说名依取。应知此二亦名所缘,所缘性故,有所缘故。今依彼义,应更开显。依谓所依,三界有情随其所应,若色、若心为依止故。取谓所取,三界有情随其所应,若内、若外为执取故。如是依止、如是执取,能生于识,令识杂染,故说依取以为所缘。此有四种,所谓色蕴乃至行蕴,识住四中,名四识住。
谓识随色住,缘色为境。广说如经。
识随色住等者:显扬论说:三行杂染安住心。谓识随色而住、缘色而住、依色而住,如是乃至随行而住、缘行而住、依行而住。此中随色而住者,谓执受所依故。缘色而住者,谓取[1]境界故。依色而住者,谓由粗重故。如是乃至随行等三。(显扬论十八卷三页31,568b)此中广说及与彼义,皆应准知。此显识住及因缘相。
乃至我终不说此识往于东方乃至四维;然我唯说于现法中,永[2]离欲、影,寂灭、寂静、清凉、清净。
申三、出经义
如是已显经中如来所说诸识住相。
不说此识往于东方乃至四维等者:谓若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由是不说此识往[3]于东方乃至四维,此显识住寂止。若永离欲、离影,寂灭、寂静、清凉、清净,此显识住因缘。寂止义如下释。
从此以后,我当宣说此相差别。谓此经中,略显识住及因缘相,识住、因缘二种边际,识住、因缘二种寂止。
未二、随释2 申一、释经言5 酉一、依取
当知此中,若诸烦恼事,若属彼烦恼,说名依取。
酉二、所缘
应知此二亦名所缘,所缘性故,有所缘故。
若诸烦恼事等者:谓诸蕴中所有欲贪,是名诸烦恼事,此说名取。集论中说: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集论一卷一页31,663a)若彼欲贪所摄诸蕴,是名属彼烦恼。此说名依,以此二种为识依取,是故亦为识之所缘。由属彼烦恼是识所缘性故,诸烦恼事与识相应,名有所缘故。
酉三、趣所执事
由彼贪爱为烦恼缘,名趣所执事。
由彼贪爱为烦恼缘等者:三界贪爱,于三界行,染污希求此为缘故,诸取得生,是故说名为烦恼缘。诸取有四,所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由是诸取,于诸欲等起颠倒执,由是说名趣所执事。
酉四、缘所缘事
由贪欲等四种身系为发业缘,名缘所缘事。
由贪欲等四种身系等者:系有四种,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名贪欲等四种身系。如下说言:由在家众,依贪欲、瞋恚二系发起诸业,摄受境界为因故,损害有情为因故。若出家众,依戒禁取、此实执取二系发起诸业,以戒禁取犹如贪欲,求生天故;此实执取犹如瞋恚,谤涅槃故。由是此说为发业缘。如是四种,以彼境界、有情、生天、涅槃差别为所缘故,是名缘所缘事。
酉五、建立事
彼二随眠所随逐故,名建立事。
彼二随眠所随逐故等者:前说依、取,是名为二。义即识随色住、缘色为境,乃至识随行住、缘行为境,当知此约现行为论。今说彼种随逐自体,名建立事,此为建立,彼法得生故。显扬论说:依色而住,乃至依行而住。(显扬论十八卷三页31,568b)[4]谓由粗重,即显此义。
申二、释经义3 酉一、识住及因缘相2 戌一、释2 亥一、住相
若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以于内身能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是名为住。
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等者:谓一切行,喜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处障于厌离,滋润自体。为欲将生所生之处,虽有一切烦恼为因,而于生处生喜者生,非于彼起厌逆想者。义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七卷一页6553)今说喜爱,准彼当知。爱为能润,识为所润。由爱缘取,说名能取当来内身。由取缘有,说名能满当来内身。
亥二、因缘相
余住因缘,如前应知。
戌二、结
是名略说住及因缘相。
余住因缘如前应知者:前说依取、所缘、趣所执事、缘所缘事及建立事,名住因缘。此因缘相望彼住相,说名为余。
酉二、识住因缘二种边际2 戌一、明施设2 亥一、释2 天一、识住边际2 地一、标差别
有色界识有来有去,无色界识有死有生。
地二、明边际
又此二住乃至寿尽。
天二、识住因缘边际
又复此二生长、增益及广大义,如前应知。
亥二、结
齐是名为识住边际及住因缘边际。
又此二住乃至寿尽等者:有色界识、无色界识,于流转中相续决定,名此二住。乃至寿尽,名为识住边际。又复有色界识、无色界识,生长、增益、广大,亦由依取、所缘等为其因缘,如前应知。乃至寿尽,名住因缘边际。当知此中,言寿尽者,义通前后,谓阿罗汉及与有学有边际寿,名寿尽故。义如前说。(陵本五十二卷十页4178)是故齐此名为识住及住因缘边际。
戌二、简余说2 亥一、标非
若复异此而施设者,当知唯有文字差别,非义差别,由所余义境界无故。
亥二、出过2 天一、不能答他
若他正诘,不知何答,亦由余义境界无故。
由所余义境界无故者:此中义显无有实我以为所缘,故作是说。
天二、后自迷闷
或复有能于后自然如理观察,便自迷闷,谓我愚痴,作如是说。
便自迷闷等者:谓于自所施设实有我论,生迷闷故。
酉三、识住因缘二种寂止2 戌一、识住因缘寂止2 亥一、释2 天一、永断二缠4 地一、标永断
若聪慧者,于诸色爱乃至行爱所摄贪缠能永断离,于烦恼分所摄发业四身系缠亦能永断。
若聪慧者者:谓与引发慧相应故。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六页6292)
地二、征所以
所以者何?
地三、释过患2 玄一、在家众
由在家众,依贪欲、瞋恚二系发起诸业,摄受境界为因故,损害有情为因故。
玄二、出家众
若出家众,依戒禁取、此实执取二系发起诸业,以戒禁取犹如贪欲,求生天故;此实执取犹如瞋恚,谤涅槃故。
此实执取等者:谓如外道,计我世间常或无常、有边无边,执此是实,余皆痴妄,是名此实执取。由彼邪见谤真实事,名谤涅槃。
地四、显体性
当知四身系唯在意地,分别所生故。
当知四身系唯在意地等者:集论中说: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所以者何?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谓由贪爱财物等因,令心散乱;于斗诤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于难行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不如正理推求境界为因,令心散乱。(集论四卷十三页31,677c)此说唯在意地,义应准知。
天二、永断随眠2 地一、明所由
从此以后,由多修习胜对治故,复能永断贪爱、身系二种随眠。
地二、释究竟2 玄一、色等离系
由此断故,烦恼所缘色、受等境亦不相续,以究竟离系故。
玄二、识永清净
由此所缘不相续故,有随眠识究竟寂灭,于色、受等诸识住中不复安住,由对治识永清净故。
亥二、结
是名识住因缘寂止。
从此以后等者:前说聪慧在异生位,唯能永断贪缠及身系缠。从是以后无漏智生,对治殊胜,复能永断贪爱及与身系二种随眠。
戌二、识住寂止2 亥一、释得名
又由当来因缘灭故,于内身分不取不满,决定无有流转相续,是名识住寂止。
亥二、广差别12 天一、无所住
又复对治所摄净识,名无所住。
天二、不生长
由彼因缘故,名不生长。
天三、无所为
由善修习空解脱门故,名无所为。
天四、知足
由善修习无愿解脱门故,名为知足。
天五、安住
由善修习无相解脱门故,名为安住。
天六、极解脱2 地一、释得名
如是不生长故,乃至安住故,名极解脱。
又复对治所摄净识等者:阿赖耶识已得转依,能永对治阿赖耶识,是名对治所摄净识。无取受性,名无所住。即由对治为因缘故,彼住因缘,名不生长。
地二、显彼相2 玄一、由无执
又于行等都不执着我及我所;由此因缘,色等坏时亦不恐怖。由此相貌,显彼自体已得清净。
显彼自体已得清净者:此说有余依涅槃应知。
玄二、由永断
又由彼识永清净故,不待余因,任运自然入于寂灭。此识相续究竟断故,于十方界不复流转。
于十方界不复流转者:此说无余依涅槃应知。
天七、永离欲
于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离欲。
天八、永离影
又所有受是识树影,彼于尔时不复有故,名永离影。
天九、寂灭
诸有漏识,于现法中毕竟灭尽,故名寂灭。
天十、寂静
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
天十一、清凉
无学解脱,名曰清凉。
天十二、清净
余依永灭,故说清净。
午二、简建立2 未一、释2 申一、由说诸识自性非染3 酉一、标
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
酉二、征
所以者何?
酉三、释
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
申二、由不独为烦恼因缘3 酉一、标
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
酉二、征
所以者何?
酉三、释
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
未二、结
是故唯识不立识住。
巳三、结
是名识蕴由住差别。
辰五、异相差别3 巳一、征
云何异相差别?
巳二、释2 午一、辨差别3 未一、约相应辨
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等,如经广说乃至不解脱心、极解脱心,是名一门异相差别。
未二、约界辨2 申一、略标列2 酉一、有漏界3 戌一、欲界
复有约界异相差别。谓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
戌二、色界
色界有三心,除不善。
戌三、无色界
无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
酉二、无漏界
无漏有二心,有学及无学。
申二、广种别2 酉一、欲界2 戌一、善心
又欲界善心有二种,谓加行及生得。
戌二、无覆无记心2 亥一、标列
无覆无记心有四种,异熟生心、威仪路心、工巧处心,及变化心。
亥二、随简
此唯是生得,谓天、龙、药叉等。然无修果心。
此唯是生得等者:谓欲界中,诸变化心唯是生得,非修得故,是故说彼无修果心。
酉二、色无色界2 戌一、简无记一分
于色界中,无工巧处心,无色界亦尔。
戌二、例下有善心
当知善心,如下,上亦尔,一切处有。
未三、约种辨2 申一、标
又有约种异相差别。
申二、释2 酉一、举欲界心
谓欲界有五心。一、见苦所断心,二、见集所断心,三、见灭所断心,四、见道所断心,五、修道所断心。
酉二、例结一切
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无色界各有五心。并无漏心,总为十六。
午二、释初义3 未一、略标列
初异相心差别义,我当分别。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发趣定品;二、虽已发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
未二、随应广
此复二种。一、不清净,二、极清净。
未三、别料简3 申一、初品摄2 酉一、有贪等心
于初品中,或时起染污心,由贪等缠绕彼心故。
酉二、离贪等心
或时起善、无记心,由贪等缠暂远离故。
申二、第二品摄8 酉一、略心
第二品中,或时令心于内静息。
酉二、散心
或时失念,于五妙欲其心驰散。
酉三、下心
或时极静息故,便为惛沈睡眠缠覆其心。
酉四、举心
或时为断彼故,于净妙境安处其心。
酉五、掉心
或时于彼不正安处,心便掉举。
酉六、不掉心
若正安处,便不掉举。
酉七、不寂静心
由沈掉盖未断灭故,于彼二品俱不寂静。
酉八、寂静心
由断灭故,心得寂静。
申三、第三品摄2 酉一、别辨2 戌一、定不定心
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静虑,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
戌二、善不善修心等2 亥一、举善修等
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断究竟故,名极解脱心。
亥二、例不善修等
与此相违,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脱心。
酉二、结摄
从定心已来,当知是第三品。
巳三、结
是名识蕴异相差别。
子四、次第2 丑一、征
复次,云何诸蕴次第?
丑二、释2 寅一、标说别
谓说差别。
寅二、辨种类2 卯一、标列
此复五种应知。一、生起所作,二、对治所作,三、流转所作,四、住所作,五、安立所作。
卯二、随释5 辰一、生起所作2 巳一、释2 午一、色蕴识蕴
生起所作者,谓眼、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能生意识。此中先说色蕴,次说识蕴。
午二、受想行蕴
此则是诸心所所依,由依彼故,受等心所生。
此则是诸心所所依等者:根、境、识三,色蕴、识蕴所摄。此为依故,诸心所法方得生起。此诸心所,受、想、行蕴所摄。由是道理,说色为先,次识,后受、想、行为其次第,文可准知。
故次经言:三和故触,触缘受等。
巳二、结
是名诸蕴生起所作宣说次第。
辰二、对治所作2 巳一、释2 午一、举念住
对治所作者,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说四念住。谓于不净计净颠倒、于苦计乐颠倒、于无我计我颠倒、于无常计常颠倒。
午二、明渐次
此中先说色蕴,次说受蕴,次说识蕴,后说想、行二蕴。
巳二、结
是名对治所作宣说次第。
先说色蕴等者:如其次第,身、受、心、法四种念住配释应知。
辰三、流转所作2 巳一、显能染2 午一、色受想蕴
流转所作者,根及境界为依止故,于现法中,由二种蕴受用境界,起诸杂染,谓领纳境界及彩画境界。
午二、行蕴
由一种蕴,造作一切善不善业,于后法中,起生老等一切杂染。
巳二、显所作
一是所染,故最后说。
流转所作等者:此中根及境界,义显色蕴。领纳境界,义显受蕴。彩画境界,义显想蕴。造作一切善不善业,起生老等一切杂染,义显行蕴。一是所染,义显识蕴。是名流转所作宣说次第。
辰四、住所作
住所作者,由四识住及识次第而说,是名住所作。
辰五、安立所作2 巳一、第一义2 午一、释5 未一、色蕴
安立所作者,谓诸世间互相见已,先了其色,是故先立色蕴。
未二、受蕴
次由受蕴,知彼进退、或苦或乐,是故次立受蕴。
知彼进退或苦或乐者:进谓升进,退谓退堕。此有方他、不方他别,义如摄释分说。(陵本八十一卷七页6187)由彼受用自体、受用境界,有此进退、或苦或乐差别,是故说此受蕴所摄。
未三、想蕴
次由想蕴,知彼如是名、如是类、如是性等,是故次立想蕴。
未四、行蕴
次由行蕴,知彼如是愚痴、如是聪睿,是故次立行蕴。
未五、识蕴
后由识蕴安立内我,谓于诸蕴中,安立所了有苦有乐,随起言说及愚智等。
午二、结
是名诸蕴安立所作宣说次第。
巳二、第二义2 午一、标
又复依止我众具事及我事故,应知诸蕴宣说次第。
午二、释
谓我依身,于诸境界受用苦乐;于己于他随起言说,谓如是名、如是种类、如是性等;此之二种,依法非法方得积集;如是应知我众具事。当知最后蕴是我事。
谓我依身等者:此中依身及诸境界,义显色蕴。受用苦乐,义显受蕴。随起言说等,义显想蕴。依法非法,义显行蕴。谓诸善行,是名为法;诸不善行,是名非法。由是能感若乐、若苦二种差别,是故说此二种,依法非法方得积集。
子五、摄2 丑一、十六种摄2 寅一、问
复次,色蕴摄几蕴、几界、几处、几有支、几处非处、几根耶?如色蕴,如是乃至识蕴。
寅二、答2 卯一、辨2 辰一、六种2 巳一、举蕴摄5 午一、色蕴
谓色蕴,摄一蕴全,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六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七根全。
谓色蕴摄一蕴全等者:于五蕴中,摄色蕴尽,名摄一蕴全。于十八界中,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界及与法界一分;如是于十二处中,摄彼十处及与法处一分;名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于十二有支中,摄行、名色、六处、有、生、老死六支一分,名六有支少分。于处非处四差别门,或四道理中,随其所应摄其一分,名处非处少分。余皆准知。于二十二根中,摄五色根及男女根,名七根全。
午二、受蕴
受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一有支全,三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五根全,三根少分。
受蕴摄一蕴全等者:谓摄受蕴全。法界、法处少分。受有支全。名色、生、老死三有支少分。五受根全。三无漏根少分。
午三、想蕴
想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三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不摄诸根。
想蕴摄一蕴全等者:谓摄想蕴全。法界、法处少分。名色、生、老死三有支少分。二十二根皆所不摄,是故此说不摄诸根。
午四、行蕴
行蕴,摄一蕴全,一界、一处少分,四有支全,五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六根全,三根少分。
行蕴摄一蕴全等者:谓摄行蕴全。法界、法处少分。无明、触、爱、取四有支全。行、名色、有、生、老死五有支少分。信等五及命六根全。三无漏根少分。
午五、识蕴
识蕴,摄一蕴全,七界全,一处全,一有支全,四有支少分,处非处少分,一根全,三根少分。
识蕴摄一蕴全等者:谓摄识蕴全。六识及意七界全。一意处全。一识支全。名色、六处、生、老死四有支少分。一意根全。三无漏根少分。
巳二、例余摄
如是有六种摄,所谓蕴摄乃至根摄。由此相摄道理展转相摄,如应当知。
展转相摄如应当知者:前说相摄,谓蕴摄余。若复以余摄蕴,或复余互相摄,如是展转,随其所应,皆当准知。
辰二、十种2 巳一、总标
复有余十种摄应当了知。
巳二、列释10 午一、界摄
一者、界摄。谓诸蕴等各自种子所摄。
午二、相摄
二者、相摄。谓诸蕴等自相、共相所摄。
午三、种类摄
三、种类摄。谓诸蕴等遍自种类所摄。
午四、分位摄
四、分位摄。谓诸蕴等顺乐受等分位所摄。
午五、不相离摄
五、不相离摄。谓诸蕴等,由一一法及诸助伴摄一切蕴等。
不相离摄等者:俱有可得,名不相离。于集论中此名伴摄,谓色蕴与余蕴互为伴故,即摄助伴,余蕴、界、处亦尔。(集论三卷八页31,673a)此应准知。
午六、时摄
六者、时摄。谓诸蕴等过去、未来、现在各自相摄。
午七、方摄
七者、方摄。谓诸蕴等在此方转,或依此生,即此方摄。
午八、全摄
八者、全摄。谓诸蕴等五等所摄。
谓诸蕴等五等所摄者:蕴所有法,唯五所摄。如是界、处诸所有法,则唯十八、十二所摄。此中总说,故置等言。
午九、少分摄
九、少分摄。谓诸蕴等各各差别少分所摄。
午十、胜义摄
十、胜义摄。谓诸蕴等真如相所摄。
卯二、结
如是诸蕴一切摄义总有十六。如蕴,乃至根亦尔。
丑二、三法摄
又由三法摄一切法。谓色蕴、法界、意处。
又由三法摄一切法等者:谓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复二,一者、色法,二者、心法。由彼色蕴、意处,摄有为中色、心法尽;及彼法界,摄无为尽;如是说由三法摄一切法。
子六、依止2 丑一、问
复次,依止几处,色蕴转耶?依止几处,名所摄四蕴转耶?
丑二、答2 寅一、色蕴转
谓依止六处色蕴转。一、建立处,二、覆藏处,
一建立处二覆藏处者:意地中说:建立依持,谓最下风轮及水轮、地轮。又说:藏覆[5]依持,谓屋宇等。(陵本二卷十六页163)此应准知。
三、资具处,四、根处,五、根依[6]处,六、有威德定所行处。
寅二、名蕴转2 卯一、标列处
依止七处,名所摄四蕴转。一、乐欲,二、希望,三、境界,四、寻伺,五、正知,六、清净方便,七、清净。
卯二、略辨位2 辰一、别配
诸受用欲者,依止四处;住律仪者、精进行者,依止一处;已得近分定者,依止一处;安住根本定者,依止一处。
辰二、总结
如是七处略有四位应知。
如是七处略有四位应知者:谓若乐欲、希望、境界、寻伺四处,为受用欲者之所依止,当知此显诸在家位。若正知处,为住律仪者、精进行者之所依止,当知此显诸出家位。若清净方便处,为已得近分定者之所依止,当知此显未至定位。若清净处,为安住根本定者之所依止,当知此显根本定位。
壬二、广显别义2 癸一、标说
复次,我当先说分别色蕴一一别义,然后分别四蕴名义[7]。
癸二、别辨2 子一、色蕴2 丑一、征
云何分别色蕴?
丑二、释2 寅一、嗢柁南标
嗢柁南曰:
物极微生起 安立与流业 剎那独所行 余相杂最后
寅二、长行辨10 卯一、物类2 辰一、辨2 巳一、别辨类摄2 午一、显差别2 未一、内色2 申一、举眼根2 酉一、问
问:色蕴中眼,几物所摄?
酉二、答3 戌一、相摄
答:若据相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清净色。
若据相摄者:谓若诸法自体所摄,说名相摄,自相所显故。
戌二、不相离摄
若据不相离摄,则有七物。谓即此眼及与身、地、色、香、味、触。
戌三、界摄
若皆据界摄,则有十物。即此七物界及水、火、风界。
申二、例余根2 酉一、例同
如眼,耳、鼻、舌当知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