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为Buddhagarbha,有佛藏(如来藏)之义。佛性一词在中文佛典中也是称谓不一,叫法繁多,如法性、真如、实际、如来藏等,不同的称谓侧重点不同,含义也各异殊别。
佛性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般来说,小乘佛教认为,成佛者仅限于释迦牟尼一人,其他人不具佛性,也不能做佛,如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五教章》)中说:若小乘中,但佛一人有佛性,余一切人皆不说有。在小乘佛教后期出现了佛性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对心性问题的探讨促进了佛性观念的产生。早期佛教主要通过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理论来解说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中的原因,认为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明与惑业对人本净心性的浸染。基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脱的学说,佛教主张通过修行,使人的烦恼心转变为清净心,从而消除人生的烦恼,解脱轮回的痛苦。人修道的过程也就是清净心性显扬的过程。心性本净反过来说即性净之心。众生都具有这个性净之心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叫做佛性。可见,佛性论的产生与佛教的解脱理想相关,并与佛教对人心的净染,亦即善恶、迷悟等状况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佛教所说的污染心和清净心,一般都还不具有精神实体的意义;心只是被假说为解脱论上的主体,而不具有绝对永恒的意味。但佛教的解脱论却非常需要一个精神实体,无我说与业报轮回的解脱论之间的内在矛盾,使人心向佛性的过渡成为必要。
佛性论是大乘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中后期学说的重要内容。大乘佛教对佛的看法与小乘佛教有很大的区别。大乘佛教认为,佛有许多,不仅释迦牟尼能够成佛,修行者,甚至人人都能成佛。大乘佛教兴起初期,般若学主要是以性空来解释一切法,主张佛性佛性空、涅槃涅槃空,并不从正面肯定任何精神实体的存在,而是通过破邪显正来揭示万法的虚幻性,显示宇宙实相和佛法的不可思议,从而淡化无我与轮回解脱之间的矛盾。但继之而起的不少大乘经论都直接展开了对佛性问题的论述,如《胜鬘经》、《大般涅槃经》、《佛性论》、《入楞伽经》等。
《胜鬘经》中的佛性思想主要表现在该论重点论述的如来藏问题。如来藏,梵文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藏是胎藏的意思;如来藏,意谓如来在胎藏中。它是佛性的别名,但更突出了如来即在众生身内,是一切众生的成佛之因。它虽然在众生之中,与烦恼杂处,但它的体性却是清净的,因而也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将如来藏视为众生存在的基础,也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为大乘佛教人人都可成佛的宗教信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般涅槃经》是系统探讨并发挥涅槃佛性论的重要佛典之一。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常、乐、我、净的佛性四德,强调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成佛之因,从而转向了对解脱成佛主体的肯定。佛的涅槃只是肉体坏灭以示万法无常,佛的法身则是永恒不灭的。佛的法身之所以能够常住不灭,《涅槃经》认为这是由于明见了常恒不变的佛性之缘故。《大般涅槃经》强调佛性常恒无有变易,并认为佛性具有常乐我净四德,众生只要明见佛性,便得常乐我净,也就得到了解脱。常乐我净的佛性,不仅是佛之体性,也是众生成佛的内在可能性和宇宙万法的本质,因此,佛性、法性、真如、实际都成了佛性的异名。当常乐我净的佛性与法性、真如合而为一时,大乘佛教也就逐渐完成了永恒不灭的绝对精神实体的理论建构。
当然,并非所有的大乘经论都认为人人悉有佛性或众生均有成佛的可能。《入楞伽经》、《解深密经》和《佛地经论》就提出了五种乘姓证法,后来成为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所特有的主张。五乘种姓,意谓一切众生先天具有的本性有五种,由阿梨耶识中清净的无漏种子和染污的有漏种子所决定,不可改变。五种姓的内容为:第一,声闻种姓,谓此种姓听闻佛陀声教而得悟道,修行的最高果位为阿罗汉;第二,缘觉种姓,谓此种姓能自觉不从他闻,即能自己通过观察思维十二因缘等佛说教理而悟道,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缘觉(音译辟支佛);第三,菩萨种姓,谓此种姓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将于未来成就佛果;上述三乘一定会达到相应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或佛)果位,故又分别称为声闻定姓(定性声闻)、缘觉定姓(定性缘觉)和菩萨定姓(定性菩萨);第四,不定种姓,谓此种姓具有三乘本有种子,遇缘熏习,修行究竟会达到什么果位还不一定,故又称三乘不定姓;第五无种姓,谓此种姓无善根种子,将永远沉沦生死苦海,虽然可以修生为人或转生天界,但永远不能达到解脱。这种说法把一部分众生排斥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据说玄奘在印度求法时,曾想回国以后对此说加以修正,但遭到其师戒贤的反对。因此,玄奘回国以后仍然坚持印度旧说,把五种姓说作为法相唯识宗的根本教义之一。一般认为,这也是法相唯识宗在中土很快就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佛性观念传人中国后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宗派都提出自己特有的佛性理论。最初以讨论佛性问题著称者是竺道生,他根据已译出的六卷本《泥洹经》,大胆地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一阐提也可成佛的主张。三论宗的代表人物吉藏对佛性问题做了全面的研究,在《大乘玄论》中总结了以往关于佛性,尤其是正因佛性的十一种观点。吉藏作为三论宗的代表人物,继承的是中观派的基本思想,因此他的主张是中道佛性。天台宗具有丰富的佛性思想,智顗提出了三因佛性的观念。三因指的是:1、正因,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2、缘因,通过修行,由福德善根显示出来的佛性;3、了因,智理相应的佛性。天台宗对佛性理论的拓展还体现在性具善恶和无情有性等学说上。华严宗的佛性观念总的来说借鉴了《涅槃经》等佛典的主要思想,具有圆融相即的特点,并对佛性与法性作了细致的区分。净土宗的佛性观念主要蕴含在对念佛往生净土的原理和方法的论述中,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不但肯定人人都有念佛求生净土的可能,而且将佛的愿力与众生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佛性问题上,密宗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日经疏》中云:自性清净心金刚宝藏,无有缺减,一切众生等共有之。禅宗的支派众多,情况复杂,但其佛性观念总体上来说也很明了,就是承认人人都有觉悟的可能,强调即心即佛,见性成佛。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End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罗什囿于自己学派之见,不曾涉及佛性问题。而由竺法护等翻译的佛经,对佛性义又言之未详,遂起疑云,成为中国佛学界的难题。迨至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
一、种姓与种子唯识宗竭力主张五种种姓之别是与立第八识即藏识为本体密切相关,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以种子诠释种姓,是唯识宗的独特立场,也是分析唯识宗如何分疏心性与佛性之关联的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赖永海[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华严两宗的佛性思想及其异同。文章认为天台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主张佛性具恶。文章在考察华严宗
佛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ó xìng,佛教术语,意思是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信仰,在我国的土地上有着长久不衰的三大主流宗教,可谓是跟着中国的历史起起伏伏,一直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存在即合理,他们能够既然能够生存下来,自然有他们自身的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
佛性有两种含义:一者“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二者“眼见佛性”。这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有些复祖师是明心、见性同时证得)。眼见佛性者,能亲眼看到众生的真如显现出来,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元音老人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佛说:“世人本有开启智慧的种子,却多生多世被淹没在轮回的汪洋里”。这句佛语的意思就是说红尘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修身化佛的潜能,可惜这种潜能与世人相伴了无数个轮回却还没有被觉醒过来,我想这种潜能可能就是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在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佛无漏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业障,这些无漏的功德没有显现出来。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但是现在镜面上有特别厚重的灰尘、污垢,无法能映现出万物的影像,现在要将这些灰尘、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皈依佛陀,具有导向善道,种植福田的利益。如果归依之後能够诚恳的发心圆成有如佛陀一样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困境。这种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
什么是三科?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五蕴,梵文作Pancaskan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
什么是无我说?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魂(神我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
什么是二谛?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
什么是三法印?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
什么是转依?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多本土的思
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动的方法,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
什么是顿悟成佛?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
什么是禅净合流?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