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六度?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小乘佛教只讲求个人的解脱,是自利,而大乘佛教则致力于普度众生,就像一辆大车或大船,可以运载更多的众生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不仅自利,更重利他;不仅自度,更重度他。因此,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做菩萨留住世间,拔除众生一切苦难,度尽世间一切众生,最后自己成佛。六度就是自利利他的重要的修行手段,其主要内容有:
1.布施度,梵文为Danaparamita,音译作檀(那)波罗蜜多。布施度指以自己的智力、体力和财力去济度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的要求,为他人造福积智并使自己不断积累功德以求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小乘佛教所说的布施主要从自利角度出发,通过布施来对治自己的贪欲心和吝啬心,以免除来世的痛苦。而大乘佛教则从自利利他的精神出发,强调要普度众生,因此,其布施的内容非常丰富,布施的对象更是十分广泛。《成唯识论》卷九中说: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即以正法劝人修善断恶;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恐惧。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布施,如果能够做到三轮体空,功德最为殊胜,也就是布施时体会能施、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而不存任何执著,这又叫做三轮清净。
2.持戒度,梵文为Silaparamitla,音译作尸罗波罗蜜多,指持守戒律,对治恶业,确保信仰,最终通过修持佛法而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佛教的戒律在小乘佛教戒律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大乘戒又称菩萨戒,也就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其主要内容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摄众生戒等三项。聚,是种类的意思。三聚净戒,即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意为遵守佛教的各种戒律,包括上面提到的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等;摄善法戒,意为修持种种善法以积累功德;摄众生戒,也称饶益有情戒,意为教化济度众生。可见,大乘戒实际上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大乘佛教以此作为禁戒而要求持守之,显然扩大了戒律的范围。有关大乘戒的佛教典籍很多,较盛行的是《梵网经》(又称《菩萨戒经》),其中提到的比较重要的戒条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十重戒包括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和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则包括不敬师友戒、饮酒戒、食肉戒等。从中可以看出,大乘戒一方面扩大了要求范围,另一方面将饮酒食肉归为轻戒,相对放宽了对佛教信徒物质生活的约束,这与大乘佛教更多地面向世俗生活的精神是一致的。
3.忍辱度,梵文为Ksantiparamita,音译作羼提波罗蜜多,强调信仰佛法真理而安于苦难和耻辱。大乘佛教要求信徒甘愿忍受种种耻辱和痛苦,不做任何有害于众生的事。佛教经论中对忍有多种分类,有二忍、三忍、四忍乃至十忍等。如《成唯识论》卷九中说: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此三忍有时也叫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心安住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智慧。佛法所教导的忍绝非奴隶式的忍辱,而是无我大悲的菩萨实践。
4.精进度,梵文为Viryaparamita,精进,音译毗梨耶、毗离耶等,即精勤勇猛之义。《成唯识论》中云:于法无染日精,念念趣求日进。精进度可灭除懒惰懈怠等恶法,相当于三十七道中的四正勤。《华严经》卷二十四中说有十种精进,即不转、不舍、不染、不坏、不厌倦、广大、无边、猛利、无等等、救一切众生,菩萨修习如是精进,直心清净,不失深心,信解明利,善根增长。小乘之精进为求自身解脱,大乘的精进则在为善去恶、去染转净的修行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不懈,救度众生。
5.禅定度,梵文Dhyanaparamita,音译禅波罗蜜多。禅本是古印度十分流行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的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禅或禅那,旧译也作弃恶、思惟修、功德丛林等。佛教认为,修习禅定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排除外界的各种引诱和干扰,使精神趋于集中以对治烦恼,使人由痴而智,由染而净,转恶为善。因此,佛教一向重视禅定的修习。大乘佛教更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对禅作进一步的发展。与小乘禅相比,大乘禅的范围大了,有无量无数三昧的名称。同时,大乘禅不再拘泥于静坐等某些固定的形式,而是根据大乘佛教理论,将它作为观悟佛理的重要方法,如观悟诸法性空实相的实相禅、与大乘般若思想相结合的般若禅等。作为六度之一的禅定,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6.智慧度,梵文Prajnapliramita,这里的智慧,特指般若,故音译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慧是佛教所说的观悟万法性空的一种智慧,获得了般若智慧,就实现了解脱,故般若波罗蜜多又意译为智慧到达彼岸。大乘佛教强调,只有通过对世俗认识的彻底否定,才能获得般若,体悟佛教的真理,把握万法的性空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由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空不离万法,因此般若往往又与方便结合在一起。《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说则无解者。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般若智慧如果离开了世俗认识所能接受的方式,也无法教化众生,故大乘佛教十分强调面向世俗社会、运用世俗认识手段在日常生活中化度众生的必要性,这就是方便善巧的运用。般若智慧在佛教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六度中,以般若为最尊,《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佛教甚至认为: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
从以上六度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乘六度,主要是在戒、定、慧、之外又加上了布施、忍辱和精进,与小乘的偏重自利相比,更突出了大乘菩萨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决心与慈悲精神。布施与忍辱反映了一种克制自我来济度众生的人伦情怀,精进则体现了一种为达到觉行圆满的最终目的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大乘六度的修持方法体现了个人解脱与众生得救的结合,特别反映了佛教为适应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需要而日益伦理化、世俗化的倾向。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End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困境。这种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
什么是三科?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五蕴,梵文作Pancaskan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
什么是无我说?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魂(神我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
什么是二谛?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
什么是三法印?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
什么是转依?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多本土的思
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动的方法,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
什么是顿悟成佛?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
什么是禅净合流?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据说佛陀当年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说法,说的主要就是四谛。谛,梵文为Satya,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梵文为Catursatya,即佛教所讲的四
四禅八定是禅定修习过程中,由初禅未到地定之后逐步升进的色界四层禅与无色界四层定的合称。佛教将世界的空间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的是没有脱离饮食男女之欲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脱离了欲望,但依然存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修行观之上。就惠能南宗对宗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空是佛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范畴。佛教关于宇宙人生的本质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空的观念中,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佛教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空,出家修行又被称为遁入空门。那么,什么是空?空的观念是如何
因明,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知识、智慧、学术等义。因明是佛教从印度古典逻辑中发展出来的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判定其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判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释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觉
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和《大乘
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不悟即是佛是众
与印度佛教极大的包容性相比,中国佛学的调和性显得更为突出。中国佛学以天台、华严、禅宗的思想为代表的调和精神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和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用于判教及处理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思,一
涅盘,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泥洹、涅盘那等,意译作灭、灭度、寂灭、圆寂、安乐、解脱、无为、不生等。灭者,灭生死因果;灭度者,灭生死因果,度生死瀑流;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不生者,生死苦果
识心见性,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惠能南宗修行观的总原则。惠能所言之心,指的是众生当下一念之心,而佛性意义上的真心,一般都是用性来表示。性,不是脱离当下人心之外的东西,而是众生本具
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内容。正语、正
息妄修心是禅宗北宗神秀所倡导的禅修法门。神秀北宗主要继承了弘忍东山法门重《楞伽》的传统,持奉《楞伽》,递为心要。总体上,神秀的禅法主要是按照《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组织起来的,它依《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而立
本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本《坛经》和其他禅籍的发现,中外学者围绕着《坛经》作了许多研究,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坛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坛经》与惠能思想的关系如何?《坛经》是如何形成并流传的?