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与《楞严》
◎ 吕建福
憨山德清,明末四高僧之一,曹溪中兴之祖。憨山大师以世事逆境被遣岭南,却因而泽被一方大众,开岭南佛教之风气,尤以中兴曹溪祖庭为盛事。明末四大师中,憨山大师博通内外学,且以诗文书法知名,虽主要以禅行世,实禅教兼弘,颇多讲经著述。其自修,乃以禅入道,其化他,则观机逗教,禅净并重,以念佛参禅兼修之行为稳当法门。其自证,尤令人重视,允为后世楷模。
憨山大师之修证,苦心励志,真参实证,且深研经教,以经印心。大师也如此教人,以后世行者,多无死心,且无真善知识抉择,宜落邪见,故不仅以禅净并重为稳当,且宜以研习经教、藉教悟宗为正途。憨山大师即为此道榜样。大师之揽教印心,以经印证悟境,禅宗史论多举《楞伽》,谓清发悟以来,尚无人印证,展《楞伽》印证,其出处乃在大师之《自传》,万历四年,憨山大师三十一岁,于五台参禅发悟,无人请益,乃展《楞伽》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者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碍。
然考之旁文,憨山大师《自传》中之《楞伽》印心疑是笔误或刊刻错误,应为《楞严》印心。达摩自印来华,以四卷《楞伽》传,自六祖后,又传以《金刚》。宋以后,禅门则多重《楞严》,以之为藉教悟宗的禅门圭旨。憨山大师一生对《楞严经》极为重视,不仅多次讲解,传授学人,且有《楞严悬镜》一卷,《楞严通议》十卷行世。
憨山大师三十岁,上五台山苦修,冬日于冰天雪地中参禅,据《自传》及《年谱》记载,颇多境界。次年(三十一岁)参禅发悟,以无人可为印证,乃展经教,据其弟子福善记录、福徵述疏的《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疏》,其经证乃是《楞严》:
四年丙子,予三十一岁,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直至三十八年后,憨山大师六十九岁,著《楞严通议》,于序中仍回忆: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由上可知憨山大师于五台参禅发悟后之以经印心实为《楞严》也。憨山大师之以《楞严》印证禅境不只一次。万历十四年,憨山大师四十一岁,于禅室中: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
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即归室中,取《楞严》印证(《自述》)
憨山大师阐释《楞严》之重要著作《楞严悬镜》即于此夜撰成,仅半枝蜡烛功夫即写毕,可见全为发明心地后之心光流露。至禅堂开静,唤维那读诵,自觉恍然,《自述》中云如闻梦语一般。
憨山大师不仅以《楞严》印心,一生也多次为学人讲述《楞严》,于此经极为重视。宋明禅者,多重《楞严》,古来注疏凡十余家,明代更是缁白各出手眼注解《楞严》。然憨山大师之注,从上可见,乃是现量观照,发自本心,非同一般义解也。其《楞严悬镜》,文约义丰,于楞严心要,阐发无遣。尤其针对一般义解,憨山大师指出:
学者贪程,罔知捷径,致使理观昧于陈言,修习失于正受。
而憨山大师之注:
杜绝见闻,穷历冰雪,顾智识暗昧,非敢妄拟圣心,每于一线通途,粗述鄙意,庶潜修之士,若揽镜以照形,愿即事安心,顿融藏性者矣。
憨山大师之解《楞严》,乃以天台家之一心三观,谓《楞严》经旨,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修此三观,还证一心,而此观门,不出楞严大定。天台家之一心三观,以能观之心为一心,以空、假、中三谛为所观对象,即为三观,由三观而可得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观可于一心中修,三智可于一心中得,如此于一念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观,乃天台一心三观之真义。
憨山大师依《楞严》经义,以一味清净法界如来藏真心为一心,此乃三观之体,三观皆依此建立,三观最后还为证此一心。由此来看《楞严》理路,无非先令学人悟此一心,由此悟入而起修,修此三观,最后还悟证这一心。这一心,在《楞严经》中即为经常出现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又名妙明真心又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如来藏心等。此为《楞严》前四卷反复发明者,通常望文生义,对如来藏、常住真心之执实误会,实不知这一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乃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三义,谓常住真心者,安立假名而已,岂可执实?!
开示藏性,令悟一心后,则建立三观妙行,《楞严》中名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最重认明迷悟之根而择取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而实修最初方便则于二十五圆通中独选观音耳根圆通。于大开修证之门后,又曲示迷悟差别,于修行岐路、种种阴魔境界,详为揭示。由此可见《楞严》实为一悟心修禅之指南书。广义而论,《楞严》又可谓一大佛藏之概要。憨山大师于《楞严通议序》中盛赞《楞严》:
统摄一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证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果。可谓彻一心之源,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悉备者。
憨山大师著《悬镜》后不久,因门人请益,希望于《楞严》文字有更详尽之解释(字字销归观心),即创意著《楞严通议》,因种种因缘,直至数十年后,于六十九岁,才完成《楞严通议》十卷。民国时台宗大德谛闲法师认为,在古来数十种《楞严》注释中,求其妙而得入、深而易悟者,无如憨山大师著释《首楞严经》之《通议》也,允为教苑之司南,禅宗之正眼也。
就此而言,在今天无论昌明教法还是振兴禅宗,憨山大师之真参实证及藉教悟宗的经验,以及他的《楞严》印心,对《楞严经》的推崇重视,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
摘自《曹溪水》2006年第4期
End
◎ 宋智明 秋天的八月,天高气清,大师渡过孟津,观看武王观兵处,在这里作了一首吊诗: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游到夷齐扣马地,又做了一首吊诗: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八载寒窗读楞严◎倓 虚 宣统二年,(一九一○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 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憨山大师与《楞严》◎ 吕建福 憨山德清,明末四高僧之一,曹溪中兴之祖。憨山大师以世事逆境被遣岭南,却因而泽被一方大众,开岭南佛教之风气,尤以中兴曹溪祖庭为盛事。明末四大师中,憨山大师博通内外学,且以诗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一、寺庙启蒙 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大师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家。不久病即痊愈。为此,母亲将大师寄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 严 概 要◎ 虚 云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瞋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十八、《楞严八十分义》序《首楞严经》是修证的宝藏,成道的要典,以戒定慧三学贯彻全经的始终,以戒慧助大定,成就首楞严王三昧。克实言之,彻法底源之如来藏性,非由造作,究竟坚固之楞严三昧,本自圆成。但众生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成一些福德,享千万岁寿命
卷第十八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七、五尘并消纯定
第五十一章 认识止观魔事 以免认贼为子内容提要:世尊提醒阿难及大众,在止观中所见到的无数非无漏的十方国土,都是迷顽妄想建立的。应当知道,心中的虚空,犹如太空里的一片浮云;心中的世界,不外是太空中的一粒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分大我慢魔入心,八、引轻
卷第十九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内容提要: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一无因论,二、圆常论,三、一分常论,四、有边论,五、 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六、五阴死后有相论,七、五阴死后无相论,八、五阴死后俱非
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立虚无心成空亡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卷第三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原文阿难白佛言:世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
第十八章 释疑二 四大周遍法界 何以互不相克内容提要:众生迷惘,背觉向尘,便有风动、空晴、日明、云暗等种种世间有为相都在心中显现。佛以妙明不生不灭的境界合于如来藏,如来藏心只是清净微妙的本觉之性,圆照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泥尘,只存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是菩萨入三摩提,得无生
卷第十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耳根?因为后面另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弥勒菩萨诸法唯识证圆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内容提要: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原文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
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内容提要:详细介绍涂抹场地、布置法器、张挂画像、净身进坛、持咒修行等具体修行仪式轨则。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提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第三十七章 佛顶光明般怛啰咒内容提要:世尊给与会大众念颂佛顶光明般怛啰神咒。原文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第四十一章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 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五方佛心咒威力巨大,大家设想一下五方的佛都亲自到场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见其威力之巨大,五方佛亲自到场除魔降妖还有什么妖魔敢作乱,这是楞严咒里的精髓咒语,楞严咒那么长大家不好记,但是这精髓一定要记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1、楞严经所讲意义很深,大家在读楞严经时,一定要用心去读,这样才能知道经文当中所讲的意义,才能更加的了解楞严经。2、楞严经是重要经文,大家在读的时候,要一字一句的读诵每一句,在读的时候也要看清经文中的
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到了劫浊产生了以后,概念已经有了,我外在的世界,你就以现在的根身,这个根身你怎么以为
在佛陀宣说八种功德以后,有八万四千的那由他(万亿),乃至于恒河沙的俱胝(百亿)这么多、这么多数目的金刚藏王菩萨。佛教的菩萨有二类,一个是现慈悲相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都是现慈悲相。第二种是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金刚藏。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礼佛足已前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属十四部众一一眷属各有无量徒众。相随现在会中。为我驱使。从昔已来曾持咒法。深奥明了严秘清净。是故而共
阿难当知:你应该知道。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这个咒,常常的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菩萨;不单他自己,而且还有菩萨的种族。“那由他”是印度的十四个大数目之一
首楞严三昧,就经典来说,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或许很多人会想:既然是十地菩萨才能证得的三昧,那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种想法就像认为「相对论」是研究所或博士班的课程,这样没念过研究所或博士班的学生就不能学
一、出家前的生活二、大师的出家因缘三、禅定初门四、云游参学五、初证色空六、融员诸法七、彻悟心性八、报父母恩九、开悟前后的三次梦十、东海牢山的因缘十一、神通见母十二、为法忘躯十三、一路到曹溪十四、曹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