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这些经论都宣扬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是一个极乐世界,众生只要信仰阿弥陀佛,并称念其名号,临终便可往生清净佛土。
净土信仰有其印度之源。原始佛教时期,由念天生天的思想引出求生弥勒净土,由佛的本生故事引发出佛的本愿力,由原始佛教中的念佛法门演变为小乘十念修行法中的念佛,由本界一佛净土演进为他方多佛净土。大乘佛教时期,净土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诸多大乘经典,如般若类、法华类、华严类等,都十分重视念佛三昧与求生净土的思想。许多著名的祖师,如马鸣、龙树、世亲等,在其论著中多有称赞阿弥陀佛与指归西方的文句,净土信仰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立。印度的净土信仰,主要有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等。
汉魏至两晋,随着净土经典的大量译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几乎同时开始流行。高僧们的净土信仰系统分明,如道安之奉弥勒,慧远之信弥陀,但在民间乃至一般僧众那里,二者的区别则并不明显。
净土宗的成立与念佛法门息息相关。念佛法门本有多种,主要有:实相念佛,即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观想念佛,即在静坐之中观佛的相好功德;称名念佛,即口中称念佛的名号。早期的念佛法门主要是以禅定的形式出现的。相传东晋慧远曾在庐山邀集僧俗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因而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所倡导的净土法门主要是观想念佛,这与后世净土宗所倡导的称名念佛不完全相同。直到东魏的昙鸾首倡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突出弥陀他力本愿,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并重,为后世净土宗的发展与普及奠定了理论基础。
净土宗属于以实践为主的佛教宗派,不以理论思辨见长,其用以指导修行实践的理论主要有二道二力,正杂二行等。
二道二力说是早期净土学说的核心,其中二道说又可被视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二道指的是难行道与易行道,二力指的是自力与他力。昙鸾认为,在五浊恶世,仅仅依靠个人修行,很难克服各种障碍达到正定聚(必定证悟)和阿鞞跋致(不退转)阶位。修行者难得断惑证真,如陆路步行,十分辛苦,这种依靠自力修行之路称为难行道。而信仰阿弥陀佛,以此因缘愿生西方,便可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死后被接引至极乐世界,达到正定聚和不退转的阶位,有如走水路乘船则乐,这种靠他力(佛力)救度的,称为易行道。二道说的来源其实是龙树在《十住毗婆沙易行品》中泛论求阿鞞跋致有难行与易行二道,昙鸾则用来专门论证弥陀净土信仰易行,把龙树的二道说改造成净土法门的判教理论。中国佛教的判教之风到隋唐时期已经发展得十分精致与丰富。这些判教学说在评述各派时,虽然抱着贬低他宗,抬高自宗的目的,总还是要为其他宗派保留一定的地位,唯独净土宗不然。它横扫所有佛教宗派,认为在末法之时,其他各派都是不合时宜的难行道,不论大乘小乘,禅教律密,一概是难行、自力,难以成佛,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才是契合众生根机,通往佛国,获得解脱的易行道。
正杂二行是净土宗的修行论。在唐代善导之前,各个经论和祖师的著作中散见的净土修行法门,重点不一,比较杂乱。善导楷定古今,将经论所说的诸善万行判为正杂二行,为净土宗制定了一条规范易行的修行方法。所谓正行,就是依净土三部经所说,一心专诵三经、一心观察忆念彼国、一心专礼彼佛、一心赞叹供养、一心称念佛名。其余所行诸善皆为杂行。在诸正行中,善导特别提出持名念佛为正中之正,所修念佛之业为正业,其余诸行为助业。从昙鸾、道绰以至善导,称名念佛从念佛三昧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占据了主要地位,并成为净土宗修习的正统方法。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与其他佛教宗派的传法有所不同。他们并非都有传承关系,而是根据本人对弘扬净土法门所作的贡献,由后人推定,因此常出现他宗中人因有功于净土宗门而被立为宗祖的情况。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代的善导,他系统阐述了念佛理论,较完备地组织了净土宗的宗义与行仪,将称名念佛作为净土宗的根本法门确立下来,净土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开始形成。由于净土信仰教义简单,法门易行,因而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唐武宗灭佛后,一些依赖寺院经济和章疏典籍的佛教宗派相继式微,而净土信仰却依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净土宗后与禅宗合流,禅净双修成为唐宋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净土宗在唐代传人日本,形成了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时宗、融通念佛宗等。他们发展了中国净土宗理论,各具特色。其中净土真宗的导师亲鸾,将净土宗的他力性、简易性和民众性特点发挥到极致,尤其引人注目。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问: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李炳南答: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
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念碰撞。身处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宁。在纷扰的红尘和躁动的内心夹攻下,人们急需一个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净土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 崇 恩印光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致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大师早就拟欲归隐,于民国十九年二月住苏州,掩关于报国寺,课余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弘 一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局面,在百家争鸣中其中有三家较为突出,儒家、道家和墨家提出的思想精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派不仅仅对当时的政局、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他们都提出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业果的特点’业果,业就是因,这是因缘果报的特点。第三是:果报的特点。讲这么两条。我们在以前的讲稿中讲到因和果,曾经提出来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佛在大乘经典中告诉我们的。第一种是‘没有没有因的果’。这
首先讲“信”,一般的理解是这样子的: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叫“信”;第二是“愿”:光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不愿往生没有用,所以还要发愿,愿往生;第三是“行”:光发愿往生,你不修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对于《十地经》的解释性著作,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成为瑜伽行派的祖师。《十地经》早期可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在历史上,地论师的注疏、著述极多,也极为庞杂,而且地论师从慧光开始就致力于综合创新,如以“大乘义章”为标题的著述,实际上构成一个传统性的著述习惯。这一点,在南道尤其明显。如慧光著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作为印度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摄大乘论》本身篇幅不大,但瑜伽行派的几乎所有教义都已经包含其中。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摄论学派对于此论的不懈研习和弘扬,对于唯识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起了巨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从真谛圆寂之后至隋唐之际,《摄论》之学的弘扬,如火如荼。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著述也异常丰富,法脉传承枝繁叶茂。可惜,现存的思想资料非常有限,仅有道基、道奘、灵润三人的学
第五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的差异研究第四节 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的差异研究前三节笔者已对禅宗传承三部经典:《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入楞伽经》与大圆满法修行及经典作一初
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上海大学 宗教与和平研究中心李 向 平永明延寿禅教融通、禅净一致的思想及其主持编撰的《宗镜录》,对于禅学独盛的时代来说,是一个总结;而对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