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2025-01-26 07:29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韩廷杰

一、问题的提出

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授与高足窥基。在此偈颂中提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境问题。

玄奘此偈最初出于何处?并无明文记载,万钧着《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一文(载于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6集)推测,玄奘此偈最初可能出现于他用梵文写的《会宗论》(已佚)一文。唯识的见分与相分,集中体现主观和客观、能缘与所缘之间的关系问题。唯识三境,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而作。因为印度佛教典籍对此并无论述,所以唯识三境,是玄奘对唯识学的重要发展。

见分与相分是由相同种子产生呢,还是由不同种子产生呢?唯识论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据窥基弟子慧沼(650--714)着《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当时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见、相二分同种生。即见分和相分由同种子产生,窥基(632--682)着《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对此说明如下:“谓无本质者,影像相与见分同种生。其有本质者,本质亦同种生,即一见分种生现行时,三法同一种故,谓见、影、质。”①这种观点认为:当相分无本质时,如缘龟毛、兔角时,这种影像相分与见分由相同种子产生。当相分有其本质时,见分与此本质相分也是由相同种子产生。当相分有其本质时如前五识缘取色、声、香、味、触五尘时,见分与此本质相分也是由相同种子产生。当见分产生现行的时候,见分、影像及本质相分三法皆由相同种子产生。

(二)、见、相二分别种生。即见分和相分由不同的种子产生。相分种子不随见分种子。

(三)、“第三师云:见、相二分随其所应,种或同异,如缘龟毛兔角,相与见同种,以无自体,相分复假,不别熏种,但随见力,带同熏种。如缘五根,有为实体,相与见分即别种生。”②第三种观点认为:见分和相分有时是同种生,有时是别种生。如缘龟毛、兔角等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时,见分和相分是同种生,缘眼、耳、鼻、舌、身五根时是别种生。

“同种生”和“别种生”,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进一步指出:“然同别种,复有种别性与见同,或复性同而系种别,或复相分性随见质,判性不定。”③这是说:虽然相分与见分“别种生”,但相分性质与见分相同。或者虽然相分性质与见分相同,但三界系属及种子不同。或者相分性质随同见分而不定。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玄奘作此偈颂。

二、《宗镜录》对性境的解释

关于性境的问题,《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解释如下:“诸真法体名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实心。”④《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对此解释如下:“何名性境?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⑤《宗镜录》卷六十八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真色真心俱是所缘,所变相分俱名性境。或能缘心,而非妄执分别构划,名为真心,真心缘彼真色等境所变相分,方名性境。若心缘心所变相分,相分无实,但带质故。性者,体也,体性是实,名为性境。”⑥《宗镜录》对《掌中枢要》所说得真心、真色进行了解释,它们都是所缘,都是相分。这种相分是带质的,不是虚无。

《宗镜录》卷六十八又进一步解释说:“性境者,性是实义,即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此中进一步指出:性境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尘,还有地、水、火、风四大和有漏无漏定心所缘的相分。

解释性境以后,《宗镜录》卷六十八对“性境不随心”进行解释:“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自有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生故。”⑦说明相分与见分为“别种生”,这是护法的唯识正义。

《宗镜录》卷六十八又补充说明如下:“性境者,为有实体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识,及第八心王,并现量第六识所缘诸实色,得境之自相,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缘真如时,亦是性境,以无分别任运转故。”⑧性境还包括前五识的现量境,第六识所缘的各种实色、无分别智所缘的真如和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根身、器界、种子。

《宗镜录》又把“性境不随心”分为五种不随:

(一)、性不随:能缘见分通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所缘相分境只有无记性。

(二)、种不随。见分从见分种子所生,相分从相分种子所生。相分不随见分种子产生。

(三)、界系不随。当明了意识缘香境和味境的时候,香、味二境唯欲界系,不随明了意识通上界系。又如欲界第八阿赖耶识缘种子的时候,能缘第八阿赖耶识唯欲界系,所缘种子便通欲、色、无色三界。所以说,第六识意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有界系不随。

(四)、三科不随。“三科”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宗镜录》卷六十八称:“五蕴不随者,即如五识见分是识种收,五尘相分即色蕴摄,是蕴科不随。十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十八界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此是三科不随。”⑧

(五)、异熟不随。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是异熟性,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相分不是异熟性,此为异熟不随。

三、《宗镜录》对独影境的解释

独影境是由见分的虚妄分别变生的相分,在此情况下,因为相分本身没有自己的种子,只能从属于见分,所以说“独影唯从见”。独影境的性质、界系、种子等与见分完全相同。《宗镜录》卷六十八解释说:“独影者,独者单也,单有影像而无本质,故相名独,如缘龟毛、石女等相。或虽有质相分,不能熏彼质种,望质无能,但有假影,亦名为独,如分别心缘无为相,及第八识的心所相分,余准此知。”⑨独影境只有影像而无本质,如龟毛、兔角、石女的儿子等。或者虽然是有质相分,不能熏习形成自己的种子,如以虚妄分别之心缘无为相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心所相分等。此中“无为”即真如,只有无分别智才能认识真如。如果以有情众生的虚妄分别心缘取真如,不能形成净种子。第八阿赖耶识的心所相分根身、器界、种子也不能形成自己的种子。

《宗镜录》卷六十八又解释说:“独影境者,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名独影唯从见,即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过未,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迥、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自无其种,名为从见。”⑩可见独影境与性境完全相反,性境是有,独影境是无。性境的“有”与人们所说的有客观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它所说的“有”仍然是识的相分,是识的影像。因为独影境的相分没有自己的种子,只能随从见分,所以独影境的相分与见分为“同种生”。

《宗镜录》卷六十八又把独影境分为二种:一、无质独影。如第六识的独头意识所缘的龟毛、兔角、空华以及过去、未来等,其相分与第六识的见分同种而生,所以称为独影境。又因为龟毛、兔角、空华等是根本不存在的,属于无质,所以称为无质独影。二、有质独影。《宗镜录》卷六十八对此说明如下:“即第六识缘五根种现,是皆托质而起故,其相分亦与见分同种而生,亦名独影境。” 11 有质独影和无质独影都是主观心识变现的影像,有质独影是幻有,无质独影是无。

四、《宗镜录》对带质境的解释

关于带质境,《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称:“带质之境,谓此影像有实本质,如因中第七所变相分,得从本质是无覆无记等,亦从见分是有覆所摄,亦得说言从本质种生,亦得说言从见分种生,义不定故。” 12 带质境的相分影像有实本质,第七识的相分,即第八识的见分。如果随顺本质,是无覆无记性。如果随顺见分,是有覆性。既可以说是随顺本质种子而生,又可以说是随顺见分种子而生,其义不定。《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末解释说:“解第三句,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仗质而不得自性,此之相分判性不定,或从能缘心,或从所缘境。种亦不定,或质同种,或见同种,或复别种,名带质通情本。” 13 这是说: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时,此时的相分境可以是依仗本质而生,又无自性。这种相分境性质不定,或从属于能缘之心,或从属于所缘之境。种子也不定,或与其本质同种而生,或与见分同种而生,这就是“带质通情本”。“情”即能缘心,“本”即所缘境。

《宗镜录》的解释更详细,在此基础上有些发展。它指出:“带质通情本者,即相分一半与本质同一种生,一半与见分同一种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源见分,本即所缘本质。” 14

《宗镜录》卷六十八进一步解释说:“带质者,即心缘心是,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境时,其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一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从本质生者,即无覆性;从能能缘见分生者,即有覆性。以两头摄不定,故名通情本。情即第七能缘见分,本即第八所缘见分。” 15

关于唯识三境问题,《宗镜录》卷六十八提出:“四句分别”:

(一)、“唯别种,非同种,即性境”。相分和见分只有“别种生”,并无“同种生”,此指性境。

(二)、“唯同种,非别种,即独影境。”反之,相分和见分只有“同种生”,并无“别种生”,此指独影境。

(三)、“俱句,即带质境。”相分和见分既有“同种生”,又有“别种生”,此指带质境。

(四)、“俱非,即本智缘如。”相分和见分既非同种生,又非别种生,此指根本智缘真如境。因为真如之体不从见分种生,所以是“非同种”。又因为真如之体是无为法,只能用智慧证悟,并非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是“非别种”。

《宗镜录》卷六十八对“性种等随应”解释如下:“言性种等随应者,随应,是不定义,谓于三境中各随所应,有性、种、界系、三科、异熟等,差别不定。” 16 又解释说:“性种等随应者,性即性境,种谓种类,谓于三境中,各有种类不同,今皆须随应而说。” 17 看来本句主要针对性境而说。

《宗镜录》又约八识讲三境。前五转识一切时中,都是只有性境。

第六识意识分为四类:

(一)、明了意识。通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当明了意识与前五识同缘实五尘的时候,最初的率尔心所缘就是性境。以后的意识缘五尘、上、方、因、长、短等假色的时候,就是有质独影,又称为似带质境。

(二)、散位独头意识,也通三境。多是独影境,因为散位独头意识可以通缘三世有本质和无本质的事物。当其缘取无本质事物时,就是独影境。当缘自身五根,及缘他人心法、心所法的时候,是独影境,又称为似带质境。独头意识最初刹那缘五尘,少分缘实色,也是性境。

(三)、定中意识也通三境。定中意识通缘三世有质法和无质法,这是独影境。又能缘自身现行心法、心所法,这是带质境。在七地以前的有漏定位,也能引起五识缘五尘,这是性境。

(四)、梦中意识。只有独影境。

第七识只有带质境。第八识,心王只是性境,与此相应的作意、触、受、想、思五位心所法,是似带质真独影境。

关于三境以何为体的问题,《宗镜录》卷六十八回答如下:“答:初性境用实五尘为体,是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水、火、风,四微色、香、味、触等。约有为说,若能缘有漏位中,除第七识,余七皆用自心、心所为体;第二独影境。将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能缘自心、心所为体。第三带质境。即变起中间相分为体,若能缘有漏位中,唯六七二识心心所为体。”

为了便于中国人理解,《宗镜录》卷六十八还利用《周易》解释带质境:“带质之境,质者,《周易》云形体也。带者,说之谓之绅也,绅也谓束。又方言云:带谓行也。今云带质,义通二也。若依文,谓即挟带逼附之义,如绅束也。若依方言,影仗质生,如因其路,行义方有。然此相分,虽有能熏自及质种,然无实用,如缘心相,相分之心,无虑用故。通情本者,情谓见分,本谓质也。显所变相,随见随质,以判种性,二义不定,又境有二:一、众生遍计所执情境,心外见法,名之曰境;二、诸圣自在德用智境,以从心现故,成其妙用智境。义二:一、分剂境。广大无边故;二、所知境。唯佛能尽故。又有两种:一、是心境。唯心现故,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常合一味故;二、是境界之境,谓心境无碍,隐显同时,体用相成,理事齐现。” 19

永明延寿(904--975)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佛教理论家,精通中国佛教八大宗,他不仅是禅宗、净土宗祖师,对佛教各大宗派都有重要论述。他曾召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大宗高僧,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多人的着作,着成《宗镜录》一百卷,内容极其丰富,正如《御重刊宗镜录序》所说:“夫《宗镜录》者,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所录百卷,括尽三乘。”可以说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宗镜录》对唯识三境的解释,和窥基着《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及其弟子慧沼着《成唯论了义灯》比较起来,更详细,更具体,如对三境提出“四句分别”,以“约八识说三境”等内容,在窥基师徒的着作中是没有的。由此可见,永明延寿对唯识三境的理解有突破,有创新。应当视为他对唯识三境的重要发展。

注 释

1《大正藏》卷43,第620页

2 3 《成唯实论了义灯》卷一末,《大正藏》卷43,第677页

4《大正藏》卷43,第620页

5《大正藏》卷43,第678页

6《大正藏》卷48,第798页

7《大正藏》卷48,第797页

8 9 10 11 《大正藏》卷48,第798页

12《大正藏》卷43,第620页

13《大正藏》卷43,第678页

14《大正藏》卷48,第697页

15 16 《大正藏》卷48,第797页

17《大正藏》卷48,第798页

18《大正藏》卷48,第799页

19《大正藏》卷48,第798页

End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第一对根境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此心能够安定,那么一切佛说的道理都是多余。佛所说无非要使你求得安心,假使随便用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观空或观光而入定,禅宗里有个故事,传说过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我们特别要注意一点,华严宗所讲的是事理一致的。真正的学佛修道,必须先把理弄透彻,理透了,修证所走的路线才是心地法门。如果理不透,光靠做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所以说相者,为彼外道著于无相,畏有相;所以说中道者,欲令有相无相不二也,此皆破执除疑,言非尽理。外道,这个名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一切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下面要讲到见地同修证功夫的配合。故知诸见从有心而生。佛土无心,故不见天子。天子有心而不生念,故言不见佛土。便成不异,故知有心无心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接下来,所要讲的比较麻烦,它牵涉到智辩智慧的论辩这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你修证佛法的见地是否彻底。以唯识的道理,比如四分法里的相分、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五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说明了唯识和般若必须合参的道理后,永明寿禅师又以维摩居士示疾的公案进一步分析。只如净名居士位临等觉,尚有原品无明实因疾未尽,现受后有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二十九章 朗朗空中罪福明上次讲到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这个问题还没有答覆完。依法不依人自然可以证果,这是引用佛经上所说。大家要特别注意!后世学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三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三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南阳忠国师(695775),历唐玄宗、肃宗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世间事物就是那么在变化,这一切都属于幻术的境界,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四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四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四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无所住处喻,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所求。经典指出一切幻术文字的种种幻相。电影、幻灯片就是幻术,如梦如幻,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岂局已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八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二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二十八章 空心具足八万门下面一节是《金刚经》的论,就是叫我们不住于法: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若不见一麈则无所取,若无所取亦无可与,是布施义,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九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九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九章 观花眼,流水心佛经的问答往往都是一层一层转进的。佛先用波斯匿王提出问题,《楞严经》上。是这样说的: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七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七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古释云。若有能所。未得名密。悟四谛理。推能闻及所闻。皆是自心。心即是本觉光明。圆照法界。始觉智心亦圆照法界。即是因声得悟。一切众生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章 无言处,千口说佛与波斯匿王讨论见性的问题,他们辩论的结论是:人的生命有一个不生不死的东西,佛当时提出一个名词叫见性。当此生命谁为主对于见性,我要再强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注重做功夫、注重实证的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我们在这里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圆的说明,正好与这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