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与《楞严》2024-10-18 09:39
憨山大师与《楞严》
◎ 吕建福
憨山德清,明末四高僧之一,曹溪中兴之祖。憨山大师以世事逆境被遣岭南,却因而泽被一方大众,开岭南佛教之风气,尤以中兴曹溪祖庭为盛事。明末四大师中,憨山大师博通内外学,且以诗文书法知名,虽主要以禅行世,实禅教兼弘,颇多讲经著述。其自修,乃以禅入道,其化他,则观机逗教,禅净并重,以念佛参禅兼修之行为稳当法门。其自证,尤令人重视,允为后世楷模。
憨山大师之修证,苦心励志,真参实证,且深研经教,以经印心。大师也如此教人,以后世行者,多无死心,且无真善知识抉择,宜落邪见,故不仅以禅净并重为稳当,且宜以研习经教、藉教悟宗为正途。憨山大师即为此道榜样。大师之揽教印心,以经印证悟境,禅宗史论多举《楞伽》,谓清发悟以来,尚无人印证,展《楞伽》印证,其出处乃在大师之《自传》,万历四年,憨山大师三十一岁,于五台参禅发悟,无人请益,乃展《楞伽》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者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碍。
然考之旁文,憨山大师《自传》中之《楞伽》印心疑是笔误或刊刻错误,应为《楞严》印心。达摩自印来华,以四卷《楞伽》传,自六祖后,又传以《金刚》。宋以后,禅门则多重《楞严》,以之为藉教悟宗的禅门圭旨。憨山大师一生对《楞严经》极为重视,不仅多次讲解,传授学人,且有《楞严悬镜》一卷,《楞严通议》十卷行世。
憨山大师三十岁,上五台山苦修,冬日于冰天雪地中参禅,据《自传》及《年谱》记载,颇多境界。次年(三十一岁)参禅发悟,以无人可为印证,乃展经教,据其弟子福善记录、福徵述疏的《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疏》,其经证乃是《楞严》:
四年丙子,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直至三十八年后,憨山大师六十九岁,著《楞严通议》,于序中仍回忆: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由上可知憨山大师于五台参禅发悟后之以经印心实为《楞严》也。憨山大师之以《楞严》印证禅境不只一次。万历十四年,憨山大师四十一岁,于禅室中: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
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即归室中,取《楞严》印证(《自述》)
憨山大师阐释《楞严》之重要著作《楞严悬镜》即于此夜撰成,仅半枝蜡烛功夫即写毕,可见全为发明心地后之心光流露。至禅堂开静,唤维那读诵,自觉恍然,《自述》中云如闻梦语一般。
憨山大师不仅以《楞严》印心,一生也多次为学人讲述《楞严》,于此经极为重视。宋明禅者,多重《楞严》,古来注疏凡十余家,明代更是缁白各出手眼注解《楞严》。然憨山大师之注,从上可见,乃是现量观照,发自本心,非同一般义解也。其《楞严悬镜》,文约义丰,于楞严心要,阐发无遣。尤其针对一般义解,憨山大师指出:
学者贪程,罔知捷径,致使理观昧于陈言,修习失于正受。
而憨山大师之注:
杜绝见闻,穷历冰雪,顾智识暗昧,非敢妄拟圣心,每于一线通途,粗述鄙意,庶潜修之士,若揽镜以照形,愿即事安心,顿融藏性者矣。
憨山大师之解《楞严》,乃以天台家之一心三观,谓《楞严》经旨,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修此三观,还证一心,而此观门,不出楞严大定。天台家之一心三观,以能观之心为一心,以空、假、中三谛为所观对象,即为三观,由三观而可得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观可于一心中修,三智可于一心中得,如此于一念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观,乃天台一心三观之真义。
憨山大师依《楞严》经义,以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一心,此乃三观之体,三观皆依此建立,三观最后还为证此一心。由此来看《楞严》理路,无非先令学人悟此一心,由此悟入而起修,修此三观,最后还悟证这一心。这一心,在《楞严经》中即为经常出现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名妙明真心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如来藏心等。此为《楞严》前四卷反复发明者,通常望文生义,对如来藏、常住真心之执实误会,实不知这一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乃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三义,谓常住真心者,安立假名而已,岂可执实?!
开示藏性,令悟一心后,则建立三观妙行,《楞严》中名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最重认明迷悟之根而择取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而实修最初方便则于二十五圆通中独选观音耳根圆通。于大开修证之门后,又曲示迷悟差别,于修行岐路、种种阴魔境界,详为揭示。由此可见《楞严》实为一悟心修禅之指南书。广义而论,《楞严》又可谓一大佛藏之概要。憨山大师于《楞严通议序》中盛赞《楞严》:
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证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果。可谓彻一心之源,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悉备者。
憨山大师著《悬镜》后不久,因门人请益,希望于《楞严》文字有更详尽之解释(字字销归观心),即创意著《楞严通议》,因种种因缘,直至数十年后,于六十九岁,才完成《楞严通议》十卷。民国时台宗大德谛闲法师认为,在古来数十种《楞严》注释中,求其妙而得入、深而易悟者,无如憨山大师著释《首楞严经》之《通议》也,允为教苑之司南,禅宗之正眼也。
就此而言,在今天无论昌明教法还是振兴禅宗,憨山大师之真参实证及藉教悟宗的经验,以及他的《楞严》印心,对《楞严经》的推崇重视,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
摘自《曹溪水》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