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洪修平: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2025-03-29 09:13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有哪些区别?

小乘一名,最初是大乘佛学兴起并盛行后对部派佛学的贬称,后来用作历史名词,主要指上座部系统的佛教流派,如从说一切有部演化和分裂出的毗婆沙派和经量部等。小的梵文Hina,含有卑贱、下贱和道德上属于恶行之意,当然部派佛学自己是不会接受这一贬称的。他们不但认为自己是佛教的正统,而且指责大乘非佛说,认为大乘佛教的教义学说是杜撰的。为保持佛教的纯正,正统的佛教部派不断将大乘教徒逐出僧团,并一再举行佛典结集,抵制新兴的大乘经典。

大乘佛教在学说上与以往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它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教义理论和宗教实践等以下几个方面。

1.佛陀观。小乘佛教虽然已有将佛陀神化的倾向,但基本仍保留着对佛陀的历史看法,将他视为人间的尊者,主张佛在僧数;而大乘佛教将佛陀作为超人的存在而加以神化。小乘一般认为佛只有一位,即释迦牟尼,佛身的特殊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已;大乘佛教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数无量的佛,佛身由诸佛的生身发展为法、报、化三身,释迦牟尼只是佛陀的无量化身之一,并开始雕塑供奉各种各样的佛像。

2.修行的目标。小乘偏重于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致力于普度众生。小乘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具体来说有所谓四向四果(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大乘则以究竟成佛,建立佛国净土为最终目的。在普度众生的过程中,可以先做菩萨,自利利他,有所谓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菩萨修行的阶次。小乘佛教经常把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描述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的状态,大乘则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世间之外的涅槃境界,反对离开世间追求超世间的涅槃,认为达到涅槃只不过是消除无知,认识诸法实相而已。

3.修行内容与方法。小乘一般主张修习三学(戒、定、慧)或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大乘则提倡兼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小乘强调出世,一般要求出家过禁欲生活,大乘,特别是初期大乘,则很重视在家,并不强调出家。在家众地位的提升,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4.理论学说方面。小乘一般比较拘泥于佛说,大都主张人空法有,即只承认人无我而不否定宇宙万法的实在性。大乘则比较注重对佛说加以自由解释与发挥,主张人法两空,用缘起来论证性空,讲空不离假有或妙有。大乘讲空,意在利他,以空为用,而不以空为止境,即以无所得为方便。

5.生活习惯方面。部派佛教延续原始佛教托钵乞食的生活习惯,不禁肉食。佛陀时代制定的戒律表明有三种肉病者可食,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疑为我杀。大乘佛教的许多经典都反对肉食,如《涅槃经》、《楞伽经》、《央掘魔罗经》、《楞严经》等,这一点对后来汉传佛教形成素食佛教区影响很大。

通过上述大小乘佛教的对比,可以看到,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行菩萨道。部派佛教对原始生活方式的固执、对教义的死守和对枝末问题的固定,使活泼的佛法变成了严密的理论,而大乘佛教的宗旨则是放弃枝末问题的诠释分析,直探佛陀本怀,在坚持佛教根本原则(三法印)的基础上,发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兼济众生的应有作用,使佛法再度成为人间的、实用的、生活的。正是这种以利他为先导,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精神,使大乘佛教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终于取代部派佛教而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

大乘佛教兴起后,部派佛教的发展并没有结束,佛教史上出现了大小乘并行发展的局面。从公元150年到5世纪末,部派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中部、西北部,先后形成了上座部、有部、经部、经量部等派别,一度还十分发达,继续与大乘佛教相抗衡。如唯识学派的创始人无著、世亲二兄弟早先都是在有部出家,后来才改宗大乘。

大小乘佛教在两汉之际同时流传到中国,分别以安世高传译的小乘禅数学和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般若为代表。南北朝时期,佛教界有不少人专门从事小乘思想的研究,产生了弘扬小乘《阿毗昙》、《俱舍论》、《成实论》思想的学派,有少数僧人不信大乘教法,也有人大小乘兼弘并信。但总的来看,以儒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大乘气象,更适合大乘思想的生根与发展,因此,隋唐以后,大乘佛教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我国西藏地区盛行的密教也是由大乘佛教发展起来的。但云南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由于受到南方佛教的影响,迄今仍然信仰小乘教法。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学者习惯上仍沿用大、小乘的称呼,但已经不具有褒贬之意了。一般来说,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是大乘佛教;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则是上座部分别说部的佛教,以巴利语三藏为正依。他们不承认大乘佛教,而自称上座部。如果以地理来区分佛教,则可用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来代替大乘与小乘的称呼。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