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廷杰:梵本《心经》略释
2025-01-26 07:12

梵本《心经》略释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āpāramitāhrayasūtra),因为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体现了《般若经》的心髓,所以略称为《心经》。该经的空义,反映秦译《大品般若经》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内容,相当于唐译《大般若经》的第401卷至405卷的内容。

《心经》的译本很多,流行本是唐玄奘译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相传在玄奘译本之前,有姚秦鸠摩罗什译于公元402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学术界对此提出异议。[1]唐玄奘以后的译本主要如下:唐义净译于公元700年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月译于公元733年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和利言合作译于公元790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于公元850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于公元980年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有翻译年代不详的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除此之外,还有音译敦煌石室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日本大藏经本《梵语心经》。译自藏文的《心经》有四种:日僧能海宽由藏文译为日文,再由日文转译为汉文的《般若心经》、孙慧风译《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楚禅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超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心经》的注释本很多,主要如下:唐代窥基的《心经幽赞》、法藏的《心经略疏》、圆测的《心经赞》、宋代智圆的《心经疏》、明代元贤德《心经指掌》、清代续法的《心经事观解》、近代太虚的《心经浅注》等。[2]

本文对梵文《心经》逐字逐句进行解释,并与玄奘译本进行对照,与玄奘译本有些出入,原因何在?可能与玄奘译本所依据的梵文底本不同。玄奘译本所依据的梵文底本至今不得而知,所以很难对此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nama sarvajāya

译:向知一切者(佛)致敬!

注:nama原形是namas,是带有动词属性的中性名词,往往作不变词,要求有关的名词变为为格。sarvajāya,阳性、单数、为格,原形是sarvaja,由两个词构成:sarva(一切)十jā(知,变为复合词后,ā变为a),构成依主释,指具有一切智而知一切的佛。

释:这种致敬词往往出现于论典之首,因为论是菩萨造的,菩萨为了表示对佛的尊重,表明自己的论绝无违佛之意,所以首先向佛致敬。这种致敬词不应当出现于经首,因为经是佛说的。佛具谦虚美德,不能是自己向自己致敬,也不引导他人向自己致敬。现存《心经》汉译本都没有这种致敬词,这是合理的。《心经》不同于一般佛经,它是《般若经》的心髓,经过后人的节选加工,这种致敬词可能出于节选加工者之手。

āryāvalokitevarabodhisattvo gabhīrāyā prajāpāramitāyā caryā caramāno vyavalokayati sma paca skandhā tāca svabhāvaūnyān payati sma

译:神圣的观自在菩萨,于深般若般若波罗蜜多修行的时候,照见五蕴,其自性是空的。

注:āryāvalokitevarabodhisattva(神圣的观自在菩萨,a因遇浊音g,变为o),是复合词,从整体来讲,是持业释。是阳性、单数、体格,是本句主语。

avalokitevarabodhisattva(观自在)是复合词,由avalokita(观)十īvara(自在)构成,是持业释。有人认为avalokitevara(观自在)是avalokitasvara(观世音)之误,有些牵强。梵文《妙法连华经》等佛经中的观世音都是avalokitevara(确切的翻译应当是观自在),不能说都是误。而且,svara这个词有声音的意思,没有世的意思,所以avalokitasvara不能译成观世音。

众所周知,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很善于意译,观自在菩萨救苦救难,有神通,六根互用,一般人是听声音,他是观声音。世人遇难,只要呼唤他的名字,他就观其声音,寻声往救。鸠摩罗什据此译成观世音,顺理成章,更能表达这位菩萨的特征,更便于在佛教徒中流行。

avalokitevara是阳性名词,由此可见,观自在菩萨或观世音菩萨是男性,女相是他的化身。

bodhisattva(菩萨,觉有情)也是复合词,由bodhi(觉悟)和sattva(有情)两个词构成,是依主释,意为有觉悟的有情。

该复合词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却形容词神圣的(ārya)。

gabhīrāyā prajāpāramitāyā caryā caramāa(a因遇浊音v,所以变为o),是时间状语从句。

译:于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行的时候。

注:prajāpāramitāyām(m因遇辅音c,所以变为)是阴性、单数、依格,由prajnā(般若)和pāramitā(波罗密多)两个词构成一个复合词,是持业释。gabhīrāyām(m因遇辅音p,所以变为)是形容词,是prajāpāramitāyām的定语,与prajāpāramitāyām同性、同数、同格。

caryām(m因遇辅音c,所以变为)是caramāa(a因遇浊音v,所以变为o)的宾语,是阴性、单数、业格。caramāa是现在分词中间语态,现在分词具有形容词的作用,与主语同性、同数、同格,即阳性、单数、体格,其动作是:在的时候。

本段玄奘译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与梵本一致。

vyavalokayati sma和后边的payati sma是谓语,sma是不变词,表示过去。vyavalokayati(照)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原形是vi ava luk,第十类动词。payati也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原形是d,第四类动词。

svabhāvaūnyān(形容词,自性是空的)是说明tān的,与tān同性、同数、同格,即阳性、复数、业格,由svabhāva(自性)和ūnya(空的)两个词构成,这个复合词是持业释。svabhāva也是个复合词,由sva(自)和bhāva(性)两个词构成,这个复合词也是持业释。

本段玄奘以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玄奘译本中的度一切苦厄在梵文本中是没有的。根据上述分析,应译为:照见五蕴,其自性是空的。

iha āriputra rūpa ūnyatā ūnyataiva rūpa rūpānna pthak ūnyatā ūnyatāyā na pthagrūpa yadrūpa sā ūnyatā yā ūnyatā tadrūpa

译:在此,舍利子!色是空性,空性就是色;空性不异于色,色不异于空性;凡是色,都是空性;凡是空性,都是色。受、想、行、识就是这样。

注:iha是不变词,意思是在这里。āriputra是阳性、单数、呼格。

rūpa和ūnyatā构成一句话,意思是色是空性。rūpa(色)是中性、单数、体格,ūnyatā(空性)是阴性、单数、体格,ūnya(空的)是形容词,加tā变为抽象名词,所以译为空性。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是)。

同样,ūnyataiva rūpa也是一句话,意思是空性就是色。ūnyataiva是ūnyatā(空性,阴性、单数、体格)加eva(不变词,就),rūpa是中性、单数、体格,也是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rūpānna pthak ūnyatā构成一句话,意思是空性不异于色。rūpāt是中性、单数、从格,因遇鼻音n,所以变为n。na是不变词,意思是不。pthak是不变词,意思是异于,要求与之相关的rūpa(色)变为从格。ūnyatā是阴性、单数、体格。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

ūnyatāyā na pthagrūpam构成一句话,意思是色不异于空性。ūnyatāyā是阴性、单数、从格,ā因遇浊音n,所以变为ā。k因遇浊音r,所以变为g。rūpam是中性、单数、体格,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

yad rūpa sā ūnyatā构成一句话,意思是凡是色,都是空性。yadtad是个词组,其意为:凡是都是。rūpam是中性、单数、体格,yad是关系代词,与rūpam同性、同数、同格,即中性、单数、体格。ūnyatā(空性)是阴性、单数、体格,代词sā与其代表的ūnyatā同性、同数、同格,即阴性、单数、体格。

yā ūnyatā tad rūpa构成一句话,意思是凡是空性,都是色。ūnyatā是阴性、单数、体格,关系代词yā与ūnyatā同性、同数、同格。rūpam是中性、单数、体格,代词tad与其代表的rūpam同性、同数、同格。

evameva vedanāsajāsaskāravijānāni构成一句话,意思是受、想、行、识,就是这样。evam(这样)和eva(就)都是不变词,vedanāsajāsaskāravijānāni是复合词,由vedanā(受,阴性)、sajā(想,阴性)、saskāra(行,阳性)、vijānā(识,中性)四个名词并列构成,所以是相违释,复合词的性别以最后一个词vijāna为准,这个相违释是中性、复数、体格,本句省略动词santi或bhavanti(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复数、第三人称。

本段玄奘译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应视为意译。

iha āriputra sarvadharmā ūnyatālakaā anutpannā aniruddhā amalā na vimalā nonā na paripūrā

译:在此,舍利子!一切法都以空性为相,不生不灭,不染不净,不减不增。

注:iha(在此)是不变词,āriputra(佛的大弟子舍利子,另译舍利弗)是阳性、单数、呼格。

sarvadharmā是本句主语,是阳性、复数、体格。这是一个复合词,由sarva(一切,形容词)dharma(法,名词)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意思是一切法。

ūnyatālakaā(ā因遇元音a,所以变为ā)是复合词,由ūnyatā(空性,阴性)lakaa(相,中性)两个词构成,是多财释,作形容词,与主语sarvadharmā同性、同数、同格,即阳性、复数、体格,此中省略动词santi或bhavanti(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复数、第三人称。本段以下都作此解释。

ud pad,意为生。utpanna是其过去分词,名词或形容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都可以作形容词用)前加a,便是否定。以元音开头的词加an,所以anutpanna的意思是不生。有否定词头a或an的复合词,属于依主释。

ni rudh,意思是灭。niruddha是其过去分词,加否定词an构成aniruddha,意思是

不灭。如前所述,这种复合词视依主释。

mala,意为染,加否定词头a而成amala,意为不染。如前所述,这种复合词是依主释。前缀vi意为离开,所以vimala意为离染,即净。加前缀的词不同于加否定词头a或an,不是复合词。

本段玄奘译为: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梵本基本一致。

tasmācchāriputra ūnyatāya na rūpa na vedanā na sajā na saskārā na vijānāni na cakurotraghrāajihvākāyamanāsi na rūpaabdagandharasaspraavyadharmā na cakur- dhāturyāvana manovijānadhātu nāvidyā nāvidyākayo yāvanna jarāmaraa na jarāmaraakayo na du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 na jāa na prāptirtasmādaprāptitvādb odhisattvasya prajāpāramitāmāritya viharatyacittāvaraa

译:因此,舍利子!在空性当中没有色,没有受,没有想,没有行,没有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界,乃至于没有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乃至于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尽。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智,也没有得。因为没有所得性,所以要依靠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心无阻碍。

注:tasnāt是代词tad的中性、单数、从格,做副词用,意为因此。尾音辅音t在初音前,尾音t变为c,而则变为ch。āriputra是阳性、单数、呼格。

ūnyatāyam(m因遇辅音n,所以变为,下同)是阴性、单数、依格。na是不变词,意为不。rūpam是中性、单数、体格。本句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下同。所以本句意为:在空性当中没有色。

vedanā是阴性、单数、体格,接上句的ūnyatāyam,下同。

sajā是阴性、单数、体格,saskārā(ā因遇浊音n,所以变为ā)是阳性、复数、体格。vijānāni(识)是中性、复数、体格。rūpam(色)、vedanā(受)、sajā(想)用单数,可以理解为集体名词,saskārā(行)和vijānāni(识)用复数,可以理解为个体名词。

cakurotraghrāajihvākāyamanāsi是中性、复数、体格,是复合词,由cakus(眼,中性)、rotra(耳,中性)、ghrāa(鼻,中性)、jihvā(舌,阴性)、kāya(身,中性)、manas(意,中性)六个词构成,是相违释。其性别以最后一个词manas为准,所以是中性。此中省略santi或bhavan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复数、第三人称,本段以下亦依此解释。

同样,rūpaabdagandharasaspraavyadharmā是阳性、复数、体格,这个复合词也是相违释,由rūpa(色,中性)、abda(声,阳性)、gandha(香,阳性)、rasa(味,阳性)、spraavya(触,中性)、dharma(法,阳性)六个词构成,这种复合词的性别以最后一个词dharma为准,所以是阳性。本句省略动词santi或bhavanti(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复数、第三人称。

cakurdhātu(在非a、ā的元音后,变为r)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由cakus(眼,中性,在复合词中,s变为,在非a、ā的元音后,变为r)和dhātu(界,阳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因为这两个词是同位语关系,眼根是十八界之一。整个复合词的性别以最后一个词dhātu为准,所以是阳性。此中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na是不变词,意思是没。

yāvat(以至于)是不变词,t因遇鼻音n,所以被同化为n。na也是不变词,其意为没,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manovijānadhātu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由manas(意,中性)、vijāna(识,中性)、dhātu(界,阳性)三个词构成,从整体来讲是持业释,因为manovijāna(意识)和dhātu(界)是同位语。manovijāna也是一个复合词,由manas(as在复合词中变为a,因遇浊音v,所以变为o)和vijān两个词构成一个复合词,意为意识,即依靠意根所产生的识,所以是依主释。

nāvidyā是一句话,意思是没有无明。这句话只有两个词:na(没,不变词)和avidyā(无明,阴性、单数、体格),a加a,变为ā,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vidyā意为明,加否定词头a而成依主释复合词avidyā(无明)。

nāvidyākaya(a因遇浊音y,变为o)是一句话,意思是没有无明尽。这句话只有两个词:na(没,不变词)和avidyākaya(无明尽,阳性、单数、体格),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avidyākaya是依主释复合词。

yāvanna jarāmaraam(m因遇辅音n,变为)构成一句话,意思是乃至于没有老死。yāvat(乃至于,t因遇辅音n,被同化为n)和na(没)都是不变词。jarāmaraam(老死,m因遇辅音n,变为)是复合词,中性、单数、体格。由jarā(老,阴性)和maraa(死,中性)两个并列的名词构成相违释,意思是老死(m因遇辅音n,变为),其性别以最后一个词maraa为准,所以是中性,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na jarāmaraakaya(a因遇浊音n,变为o)构成一句话,na(没)是不变词,jarāmaraakaya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从整体来讲是依主释,jarāmaraa是由两个并列的名词所构成的相违释复合词。此中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本句的意思是:没有老死尽。

na du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ā因遇浊音n,变为ā)构成一句话,意思是:没有苦、集、灭、道。na是不变词,意思是没。dukhasamudayanirodhamārgā是阳性、复数、体格,这个复合词由dukha(苦,中性)、samudaya(集,阳性)、nirodha(灭,阳性)、mārga(道,阳性)四个并列名词构成,所以是相违释。其性别以最后一个词mārga为准,所以是阳性,此中省略动词santi或bhavan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复数、第三人称。

na jāam构成一句话,意思是:没有智。na是不变词,意思是没。jāam(m因遇辅音n,变为)是中性、单数、体格。jāna的动词词根是jā(知),jāna是其过去分词变成的名词,此中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na prāpti(在非a、ā的元音后,变为r)构成一句话,意思是:没有得。na是不变词,意思是没。prāpti(得)阴性、单数、体格。此中省略asti或bhavati(有),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tasmādaprāptitvādbodhisattvasya prajāpāramitāmāritya viharatyacittāvaraa构成一句话,意思是:由于没有这种所得性,所以要依靠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没有心得阻碍。tasmāt(t因遇元音a,变为d)和aprāptitvāt(t因遇元音a,变为d)是本句的状语,aprāptitvāt是中性、单数、从格,aprāptitva(无所得性)是名词aprāpti加tva构成,名词加tva和加tā一样构成抽象名词,所不同的是加tā构成阴性名词,加tva构成中性名词。代词tasmāt与它所代表的aprāptitvāt同性、同数、同格,即阳性、单数、从格。

bodhisattvasya是阳性、单数、属格,意为菩萨的。prajāpāramitām是阴性、单数、业格,作āritya的宾语。这个复合词由prajā(般若,阴性)和pāramitā(波罗密多,阴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因为这两个词是同位语关系。āritya是独立词,表示先于本句所表达主要动作的动作,用独立词,āritya(依靠)先于主要动词viharati(住)。viharati(住)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动词词根是vi h,第一类动词。

acittāvaraa是阳性、单数、体格,citta(心,中性)和āvaraa(阻碍)构成依主释,加否定词a,又构成依主释。

本段玄奘译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与梵本基本一致。

cittānaraanāstitvādatrasto viparyāsātikrānto nihanirvāa。

译:因为心阻碍的不存在性,所以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注:cittānaraanāstitvāt(t因遇元音a,所以变为d)是中性、单数、从格,这个复合词由citta(心,中性)、āvaraa(阻碍,阳性)、nāstitva(不存在性,中性)三个词构成,是依主释,前两个词也构成依主释。其性别由最后一个词nāstitva为准,所以是中性。nāstitva是由nāsti(不存在,不变词)加tva构成中性抽象名词,意思是不存在性。

atrasta(a因遇浊音v,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trasta是动词tras(恐怖,第二类动词)的过去分词,加否定词头a构成依主释复合词,意思是不恐怖。

viparyāsātikrānta(a因遇浊音n,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依主释,由viparyāsa(颠倒梦想,阳性)atikrānta和两个词构成。atikrānta是ati kram的过去分词。

nihanirvāa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持业释。由niha(究竟,形容词)和nirvāa(涅磐,阳性)两个词构成。

本段玄奘译为: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与梵本完全一致。

tryadhvavyavasthitā sarvabuddhā prajāpāramitāmārityānuttarā samyaksabod- himabhisabuddhā。

译:位于三世的一切佛,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认识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sarvabuddhā(一切佛)是本句主语,是阳性、复数、体格,这个复合词由sarva(一切,形容词)和buddha(佛,阳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

tryadhvavyavasthitā与主语sarvabuddhā同性、同数、同格,即阳性、复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由tryadhva(三世)和vyavasthita(位于)两个词构成,是依主释。vyavasthita是vi ava sthā的过去分词。

prajāpāramitām是阴性、单数、业格,是动词āritya的动作对象。这个复合词是由prajā(般若,阴性)和pāramitā(波罗密多,阴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因为这两个词是同位语关系。āritya是ā ri的独立词,它先于本句的主要动词abhisabuddha。

samyaksabodhi(意译正等觉,音译三藐三菩提)是阴性、单数、业格,这个复合词是由samyak(正确的)和sabodhi(意译觉悟,音译三菩提,阴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

anuttara意译无上的,即最高的,音译阿耨多罗。这个形容词是samyaksabodhi的定语,与samyaksabodhi同性、同数、同格,即阴性、单数、业格。这个词是由uttara(上的)加否定词头an,构成依主释复合词。

abhisabuddhā是阳性、复数、体格,这个词是abhi sam budh的过去分词。这种过去分词有形容词的属性,所以要与主语sarvabuddhā同性、同数、同格。又具有动词属性,所以有宾语anuttarām sayaksabodhim。

本段玄奘译为: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梵本完全一致。

tasmājjātavya prajāpāramitā mahāmantro mahāvidyāmantro nuttaramantro samasamamantra sarvadukhapraamana satyamamithyatvāt. prajāpāramitāyāmukto mantra。

译:因此,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出自不虚妄性的真理,所以要于般若波罗蜜多中说咒。

注:tasmāt(t被j同化为颚音)是指示代词tad的中性、单数、从格,意为因此,作副词用。jātavyam(m因遇辅音p,变为)是中性、单数、体格,此中省略指示代词idam(中性、单数、体格),意为这件事。

动词jā(知道)加tavya变成一个动形容词,本句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

prajāpāramitā是阴性、单数、体格,是本句主语。这个复合词由prajā(般若,阴性)和pāramitā(波罗蜜多,阴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因为这两个词是同位语关系。

mahāmantra(a在浊音m前,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由mahat

(大,在复合词中用mahā)和mantra(咒或神咒,阳性)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此中省略动词asti或bhavati(是),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本句以下亦作此解释。

mahāvidyāmantra(a遇元音a,所以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由mahat(大)、vidyā(明)、mantra(咒)三个词构成,是持业释。

anuttaramantra,初音a在o后面消逝,代之以avagraha,a在元音a前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这个复合词是由anuttara(无上)和mantra(咒)两个词构成,是持业释。

asamasamamantra是阳性、单数、体格,初音a在o后面消逝,代之以avagraha,复合词samasamamantra(等等咒)是持业释,加否定词头a构成依主释。

sarvadukhapraamana是阳性、单数、体格,复合词sarvadukha(一切苦)是持业释,复合词sarvadukhapraamana(能除一切苦)是依主释。

satyam(不虚妄)是中性、单数、体格。amithyatvāt(不虚妄性)是中性、单数、从格。这个词是amithya(不虚妄)加tva构成的中性抽象名词。

prajāpāramitāyām(般若波罗蜜多,持业释)是阴性、单数、依格。ukto(a在浊音m前变为o)是阳性、单数、体格。ukto是动词vac的过去分词。过去分词除表示过去以外,还有被动的意思。mantra是阳性、单数、体格。

本段玄奘译为: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是不虚,故说波罗蜜多咒。与梵本完全一致。

tadyathā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gate bodhisvāhā。

译:说咒如下: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速证菩提吧!

注:两个gate都是阴性、单数、呼格,pāragate也是阴性、单数、呼格,这个复合词由pāra(彼岸,阳性)和gati(去,阴性)两个词构成,是依主释。bodhi意译觉悟,音译菩提,阳性名词。svāhā是感叹词,又有速得的意思。

本段玄奘翻译如下: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与梵本完全一致。

iti prajāpāramitāhdayasutra samāptam

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至此结束。

注:iti是不变词,意为如上,又相当于引号。复合词prajāpāramitāhdayasūtra由prajā(般若,阴性)、pāramitā(波罗蜜多,阴性),hdaya(心,中性)、sūtra(经,中性)四个词构成,是持业释。这是经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汉语题名在开头,梵文与其相反,置于最后。samāptam是中性、单数、体格,意为结束,由sam āp的过去分词构成。

注释:

[1]参见游侠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载于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卷。

[2]参见斌宗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周止菴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诠注》。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心经》与禅观

◎ 明 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讲的是佛说的三乘教法亦非实有。三乘教法是为了对治我们对身心世界的执著的,它是治疗妄心大病的良药,我们的心不能反过来去执取它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三)

度一切苦厄。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脱之义。一切乃指所有也。所谓苦者,就是我们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通常讲有八苦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二)

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前言

心经抉隐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一)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沈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四)

接下来,《心经》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元音老人: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

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五)

远离颠倒梦想。这里的远离不是距离之远,而是永远地离开、离弃之义。颠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认妄。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倒置事理者,谓之颠倒。此等颠倒,乃依根本无明烦

元音老人:念心经真的很不可思议!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观辉居士:心经白话解 前言

前言(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言简意赅,能背诵的人不少,能了义的人却难得。读诵《心经》,唯求明心见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知亦

观辉居士:《心经》掠影

《心经》掠影潘州观辉读经笔记开经偈法宝实难量 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 觉者诵琅涵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昔因三藏取来唐 万古为敷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

韩廷杰:梵本《心经》略释

梵本《心经》略释《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āpāramitāhrayasūtra),因为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体现了《般若经》的心髓,所以略称为《心经》。该经的空义,反映秦译《大品般

韩廷杰: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的形成韩廷杰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发展为世界宗教,当今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这支佛教,大体位于印度南部,故称南传佛教,与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

韩廷杰:佛教与和谐

佛教与和谐韩廷杰胡锦涛总书记号召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他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具体说明如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