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何为五阴
2025-01-13 09:20

五阴,分别是:

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

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

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

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

【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

次名色而辨五阴者。

以惑者迷名偏重故。

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

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

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

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

色有十四种。

所谓“四大”,“五根”,“五尘”。

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

受有六种。

谓六触因缘生六受。

但境既有违顺。

非违非顺之别。

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

想有六种。

谓取所领六尘之相。

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

行有六种。

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

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

识有六种。即是六识。

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

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

今依经为次料简。

End

李炳南:何为十二部经?

问: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十二类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经文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达摩大师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

元音老人:何为见性?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

何为修炼

  修炼,既修外在,又修内在;  外在强身健体,内在心境历练;  最后实现身心合一、物我超然的忘我境地。  修心重于修身,  修内重于修外,内容决定形式;  外在行为受心灵驱使,  所以修心养性定神才

一日禅: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捧起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宛如明月和波

何为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何为正法时期

佛门中也是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修行有不同的效果,其中就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什么是正法时期吧!正法、像法和末法,从字面上讲,正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像

何为众宝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膝上,袈裟上挂了很多珍宝。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普门品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於大海,为其黑风吹

何为游戏观音

〝游戏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五。〝应身相〞为游戏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帝释身〞!此尊之形象,着天衣,佩带璎珞,头戴宝冠,冠上化佛,乘坐彩云,左膝曲立,左手安放于左膝上,右手下垂,作垂地印。全身有光

何为圆光观音

〝圆光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四。〝应身相〞为圆光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圆光」表观世音的福德圆满无缺。身放光明,合掌而坐。端坐于岩石上,背后有炽盛的火焰圆光。佛、菩萨背后之圆光,象徵大智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何为人生五欲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欲望是人的本能。世间欲望,包括五种: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是人的本事。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凡事适可而止

何为五阴

五阴,分别是: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何为佛教五观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

何为五明和学习五明的意义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就是逻辑学,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有的,后一明是各学派有各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以四吠

何为卧莲观音

〝卧莲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七。〝应身相〞为卧莲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亦有说是〝天大将军身〞!卧莲观音,乃佛教徒依照《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

何为悟道?

学佛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本质,其实就是悟道,悟解脱之大道。悉达多当年出家修行,放弃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其目的就是寻找他心目的解脱众生出离苦海的大道。那么,何为悟道呢?从佛教的理论来看,佛家所谓的悟道,其

何为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是民间崇拜的佛教神祗。封建时代百姓认为虔诚拜神佛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于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男孩的迷信百姓会拜送子观音,以求得子嗣。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

何为三界六道

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有无色身、性情、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等等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的欲界,因为欲界的众生都有饮食、睡眠、男女欲等欲望,故名欲界。生活在欲界的众生,包括地狱、饿鬼

何为三界六道,你怎么理解三界

三界六道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而且佛道两家对三界六道的认定还不相同。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而道教就比较简单,道

何为四弘誓愿呢?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