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洪修平:回归佛陀的本怀(洪修平教授访谈录)
2025-03-29 08:37

一、佛教和禅宗

问:缘起无我和真常唯心两种思想怎样放在一起理解?大乘佛教中常乐我净的佛性和原始佛教中所要破除的常乐我净有什么不同?

答:首先从学理和历史的角度来讲,缘起无我、真常唯心是佛教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思想。缘起无我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后来所有的发展要符合它,像确立的三法印既是证明,缘起无我一直贯穿佛教的发展。真常唯心是印度佛教后来根据不同众生的需求发展出来的。

同时,佛陀的本怀是要帮助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从生死轮回和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佛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对治法,众生有种种的偏执烦恼,需种种的方法来对治。但是对方法本身也不能产生执着。当众生执着世界是常、乐、我、净,将虚幻、短暂、不实的东西当作终极的追求,佛法就通过缘起无我来揭示诸行无常,人生是苦,诸法无我,破除众生的妄想、颠倒。当众生又执着「无常、断灭时,就要讲常来破除其对无常的执着,真常唯心的心,不是颠倒妄想的众生心,而是解脱的佛性真心。大乘佛教中所讲的常乐我净的佛性是当众生破除了对虚幻不实的执着,而展现出的一种清净,寂静的境界,让人回归清净的本性,这是相对于生死轮回无常的常,是破除染污以后的清净。

当我们了解了佛陀的真精神,就不会被文字相牵着鼻子走。这正如中国佛教思想重要的奠基人僧肇所讲:所见不实,则实存于所见之外。也就是真实的东西存在于对万法虚假本性的揭示和体悟之中,这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基础之一,即中观般若思想。了解后,对其他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从历史展开来讲,缘起性空是大乘佛教兴起时最初的一股思潮,后来演变成大乘般若学,到后来发展出真常唯心论,又到唯识学,这本身是理论起承转合的一个发展,如单独拿出一段来,往往很难全面理解。如能清楚佛教发展脉络,就可体会其中的内在联系,把它圆融起来。

问:禅宗重视宗教实践而不重义理探究,这样导致的风格有什么利弊?

答:禅宗出现有它的时代背景,当时大家过分执着教义数理,专注于对文字语言的推敲,这时出现重视宗教实践的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即以心来传佛陀的真精神。禅宗有很高的境界,它理解了佛陀的根本精神之后,将其圆融到生命当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计较,执着。禅宗的出现是一种对机。如果不了解这种背景,一味排斥教义经典,这又是定向另一个极端。人在还没有修行解脱之前,如不要正确的佛法大义来指导,只靠自己,最后走向何方就不能保证。所以佛教要发展要度众,需要正确的教义数理来支撑,需要有人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佛教讲信、解、行、证,佛教的信不是三目信、迷信,而是依对佛法正确的理解来帮助加强信心。正确的信仰理解才能帮助更好的修证,然后才能获得更好的果报。历来高僧大德都是提倡解行并重、解行相扶。

佛教的特点是通过智慧来解脱。佛陀不是教人盲目的信仰他,而是教给你方法,来帮助你开发智慧,帮助你自己认清世界的本相,消除贪欲,执取。禅宗中有一句话:文字语言当你执着它时,就成为障碍,当你悟解它的精神时,字字句句都是真理般若。我自己觉得,任何一本佛经佛典都只能帮我们悟道,因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帮助我们理解真理。当我们明白了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的工具,就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时时能超越语言文字。这也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藉教悟宗。

问:禅宗讲随缘任运、任心自运,不离不染、来去自由,这是否和禅定所讲的另一面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有矛盾之处?

答:两者并没有矛盾之处。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是禅定修行方法的一个过程,在佛教出现以前就有,不是仅限于佛教的,是属于定的部分。当一个人思绪烦恼太多的时候,通过于一所缘,系念寂静,即通过专注一境而使心绪意念平静下来。当能够放下时,就不需硬要执着形式,可以随缘任运,任心自运。但如做不到随缘任运,还是需要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来收心,使心安定下来。于一所缘,系念寂静之后是正审思虑,即由定发慧,正审思虑是按佛教的智慧正确如实地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再生起贪着执取之心,这种种业,从而达到解脱。所以随缘任运是一种依于清净本心的境界,是禅宗对佛教精神的提倡。

问:禅宗所讲任心自运同平常人们所讲的随心所欲有什么不同?

答:当然不同,随心所欲的心是芸芸众生染着颠倒的心,是妄心,贪着心。而任心自运的心是人当下自然的本心,是离执的清净心,是六祖惠能所说的依真如自性起念的正念、正行。

问:禅一方面讲正审思虑,另一方面又强调直接不假思索的体悟,怎样理解这两种说法?

答:这两种讲法其实并无矛盾之处。这里所讲的正审思虑的思虑不是指凡夫理性或感性的思考思虑,而是当时佛教翻译借用了这样一个汉语的词汇,它表达的是一种如实正确了知之慧,是一种慧观,观悟。当然佛教讲闻思修,禅宗也有思惟修,这里的思还只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佛教所讲的正审思虑的智慧在最后是达到能所合一的,不分彼此,不分你我,没有我和我所认识的世界之分,整个是一个圆融合一的世界。

同时我们要明白,严格地讲,体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就像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就是只有真正做到了,才叫真正明白了。比方说孝,一个人作了很多研究,写了十几本关于孝的书,可是对父母不好,就不能说他真正懂了孝。另一个人,他虽然不会讲很多道理,但是对父母很好,他其实已经懂得孝。当然,一个人如果既能懂得孝的道理,又能在实际生活中真的对父母很好,那就更好了。

问:您在论文中讲:惠能强调的自心佛性不再是一个可以观可以修的真心,而是就体现在念念不断的无执着心之中,是众生不起妄念的一种自然状态。这是否是对真心主体性的否定?

答:这不是对真心主体性的否定,而是对其实体性的否定。禅宗一方面随顺了人们需要一种比较清楚的可依持的主体,确立了真常唯心的体系,但这个真常唯心是将般若实相和真常唯心的佛性圆融在一起,即确立了每个人的真心,又破除了对真心实体化的执着。它本身符合缘起无我和般若中观的非有非无,不再是一个可观可修的实体的东西,它就体现在当下的过程中。这是禅宗的一大特色。

禅宗一方面破除对外在权威的迷信和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将解脱理想融化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贯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强调凡圣平等、人佛无异和自然任运、自在解脱。禅宗以人性解佛性,把抽象神圣的佛性拉向人们当下本善的智慧心,其所说的自心自性,既是指宇宙本体或精神,也是对自家生命或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它所说的修行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然生活本身,而它所说的佛,实际上也是指那种内外无著、来去自由的解脱人。

二、佛教的现代意义

问:您在论文中提到: 我一向认为,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同样,研究佛教,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为此,今后在继续拓展佛教史的研究和深化对佛教义旨把握的同时,我将加强对佛教现代意义与价值的研究。可否谈谈佛教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答:佛教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这里简单说几点:(1)首先,佛教以缘起和无我否定神本、确立人本的众生平等观正是对现实社会平等生存权利的维护。(2) 佛教的修行解脱论是建立在善恶因果有轮回报应的基础上。这里面所蕴含的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实社会人生意义重大。(3) 佛教倡导以止、观的修行来对治无明与贪欲,对虚幻不实的东西不要生贪爱执取之心以造下种种惑业,保持心情的平和与宁静,这对克服人们对金钱名利一味追求,而忘了珍视自己当下的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佛教用不执着来调控心境,使人们能体会不离不染的随缘自在也是十分有益人生的。(4) 最后,佛教的出世是并不排斥入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当代中国化佛教发扬的是人生佛教的精神,走上的是人间佛教的道路。为佛法常住人间、建设人间净土提供了契机。在世界宗教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佛教的意义和价值还开发的很有限,在世界宗教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其声音还很微弱,这和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很不协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佛教信徒有责任、有义务把佛教中对人类有普世意义的东西推广出去,帮助大家在现实社会中,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更好地生活。

问:对讲堂的学佛者有没有什么建言? 应怎样提升自己?

答:古德讲解行并重、信、解、行、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重视。同时你们是普贤讲堂,信大乘佛教,就要学习大乘菩萨的这种精神,行菩萨行,不但要自己努力的学,努力的修证,同时还要来度众。如果对佛法能有深入的体会了解,可以更好的指导修证,同时修证的实践过程也能加深对佛法大意的理解。现代人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忙碌。最好能把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例如争取做到行住坐卧皆是禅。注意修心,通过精神的修炼达到认识的根本性改变,对世界人生有正确的看法,能从事事物物中看到缘起 和无我,看到事情的本相,不被外境所迷惑。言行举止、身口意都应该注意,能不断提升,因为这也代表佛教的形象,是向其他人介绍佛教一个必要的要求,很重要。

问:佛学研究对佛教和现实人生的意义何在?

答:佛学研究从宗教角度来讲有宗教理论、宗教实践、宗教组织、信徒、仪轨、戒律等方面的研究,都能从不同层面来推动佛教的发展。佛学研究有教内的、教外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量做佛学研究的都是佛教的高僧,如果没有唐代和其之前的高僧作佛学研究,就几乎没有唐代的佛教。唐代佛教的兴盛,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创立都是在唐代,创立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这些创宗的大家对佛教的教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佛学研究可以加深对佛法大意的理解,推动佛教的发展,对大众的修行是有帮助的。如果是有正知正见的佛学研究,那么其本身也可以是一种修行。

问:谈谈您对佛教的发展中出现的不同流派和地方化的理解?

答:佛法本身有方便法门来对机应物,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引法门。在不同的文化、时代、区域条件下,佛法能做出适时的变化,是一个优势,佛法本身有真谛、俗谛这样一个理论机制,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问题,当然就演化出不同的方法,关键在它根本的精神是应该不变的。

三、个人学思和实践

问:佛教中的哪些思想令您感触较深?

答:我个人觉得:缘起性空是一个基础,然后以中观般若的态度,对性空假有,涅盘佛性这些问题综合全面、正确地理解,最后把各种思想圆融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禅宗将这些理论落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间,非常强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落实佛陀的教旨和体现佛教的精神,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问:您勤奋、深入研究佛学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动力是佛教的真理性。我觉得佛教里面有很多真理。佛法对宇宙人生实相的揭示和把握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研究佛学给我很大的乐趣,佛法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的很多问题,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把握当下。象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有时间作所谓的研究,工作已不是一件辛苦的事,而是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帮助我不断提升内在的精神,更好的看待世界,工作完全和生命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动力。已经乐此不疲了。

问:曾听说过一句话学即是觉 ,您是否有此体会?

答:我觉得学本身不是觉,但是能学习,就是觉悟的开端。学的过程即是不断觉悟的过程。学习佛法是为了开智慧,读佛经、研佛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佛教讲三乘,其中的声闻即听闻佛陀言教(以修学四谛为主)而觉悟,缘觉即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菩萨则是求无上菩提(即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修六度利益众生者。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宣说的主要也就是四谛、八正道等。所以我感到学佛法本身就是修行,一方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生活中即可潜移默化的应用,例如行、住、坐、卧皆是禅。另一方面,学佛不在形式,当我很虔诚、很专注的研读体会佛法,也是一种修行,佛法已逐渐融在我的生命里。当然不同人需要不同的法门,有的人感到打坐比读经典更受益,那对他来说打坐更对机。我本人如有机会,也愿意尝试打坐,我并不排斥打坐。

问:您曾经进行儒道佛三教异同和互补的研究,可否谈谈儒道佛三教怎样在您的生命中起作用? 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怎样面对和超越?

答:儒家鼓励人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实社会中,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就要兼顾、协调群体中的各种关系,为社会和人类多做些事情、多努力。道家则从人的自然性着眼,通过效法自然,返朴归真,以实现精神自由的逍遥人生。佛教的智慧是超越生死,同时将解脱理想融化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很有价值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指导和帮助我为人处世。在比较平淡时,明白其实天天都是好时光,遇到困难时,可用佛教的忍辱、精进不懈来化解,继续努力。同时明白人生本来就是很多烦恼的聚合,佛教的八苦,最后一苦是五蕴盛苦,五蕴聚合成为人,人从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诸苦的集合体,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个问题,不要为痛苦而痛苦,而是积极的通过修行,来化解、来超越。

问:您的文章严谨客观,同时又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圆融的精神,能谈谈您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我想这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磨炼出来的。生活很复杂,人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如果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有偏见、有执着,不严谨、不公正、不客观的话,一方面缺乏科学研究的态度,学问作不好;另一方面,佛教不仅仅是学问,本身是讲做人的道理,包括儒家、道家其实也是这样,要求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而且儒家有些东西和大乘菩萨的精神也相一致,讲仁爱、济世等等,如优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既然明白了道理,就应实际的力行。同时要将这些思想推广出去,和大家交流,就要体现出这种恭敬、圆融、包容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

End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佛陀的四个法宝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佛陀的下午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中国式佛陀之美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

供灯的功德太殊胜!只有佛陀能知其中微妙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

智慧法语:不会掌握说话分寸?佛陀送你一个方法

核心提示: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很好把握说话的分寸,在《巴利经藏增支部》中,佛陀告诉大家一个掌握说话分寸的方法。【经典原文】(佛言):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

智慧法语:佛陀揭秘为啥馋时会流口水 痛时会流泪

【经典原文】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世界观不矛盾

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宇宙银河世界并不矛盾。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

智慧法语:佛陀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经典原文】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别译杂阿含经》【佛经解释】佛在世时,有一次,阿阇世王挥兵攻入西邻的迦尸国。而身为迦尸国保护国的统领波斯匿王,则从北方出兵驰援,双方在迦

智慧法语:佛陀如何看待大乘小乘之争?

核心提示:对大乘小乘问题,佛陀怎么看?请看佛在《法华经》中怎么说:【经典原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法华经》【经文解释】此段偈颂是佛

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用以供奉,见之如对

优婆离怎么成为佛陀的弟子

优波离很欢喜,跟在舍利弗的身后去见佛陀,佛陀很欢喜的为他剃度,为他授具足戒。「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这是佛陀在法制上规定的精神,现 在能由优波离的出家而实现佛陀的理想。佛陀嘉许优波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迦叶执着于头陀苦行 佛陀涅槃后集结佛经

摩诃迦叶又叫做大迦叶、迦叶波,意思是乌龟,又翻译成饮光。传说他的祖先在修炼时,有一只具有灵性的乌龟背负着玄妙的图案而来,因此得道,所以以龟作为姓氏。又传说上古时代曾有仙人能吸取日光,平时隐藏着,见不到

佛陀和世尊指的是谁

在两千五百年前(按我们中国汉历记载是三千年前),佛陀出生在被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灭度。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就是按的这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佛陀告诉你如何修宿命通

【原文】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四十二章经》【注释】沙门出家人问佛,是因为什么因缘,人可以得知自己的前世,能够达

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

果硕仁波切讲授——三十五佛礼忏法教授【壹】三十五佛礼忏法是四加行法之一,平日,诸位即经常修持此法,以忏除业障,此法至为重要。宗喀巴大师曾说:「如何忏悔与净除吾人身、语、意三门,因违犯戒律(别解脱戒、菩

哪些人会被佛陀授记?

授记,是佛陀对于某些众生未来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都已经很确定,而给予预先的记别。也就是说,当佛陀看到某些众生他的心中,某一类的种子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而这些众生依凭着这些种子的势力以及现量所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