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洪修平:什么是即心即佛_佛家所说的“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
2025-03-25 07:21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修行观之上。就惠能南宗对宗教实践的重视和对心的解脱的强调而言,它确实要比佛教的其他一些宗派更接近释迦时代佛教的精神,但又并不是简单地向原始佛教的复归。它的禅学理论与禅行实践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许多与传统禅学相异的中国化的特色。

心是惠能南宗整个解脱论的理论基石,而且集中体现了惠能以空融有、空有相摄的禅法特色。在佛教中,心一向有多种含义。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在述及心的名同义别时,曾将佛教中的心的不同含义概括为最基本的四种:一为肉团心,二为缘虑心,三为集起心,指第八识,四为真心。从《坛经》的有关记载来看,惠能所言之心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比较多的是指妄心、迷心、邪心,或善心、正心等,这些心大体上与宗密所说的缘虑心相当,主要指一种心念活动或心理状态,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个可正可邪、可净可不净的心,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于此心上除却各种邪心、妄心,就叫净心。净心以后,心不起任何执著,自然任运,便能心地常自开佛知见,获得解脱。所以惠能又说:世人心正,起智惠观照,自开佛知见;悟者自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当下的一念之心,同时也是众生的解脱之心。《坛经》中常说的自心迷、自心悟,实际上都是就众生当下的一念之心而言的。惠能所言之心显然既非真心也不以真心为体性。在她那里,具有真心意义的心,一般称作本性或自性。对心的不同理解是南北禅宗禅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其他包括修行实践在内的各种差别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

在惠能的禅学思想体系中,真心与妄心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都统一于人们的当下之自心。这看起来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十分相似,细究起来却又有很大差别。《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论,重点在于阐述心真如与心生灭的关系,以说明不变的真如随缘而生万法,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识通过熏习而复归清净本心的所谓大乘法门。其立论的基础是真如、真心,众生心实际上是真心的代名词。而惠能则把真心与妄心又拉回到现实众生当下的心念上来,他注重的是当下活泼泼的众生之人格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他关心的是众生当下的解脱而不是真如与万法的关系。惠能的思想之所以表现出与《大乘起信论》的不同,关键就在于惠能用般若实相说对真心加以了会通。从传统佛教的心性论来看,惠能所言的当下之心是真心佛性与般若实相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真心,它具足一切功德;作为实相,它又不可修,不可守,无可执著。这也就决定了惠能虽然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却是从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解脱论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不是从缘起论的角度来展开对世界的来源或构成的论述。惠能在解脱论上是一个佛性论者,而在哲学世界观上却并不是一个真如缘起论者,这正体现了其禅学理论中国化的一大特点,也表现出他关心人的自我拯救的禅师的本色。

惠能在把佛性拉向人心的同时,也把佛拉回到了人自身。他所说的解脱成佛之佛不再像小乘佛教认为的那样,只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专利,也不再是大乘佛教所虚构的那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神通广大、佛法无边的神,而是人心的自在任运,是每个人本来面目的自然显现: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可见,惠能所说的解脱成佛,实际上是自我在精神上的完全超脱,是人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充分实现,是自心摆脱内外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也就是心灵的自我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生佛不二的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心、佛与众生的解说上。惠能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这就是说,众生与佛的不二,是以心(性)为中介的。把众生与佛都归于一心,本是佛教经论与天台、华严等宗派共同具有的思想。但惠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是就理而言,而是就人立论的,他的着眼点始终是人的当下解脱,因而他所说的心既不是性体清净的真心,也不是具含一切善恶的真妄和合之心,而是直指人们的当下之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都不离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起心即妄,任心即真。真心不可求,不可得,本自具有,求之则失。在无念无忆无著之中,清净本心自然显现。就惠能的当下一念之心即具善恶而言,似与天台宗的性具说相近;就惠能的妄心不起,真心即显而言,则又接近了华严宗的性起说。实际上惠能所说与性具、性起说都不同,他主张的是众生自心本性的自然显现:众生依持自心。不假思虑,不假修持,当下即成佛道。在惠能看来,任何对心的思虑或执著都会失却本心;本心者,心之本然也,有本来面目、本来状态之义,任何语言文字的描绘都无法把握此心此境,只有靠个人在行住坐卧之中体悟。一惠能把众生与佛都拉向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认为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本无二,众生本来是佛,离众生别无佛。众生之所以未成佛道,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而自心的觉悟就是自心般若智慧性的自然显现,因此,惠能特别反对百物不思的绝念和种种有所执著的观心看净,强调人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的自然任运,自在解脱。正是由于惠能的即心即佛把佛性拉向了人心,把佛拉回人自身,他所说的自在解脱才成为人心的自然任运,人于当下生存中的自性觉悟,而不是传统佛教所谓的出世解脱。

惠能即心即佛的解脱论以当下的自在解脱为主要特征,将佛教的修行和理想的目标落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据《坛经》记载,法海初参惠能,就问怎么理解即心即佛。惠能回答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见法海还似懂非懂,就又作偈一首: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惠能这里强调了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自心的一念之中,自心邪念不起,正念不断,不执著任何幻相,便自然与佛不二。他将即心即佛比作定慧等持,说明即心即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宗教实践中才能对它有真正的体悟。据说法海言下大悟,也以作了一首偈日: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表明他已明白,要用中道正观来超越二元对立以达到对即心即佛的体认,不再向心外去作任何求觅,以真正实现自成佛道,自我解脱。从即心即佛的自在解脱论出发,惠能南宗在如何解脱成佛、解脱的途径与方法、解脱的步骤与阶次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佛教相异的思想与主张,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

End

佛家的语言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是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也是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

佛法所说“精进”是什么?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跟道家学想得开,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

佛家的正觉是什么意思

正觉,即正确的觉悟。正觉为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被佛教诸多经典著作中广泛提及,在佛教典籍中被描述为“无上正等正觉”,寓意是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体,在通过不断的修为,诸如学习、生活、思考、锻炼等过程中,领悟或

佛家所谓五浊恶世,五浊是指哪五浊?

五浊是指: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1、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2、众生浊,心中诸法不净。3、命浊,心中诸法余寿不净。4、烦恼浊,心中烦恼不净。多贪、多嗔、多痴。5、见浊,心中见不净。1、时劫

什么是佛家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

佛家五盖指的是什么

佛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自己清静无为的本性。这也是在世间人们努力打拼、奋力追求的结果。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冲破束缚,奔向无拘、无束自由祥和的境地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最终目标。 然而这是一条曲折蜿蜒、艰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分别智”

「无所得又云无所有,即空慧也,即无分别智也。」智慧有两种,一种叫根本智,一种叫后得智。无所得无所有,这是根本智。先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起用的时候

麻天祥:佛家说“吃”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又何者为苦,何者为乐?自古及今,这也像人性问题一样,是永远谈不完,也永远说不清,却又不能不说的问题。就拿吃来说,孔子早就指出,食、色性也。吃无疑是人生头等大事,因为不吃就不能生存,

佛家讲“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

第十一节 即心即佛法海大师问六祖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金刚经》所说的四种相,如何灭除一切相?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都是听说过四相的,在《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然后面还有个无寿者相,那么这些是如何灭除一切相?明证法师开示:你用灭除,不用,完全不用灭,因为这些相都不会固定在

佛经上所说的实相是什么?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万有本体之语。曰法性,曰真如,曰实相,其体同一也。就其为万法体性之义言之,则为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实相。凡夫

佛家说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1.四大皆空佛教所说的“四大”,乃是指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4种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佛家的三障是什么

释义一(名数)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一、烦恼障,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二、业障,五逆十恶之业。三、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见涅槃经十一。【又】一、皮烦恼障,三界中之思惑也。贪嗔等之惑,对于外之六应而起

15句经典的佛家偈语

佛家禅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宽容大度,才能庄严菩提;惟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佛家禅语: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无求的行善,心

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有哪些区别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以今天印度的精舍

佛家净人是什么意思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

吴言生: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一 即心即佛的思想溯源1.大乘经典《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六十华严》卷十)《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马祖开示时称引《楞伽经》的这两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六。圆悟克勤评论

佛家果位排序是那几个阶层?

佛家果位分大乘三种和小乘四种。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1、原始小乘佛教,按照从低到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

佛教所说的“法眼”是指什么?

佛教的基础就是“因缘”,它是佛教的核心,也是佛教的认识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生命以及生命中的问题与烦恼,如何看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所有这一切,佛教都是以因缘的立场来认识的。佛陀说:“见缘

佛家五眼【深入浅出】-法眼

很多的人都是知道佛教五眼的,佛教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而今天要讲的是法眼,什么是法眼呢?一个人得到了慧眼之后,能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却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

斗战胜佛在佛家中的说法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佛就是觉悟者,是佛家的说法。“三十五佛”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中说过犯了五五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面前诚心忏悔。何以号为“斗战圣”只因私心

佛家经典禅语有哪些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经典二:不可说。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经典五:一花一世界

洪修平: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困境。这种

洪修平: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

洪修平: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

洪修平: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

洪修平:什么是三科?

什么是三科?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五蕴,梵文作Pancas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