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洪修平: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025-03-24 13:34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相圆融、十玄无碍、五教十宗等。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用来解释宇宙发生和人生现象的基本理论。法界有两义:一是指真如、实相、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即诸法之根源,真理本身;二是指包括真如在内一切法的分类,华严宗所说的法界主要指第一层意思。所谓法界缘起,是说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在一定条件下的生起,离开一心,就没有任何法存在。由一心产生的所有现象,处于多重普遍联系之中,彼此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从任何一种现象之中,都能见其自身、其余一切现象及缘起全体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有时间中的任何一种相状及其之间的每一种关系,也就是互即互入,圆融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

为了进一步说明法界的圆融无碍,华严宗还建立了四法界说和一真法界。四法界,指的是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事,事即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其中以事事无碍法界最能体现华严宗法界缘起说的独到义理。在四法界的基础上,华严宗又提出了一真法界这一最高范畴。一真法界,用澄观的话来讲就是未明理事,不说空有,直指本觉灵源(《圆觉经大疏》)。这样的一真法界,与《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心大体相当,理、事二法界相当于一心之二门。宗密认为,一真法界具有缘起和性起两种功能。缘起侧重于从宇宙论方面讨论万物如何生起,法界具有缘起万法的功能,没有一法不由一真法界生起。性起即称性而起,侧重于从本体论角度说明法界与万法的体用关系,法界为万法的本体,称性而起万法,却不碍自性空寂。性起万法意味着,在真性之外,别无一法真实存在,因而佛与众生融通,净土与秽土交涉,充分体现了华严宗哲学的圆融特色。

六相圆融说主要是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缘起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圆融关系。所谓六相,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之说本源自于地论师,相传世亲在撰作《十地经论》时,曾发现《华严经》的十句式有一个特点,即其中的第一句为总括,后面九旬是对第一句的分释,因此,为说明十句的关系,世亲引入了六相的模式,即以第一句为总相、为同相、为成相,以后九句为从第一句分出来的别相、异相与坏相。华严宗自智俨始说六相圆融,法藏则承智俨的思路,对此作了多方引申,认为六相之间的圆融无碍乃缘起诸法的本来形态。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以金狮子为喻,说明六相之间的关系。狮子是总相;眼、耳、鼻、舌、身五根差别是别相;五根同一缘起,相依相待,形成狮子,是同相;五根差别不同,不相混乱,是异相;五根和合而称狮子,是成相;五根各自不失其本相,各住自位,是坏相。狮子既是总相,又是同相、称相,五根是别相,又是异相、坏相。法藏认为,从法界缘起的角度看,狮子与五根之间的关系是相即相人,圆融无碍,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所以名之为六相圆融。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六相谈的是事物的全体与部分、同一性与差别性的问题,但法藏所做的则是宗教式的解读,既表达了对事物个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又把立足点放在取消个体性和调和差异性上面,其目的在于论证一真法界(真如本体)的绝对性,强调宇宙本质的唯一真理平等(《华严发菩提心章》),这是华严学说的最后归宿。

十玄无碍,又叫做十玄缘起,是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的又一重要内容。如果说六相圆融涉及的是缘起事法中的具体关系,那么十玄无碍则是六相圆融的展开,并将其进一步拓展到整个大干世界的结果。十玄说有智俨古十玄和法藏新十玄的区分,二者只是立说略有不同。以下略说新十玄各门:1.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切现象同时相应,时间上无先后之别;2.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切现象同处相应,空间上无广狭之对立;3.一多相容不同门,多中有一,多即一,一中含多,一即多,相即相人;4.诸法相即自在门,一切事物相即无碍,平等一体,相互摄入;5.隐密显了俱成门,缘起法中本体与现象,隐显两种状态相即相人,同时成立;6.微细相容安立门,一切事物,乃至极其细微的事物,也能包容其他一切,摄尽全部世界;7.因陀罗网法界门,森罗万象一一互相显发,重重无尽,如因陀罗网(帝释天宫殿中宝珠之网);8.托事显法生解门,深妙之理可托卑近之事法加以彰显,所托之事与所显之理无二无别;9.十世隔法异成门,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一一各有过现未三世,合为九世,此九世亦唯摄入一念,合九世与一念为十世,而此十世虽有时间的间隔,但彼此相即相人,先后长短同时具足显现,时与法不相离;10.主伴圆明具德门,缘起诸法,随举其一为主,其他一切现象即为伴,如此互为主伴,具足一切德。

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理论。五教是依所诠法义的深浅,把佛陀一代言教分为五类,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一般来说,五教是依天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建立的,改藏为小,改通、别为始、终,吸收了化仪四教中的顿教,圆教照旧。为了抬高自宗,贬低天台,法藏说,虽然天台与华严都属圆教,但圆教又可分为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法华经》所说的会三归一是同教一乘,而《华严经》所说的一乘圆教,阐扬三乘都未曾讲过的道理,独立于三乘之外,所以称别教一乘。此论一出当然地受到了天台方面的反击。十宗的名号分别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其中前六宗皆属于小乘教,第七、八、九宗分别属于大乘始、终、顿教,第十也就是华严宗本身。

华严宗是在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创立起来的。该宗的传法世系并未追溯到印度,而是以中国人为主,一般作:初祖法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之后的澄观发挥法藏的教义,对中兴华严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澄观有弟子一百余人,其中以宗密最为著名。宗密在主要阐述华严教义时,还进一步发展了澄观的教禅一致思想,并调和佛教内部各派和儒道各家的思想,著《注华严法界观门》、《禅源诸诠集》、《禅门师资承袭图》和《华严原人论》等。他的三教即三宗的教禅一致论和会通本末的判教理论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和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思潮,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宗密以后,唐武宗灭法,华严宗与其他教派一样,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寺院被毁,经论散失,从此一蹶不振。直至宋初,始稍有复兴。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八】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华严念佛三昧论叙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十玄无碍:华严之“大业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徐文明:僧珍与华严宗源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元代华严宗的传承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