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洪启嵩:智慧年·慈悲年
2025-03-06 12:33

智慧年慈悲年

2006.02.04洪启嵩居士讲于台北 邵家康整理

生命一年一年很快地过去了,但是大家是否观照到生命无常的转动呢?

能圆满觉悟,可以说是生命最幸福的事了。我们希望具足世间的财富等福德因缘,是要让我们更加有力量去成就、去修行、去圆满,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福报成为障碍我们人生修行的力量,要让福报福德成为我们成就与帮助众生的力量。

佛经中说,人间是最容易修行成就的,因为人间的生活苦乐参半,如果是天神,由于他们福报很大,生活安适,如此就不易生起惊觉修行的心,久而久之,头脑就钝了、没有智慧了。所以要牢牢记住:「福报是要增长我们修行的力量、增长我们智慧的力量、增长我们悲心的力量、增长我们定力的力量,让我们能成就无上的福德,最终圆满成佛。」

为什么我不断重复讲这些话呢?因为大家会不断忘记。如果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事情、一直安住在菩提心、安住在智慧,我们就是一个成就者;如果忘失这些,我们就是众生。所以不要让自己忘失菩提心、忘失我们的智慧。

「个性与习气」是增长烦恼的最重要资粮,所以请大家不要让「智慧」被个性打倒,不要让「经验」被习惯磨灭掉;要从经验中成长出智慧的果实,要用生命中的种种因缘与经验,让我们本具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得以圆满,不要让这些生命的「经验」,变成障碍我们的「习惯」。

我常观察,人们经常是顺从自己的个性与习惯,总是有一种偏执、认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于是遇到事情,就用「本能、个性」来回应。

佛菩萨则不同,佛菩萨只有特性、没有个性,因为佛菩萨没有「个我」。然而佛菩萨有「悲心」,所以会发展出「帮助众生的力量」;佛菩萨有无比丰厚广度众生的「经验」,但是遇到事情,他不会习惯性直觉地反应、不会用他的习惯,遮掩住什么是应该作的,时时以对众生的悲心为行为的基准。因此真心修行的人,心智必定是越来越柔软的。柔软的心要保持本质的清净,像清净的水或黄金,遇到任何环境,都能用「当下的环境中最适切的方式」来帮助众生,所以要让我们的心放下、放松。当我们的心完全放松时,我们的身体、心境、外境都会跟着松开。

我把这样的法门建构了五个次第「心、气、脉、身、境」。

心要安住于真如的体性,「真如」就是无住的心,安住于无住真如空性的,如果心安住于实相,呼吸乃至整个身心就会完全放松开来、没有执着。相反的,如果是随顺「个性」,那么身心就会执着、紧张。

一个真心帮助众生的人,不会在乎自己的形貌,所以他的心是放松放下的,自然安住于真如,呼吸完全松开,脉是柔软的。我们可以观察佛陀身体的线条,每一个线条都是柔软的,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到最后,成就时柔软相就现起了。

但是我们观察古往今来,很多世间伟人,他们脸部及身体的线条都是棱角分明的,这是由于他们强烈的意志力,显现在身体上的痕迹,然而佛陀却是柔软的,因为他的脉是完全放松、柔软的,所以由内显现于外,身体显现的外形也是柔软的,他用柔软、完全松开的心来面对世界,而非用「意志力」来面对。怎么说呢?对佛陀而言,事情该做就做,「意志力」只是个人的坚持;而「大悲心」是「法界应该如此的」,就像水没有坚持什么,它只是要流。

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很有意志力的人,其实不然,从小我就没有什么意志力,从小无论学什么都学不成。很多人自称「二十岁就决定了一生该作什么事情」,这是很坚强的意志力,然而我却没有什么意志力。自从我二十岁见到实相后,我只是在作实相的事情。实相就是实相,不会因为一个人有意志力或没有意志力而改变,所以我只是作我该作的事情,没有退、也没有进,我没有坚持,因为那只是该作的事情、怎么会是我的坚持呢?所以我所做的事情乃是「如何来完成这样的实相」、我一生所做的事情就只有这样。

自从我二十岁之后,我做的一切事情已经与「我」无关了,因为我的名字只是假象。我将来可能是一个笔名最多的人,因为我的笔名乃是「作某个事情时,最恰当的使用名号」而已。我写过很多重要的、对众生有利的书籍,然而我心中并不会真正在乎这些书;因为,就算是把所有的佛经都烧成灰烬,也不会对实相增减一分,只是众生甚可怜悯。

有的人问我为什么要写那么多书?很多人也讶异于我写书的速度。依照目前的速度,我今生的著述可能会达到五百本之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书?每一本书总是作它该作的事情,一本书就是一座心灵的道场,而且是建造成本与维护费用最低的道场,但是它的作用会比一座实体的道场还大。

我的名字是虚幻的,名字的唯一意义是「对众生有何利益」;如果对众生没有意义,那么这种名字的「有与没有」有什么关系呢?就实相言,「对众生有利益、对众生没有利益」其实是一样的──这些才是法界的真实。

如果我们还没有认知「弘法与没有弘法、悲心与没有悲心」在实相上是一样的,那么遇到障碍我们悲心,或是障碍我们弘法的人,我们就会生起忿怒心。

当我们了解实相后,就应该把这实相不断地告诉众生,因为这是解脱众生的最重要力量,我们的悲心是无限相续,但是因缘立场缘故,所以遇到任何障碍也不会有法仇与法敌,即便是遇到伤害佛法、毁灭佛教的人,也还是一样对待他们──这就是实相!

以上所说的,是最真实、最珍贵的法要,因为只有这样,佛法才有存在法界的需要,佛法的独特、不二是因为他的真实实相,而真实实相是遍满一切的,可惜一般人并没认知到这个事实,所以我们要让所有人都认知──这也就是我们所要作的。

「心、气、脉、身、境」,心如、气松、脉柔、身空、境圆满。没有「过去」,因为过去的经验只是转换成我们的智慧,过去一切的你,只是让我们实现悲心的力量,所以没有「过去」。而「未来」不过是圆满实相空性的时间,所以也没有「未来」。至于「现在」,我们不用执着现在有什么事情,因为「现在」只是这样做而已,所以也没有「现在」。我们其实只有「当下」!

这是从内到外,完全放下自己的习惯、个性与自我,乃至放下我们的名字、语言、文字、家、房子。

为什么我们住在家中很舒适?因为我们住在家中很放松,很自在,我们在家里用东西时,不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以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使用这个、使用那个」,因此在家中我们是完全放松的。同样的,「法界一如」也正是如此。

希望大家今年是个智慧年、能超越自己的个性;希望大家今年是个慈悲年、能超越自己的习惯。「习惯」是会割伤人的,它不但会割伤别人、同时也会在自己的心中留下痕迹。

所以,愿大家都能放掉个性与习惯,转成智慧与悲心,让今年成为法喜充满的一年,心中安安静静的,智慧遍一切处都是、悲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实相就是如此。

今年我写了几幅有趣的春联贴在门口,大门左右对联是:「心家欢喜全佛聚,宝住呈祥妙悟来」,门扉背面写着「开门见佛」,提醒大家开门见到的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门的正面则写上「佛也来了」,每一个来访的人看到就会想起自己是佛。希望大家也能「开门见佛」,常常看见「佛也来了」,多好!

希望各位都能成就这些吉祥。今年能成佛就早一点成佛;如果今年没有办法成佛,则明年再来。希望大家身心健康、福德自在,同时福德不要成为障碍我们生命修行的力量;遇到困境,也不要成为障碍我们修行的力量;如果平平顺顺,没有事情,也不要成为停滞我们修行的因缘;只有认知实相,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不断地精进、精进,终至圆满成佛。祝福今年大家都能成就智慧年与慈悲年。

End

修慈悲的机遇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慈悲经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了解到,《群书治要》是集我们几千年老祖宗,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智慧到晋朝,总共几千年的智慧的经、史、子,这样的经典的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且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诸位伙伴,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听到这么多伙伴的分享,其实他们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真谛是什么呢?日本江本胜博士他有一本书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water会知道生命的答案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住寂静处深思得智慧

正果法师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弘 一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才是最圆满的忏悔!下面说明事理相资。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皂,垢腻难除。就像洗东西的时候,虽然使手干净来自于清水的洗涤,但若不加肥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智慧与爱的陪伴

智慧与爱的陪伴证严法师今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济成立四十三周年庆。一路走来,时间开拓空间,人间菩萨也日益浩荡长。岁月催人老,生命过一天少一天;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分分秒秒累积成生命历史。我们能平安地

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所有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