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修行就看他能不能做到慎独
2024-10-04 10:41

注重心性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心斋坐忘,佛教讲自净其意,其落脚点都是要管理好自己现前一念之心。心性修养之功夫,不仅包括个体在公众场合下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包括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同样要让自己的心行处于清净、自律、合礼的状态。后者,儒家称之为慎独。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修行,就看他能不能做到慎独。众目睽睽之下,能够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这个并不难;难的是,在没有公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让自己的起心动念处于自觉自律的状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修行的功夫能否成片,就看他慎独的功夫能否落在实处;生命结束的时候能否走得洒脱,也要看他平时慎独的功夫是否做得稳实。

宗门中有一句话,叫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每个人的内心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旁人是无法知道的。因此,修行是修给自己看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修行并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行就是慎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起心动念,就是旁人觑不破的独,所谓慎独,就是要管理好这些起心动念,绝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放纵它们。

慎独的功夫,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放逸。独处的时候,因为没有他人的监督,最容易放逸,特别是心念上的放逸。尤其是现在人,心念比较复杂,习气很重,很容易跟着自己的妄想、习气跑。比如,这是一个淫欲泛滥的时代,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尽是情色中物。日常交往中,与异性打交道乃不可避免之事,见色起心亦很平常。在这种情况下,与情色相关的妄想习气必定是数数来袭。作为修行人,最忌讳的是,事过境迁之后,犹沉溺在妄想中,放任自流,缠绵不已;甚至染上了看黄色书籍、浏览黄色网站的坏习气,试图宣泄内心日渐炽盛的迷情之孤寂。要知道男女之欲乃轮回之本,此欲不除,尘不可出。故修行人之所谓慎独,其第一要务就是戒去内心隐秘之淫念。其他如贪嗔痴之心念,亦当如是处理,如处大众,如对诸佛--生惭愧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临大敌--生警觉心。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过去的修行人强调住丛林,睡广单,听招呼,守范围,遵规矩,一切随众,不容许自己开小差,正是为了借大众共修的力量,防止个人的放逸。

二是孤寂。独处的时候,因为暂时切断了人事上的诸缘,而内心却又无法做到真正的自主自足,精神上最容易陷入孤寂当中,空虚无聊,向外攀缘、寻找慰藉的心显得格外强烈,此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舒缓,极易染上抑郁症。

我们正处在一个网络时代。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威力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和生活。它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地铁里、火车上、公园里,每个人都在低头专注地玩自己的手机;课堂上,上班过程中,乃至在与客人交谈、朋友集会、吃饭的时候,都忘不了要时时刷一刷微信。网络、微信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寄托和食粮。很难想象,离开了网络和微信的支持,人们的内心世界会变成怎样一种发狂的状态。种种迹象表明,人们的精神世界似乎正在被网络和微信所绑架和掏空,很多人的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封闭和脆弱,情绪变得极不稳定,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被白白地耗掉了。

在这样一个网络已经遍布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时代,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放逸和孤寂这两种倾向最容易让人对网络和微信产生依赖,乃至上瘾而不能自拔。据我所了解,一些住山的出家人和有闲有钱、幻想以修行为主业的在家居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独处之后,发现修行并不如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样美好,精神世界变得非常孤寂和荒芜,有的人因为扛不住,染上了网瘾,或者靠微信来打发寂寞,有的人甚至得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

所以要做到慎独并不容易,一要有圆顿的见地作基础;二要明白修行理路和用功方法;三要有强烈的出离心;四要有相当的福报和定力。这四个条件若不具足,最好不要闭关独处,还是先做一个有正常工作的普通人较为安全。对现代人而言,修行人要做到真正的慎独,必须摆脱对网络手机等虚拟世界的病态的依赖,不能沉溺在电视、网络游戏和微信等虚拟的世界中,要养成一种从心求乐、以己为依处的自足心态。

慎独的功夫贵在断相续心,也就是要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是一个冷暖自知的绵密的保养过程。未生之前,坐断要津、正生之时,有照有用,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万一做不到,已生之后,贼过张弓也不错,毕竟比认贼为父要强。要知道,贼过张弓的功夫做久了,警惕性自然就会提高,就不会遭贼了。

有人曾经问我什么是禅,我用四个自作回答。这四个自就是:自觉、自主、自足、自在。自觉就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了了分明,不昏沉、不散乱,心行合一。自主就是能够觑破念头和情绪的虚幻性,不被它们所转,随处作主。自足就是不觉得多什么、也不觉得少什么,不追求什么、也不逃避什么,一切恰恰好,不向未来求,不向他处求,不向他人求,不向他事求,当下圆满,当下心安。自在就是放下一切,不被诸境缘所逼恼,闲闲自如。自觉了才能自主,自主了才能自足,自足了才能自在。将这四个自,落实于当下一念,就是所谓的禅。

慎独,说白了,就是要学会于当下一念,体会自觉、自主、自足、自在的心态。当下一念做到了四自,就是真正的慎独。是故善能慎独者,必是善能承担者,必是真无所求者,必是最闲闲自在者。凡内心不自足、心无寄托、空虚无聊,希望借上网、玩游戏、聊天、朋友聚会、刷微信来打发时间、排遣内心之寂寞者,皆非真正的慎独者,亦是修行没有到家的表现。

End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修行就看他能不能做到慎独

注重心性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心斋坐忘,佛教讲自净其意,其落脚点都是要管理好自己现前一念之心。心性修养之功夫,不仅包括个体在公众场合下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包括

出家人是我们的福田

先讲一个故事。曾经,目犍连尊者生天看到一个皇宫,亮的,那个天女美的不得了。目犍连想说,这个天女上辈子做了什么大功德,我来问问她。结果目犍连尊者问她:这位庄严美丽的天女你上辈子做什么善事啊?为什么你的皇

蔡礼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德行,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你学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存心仁厚第一个他的存心有没有厚道?孔夫子的学问都以一个仁字为核心,而仁绝对不是摆在《论语》,摆在《大学》里面,仁是在哪里?是

一日禅| 检验一个人,就看他疲惫的样子

疲惫,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的最低处,有些人只要一累,眼里、心里就只剩下自己,不仅不能指望他给你加油打气,还得忙着安抚他的坏脾气。而另一些人,无论多疲惫,都懂得体谅你的不容易,即使不能帮你分担,至少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