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何为修炼
2024-12-14 09:01

  修炼,既修外在,又修内在;

  外在强身健体,内在心境历练;

  最后实现身心合一、物我超然的忘我境地。

  修心重于修身,

  修内重于修外,内容决定形式;

  外在行为受心灵驱使,

  所以修心养性定神才是人生修炼的真正核心。

  修炼,

  要修自我的抑制力,约束力,控制力;

  非外在,不靠外力;

  是自我,不勉强,自然而然。

  修炼,

  要修自己的定力,忍耐力,承受力,意志力;

  动中寓静,静中蕴动。

  

  修炼,

  要修自己的判断力,

  判断力准确与否来源于和自然感应的境界高低,

  从而决定你的主见是否更符合自然、更接近自然。

  修炼,

  就是让你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

  困惑的时候找到答案。

  答案在哪里?师法自然,万法归宗,

  惟自然乃人类的真正导师!

  修炼,

  就是要修自己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去学会生活,

  无论处在任何优劣环境和状态下,

  都能够坦然面对,

  不会因为环境与状态的改变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天若下雨了,正好在家休息,

  可以安静的看看书;

  天晴了,可以出来晒晒太阳,

  开心的外出访友或做自己该做的事务;

  天冷了,跑步御寒可以锻炼身体。

  贫穷的时候是在考验你的意志是否坚强。

  低落的时候不可轻言放弃,

  烦恼的时候需要自我调节。

  得到了是辛勤努力的结果,

  丢失了是在提醒下次要注意,

  失败挫折需要反省总结,悔过才能自新。

  

  不喜怒形露于色:不张扬,不傲慢,

  不偏激,不苛刻,不情绪化,

  不目中无人,不无中生有,

  不惟我独尊,不自私自利,不忘恩负义等等,

  都是在考验自己,磨炼自己。

  修炼,不仅仅是为自己,

  自强不息之后,

  要修智者济世,善心爱人;

  人生于世,助人为乐的境界。

  所谓大智若愚,

  是说大智慧者心胸博大,自然容纳万象,

  也就见怪不怪。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是一种心态。

  人生有限,过眼云烟,

  人一生可消受的都是有限的,

  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人不可为物所累。

  人生是过程,没有永久的辉煌,

  也不会有永远的低谷。

  

  修炼不是让人麻木不仁、无所事事、毫无作为;

  诚如水润万物而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胜有声;

  修炼不仅仅属于僧道和尚的专利,

  更不是惟独隐静处深山老林才能修心养性;

  修炼人人可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可;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修炼,要实现的心境:

  喧嚣的世界纯净如水,空寂的环境安然勿躁;

  富庶环境不能奢侈,趋利时代不会熏心;

  风月诱惑坐怀不乱,风云变幻处世不惊。

  

  修炼,要遵循自然法则:

  顺天应人,顺势而为;

  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尽心尽力,量力而行;

  宠辱不惊,得失无忧;

  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心阔如海,海纳百川;

  心静如水,明镜如真;

  心境超然,天外有天;

  终究心归自然。

End

李炳南:何为十二部经?

问:何为十二部经,祈详示明。(吕净安)答:部者指种类也,乃将诸经之内容,分析为十二类门。此十二类,又分两种性质,(甲)经文之体裁有三:一契经,二重颂,三讽诵。(乙)经文之事项有九:一因缘,二本事,三本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达摩大师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

元音老人:何为见性?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

何为修炼

  修炼,既修外在,又修内在;  外在强身健体,内在心境历练;  最后实现身心合一、物我超然的忘我境地。  修心重于修身,  修内重于修外,内容决定形式;  外在行为受心灵驱使,  所以修心养性定神才

一日禅: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捧起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宛如明月和波

何为唐卡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何为正法时期

佛门中也是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修行有不同的效果,其中就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什么是正法时期吧!正法、像法和末法,从字面上讲,正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像

何为众宝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众宝观音,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膝上,袈裟上挂了很多珍宝。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普门品说:“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於大海,为其黑风吹

何为游戏观音

〝游戏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五。〝应身相〞为游戏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帝释身〞!此尊之形象,着天衣,佩带璎珞,头戴宝冠,冠上化佛,乘坐彩云,左膝曲立,左手安放于左膝上,右手下垂,作垂地印。全身有光

何为圆光观音

〝圆光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四。〝应身相〞为圆光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圆光」表观世音的福德圆满无缺。身放光明,合掌而坐。端坐于岩石上,背后有炽盛的火焰圆光。佛、菩萨背后之圆光,象徵大智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何为人生五欲

人生在世,人人都有欲望。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欲望是人的本能。世间欲望,包括五种: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是人的本事。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凡事适可而止

何为五阴

五阴,分别是: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何为佛教五观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

何为五明和学习五明的意义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就是逻辑学,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有的,后一明是各学派有各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以四吠

何为卧莲观音

〝卧莲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七。〝应身相〞为卧莲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亦有说是〝天大将军身〞!卧莲观音,乃佛教徒依照《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

何为悟道?

学佛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本质,其实就是悟道,悟解脱之大道。悉达多当年出家修行,放弃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其目的就是寻找他心目的解脱众生出离苦海的大道。那么,何为悟道呢?从佛教的理论来看,佛家所谓的悟道,其

何为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是民间崇拜的佛教神祗。封建时代百姓认为虔诚拜神佛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于是不能有孕、或者祈求生男孩的迷信百姓会拜送子观音,以求得子嗣。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

何为三界六道

六道轮回的众生,根据有无色身、性情、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间等等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的欲界,因为欲界的众生都有饮食、睡眠、男女欲等欲望,故名欲界。生活在欲界的众生,包括地狱、饿鬼

何为三界六道,你怎么理解三界

三界六道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而且佛道两家对三界六道的认定还不相同。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而道教就比较简单,道

何为四弘誓愿呢?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

何为四禅八定?

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清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

何为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出自《华严经》,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

何为毗卢佛

何为毗卢遮那,《大乘同性经》言:“善丈夫。佛有十地。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

何为居士五戒

选择修行的人是需要遵守居士五戒的,但有很多皈依的居士对佛门中的五戒并不是很清楚,为此会有何为居士五戒的疑问,为了能做有个合格的居士,那下面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介绍吧!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而别解脱又分为

何为迦楼罗

迦楼罗,梵语garud!a,巴利语garul!a。又作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钵剌尼(梵suparn!i ),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

范古农答:何为天龙八部。

问:何为天龙八部。范古农答:此乃听法众,亦护法众也。其名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问:八部之名其义若何。范古农答:天即二十八天,天王。龙谓龙王,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

举钵罗汉:何为化缘

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单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

何为轮回之苦(苦苦,坏苦,行苦)

佛经中,除了说“空”外,还常说到“苦”。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哪些苦呢?《法华经》上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众苦就表示有很多的苦,具体来讲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界众生,所受无

何为法师

法师是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的僧尼。比如精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三藏法师。就广义讲,佛在世时,许多外道分别论师都在宣讲他们的教义,也被称为法师。法师,梵文dharma-bhan

何为法号

(一)又作戒名、法讳、法名。出家受戒时所受于师之名。(二)僧死后之谥号注:在印度,四姓出家,剃发着三衣,皆为释子、沙门。然仍沿用其俗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人,并没有特别使用法名。但在中国、日本等地,以

何为德王观音

〝德王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十一尊。〝应身相〞为德王观音的〝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为〝长者身〞之说法!?《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曰:「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乃色界之

何为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梵名 Ajita,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又称阿氏多尊者,慈祥老者,得道高僧,通察大千,心领神会。“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徵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他前世是一位

何为佛指舍利

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拘屍那揭城郊娑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後共得8万4千颗真身舍利,其中19份传入中土,并在东汉桓帝的资助下,在全国设立19座设立宝塔,其中最早设立的阿育王寺,也就是现今的法

何为步掷明王

步掷金刚明王,乃佛教八大明王之一,又被称作“步掷金刚”。梵名为Padanaksipa,音译为“播般曩结使波明王”。《大妙金刚大甘露军荼利焰鬘炽盛佛顶经》有云: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以右手把一旋盖,

何为八圣谛?又何为四圣谛?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

何为不空罥索观音

不空罥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即见解脱观音像。此像三面四臂,顶有阿弥陀佛,左胸上覆盖著仁兽皮披肩,五衣五饰庄严。左手持不空罥索,左次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拈邬婆罗花梗,右次手持三叉铁钩。凡见此像者既

何为八大金刚童子

(一)指不动明王之使者。又作八大童子。即:慧光、慧喜、阿耨达、指德、乌俱婆哦、清净、矜羯罗、制吒迦。[圣无动尊八大童子秘要法] (二)指随侍文殊菩萨之八大童子。即光网、地慧幢、无垢光、不思议慧、请召、

何为阿阇梨

梵文Acarya音译为阿阇梨,阿奢黎,阿舍梨等,意为师范,规范师,也有翻译为正行等。指以规范而矫正弟子之行的导师。本来指督导弟子阅读理解吠陀典的婆罗门,佛教中也借用此语。在小乘四分律中有五种阿阇梨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